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可以沒有信仰,美國的主持人卻不能沒有信仰
寒梅冬雪
黨員未必真的信仰共產主義,這并不奇怪。但是掛著黨員身份卻公開反對與詆毀共產主義,共產黨的喉舌竟然讓這樣的人大放厥詞,這就讓人不可理解了。,中共黨章分明寫著“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中共又是執政黨,難道允許自己否定自己嗎?美國人也不是100%的都信上帝,但是美國決不會允許任何對上帝的不恭。
毛澤東對中人民的最偉大的貢獻之一,就是給中國帶來信仰,并且身體力行,讓老百姓看到有堅定信仰的人(共產黨員)是什么樣子。中國有些“先富”們不明白,中國已經如此“變”了,已經如此“接軌”了,為何西方還是不能徹底相信中國?這就是原因之一 ----- 外國人以為中國人也和他們一樣,一旦擁有信仰,就“永久擁有信仰”! 因此,盡管中國有不少的共產黨員沒有信仰或拋棄了信仰,但在外國人那里,因為他們自身對信仰十分的執著,就想當然的認為,“共產主義的幽靈還在中國上空徘徊。”
是不是拋棄了共產主義信仰,就能被西方擁抱了?
據我的觀察,西方人其實很難欣賞“信仰不堅定”的人。中國的這些年,剛好就“盛產”了一批這樣的人,尤其這樣的“文化人”。 這些人一切都從自己私利出發,以“吃喝玩樂享受”為目標。當然對“共產主義信仰”不屑一顧,而且既不信“共產主義”,也沒看見他們相信上帝,佛祖,或者真主。而他們又在相當程度上占據了話語權,決策權,自我感覺很是良好
大約在2、3個星期前,美國一位保守的牧師,嚴厲譴責奧巴馬的某次言論,說他有曲解圣經之嫌。 這樣的“罪名”一旦在美國公眾心中成立,奧巴馬就完了。 于是奧巴馬就反復的表白他對上帝的虔誠和對圣經“天天讀,天天學習,時刻揣摩”, 奧巴馬的牧師(相當于政委或者政治教導員)也出來做為他做證。一向熱衷于“美國行情”的中國媒體,卻沒有報道這件事,至少是我沒有看到。也許中國媒體是認為美國人太“大驚小怪”了,不就是奧巴馬對圣經有自己的“解讀”嗎? 在中國,信仰是自由的,沒有信仰也是可以的,共產黨員也可以不要“毛澤東思想,不要馬列主義,不要共產主義信仰。白巖松們當然就沒有辦法理解“沒有信仰”在美國公眾心中是多么致命的一件事。 美國任何一個無論什么公眾人物,一旦他(她)公開說了哪怕是一點懷疑上帝或者不屑信仰的話,這個人在公眾心中就和“垃圾、危險分子”差不多了,無論他是誰,是政治人物,名流,還是主持人。
中國最奇怪的現象,就是一群沒有信仰的人,占據著主流媒體,對蕓蕓眾生說教些只有他們“津津樂道”的東西。白巖松,不過是其中一個。他們以為這樣就能得到美國和西方的擁抱,然而現實卻正好與他們的愿為想反。
也許文化精英們說,我們有信仰呀,人都是自私的,人不為己,天誅地,自私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就是我們的信仰嘛。所以要“追求美國那樣的民主自由”嘛。 然而美國的一切,包括民主自由,包括立法,包括憲政,包括三權分立,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上帝之下”,而上帝并不承認“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不知道中國那些“追求民主自由”的人們,是在什么“信仰”下“追求民主自由”? 這個世界存在沒有信仰的民主自由嗎?
