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牛棚生活”怎么成了他的人生財富?
[ 許遠國06 ] 發表時間: 2008-10-18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后,立即前往江西調研考察民眾就業、就醫、居住生活等情況,在調研的過程中,習近平專程瞻仰革命舊址,向革命烈士陵園敬獻了花籃、花圈,看望慰問了老紅軍,飽含深情說:“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江山為我們創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們留下的優良傳統是永遠激勵我們前進的寶貴財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
然而,好象這還不僅僅是一個看點,最讓人值得思考的是,習近平去看望了大學生村官,而且同大學生村官們談30年前“村官”經歷,并感慨地說,當年的經歷,他視為人生寶貴財富。
習近平來到贛縣茅店鎮洋塘村羅坑社區活動中心,詢問村官們的畢業學校、家鄉;當初為什么要選擇當“村官”;在基層工作有什么感受體會;在農村工作有什么困難;待遇怎樣等。聽完大學生“村官”們的回答,三十多年前曾在延安農村插隊的習近平說:“農村基層是一個鍛煉人的平臺,這種鍛煉是人生中寶貴的一筆財富。我自己當年也在農村基層干過。”習近平說“農村基層的工作經歷是人生的一個坐標,有了這個經歷,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眾、如何尊重群眾,知道什么叫實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實。大學生‘村官’們要珍惜現在的機會,不斷地磨煉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與素質,更好地為農民服務。”
公開的資料顯示,一九六九年,不到十六歲的習近平前往延安市下屬的延川縣農村插隊。由于工作積極,在當時到延安插隊的近三萬名北京知青中,習近平很快成為當時“第一個當生產大隊支書的”。而據網上有些知情的網友寫文稱,習近平在插隊當知青的時候,與百姓關系處理的很好,能吃苦,挖渠時,天氣很冷,他第一個跳進冰冷的渠水里,干活的時候,他總是走在前,所以,被選上大隊支書,在離別那里的時候,因為與百姓建立了真誠的感情,把他當成親人,百姓請他吃飯,還十里相送,愿他們結成親戚關系,讓人們看出,這種友誼濃厚的,沒有任何做作的。
但是,回顧那個歲月,因為人生觀的不同,價值觀的不同,總有些人得出不同的結論的。比如,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為了緩解就業的問題,也更是讓城市的孩子到農村鍛煉,接受新的知識,培養城市人與農村人的感情問題。對干部,下放到農村,是接受再教育,防止干部和知識分子脫離工農,形成新的官僚主義,對這樣的舉措,通過這些年來的觀察,發現此做法沒有什么不好。但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對此耿耿于懷,并且還詛咒為是對他的迫害或者是關牛棚。可是,據農民們說,當初,因為農村人文化低,沒有什么知識,這些下放的干部知識分子,被純樸的農民們看成是寶貝,把最好的房子騰給他們住,把最新的農具及生活用品送給他們用,為他們提供便利的生活、工作條件。當年,毛澤東提倡干部、知識分子到農村,要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要做到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這樣的指導思想,這樣的做法哪一點對不起這些下放的干部和知識分子呢?可是,他們卻一直懷恨在心,一直把這種鍛煉看成是對他們的迫害,被譏為關牛棚,甚至有的人還做痛苦不堪狀,寫下什么牛棚雜記,后來被有人捧成什么國學大師后,立即抬出孔子,并要求在奧運會開幕式上抬出孔子像之類,無非是這些人滿腦子等級觀念,唯上智與下愚不能移,或者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封建等級思想在作怪罷了。因為這些人對農民、農村、農業毫無感情,下放時也不可能與平民百姓在一起,更談不上打成一片,因為打破了他們的等級距離,所以,把百姓看成是仇人,甚至是敵人,他們當然懷恨在心,才把這段歷史看成是對他的迫害的!
然而,這樣的事對習近平來說,同樣的生活經歷,卻得出不同樣的結論,這個結論就是“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眾、如何尊重群眾,知道什么叫實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實”。一個心系百姓,珍惜眼前的的機會,不斷地磨煉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與素質,更好地為農民服務的人,就會走到哪里就想到那里的最普通百姓,都會在哪里不斷地為民造福,就會發揮光和熱,就會在那里搞活,帶好一班子人,就會越是艱苦,越是經得起磨練與考驗,越會珍惜這份人生難得的經歷,越是把這個難得經歷看成為是人生的寶貴財富,而那些遠離最普通的群眾,自己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人,他們是絕對得不出此結論的,也難怪他們把這樣的生活看成迫害,因為他們不是一個道上的人么,然而,當有的人認為那是一個人生難忘的經歷和寶貴財富,當然說出話來,是襟懷坦蕩的,那種認為是迫害的人的滿腦子不就是痛苦的回憶,而且陷入痛苦不可自拔,只能天天看著天,不住地向過往人叨叨著的精神不大正常的人么?這是因為,這種痛苦,是因為他自己在無端地折磨著自己的痛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