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還需要紅樓夢嗎
最近內地影視圈呈萬紫千“紅”的癥況,以北京電視臺為代表的三家實力影視公司正在全國各地分別拍攝各自版本的《紅樓夢》。新時代的電視人力圖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20多年來在人民心中對賈寶玉和林黛玉形象的認識。
這部傳世的名著早已不是第一次搬上中國的熒幕,但這一次卻是最熱鬧空前的。過去的一年里,先后有三家影視公司獲得投拍該片的資格,除了已經成型的先行者,還有好幾本紅型題材的劇本放在廣播電視局的案頭。但從檔期來看,從劇本的完成到中期的拍攝到最后的放映,極有可能會引發中途撞車的情形,或者出現將來馬拉松似的“收視接力”,真這么下去,經典是不是太累了點。
還有更有意思的,內地網友“刀下劉人”在天涯論壇發帖,號召全國網民聯合起來,通過資金的聚集和資源的整合,通過群眾的力量來拍攝出一部經典的《紅樓夢》,來對抗“那些充滿銅臭味”“棺材板似的”的商業影視。經部分媒體報道后,竟差點引來了民間和官方的言語沖突。這條消息可以看做花絮來讀,也說明了《紅樓夢》在中國人心中舉足輕重的地位,網絡為代表的中國平民,已經從對經典的被動接受到自己來詮釋經典的行動中去。
盡管刀下劉人的呼吁得到了支持者的響應,但他的弱勢卻是不容置疑的,缺乏雄厚的資金,科學有效的管理,還有豐富穩定的人脈,關鍵的是,中國的國情并不支持自然人來投拍影視劇。從一方面看,刀下劉人的弱勢恰恰是那北京電視臺為首的三家實力影視公司的優勢,但所謂的優勢真的能帶了預想中的結果嗎,答案依然是不容樂觀的。缺乏耐心,恒心,和一顆對藝術真摯的心,也就失去了民心。
重拍,似乎是現在許多人都不愿意提到的字眼,他們更愿意被看成是一種再造,或者說是全新的演繹。這無疑是矛盾的,對于影視作品的原型來說,重拍攝的作品如果考慮不違背前作的基礎,那他本身就是失敗的,但反過來,若是進行了新的演繹,又會是另外一種失敗。就現在的事態發展看,沒有一家影視公司愿意將自己與20年前的相比,他們更希望的是能發展新生代的觀眾,那些出生在90年代末期的青春男女,問題是,這類群體,他們需要的是一部影視版的紅樓夢,還是影視版的流星花園呢。
為了盡可能創造經典,各家都使出了看家的本領,遺憾的是這些東西不再來自書本,而是現在看來更現代的東西。比如豪華的布景,比如選擇演員的方式-----這邊廂浩浩蕩蕩的紅樓選秀余熱未卻,那邊廂就傳出將耗億萬白銀建造紅樓城的訊息,討不到便宜的便請來兩個網絡紅人,在鏡頭前頑耍一番,收獲了一籮筐的板磚方解了寂寥。網民的力量是微薄的,但凝聚起來也有不小的力量,刀下劉人通過自己的關系,找到了象續寫紅樓的雨山雪,新銳作家艾藍和宗小滿等圈內朋友幫忙操刀劇本,同時也在積極尋找有實力和資金的合作者。
在這些轟轟烈烈的運動背后,究竟是什么推動他們在發展呢,如果說只為了重溫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未免過于寒酸,媒體的報道已經透露了些須端倪,87版的紅樓夢在內地20多年了已經放了800多遍,每遍的一集都要收入萬元以上,加上其他的利潤,和利潤再生額,經典背后的赤裸裸利益驅動就顯露無疑。除了利益驅動外,也有為了自己事業發展謀劃的,盡管刀下劉人的帖子里已經表達了對重述經典的期望,但他顯然將心思放在所謂的集資電影的形式上更為現實。
四家人一家念一家的經,卻沒有一本叫《紅樓夢》。如果說,三家已經獲得投拍資格的影視公司的行為算得上荒唐的話,那平民版的《紅樓夢》則更象是一個黑色幽默,《紅樓夢》究竟是誰的,是影視圈爭奪名利的砝碼,是暗里圈錢的工具,還是各自圈地的墓志銘呢。問題是,中國人還需要這樣的紅樓夢嗎。表面上熱鬧的萬紫千“紅”,帶來的是紅“火”,還是紅“禍”,是良辰美景“千紅一窟”,還是 “千紅一哭”。
拿那位“刀下劉人”博客上的簽名來做本文的結尾,就是 “都沒閑著,都有病。”,而我在文章的開頭,故意用了“癥態”一詞,那么究竟是我們得了病,還是紅樓夢本身呢。
浙江教師 杜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