那么先拋棄共產主義,然后再引進西方的宗教信仰,是不是就可以被西方“完全的擁抱”了? 也許白巖松們能得到“西方的擁抱”,但是這種擁抱是為了讓你離開地面而更好地殺死你。這一點,中國的老百姓倒是看得很清楚,很多善良的人對白巖松的表演捏著一把汗。
白巖松說共產主義是烏托邦,但是白巖松能不能說說,哪種信仰不是烏托邦?誰見過天堂什么樣?誰去過極樂世界? 白巖松如果想到自己死后能進天堂,會感到“無比幸福”嗎? ---- 這是信上帝的人們堅信不移的,因此也都期待著,并不害怕死亡。 天堂,那是個誰也不認識誰的地方,我相信讓中國人對天堂的認識要達到西方人的“高度”,是非常困難的。 然而與天堂相比,共產主義理想要現實得多。因為共產主義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社會形態,體現著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精神的道德行為已經在我們身邊出現,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已經在人類歷史上取得了勝利。所以共產主義并非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烏托邦。正如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所說,“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所謂“信仰”,就是不能懷疑。中國人民已經用流血犧牲做了一次選擇,追隨了毛澤東,信仰了毛澤東,并且取得了光輝的勝利。
毛澤東對中國的文化和歷史有著深刻的了解,在信仰建立的過程中,尚且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和犧牲,不知道想要給中國確立新的信仰的人(們),對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影響了解多少?對毛澤東了解多少?對上帝了解多少?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了解多少? 試圖改變一個國家的主要信仰,或者執政黨的信仰,就是在西方,也沒有誰有膽量這樣做,因為后果是什么?誰也難以預料。可以肯定,沒有一個西方的主持人敢于公開否定自己國家的宗教信仰。
西方有位哲學家說過:信仰堅定者們,信仰的力量會幫助他們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直到成功,他們可以經歷挫折,但永遠不會有失敗。失敗,只存在于信仰不堅定者中,失敗,從來不是結果,而是信仰的改變,從懷疑信仰開始。
白巖松的話也許不僅僅是“代表個人”,也許接下來真的就是要引進“上帝”了。 如果說現在中國誰更需要上帝,就是所有那些“背叛共產主義信仰”的共產黨的官員們或者白巖松們!是他們的靈魂需要被拯救!如果真的相信上帝,或者佛祖,或者真主, 起碼明顯有三個好處:可能就不敢包二奶了,不敢貪婪了,不敢沉醉“吃喝玩樂”了。 因為在上帝們那里,背叛了妻子的,貪婪的,只想“吃喝玩樂”的,這都是要下地獄的!
引來了上帝不要緊,讓背叛了共產主義信仰的去信上帝吧,讓他們去經歷精神和靈魂的救贖! 但是,請把位置空出來!中國是毛澤東創立的共產主義國家,請讓真正的、有堅定信仰的共產黨員們來執掌、管理這個國家!至于白巖松,即然“否定了信仰”,那就應該像個男人一樣,別再一邊享受著“這個信仰的先烈們”用生命換來的福蔭,一邊又在黨的喉舌上大放厥詞否定黨的信仰。
白巖松“亮劍”了,中國的公眾人物是不是都能公開“亮出信仰”呢?
20萬年薪的白巖松與360斤包谷年薪的代課老師
云淡水暖
白巖松初出道時,哪種略微有些不謙遜的主持風格,給人以“個性十足”的感覺,是有些新鮮感,一臉的沉重,滔滔的言語,不帶標點符號地令人喘不過氣來地講完一個長句,也算是央視時政節目中的一景吧。不知不覺中,小白的“初次”已經過去了15個年頭,望著愈來愈“深沉”的表情,滄桑感悄然來到那些皺紋之間,聽著愈來愈“理性”的、愈來愈“學術”的詞語,疏離感日漸萌生,最近,白巖松先生又“理性”了一回。這回的題目叫做“理性看待財富差距”,由頭是袁隆平先生看車展,在奔馳豪華車前多留意了幾眼,有好事的記者說袁老要買奔馳,于是,無論袁老是否真的“買”了那車,網絡上對袁老表達敬意者眾,表示支持者眾。
本來一件大家都認同的事兒,怎么被小白先生這么一“理性”、這么一“深沉”就變成了要“理性看待貧富差距”了呢?因為白巖松參與的“新聞1+1”節目是個對話形式的,倆主持人一唱一和,就像相聲里的捧哏、逗哏一樣。
主持人董倩引導話題:【富豪這個詞咱們不能說它是褒義還是貶義,但最起碼,在很多人心里它不是一個很褒義的詞,因為說到富豪,多多少少總會讓人聯想到以前的一個詞叫土豪劣紳,因為豪字和富字一聯系在一起的話,總會讓人覺得是為富不仁。】
白巖松借機大發議論:【大家有的時候就會有一些情緒。但是我想問改革30年的目的是什么呀?改革30年的目的是為了讓所有的人依然貧困嗎?顯然不是,是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帶動更多的人富起來,去告別一個所謂“均貧富”,所有的人都均貧的一個歷史階段,我想這恰恰是改革30年的最大的一個成就,因此,我們的很多富裕觀、富豪觀可能也要發生一些變化,我覺得這是一個前提。…改革開放三十年,最初可能有人鉆了空子,富裕來的不那么合法,可是現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后,富人的收入大多合理合法。…就算富人真的通過不公平不合理的手段致富了,那么我們要反對的也不應該是富人,而是法律和制度,要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法律和制度,要改變這種法律和制度。…網絡民意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我們太重視網絡民意了。】
隨著網絡話語平臺日益的平民化、網絡聲音的社會效應日益增強,小白這樣高居于主流話筒面前的賢達群體,有些下意識地略帶反感了。草民不理解什么叫做“網絡民意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我們太重視網絡民意了”,那么請問,小白整日坐在播音室里滔滔不絕地議論的那些,是否“代表真正的民意”?如果“代表”,那些“民意”是從哪里來的,小白別說是自己“收集”的。
至于小白說的“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帶動更多的人富起來,去告別一個所謂‘均貧富’,所有的人都均貧的一個歷史階段”,本身也是一個偽命題,因為,人們沒有看到“先富起來”們是如何“帶動更多的人富起來”的,倒是不斷有聲音出來告訴大家,貧富差距在繼續拉大,并且“理性”地看,還要繼續“拉大”,既然不能“均”,那還談什么“帶”。
國家統計局剛剛發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2964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這是國家統計局作為“積極信號”傳達的。那么,平安保險公司總裁馬明哲2007的年薪是6600萬元,半年平均數3300萬元,相當于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今年上半年平均工資的2545倍,這樣的差距是“理性”的么,換句話說,如何“理性”看待這種畸形的收入差距?
