盧周來:劃定讓市場無法進入的領域
來源:中國經營報 時間:2009-05-03 作者:盧周來
如果不把市場交易限定在一定范圍之內,而去為道德、愛與藝術確定交易價格,市場可能會把我們認為一切美好的東西變成冷冰冰的商品。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鮑爾斯曾講過一個有趣的實驗經濟學案例:實驗地點在以色列的海法市。在當地托兒所,父母親接孩子時經常遲到,給保育員帶來不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實驗者選擇了六個托兒所做實驗,規定父母如果接孩子遲到將被罰款,這筆罰款既算是對父母遲到行為的懲罰,也算是對保育員不得不因此延長看護時間的報酬。按一般道理而言,這種罰款規定出臺后,接孩子遲到的父母應該少一些吧;但實驗結果卻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罰款規定出臺后,接孩子遲到的父母數量增加了一倍還多!更令人吃驚的是,在取消罰款規定后,與實驗之前比較,遲到的父母數仍然翻了一倍多!也就是說,一場實驗的結果是遲到的父母數量大大增加了!
經濟學家一般認為人們有避免金錢上損失的傾向,因此,罰款規定應該能夠造成讓父母按時接孩子的激勵,但為什么實驗結果卻恰恰相反呢?鮑爾斯對此分析認為:就是因為一場經濟學實驗使得“道德因素經濟化”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具體地說,在進行這場實驗之前,父母把按時接自己的孩子看成是道德義務:孩子眼巴巴等著父母來接,而保育員辛苦了很長時間也需要按時休息。因此,那個時候,如果不是萬不得已,父母接孩子是不會遲到的,而且任何一次遲到都會讓父母心中內疚一陣子,下次會設法準時。
但罰款規定出臺后,遲到以及保育員不得不加班都變成了一種經濟行為,都可以用金錢加以衡量。也就是說,遲到本身不再是道德問題,變成了可以用金錢交易的準市場關系。因此,這個時候,父母也不再為遲到感到內疚:因為他們已經為此付出了金錢,而且保育員已經得到了補償。于是,只要有任何理由,這些父母都樂意遲到,遲到的父母數量因此而翻倍就毫不奇怪了。而罰款規定后來即使取消了,但并沒有改變這些父母們把遲到認為是個“經濟問題”這一意識,所以他們并沒有改變他們的遲到行為,潛意識中甚至認為可能是托兒所之間的競爭使得保育員選擇了免費延長照顧小孩時間。
的確,如果不把市場交易限定在一定范圍之內,而去為道德、愛與藝術確定交易價格,市場可能會把我們認為一切美好的東西變成冷冰冰的商品。而非常不幸的是,市場又的確具有擴張的本能,而隨著市場范圍不斷擴張,社會以至于形而上領域都被迫為市場讓道,原來我們認為神圣的東西包括人本身都變成了工具,都可以計算價格。我們也因此而被迫面對一個日益被異化了的世界。
想起不久前自己經歷的一件事:一位學者在一個小型座談會上認為政府為每個礦難者規定的20萬元賠償標準不合適。這位學者給出的理由是:一方面,對于煤老板而言,20萬元對每年賺幾億元的煤老板是“小CASE”。原來死人在煤老板看來是不得了的大事,是家破人亡,所以對安全生產還比較重視;而自從國家出臺補償標準后,許多煤老板已經把死人的事看成只不過在其多少億元的資產中“劃出了一點點”,煤老板也因此變得越來越沒有同情心與人情味,更沒有積極性改善煤礦安全生產狀況;而另一方面,對于西部一個貧困家庭而言,20萬元又是一個幾近天文數字的收入!在沒有補償或補償很少的時候,大家都很“惜命”;而現在有了這20萬元,一些為貧窮所苦的礦工甚至也不惜以命相搏!看看鮑爾斯的案例,這難道不是原本無價的生命在市場經濟面前變得“有價”后導致的悲劇嗎?
中國人經常說,金錢不是萬能的。現在看來,真正到了需要我們劃定一些讓金錢無法進入的領域的時候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