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剝奪勞動者“抱怨”的權利
中國的法定節日,特別是那些被冠以“黃金周”的節日,越來越變成為少數官員和富人的節日了,對于廣大的窮人來說,這樣的節日與他們是不相干的。
不相干也就罷了,對此,人們頂多也不過是在心中抱怨幾句而已,這原本是無關大局的。然而,有人卻對這樣一點點出自人的自本能的、根本上無礙大局的抱怨還要橫加指責,并力圖加以剝奪,這未免就有些太過分了。比如,就在今年“五一”那一天,某市委機關報上就有一篇題目為《做一個快樂的勞動者》的論壇文章,文中說:“有的人對自己的職業成天郁悶不已,抱怨工作的辛苦,抱怨收入的低下,還有生存環境的不公正,以至于言語間找不到絲毫從業者的神圣感和優越感。”我并不否認可能有職業本來很好卻仍然有這樣那樣的抱怨情緒的人。對于這樣的人,當然有進行開導的必要了。但是,在我們的社會中,存有抱怨心理的往往主要是那些工作真的過于辛苦,每天勞動時間都在8個小時以上,甚至于高達10多個小時且勞動強度又極大的人們,是那些雖然勞動時間長、強度大卻收入極其低下的人們,是那些處于極其不公正、極其不協調、甚至于生命都沒有保障的生存環境中的人們。對于這些人來說,一方面,他們的工作過于辛苦,收入過于低下,人格待遇又極其地不公平,另一方面,孩子的上學費卻越來越高、病人的醫藥費越來越貴、買房子越來越成了天價、就業越來越困難、其他日用品的價格也在天天上漲,而他們對于這樣惡劣環境所能作出的反應,也就只是一個“抱怨”而已。常言道,“不平則鳴”,這種抱怨本來是極其正常的。可是,如果連這樣一點點的“抱怨”權利都不給,那他們就只有憋悶而死的一條路了。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和必須看到,普通老百姓的“抱怨”也不完全都是壞事,他們能夠抱怨說明政治環境的相對寬松,說明他們對執政當局還心存信任。而如果連抱怨的政治環境也沒有了,大家只能“側目而遇于途”,那看起來很平靜,其實卻醞釀著不平靜,發展下去恐怕麻煩就大了。再者,只有通過抱怨,才能夠體察到民情民意,才能及時地發現和解決問題。請問:這樣又有什么不好呢?問題并不在于群眾的抱怨,而在于執政者能不能做到“細心地傾聽群眾的呼聲”,虛心地聽取和體察這些來自最底層的群眾的心聲,并且積極地采取措施來盡快地化解這些抱怨。執政者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話,群眾抱怨這個“壞事”也就變成了好事。這應該是執政者們所孜孜以求的,而絕對是不應該加以壓制的。
該文又說:“人生多羈絆,環境往往是不能改變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改變我們自己。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你的心態決定你是負重的坐騎,還是快樂的騎師。”這就是說,貧富懸殊也好,兩極分化也好,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也好,學費高、藥費貴、房價爆漲、失業率高也好,治安環境惡化、貪官污吏層出不窮也好,吸毒販毒、賣淫嫖娼泛濫也好,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盛行也好,以及勞動時間過長、勞動強度過大、勞動報酬過低、勞動安全過于沒有保障等等這一切的“環境”都已經是既成事實,都“是不能改變的”;而唯一能改變的就是勞動者們的心態了。這話看似有理,因為在上述種種其他的方面,變通的勞動者們都是不能做主的,只有他們的心態是出自他們的身上,是可以由他們自己做主的;所以他們就只能設法改變他們自己,對任何事都不要心存抱怨,而要乖乖地當順民,遇事都做到逆來順受。然而,如果真的按該文作者的這個說法去處理,那我就要問一問了,我們所處的這還是一個崇尚文明的時代嗎?還是一個標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由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嗎?
該文的作者斷定:“改變我們的從業心態,就能改變我們現有的生活。”照這樣說來,“現有生活”完全是由心態決定的,要改變勞動者們的“現有生活”,只需要改變他們的心態就行了,別的事情就不需要做得了。這樣看來,心態的作用也的確是太大了。就拿幾億農民來說吧,不需要改變當前農村的現實狀況,只需要改變農民們的心態就行了。照這么說,目前正在大張旗鼓的推進的、并且據說要經過長時期的努力才能完成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就成了多余的嗎?這樣的論調真要算是高論了。
高論雖然是高論,可是,該文作者在說出這樣的“高論”的時候,卻忘記了一個最基本的理論常識,即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情緒。換句話說,抱怨是由社會存在產生的;有抱怨的社會存在才會有抱怨的情緒。作為執政者及其喉舌的義不容辭的責任,不是要壓制人們的抱怨情緒,而是要找出引起抱怨的原因,從而改變產生抱怨的現實狀況,以消除抱怨,而不是一味地要群眾去改變自己的心態以適應現實狀況。這究竟是什么樣的理論呢?說輕一點,這是不負責任的理論,如果說重一點,這是法西斯式的理論。同時,從實際效果上來看,如果這樣想,這樣做,不但不能消除抱怨,只會加劇抱怨情緒。這樣發展下去,后果是不言自明的。所以,這樣的高論實際上是孕育著危險的。
文還說:“朋友,不妨從明天起,與故人相聚,一壺濁酒喜相逢。不妨從明天起,與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你勞動中的幸福。不妨從明天起,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觀天外云展云舒。……”作者這樣的文字,要是出自一位未諳人世的中學生,尚還可以理解。如果出自一位從來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道士,也還說得過去。可它卻出自一家黨的機關報紙,就真的有些莫明其妙了。就寫信而言,這里有蘭州一位被嫖客害死的賣淫女寫給她的丈夫而未發出的100多封信,里邊漬滿了她對丈夫的思念;有廣東省梅州市大徑里煤礦一位尚未成年的農民礦工在工棚里寫給其奶奶的信,奶奶收信后不久他兄弟倆和父親三個男人就同時死在那次礦難中了……。請問:這樣的信能給“每一個親人”帶去幸福么?這樣家庭中的幸存者收到這樣的信后還能夠如同作者一樣地“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觀天外云展云舒”么?而與此相類似不是報幸福,而是報不幸的信,每年都是數以萬計的啊。不要說別人,就是該文的作者你自己,請問:如果你家里也收到了這樣的信(估計你沒有,不然你不會說話這樣輕飄飄),你還能有“閑看庭前樹、天外云”的閑情逸致么?說句實施,這樣遠離現實的、一味地粉飾太平的東西,除了讓人心生厭惡之外,不會有什么別的結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