還有,白巖松先生是怎么界定“富人的收入大多合理合法”的呢,可能有其自身的因素,因為與普通職工的平均工資相比,小白已經“先富”了,前不久,一個叫做鄧魯平的先生,私人“采訪”了央視音樂頻道主持人劉芳菲小姐,并且寫成博客,被新浪網掛在顯要位置。其中有一段“鄧:記者還曝光了你的工資收入,‘加上工資和補貼月收入應該在兩萬元上下,這個收入在央視主持人里并不算太高’,言外之意,靠工資吃飯,你是不可能買車買房過這么高級的生活的?…劉:有沒有一點常識?如果都照這個工資單,主持人有幾個能買車買房?”,照此推算,劉芳菲小姐在央視并非白巖松這樣的重頭節目的大牌主持,月薪已經過兩萬,還“不算太高”,白主持咱們就謹慎地定個下限,月薪2萬,已經是全國城鎮職工平均月薪的20來倍了,這個差距“理性”了吧。這個收入“多合理合法”了吧。
據說白主持來自小地方,靠自身的努力有今天的成就,那么,草民這幾天還看到一個也是小地方的人在努力著,貴州《金黔在線》報道,貴州省羅甸縣班仁鄉金祥村油落小學代課教師李茲喜。堅持從教13年,而他的“年薪”卻僅僅只是學生家長湊份子的365斤包谷。按當地每斤8毛錢的市場價計算,這份年薪還不到300元。他有時候還要為學生墊錢買課本,…365斤包谷有時候也收不齊,因為有些學生家里太窮了,糧食不夠吃。李茲喜的學生,有的考上了高中,有的已經外出打工掙錢了。這都是他最大的期望,就是讓孩子們走出大山。
堅持在山區小學從教13年的李茲喜老師,和每日在鏡頭前“理性”地滔滔不絕的白巖松先生都很敬業,然白主持的崗位有月薪至少2萬保證著,李茲喜老師每月30斤包谷的“月薪”卻未必能夠保證,報道說,有一年春天,李茲喜父子三人斷糧了。他不得不拿著口袋催促學生:“…誰家有余糧,先交點來讓老師吃吧。”。不夸張地說,像李茲喜這樣執著地在貧困山區堅守基層義務教育事業,收入微薄而甘于奉獻,只為孩子們有點兒文化,打工時能夠多掙幾個錢的鄉村教師,何止千萬,他們的貢獻,是不是像小白的貢獻一樣,也得到了“理性”的回報了呢,草民的直覺是遺憾。
小白自己“先富”了,雖然比不得馬明哲們,但比之李茲喜老師們,還是天上和地下的差距,這樣的“財富差距”,小白不知道是否有所體會,有所反思。或者,小白因為自身的財富狀況感到了“最大的一個成就”,所以覺得“富裕觀、富豪觀可能也要發生一些變化”了。于是,言談舉止,“深沉理性”也就多了幾分富貴氣質。
“年薪”只有365斤包谷的李茲喜老師,才是最現實的“理性看待財富差距”的參照,畢竟,不是人人都能拿到月薪2萬以上的。
說白巖松先生的“共產主義是烏托邦”
高境先生 強國論壇
如果白巖松就是白巖松的話,他是不值得一說的。
但是白巖松在他主持的中國中央電視臺的時政評論節目里揚言:“共產主義是烏托邦”,這當然是個問題。
共產主義不是烏托邦。
據說白巖松是中國共產黨的黨員,那么,他是不配這個神圣的稱號的,所以相關的黨組織應該對他說一聲:“對不起,先生,請您從我們這個隊伍里滾出去!”;即使白巖松還不是中共黨員的話,那么,也應該毫不猶豫的剝奪他在央視的話語權。
中國中央電視臺是宣傳科學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陣地,是傳達和捍衛馬克思主義的講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央電視臺上叫嚷“共產主義是烏托邦”,這是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的。
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托馬斯的《烏托邦》,它們不是也不可能是共產主義。
共產主義既是人類必將實現的理想社會制度,它也是一種政治信仰和科學學說——在《中國共產黨章程》里開宗明義的指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這里所說的“實現共產主義”的“共產主義”,不是也不可能是“烏托邦”。
