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世界是靈魂與肉體
1
世界來自人對利益的需要。
人對利益的需要,表現為人和利益的交流,人和利益的交流是一種體驗。
不管什么東西,當你體驗它的時候,你是愉悅的,那這個體驗就是幸福的體驗,而你在這體驗的一刻也就是幸福的人。反過來,我們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一個痛苦的人。
幸福是什么?我們有過幸福的體驗嗎?
那幾天牙疼,疼得頑強而奇怪:不是這顆牙疼就是那顆牙疼,不是白天疼就是夜里疼,不是吃冷食疼就是吃熱食疼,不是一陣一陣地疼就是持續不斷地疼,不是隱隱約約地疼就是要人命地疼,到醫院補過牙后還是疼。
疼得我六神無主,疼得我茶飯不思,疼得我不知是過白天好還是過夜里好,疼得我心情很壞脾氣很壞看到有人笑都生氣。
一個早晨起來,覺得天氣特別好,空氣特別清新,樹特別綠,小鳥特別活潑,心情也特別舒暢,這是怎么啦?我問自己。
突然明白了,是牙不疼了,一顆也不疼了,一點兒也不疼了,全都是乖乖的。
我欣喜若狂,又笑又唱,拍拍自己的腮幫子,扣扣自己的牙齒,美得不得了。
一瞬間,我有一種非常幸福的感覺。
一瞬間,我猛然一悟,原來幸福就在身邊。
那天我經過垃圾場的時候,看見一對正在撿垃圾的老人,那老婦人正用一塊很破很黑的毛巾給老伴擦額上的汗水,他們臉上的歡愉給我從所未有的感動。我想,這便是一種幸福,是多少有錢人買也買不到的珍貴啊。轟轟烈烈固然是讓人羨煞的偉大,但是那種平凡中的相濡以沫,相互扶持更是一種值得珍惜的幸福。
曾記得有一位外國哲人這樣說過:“幸福就住在我們每個家庭的庭院里,而我們卻找不到通向庭院的路。”我想幸福是無處不在的,只是我們常常一味看重外表的浮華而忽視了平凡中的幸福。
每天看到第一縷陽光時是幸福的,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時是幸福的,和愛人在樹林中漫步時是幸福的,看見父母關愛的眼神時是幸福的,穿新衣服的感覺是幸福的,每月拿到自己的薪水是幸福的,有一個可以哭、可以笑、可以吵、可以鬧的家是幸福的……閉上眼睛細細的體驗,如果你感覺愉悅,你就是幸福的。否則,什么陽光啊,空氣啊,愛人父母啊,都和幸福沒有一絲的關系。
人的本性是利益性,利益性的歸宿就是人的價值,人的價值的歸宿就是人的幸福,人的幸福的歸宿就是人的體驗。家財萬貫,寶馬香車,美人在懷,你體驗不到,和沒有也差不多。植物人為什么叫做植物人?就由于他和植物一樣,沒有了人的體驗能力,所以植物人就把自己與幸福、價值和利益都掛不上鉤。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當我們的視線轉移到別人的世界時,我們往往也成了植物人。因為我們不能隨便去體驗屬于別人的一切,不能盜取別人的幸福、價值和利益。人在人的世界之中有一重矛盾,人在人的世界之外也有一重矛盾。
有時候就想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傳說春秋時期有個魯國大夫叫柳下惠,他夜宿郭門遇見一位沒有住處的女子,怕人家凍壞,就寬衣解帶,把這女子抱在懷里,然后用衣服把兩個人都裹在一起,坐了一夜,居然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當然,這里說的“事情”是指胡思亂想、胡言亂語、胡作非為。于是乎,“坐懷不亂”的故事流傳了幾千年,到現在還有人在傳。這故事中的柳下惠,赤裸著身體都感覺不出男女的差異,體驗不到美眉誘惑,我懷疑柳下惠和這女人都是神仙,而且是下身沒有男女性別特征的神仙,要不就是兩個人一定做了什么,都不說,訂立了攻守同盟,讓一個偽君子玩了個千古的好名聲。姑且當做故事都是真的,你說這柳下惠,他一個夜晚都沒有體驗男女之事,他能有男女之事的幸福?沒有,他能有男女之事的價值?沒有,他能得到了男女之事的利益?沒有。要是我輩凡人,抱一夜女人,然后去給人家吹牛,說自己學了柳下惠,沒有胡思亂想,沒有胡言亂語,也沒有胡作非為,恐怕真的要被人家恥笑了,以后走在街上都抬不起頭。
2
人的利益是什么?人的價值是什么?人的幸福是什么?歸結到最后,都是人的體驗。我現在就想體驗一個寬敞的房子,你給我100個美女,我也不幸福,反過來,我現在想體驗美女,你給我100座寬敞的房子,我同樣不幸福。除非在我要100個美女的時候,你就給我100個美女,還附送100座寬敞的房子,或許這還真的不減少我的幸福。不過世界上那來的這好事啊?
