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不為民說話,不如回家抱娃娃——“最后一次會議”現象的背后
今年的全國人大和政協的“兩會”,相對于過去四年的“兩會”,有很多是一樣的,但也有不一樣的,那就是今年的“兩會”,是本屆人大和政協的最后一次會議。因為這樣一種性質,所以可以說,今年的“兩會”是本屆人大和政協代表最后一次行使代表權利。
于是,我們看到,很多省份的人大政協的很多代表,在聽取政府報告的時候,提出問題和質詢的時候,就比較坦率,比較少講客套話,比較少表揚而多質疑,甚至是激烈的批評。例如,媒體報道過的重慶政協委員雷亨順,江蘇政協委員孫達華等。
從現在我們看到的媒體報道上,包括從中央電視臺的經濟頻道的幾個記者例如王小丫的“兩會報道”中,我們沒有看到本次全國“兩會”有類似的現象出現,但是不是有媒體記者沒有報道出來的、在內部出現的激烈的討論和批評,我們無從知道了。
為什么我們可以在中國的政壇上看到這樣的一種現象呢?
首先,這反映了中國的“強政府行政,弱立法機構”的一種基本格局。應該說,任何一個國家的議會和政府,在某個特定的時候,都有一方比較強而另外一方比較弱的現象出現,所以,我們中國的這種現象,也不算奇怪。但問題在于,這樣的一種格局,延續了50多年。于是人大被老百姓和媒體加冕封為“橡皮圖章”。如果要是哪次有個什么議案沒有被通過,或者有個什么有點個性和膽子的人大政協代表激烈批評一下政府的某個部門的某個政策,媒體都要小小地歡呼一下,好好地親吻一下,實實地鼓勵一下,就好象一家人家中大人對小孩做了好事以后的獎勵一樣。其實,這是一種來自老百姓的“有比無好”的勉強贊揚。從中國的國情來看,政府強大一點,也不是就完全不可以,但問題在于,人大政協好象太陰柔一點了,溢美之詞偏多,客觀之詞偏少,整個政協代表和人大代表的群體形象,比較富有“溫柔的美”,趨于“女人化”,比較缺少“陽剛之美”。例如,我們打開“人民網”的眾多人大代表和政協代表的眾多個人“博客”,可以看到,表達欣喜和開心的內容,占據了大部分篇幅,表達不同意見和批評意見的就比較少。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我們中國當政府官員,是非常容易的,十分幸福的,雖然不是“幸福的生活比蜜甜”,至少也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還比如,這次人大會議政府提出的關于農村義務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的預算撥款,是兌現《憲法》賦予老百姓的權利,應該看作是一種“補課”,是對過去歷史欠帳的一種糾正,可以說,是一個“利為民所謀”的人民政府應該做的。但各種媒體傳達給我們老百姓的是,贊揚和贊美之詞不絕于耳。我們并不反對擁護這個預算的人大代表講講本屆政府的2007年“民生預算”的肯定之詞和擁護之心,但是,不要過頭了。
其次,這也是我們人大政協代表成員的結構的一種反映。我們注意到一種現象,那就是,“最后一次會議”現象的人,多為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好象比較少地提出坦率的意見。所以,我們今年聽到媒體報道說,溫總理希望廣大“兩會”代表少客套,多坦言。現在在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種說法:聽話的,進人大;刺多的,進政協。意思是說,因為人大是立法機構,在權力上要比政協重,所以,如果你喜歡提意見的,那就甭進人大啦,進進政協比較好啦。老百姓很難判斷這是不是真的,反正,聽到提尖銳意見的代表中政協委員比較多,倒是真的呢。
2008年,新的一屆人大和政協又要從下到上選舉代表了。不知道我們明年,是不是會看到和聽到有更多的人大代表會加入到政協代表中來,說更多的坦率的話,質疑的話,批評的話。
最后,這也是我們代表素質的一種反映。
我們看到媒體報道,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每年都有一些犯了事的代表被終止和取消代表資格。我們不能根據這樣的一種小概率事件,來主觀判斷現在的人大和政協代表的素質。但是,我們可以從媒體公開報道的“最后一次會議”的現象中,看到,我們只有不多的、很少的、乃至極個別的代表,在最后一年任期的最后一次全體會議的時候,鼓起勇氣來做一點質詢。如果這樣的代表還可以被我們所稱贊的話,那么,那些沉默的代表,就讓人有一點疑問產生:是這些人的水平問題導致呢,還是為民說話的覺悟不夠呢?
有句老百姓的話說:“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對于兩會代表,這句話應該是這么說的:“代表不為民說話,不如回家抱娃娃”。
我們期待著,明年的下一屆人大政協代表中,抱娃娃的代表,少一點,再少一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