最近覺得白巖松的思維邏輯好像有點“短路”,用老百姓的話來說,他的腦子是否出毛病了?他老是亂說話,說瞎話,所以民意很憤怒,輿情很震驚——這個白巖松應該下臺,這個白巖松必須下臺。
這位CCTV的白巖松先生比那個CNN的卡弗利先生更加危險。
不過,筆者以為,按照理來說,白巖松他即使吃了豹子膽也不敢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信口雌黃胡說八道。
是不是白巖松先生聽到了什么或者有人向他授意了什么,這個就不好說了。
共產主義是真理而不是空想,至少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成員,不管歷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個信念是不能動搖的——一個沒有堅定政治信念的人是可悲的,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也沒有了信念的話,它不僅是可悲的,而且是可笑的。
理性“炮轟”白巖松:離開吧,你不適合在央視工作
2008年07月31日 來源:新華網
今日上網瀏覽一下新聞,卻突然看到滿地都是有關白巖松在央視新聞1+1中無病呻吟的言論引發的議論。自然為求證我詳細搜看了原樣節目,看后頓時感覺一股熱血劇烈上涌,然后通過幾次深呼吸、運功強行調節氣順,呵呵!
本來本人決定退隱“江湖口水對攻戰”,暫時不想在寫點什么,但覺得看了白巖松的奇形怪論后不與朋友們交流心里會堵得慌,也憂慮把持了一定話語權的白巖松未經過大腦而只經過了下半身思考的言論對未成年人及是非觀念不強的人的危害之大,于是憤而捉“刀”反擊之。
讓我們先來看看白巖松在節目里歸納起來主要表述的以下幾層意思:
1、我們不要均貧,我們不要仇富,否則結果就是大家都窮,我們應該支持一部分先富起來。
2、改革開放三十年,最初可能有人鉆了空子,富裕來的不那么合法,可是現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后,富人的收入大多合理合法。
3、就算富人真的通過不公平不合理的手段致富了,那么我們要反對的也不應該是富人,而是法律和制度,要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法律和制度,要改變這種法律和制度。
4、其實我們仇富的人一方面用“筆”、用“鼠標”寫下那些非常極端的言論和字語,很痛快了,但同時他又在想盡一切辦法成為被仇的富人當中的一個。
可以說在我們這個社會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沒有要完全均貧、要仇正常富裕的人(當然是95%以上的國民)。所謂均貧、仇富、刁民、網絡暴民、憤青這些詞語完全是處于一定統治地位的垃圾蛀蟲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即得不正當利益以及想要擴大自己的不正當利益所發出的慣性敵對攻擊行動,也是他們戴著有色眼睛給普通大眾亂扣的一頂帽子。我們支持一部分人先正當富起來,但讓先正當富起來的人們帶動其余的人共同富裕才是小平同志的最終目的、核心思想,共同富裕、和諧才是人類追求的永恒目標。袁隆平院士、蓋茨等正當富裕的人為何沒有人仇視?建議巖松拋棄其他部位,只用兩個肩膀上抬著的腦袋思考一下吧!
改革開放三十年最初只是“可能”有人鉆了空子,富裕來的“不那么”合法,呵呵!看看白某人多會用詞呀!多么的溫柔呀!我估計看到這里3歲的小孩都笑了;三十年后富人的收入大多合理合法了,嘿嘿!他這是在搞幾十年后的預測么?連重慶市最貧困的巫山一個芝麻大的小官都能貪污受賄2000多萬元,中國這么大,還有多少個大官和芝麻大的小官都說不清、道不明呢?還有多少工程建設、公共礦產資源的開發、城市拆遷染著濃濃的血腥味呢?巖松的思考就是一個可能鉆了空子、不那么合法、三十年后富人的收入大多合理合法就輕描淡寫的給總結、預測了?
