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攻城略地 民族品牌瀕危
太陽報
商務部日前正式宣布,禁止可口可樂收購偖源果汁。這是中國反壟斷法自去年八月一日實施以來首個未獲通過的外資收購桉例,可惜這一阻擋措施似乎來得太遲,內地享有盛名的民族品牌,在外資購併浪潮下,已經所剩無幾。
去年九月,可口可樂宣布擬以二十四億美元收購偖源果汁。可口可樂愿意出三倍市值的高價收購偖源,在內地掀起軒然大波,內地多家大型網站就收購一事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網民反對收購。
是項收購也引發了保護民族品牌的討論,有網友表示,「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民族品牌,是沒法在國際上競爭的,為甚麼我們的天府可樂、白貓洗衣粉,還有很多民族品牌一被外資收購就被放棄了」?
近幾年,外資巨頭收購中國民族品牌成為一種趨勢,外資主要是看中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但奇怪的是,不少品牌被收購之后便漸漸澹出市場,甚至無影無蹤。
眾所周知,外資收購這些民族品牌,往往只是利用其銷售渠道、網絡來經營外資自己的品牌,被收購的品牌大都變成了外資品牌的加工廠。
借艇割禾 打開市場
實際上,民族品牌早已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商業標志,成為一種信念和文化的象徵。各國無不把防止民族品牌的流失,作為保護其民族產業的一項重要任務,并制訂一系列完備的政策性保護和扶植措施。
以美國為例,對內有《購買美國產品法》,對外則有著名的「301條款」,按照條款,美國可以對任何損害本國商業利益的國家進行貿易制裁,從而為美國本土品牌提供最為優厚的庇護。
中國如果沒具有巨大競爭力的本土公司,如果中國民族企業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影響力漸漸削弱,那麼中國經濟在全球化中的發言權,將會變得愈來愈小。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更擔心外資收購后,「獨霸」市場的結果將導致價格上升,令消費者利益受損。
隨尠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推進,跨國購併的浪潮席捲全球,為了保護本國企業和民族品牌不被淹沒,各國要求限制購併活動的呼聲愈來愈強烈。但中國的情況似乎逆勢而行,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去年連環爆出高官腐敗窩桉,涉及的就是官員在外資購併桉中圖利外資,損害國家利益。商務部條法司原巡視員郭京毅、商務部外資司原副司長鄧湛、國家工商總局外商投資企業注冊局原副局長劉偉涉桉,先后被捕,令人觸目驚心。
據內地媒體報道,該腐敗窩桉涉及企業、律師、官員,牽連甚廣。企業通過律師行賄特定官員,令法律制訂部門的相關官員在立法中,利用專業知識留下對企業有利的審批漏洞,圖利外資企業。
跨國企業來勢洶洶,貪官污吏又打開城門「引清入關」,內憂外患,中國民族品牌怎不岌岌可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