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造成了如此之多的曠男怨女?——對“結婚?任務?你準備好了嗎?“帖子的探討
/yuweiyuwei
我們不妨設想存在這么一個正常婚姻市場,在這個市場中我們把戀愛看成一對男女進入婚姻交易的搜索過程,把婚姻看成是最終成交的結果。為什么在這個市場中有如此之多的剩男剩女呢?筆者總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婚姻市場中,我們不妨把男性作為購買者或需求一方,女性作為供應一方,這里并不包含任何歧視,只是為了論述方便。在正常婚姻市場中的供需雙方整體的討價還價的成交區間越來越狹小,這是因為供應方的要價過高或消費一方的消費預期過高。在幾十年前,人們的收入差距不大之時,人們對婚姻對象的物質要求不高。當下,由于消費社會的逐漸形成,人們對婚姻對象要求過高,特別是物質條件的要求,這導致大量適婚人群實質性地退出婚姻市場,市場交易量縮小,市場逐漸萎縮。
第二,大量中老年男性進入正常或短期婚姻市場,我們不妨生造一個詞語短期婚姻市場,也就是購買短期婚姻即色情活動或包養以及婚外戀之類的活動。比如高檔賓館夜總會等。3~4年前我讀書的時候曾經無意中在上海徐家匯殯儀館旁那條路上的一個賓館中看到從事色情服務的小姐,那真是絕色,其年齡絕不超過20歲,以我的估計在16歲左右。在上海寶山賓館中的小姐們25歲以上都是高齡,至于北京杭州等地天上人間這樣的地方那更是不用說了。這種情況擾亂了正常婚姻的市場秩序,使得年輕女性在正常婚姻市場上的供應量相對減少,從而供不應求。同時,由于上述原因使得部分進入婚齡的男性的真實需求萎縮。簡單地說,因為供需兩方的雙向選擇在可成交的區間之外,也就是你看上他(她),他(她)看不上你,他(她)看上你,你看不上他(她)之類的千頭萬緒而難以言說之事。這時,部分進入婚齡的男性由于無適合人選而進入短期婚姻市場,因此這種對正常婚姻的需求是無效需求而不是真實需求。比如,你想買輛保時捷但卻買不起,你可以買部自行車,但你卻不喜歡騎一樣的道理。這時你對保時捷的需求是無效需求,而你對自行車則是無需求。正由于部分婚齡男性未進入長期婚姻而進一步購買更低一個檔次的短期婚姻如中低檔的賓館夜總會以及街頭發廊等,這使得可進入長期婚姻市場的女性人數進一步減少,正常婚姻的市場供應減少。
第三,在婚姻市場中的供需雙方信息不暢,造成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并且是雙向的信息不對稱。舉一個例子,設想一女1984出生,在婚姻市場上可成交的男性對象不妨放寬為所有年齡階層的男性,毛估為13億/2,這里不考慮男女比例失調的因素。為了簡化問題,再假設年齡分布從1歲到60歲,并且每個年齡段均服從平均分布,同時限制可成交的男性年齡為此女年長5歲及5歲之內。不妨再設想中國殘疾人不在此女視野之內,我國殘疾人口為8000萬,為總人口的比例約1/15左右,不妨假設殘疾人在每個年齡段的分布都相同。同時假設大5歲以及5歲以內的已婚男性為1/3,因此與此女在婚姻市場中可成交的總人數大約為3000萬人。我們不妨假設100個男性中就有一個適合此女,這時適合與此女婚配或只要交往即可成交的人數大約為30萬。蕪湖的總人口為200多萬,那么在蕪湖生活的可與此女相配的總人數大約為450人左右。看起來,這個數字對于此女擇偶來說似乎是綽綽有余。然而,根據前述的假設,在蕪湖可與此女進行婚姻交易的男性5歲之內總數大約為45000人。也就是說,此女尋找到適合之人的概率為0.01。如果此女天生幸運,佳偶天成自然歡喜異常。可惜的是,正常擇偶是有時間約束的,正常人不過10年左右的時間而已。不妨設想與此女交往的男性有100人次,“縱有三千東流水,我只取一瓢飲”,100個中得到一個合適的婚姻交易的對象。同時假設1個月可以深入了解1個人(在這種情況下,什么事情都無須做了,只要喝喝西北風就可以生存下來),此女也要耗費約8年的時間。這里不考慮此女還得有100個可以交往的男性對象。可想而知,由于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搜索成本是多么的高昂。同理,對男性亦然。
第四,男女比例失調,這個似乎不是女性找不到對象的原因。我一直以來有個觀點,女人不愁嫁,所以女性同胞無須擔心婚姻問題。
如果用簡短的語言總結一下,有這么十六個字可以反映中國婚姻市場的特性:
市場混亂,
供需失衡。
信息不暢,
時間有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