白巖松認為我們不應該反對富人通過不公平不合理手段致富,而是要反對、要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法律和制度。如果按照白巖松如此荒謬的邏輯思維,那強奸犯或是殺人犯強奸了或者殺掉了白巖松的老娘、妻子和女兒,我們也不應該反對強奸犯或是殺人犯了,而只需反對造成強奸犯或是殺人犯強奸了或者殺掉了白巖松的老娘、妻子和女兒的法律和制度了?要改變這種法律和制度了?或許白巖松縱使萬壽無疆、長生不老恐怕也不能看到有那樣的法律和制度能夠杜絕強奸犯和殺人犯吧!我們承認不公平不合理的事發生了,我們應該深思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法律和制度,但也絕不是說就要放任富人通過不公平不合理的手段致富。
白巖松指責所謂“仇富的人”一方面用“筆”、“鼠標”攻擊的同時又在想盡一切辦法成為“被仇的富人”當中的一個。嘿嘿!有意思吧!有那種想法的人確實很多,而有那種想法又有那種做法的人就不多了,畢竟良心未泯滅的中國人還是大多數。其實白巖松要表達的深層意思是網絡民意不能代表主流的民意,有的只是網絡暴民、仇富的人而已。我想問一下白巖松:2億多的網民不代表主流的民意?那像巖松這樣的少數幾個無用的精英擺設才是代表中國的主流民意么?這里怎么也不見了前面對富人的溫柔和極盡獻媚的神態呢?有的只是對普通大眾的居高臨下、冷嘲熱諷的偽道士似的智者冷靜?有的只是對普通大眾辛辣無情、冷血的言論?
最后,我想我們無需接受白巖松的道歉,我們只需采用民主的方式來要求白巖松要為他自己的言行付出相應的代價,強烈上訴要求白巖松離開中央電視臺就行了,他雖然不適合在央視那樣的地方工作,但在賓館做服務生、環衛街道上體驗一下在中國默默地做基礎工作的艱辛還是他的權利的,盡管也還有來自其他人無情的競爭。
(來源:新華博客)
魯迅先生剝了"白巖松們"的皮
作者:向左轉 文章來源:烏有之鄉 點擊數:1631 更新時間:2008-7-29
袁隆平逛車展,媒體傳言大科學家要買奔馳,引發網友熱議。事情的來龍去脈到底怎樣?支持、認可,網友一邊倒的態度中又有哪些值得分析的地方?面對屢屢被提及的“仇富”說,面對富人經常遭受的指責和質疑,公眾對富人的財富評價中有著怎樣的心理?我們又該如何理性看待財富差距?《新聞1 1》正在解析。
以上就是昨天《新聞1+1》要討論的話題。
演播室主持人(董倩)
白巖松(新聞觀察員)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8/07-29/1327332.shtml
文章很長,我把白巖松的主要觀點摘錄如下:
(1)其實我(白巖松)覺得這里好多的命題都是偽命題,都屬于關公戰秦瓊。首先這件事情本身的事實就不那么靠譜,需要有一個確鑿的過程,大家不過在借題發揮,一個原本不該存在的話題被大家熱熱鬧鬧地給炒作了一番,這件事本身倒是挺值得關注的。
(2)
主持人:
事實上是這樣的,人們之所以覺得袁隆平買車,尤其買豪華車我就支持,其他富人買豪華車我就喝倒彩,恐怕也是因為一種社會心理,但任何一種社會心理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肯定它也不是空穴來風,肯定是因為社會上什么事情的發生使得他造成了這么一種心理的趨向。
白巖松:
我覺得改革30年回頭去看是一個很長的歷程,但是如果說我們的財富觀和對很多富起來的人的態度的改變還是一個很短暫的過程,這個需要很多方面。
一方面,我們該建立一種什么樣的態度。
另外富起來的人之后該有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和社會準則,并且提供一種大家更愿意接受的富人價值觀,能給社會來分享,這是第二個層面。
第三個層面是國家的法律以及相關的制度的建設,如何保證更多的富人會去做更多的好事情。我舉一個例子,到現在為止我們的稅法都沒有進行大家期待中的改革,因為稅法進行了相關的改革,就會對企業和企業家來做慈善的時候有更多法律上的支持,他就更愿意做慈善事業,而到現在為止,大家呼吁了這么久都沒有,可是在這個時候,我們只能把棒子直接打在了很多富裕起來的人的頭上,你為什么不去做更多的慈善的事業,而忽略了整個國家的這套稅法的促進慈善事業前進的機制、土壤都沒有更好的建立,這個時候不需要也有其他的方面需要進步嗎?
(3)
主持人:
是。一方面人們“仇富”,但是你得分辨一個問題,人們不是仇恨所有的富人,里面有的值得他們去仇視,有的屬于連坐了,被關聯了。
白巖松:
我覺得是一個過程,我不知道這話是不是該說,我相信改革30年之后,隨著法律建設的越來越成熟,富裕起來的大多數人里頭他們都是合法的,是正當的,但是可能依然會有極少數的富裕起來的人可能是像大家想像中的,比如占用了其他的資源,為富不仁等等,有,但是如果要是因為少部分人存在這樣一個情況,卻形成了大范圍的“仇富心態”的話,這個社會矛盾該怎么化解?
