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政府領導的“送溫暖”活動
[ 窮鄉親 ] 于2008-01-27 09:01:07 上帖 [ 發短信 ] [ 表狀 ]
打開電視機,每天都會看到關于政府領導給困難群眾“送溫暖活動”的報道。但見:大群干部和工作人員擁進困難戶小院,有抬著面粉袋子的、有提著食用油的、有手捧衣物的,個別的還有抬著彩電的。見到老人就親熱地拉手、問寒問溫;見到孩子就抱起來表示親昵。如果是送錢、點票,必定有準備好的照相機或攝影機打開閃光燈近距拍攝。真是充滿了濃重而熱烈的親民、恤民氣氛。
這種關心、慰問困難群體的方式,當然有時也是必要的,但目前已形成一種千篇一律的做法,對此卻有令人置疑之處。其問題,我看至少有以下三點:
第一、 事倍功半,活動的成本高,浪費大
“送溫暖”送的什么?我看大多都是實物:面粉、食油、衣物等,充估其價值每戶也就是三百元,如果是十戶,也就是三千元吧;然而估算一下整個活動的行政成本會是多少呢?如果縣里的領導下去送溫暖,那么鄉鎮、村里的領導必然預先開會研究、安排,并做好倍同、接待,各級參與的人員少則一、二十人,多則二、三十人,這其中的車輛費、工務費、接待費、電視臺采訪報道費等,統算起來不止三千元吧。如果是市(地)以上的領導下去“送溫暖”,那么縣里的領導必定接待和陪同,甚至還需安排下榻和宴請等。這花在行政活動上的費用,將是送給困難戶的款額的幾倍呢!如果是真正為困難戶著想的話,何需如此興師動眾,顯示場面?在目前交通、傳遞都十分方便的情況下,把錢款直接由村干部送到困難戶手中,或者從銀行一下子存入困難戶的戶頭上豈不更簡便!如果是領導想借此機會與困難群眾促膝談心、了解情況的話,這種前簇后擁的場面也談不成吧!
第二、避重就輕,助長政府不作為
目前社會上大量貧困、弱勢群體的存在,是一種普遍性的、政策性的現象,是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懸殊的真實體現,而決非個別地區、個別人的問題。政府每年的“送溫暖”,送去一袋面、一桶油、幾件衣物,杯水車薪、能解決貧困戶的多少問題?能提高貧困戶的收入嗎?即使解決了個別戶的問題,但能解決一個群體的問題嗎?不能吧。政府的“送溫暖”搞了一年又一年,然而貧富差距卻是愈來愈擴大。因此說,這只能是一種避重就輕、舍本就末的不作為行為。如此演下去勞而無益。依我著倒不如放下身份、深入底層群眾搞搞調查研究,把貧困群體的情況摸清楚,從而調整政策,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例如,大量國企工人被下崗失業,許多企業職工多年不增工資、每月工資僅有數百、千巴元,退休制度實行什么“雙軌制”、企業退休老人待迂不及機關事業部門的三分之一等等,如此大量問題都是普遍性的、制度性問題,是造成一部分社會成員貧困的原因。這些都是擺在眼皮底下的問題,而克服、解決這種問題,又恰是政府的主要職責。如果對此類問題視而不見,一再回避、拖延,長期不得解決,那么再熱情的“送溫暖”活動,又焉能取信于民,又有什么真誠的意義!
第三、 助長工作上的形式主義、弄虛作假不正之風
興師動眾的“送溫暖”活動,不但不能使困難群體的實際問題得到解決,反而使貧弱的居民感到尷尬,而官員們的愛民、恤民的心理卻得到一種滿足,這其實又是一種作秀行為。這種工作方式不利于干部形成深入踏實、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必然助長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的不正之風。領導們以為故作恣態或以少量的物資代價,就能樹立好的形象、撫平貧困群體的心理、調和社會矛盾,那也是不可能的。而只有真正確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念,出于公心,把困難群體的問題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和政策性的問題來對待,從整體上和根本上下決心解決,敢于面對困難和矛盾,并為此而認真負責、深入扎實地去工作,這才真正是政府對困難群體的關心和體恤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