(4)主持人:
我看到一個觀點,就認為“仇富心態”這個詞本身就是為富不仁的一堆人提出來的,因為他們就是要保護自己的財富,因為要知道自古以來就有民不患寡患不均這樣的一種說法。
另外一個,很多人的心態并不是說我仇恨你的財富,我是仇恨你怎么來的這個財富,再有一個,你有了這個財富,你怎么處置它。
白巖松:
回頭去看歷史的話,很多次的農民起義最初喊出來的口號都是“均貧富”,這就說明在我們的心理里頭,長期的文化心理里頭,對“均貧富”是一種期待的,它是最能喚起大家團結在一塊,成為一個團隊,去跟另外的一種勢力做斗爭。
但是剛才我一開始已經說了,改革30年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鄧小平告別了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的建設,回到一種更務實的角度,從人性的角度去督促每一個人為自己,加在一起為國家,于是改革30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人為本,不也要以人性內心里頭對富裕的追求和對更美好生活追求的這樣一種理想天然的一種尊重嗎?其實很多“仇富”的人在同時一方面用筆或者用鼠標寫下了“仇富”那些非常極端的言論和字語,很痛快了,可是同時他又在想盡一切的辦法,希望能成為被仇的富人當中的一個,這不正是這個時代當中的一個特質嗎?
(5)
主持人:
有一個網絡上的調查,然后咱們看一下,認為“仇富”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個是部分人利用特殊地位獲得了高收入,這是43%;還有就是部分富人來路不明,富裕侵害了其他人的利益;再有就是為富不仁。你怎么看這三個選項?
白巖松:
前兩個比例加起來的時候超過了80%,前兩個比例多少都有很多違法的嫌疑,對嗎?
主持人:
是。
白巖松:
我就反問一句話,如果一個國家,一種制度,一個法律,是讓我們富起來的人,超過80%以上的人都是要么來路不明,侵害了其他人的利益,要么就是利用特殊地位獲得了這種超出其付出的高收入,我們該仇的也不是這些富人,該仇這種制度和法律,為什么不進行一種更好的監督,不使這種情況出現呢?所以我覺得情況不是這樣的,就是說我們的現實跟大家的情緒是有落差的。我剛才一直在強調,如果改革30年了,這種情況還占到80%以上的比例的話,社會富裕起來的過程太可怕了,真應了很多人去探討的“原罪”說,難道這種“原罪”一直持續到現在嗎?所以我覺得這個比例本身就是一種帶有情緒性的比例。
白巖松:
按你說,咱們就得分析公眾的這種情緒是從何而來的,我們可以說是80年代當時盛行的官倒,讓人們對這種社會有一種不滿的情緒,對富起來的人有一種不滿的情緒,但是在這之后又是十幾年、二十年的時間過去了,為什么人們的這種情緒如此根深蒂固?
白巖松:
首先我希望中國出現越來越多的袁隆平這樣的富人,為什么呢?他們真的是用知識創造了財富,在中國說自主創新的過程中需要更多這樣的富者。比如說比爾•蓋茨,比爾•蓋茨他是用一種技術而成為世界的首富,對嗎?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我覺得很重要的是中國人也需要有時間學會富裕之后該怎樣做一個富人,我覺得這一點應該在目前這個階段,正在慢慢非常艱苦的一個學習過程。
主持人:
這是需要時間過程的。
白巖松:
我們不需要去學窮,因為我們窮慣了,有的時候我跟同事開玩笑說,咵,回到七八個人的宿舍里頭依然能過,吃窩頭照樣能吃,因為那個階段我們所有人都經歷過,不用學窮,但是很多人學富是很難的。比如說我有的時候跟別人去說一句話,我們好像什么都有了,就缺幸福,你就發現平常生活中,窮的朋友在抱怨,富的也在抱怨,職位低的人抱怨,職位高的人也在抱怨,每個人都在抱怨,其實我們獲得了很多很多,但是大家好像缺乏一種幸福感,這就是這個階段,我們正處在這個階段,一個壓縮的空間,別人用一二百年所走過的道路,我們正在用30年走過去。你想想中國富起來的這批人很多倒退20年,可能不是袁隆平,但是跟袁隆平做著一樣的事情,為什么呢?還是在田間地頭忙活,這20多年里,突然一種時代的變遷,個人機會,馬上就富了,上億、幾十億,成了大的企業家,可是依然保持著一些鄉土的氣息,所以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就跟我們期待的,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很多西方的、國外的,我們想像中的富豪的那種綜合品質達到了很高的地步的時候非常不一致,因此這樣的一種落差也讓大家產生懷疑,就跟大家想像的不一樣,所以也會有,這樣的富人怎么能是這樣?但是時代也需要富起來的人有一個學習富裕的機會,我覺得正在悄悄地發生變遷,否則不會有這次汶川大地震之后一下子500多個億的捐款,下一次可能會更多。所以富人也需要學習,我覺得應該給他們一個快速學習的機會,但是更重要的一點,在這兒我特別強調,一個國家要保護的不是富人,而要保護的是合法獲得收入的富人。
(6)主持人:
也就是需要一種制度。其實我覺得兩方面都要學習,一方面富人,先富起來的人得迅速地學習如何處理他們手中的財富,如何做富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環境問題,就是社會大眾怎么去對待這批先富起來的人。
白巖松:
沒錯。這需要兩個層面,其實要改變這樣的一個環境需要兩個層面,我覺得不僅僅是我們一個個體,很多不富裕的人如何要改變心態,我覺得不是,是兩個方面。
第一個,從國家的政策和相應國家發展的目標來說,應該是在合法保護富人獲得財富的同時,拿出更多集中的財力去為窮人做事,去保障不富裕的人生活能夠逐漸提升,富人生活提升的速度是8%,你要讓窮人提升的速度是15%,這樣的話他更有奔頭。
第二個,富裕起來的人在學會做富人的過程中也更多的能擁有一種普適(?似乎應該為“普世”)的胸懷,去做很多的事情,投身到社會的公益等等各個方面,去幫助身邊的人去做的更好。
當然還有一面,可能說起來冷冰冰,但它其實是事實。我們這個社會應當去鼓勵更多的人合法的富裕起來,因為只有更多的人合法的富裕起來,才在他富裕的過程當中創辦的企業里頭為整個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就業崗位更多是讓更多的不富裕的人能夠慢慢也走進中產的一個必要的途徑,如果沒有富人,請問哪有富裕起來的企業?哪有那么多的工作崗位?那大家就一起窮好了。
(7)主持人:
其實財富跟人一樣,它是需要品質的,而品質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恐怕以后是要整個社會去養成的。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個調查,這是在袁隆平買車這件事情發生之后做的這樣一次調查,我們來看一下。“誰是心中的陽光富豪?”這是個新名詞,袁隆平排第一,比例達到了將近96%。你看,我們覺得底下幾個值得分析,陳光標好理解,因為地震期間他捐了1.8億,你看馬云為什么排在第二位?你怎么看?
白巖松:
因為馬云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尤其這個是在網上投票的,馬云是網絡英雄。我們太習慣現在把網絡的意見當成民意,不是,它只是人民當中的一部分年齡段的意見,而不是全體,因為網絡在中國畢竟只發展了十多年的時間,可能更多的體現在15歲到30歲之間的人,更多數,也有其他年齡,但這個年齡段的人更愿意在網上發表意見。因此當說網絡民意的時候,我們恐怕應該解讀成是更多的15歲到30歲之間的人來表達的意見,比如說我們的父母他們從來不會在網絡上去表達他們的意見,但是他們不是民意嗎?也是。所以我覺得馬云作為一個網絡的英雄來說,在網絡上得到一種,包括李彥宏也排在第五,這是一個很容易理解的階段,但是我更想說的董倩,這一個表恰恰證明了是一種關公戰秦瓊的標志,為什么?袁隆平在我們的心目當中不是企業家,是科學家和院士,而后9個全是企業家,所以才會有調查的比例,大家無意識的,袁隆平是95.67%,他是感動中國的人物,剩下9個刷一下,第一都跌到了20%,一下差出70%的百分點來。
在這樣一個調查表里還能看到一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改變的,中國骨子里頭雖然每一個人都希望富裕起來,但在骨子里頭還有一個輕商的意識在作祟,對嗎?還有一個,如果要是學的更好了,應該去求仕途,而是求商途,如果這樣的一種觀念不改變,我們沒有受人尊敬的企業家,這個社會不能培養起來,當然需要企業家自己也努力,但如果在我們的意識里頭依然輕視很多的企業家,骨子里是看不起他的,第一個,就會逼迫很多的企業家把財富向外轉移,第二個,做道德模范,把自己包裝成一種道德的楷模,其實選擇在非陽光的底下去進行自己的消費。
第三點,跟政治掛靠在一起,希望把自己變成一個官員。(完)(視頻里應該是:跟政治掛靠在一起,希望把自己變成一個官員,變成紅頂商人。”
.............................
以上就是央視名嘴白巖松對社會大眾的看法,對新中國歷史的看法。我們再回憶一下白巖松的話:“去告別一個所謂“均貧富”,所有的人都均貧的一個歷史階段,我想這恰恰是改革30年的最大的一個成就,因此,我們的很多富裕觀、富豪觀可能也要發生一些變化,我覺得這是一個前提。
改革30年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鄧小平告別了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的建設,回到一種更務實的角度,從人性的角度去督促每一個人為自己,加在一起為國家,于是改革30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人為本,不也要以人性內心里頭對富裕的追求和對更美好生活追求的這樣一種理想天然的一種尊重嗎?其實很多“仇富”的人在同時一方面用筆或者用鼠標寫下了“仇富”那些非常極端的言論和字語,很痛快了,可是同時他又在想盡一切的辦法,希望能成為被仇的富人當中的一個,這不正是這個時代當中的一個特質嗎?
富裕起來的人在學會做富人的過程中也更多的能擁有一種普適(?似乎應該為“普世”)的胸懷,去做很多的事情,投身到社會的公益等等各個方面,去幫助身邊的人去做的更好。
當然還有一面,可能說起來冷冰冰,但它其實是事實。我們這個社會應當去鼓勵更多的人合法的富裕起來,因為只有更多的人合法的富裕起來,才在他富裕的過程當中創辦的企業里頭為整個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就業崗位更多是讓更多的不富裕的人能夠慢慢也走進中產的一個必要的途徑,如果沒有富人,請問哪有富裕起來的企業?哪有那么多的工作崗位?那大家就一起窮好了。
...................................
據傳說,白巖松是央視名嘴,但我不知道這位名嘴長沒長腦子。奴隸主,地主,霸占社會財富幾千年,甚至上萬年。在這漫長的歲月里,他們這些奴隸主,地主,有沒有時間來“學習”普世?他們能不能普世?
很顯然,他們沒有,因為他們是被打倒的。
然而白先生卻要讓現在的財主們來學習普世!笑話。不過我倒希望白先生不要光用嘴,也要用用腦子。
對于白先生的觀點,我不想多加評論。因為,白先生只不過“鸚鵡學舌”,他這種言論,在“烏網”里,早有反駁。隨便找出一篇文章,就會讓他啞口無言。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白巖松“這種人”(不是這個人)。魯迅先生早在1933年就剝了“白巖松”們的皮。
也許是因為魯迅先生早先從醫的緣故,先生的文字,就如手術刀,把每一種人一層一層的剝開。先生雖然故去,但刀還在。是留給我這樣的愚笨的人的,可以直接享用。請看先生的這把刀:
二丑藝術
浙東的有一處的戲班中,有一種腳色叫作“二花臉”,譯得雅一點,那么,
“二丑”就是。他和小丑的不同,是不扮橫行無忌的花花公子,也不扮一味仗勢的
宰相家丁,他所扮演的是保護公子的拳師,或是趨奉公子的清客。總之:身分比小
丑高,而性格卻比小丑壞。
義仆是老生扮的,先以諫凈,終以殉主;惡仆是小丑扮的,只會作惡,到底滅
亡。而二丑的本領卻不同,他有點上等人模樣,也懂些琴棋書畫,也來得行令猜謎,
但倚靠的是權門,凌蔑的是百姓,有誰被壓迫了,他就來冷笑幾聲,暢快一下,有
誰被陷害了,他又去嚇唬一下,吆喝幾聲。不過他的態度又并不常常如此的,大抵
一面又回過臉來,向臺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點,搖著頭裝起鬼臉道:你看這家
伙,這回可要倒楣哩!
這最末的一手,是二丑的特色。因為他沒有義仆的愚笨,也沒有惡仆的簡單,
他是智識階級。他明知道自己所靠的是冰山,一定不能長久,他將來還要到別家幫
閑,所以當受著豢養,分著余炎的時候,也得裝著和這貴公子并非一伙。
二丑們編出來的戲本上,當然沒有這一種腳色的,他那里肯;小丑,即花花公
子們編出來的戲本,也不會有,因為他們只看見一面,想不到的。這二花臉,乃是
小百姓看透了這一種人,提出精華來,制定了的腳色。
世間只要有權門,一定有惡勢力,有惡勢力,就一定有二花臉,而且有二花臉
藝術。我們只要取一種刊物,看他一個星期,就會發見他忽而怨恨春天,忽而頌揚
戰爭,忽而譯蕭伯納演說,忽而講婚姻問題;但其間一定有時要慷慨激昂的表示對
于國事的不滿:這就是用出末一手來了。
這最末的一手,一面也在遮掩他并不是幫閑,然而小百姓是明白的,早已使他
的類型在戲臺上出現了。
六月十五日。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三年六月十八日《申報·自由談》。
本篇文字不多,但被評論界認為是魯迅先生最具代表力的作品,評價極高。以前我也不以為然,是白巖松讓我對先生的文章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所以本人鳴謝白巖松先生。
是先生的文章讓我對“白巖松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感謝先生,您為我們剝了“白巖松們”的皮。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