有的人不能被女人愛,就說,只要被一個女人愛就是幸福的;有的人想愛一個女人而不成,就說,只要能愛一個女人就是幸福的。每個人想體驗到的不同,每個人的能體驗到的也不同,于是,就有了千萬種不同的幸福和痛苦,以及千萬種不同的人生。
民工想的是在過年之前拿到工錢,然后趕在三十兒晚上,安安全全地回到家里,與家人過個團圓年。于是,就有了民工的幸福與痛苦,就有了民工的人生。
個體老板想的是少交點稅,把貨都賣出去。于是,就有了個體老板的幸福與痛苦,就有了個體老板的人生。
行人想的是在過馬路的時候,別讓車碰了。于是,就有了行人的幸福與痛苦,就有了行人的人生。
飯店傳菜員想的是少來幾桌,讓大家別干那么多活,多休息一會兒。于是,就有了飯店傳菜員的幸福與痛苦,就有了飯店傳菜員的人生。
假學道教授想的是抄襲的論文別被別人認出來。于是,就有了假學道教授的幸福與痛苦,就有了假學道教授的人生。
演員想的是一首歌明天就能紅遍大江南北,有大批的小白臉和大胡子來獻花獻媚。于是,就有了演員的幸福與痛苦,就有了演員的人生。
每一種人生都是人們的體驗不斷積累的過程,幸福的人生永遠都是相對而言的,只要能夠在人生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的愉悅的體驗,那么人生相對來說就是幸福的,就是有價值的。
3
人對世界的體驗,人對生活的體驗,最初和最終都是人的肉體和靈魂的對外體驗。愉悅,或者不愉悅,不是發生在房子上,不是發生在車子里,都是發生在肉體和靈魂之間。雖然房子和車子都會給我們帶來愉悅和不愉悅,但那是帶給我們的肉體和靈魂的。沒有我,沒有我的肉體和靈魂就什么都沒有。
一個人,只是為金錢、為名利、為虛幻的東西打工,如果不注重個人的肉體和靈魂,不注重個人的體驗,那人生是失敗的;一個家庭,只是努力光大先輩的輝煌,只是竭力維護家長的權威,如果不注重家人的肉體和靈魂,不注重家人的體驗,那家庭是有裂痕的;一個國家,只是為龐大的產值,為過時的主義,只為自己的權威和控制能力,甚至只為管理層的私囊,而不在乎每一個具體的公民的肉體和靈魂,不在乎每一個具體的公民的體驗,不在乎“群眾利益無小事”這句名言,那國家也就破產在即了;天下最終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這么多國家和領導人的天下,也不會是某個宗教勢力的天下,也不會是某個主義的天下,當最后全體天下人能夠顧及每一個天下人的肉體和靈魂的體驗,那么天下,就是現在所謂的“天上”了。天下本無主,德者來居之,最大的德者不是圣人,不是領袖,是天下人。
距離人最近的是肉體和靈魂,其次是家庭,其次是國家,再其次是天下。所以在目前而言,合理的社會,應該是天下為國家服務,國家為家庭服務,家庭為個人服務,而且最終的目標都是為個人服務。有了這樣的合理社會,個人才能有更多的對愉悅的體驗,家庭才能更和睦,國家才能更繁榮,天下才能更太平。沒有個人對愉悅的體驗,一切豪言壯語都是謊言。
連馬克思都說過:“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人因五官而產生的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只有承認這一點,才會肯定由此而來的其他一些出于人的本性的需要和言行。
可是,這世界謊言還是來得太多,你聽主流的聲音,千百年就一句話,犧牲,犧牲,再犧牲,個人為家庭犧牲,家庭為國家犧牲,國家為天下犧牲。犧牲成了最高貴的美德,人沒有犧牲簡直就過不去了。
自孔子創立儒學以來,中國古代占主導地位的觀念是重理性、重“天理”,輕感性、輕人欲。先秦儒家主張“節欲”,道家主張“寡欲”,宋明理學家主張“去欲”、“滅欲”。由于古人對人的自然欲望采取否定態度,所以對人要生存和追求感官快樂的需要就漠然置之。宋代的思想家說什么“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讓人以餓死為代價換來什么名節。
幾百年后人們將朱熹從墳墓里挖出來對話,不僅是因為他的英名,更是因為他曾經在中國淵遠流長的愚民歷史長河中掀起過巨浪。直至今日,讓他遺臭萬年的名言是“去人欲,存天理”。這話聽來似乎艱澀,卻又語重心長,實則仍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翻版。
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期間,有人說什么“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豈不知肉體和靈魂的愉悅體驗是人的第一需要,人們為了活下來,恰恰是寧要“苗”,不要“草”。
如果犧牲還必須是最高的美德,那么讓它反過來好了,天下來為國家犧牲,國家來為家庭犧牲,家庭來為個人犧牲 。
1
世界來自人對利益的需要。
人對利益的需要,表現為人和利益的交流,人和利益的交流是一種體驗。
不管什么東西,當你體驗它的時候,你是愉悅的,那這個體驗就是幸福的體驗,而你在這體驗的一刻也就是幸福的人。反過來,我們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一個痛苦的人。
幸福是什么?我們有過幸福的體驗嗎?
那幾天牙疼,疼得頑強而奇怪:不是這顆牙疼就是那顆牙疼,不是白天疼就是夜里疼,不是吃冷食疼就是吃熱食疼,不是一陣一陣地疼就是持續不斷地疼,不是隱隱約約地疼就是要人命地疼,到醫院補過牙后還是疼。
疼得我六神無主,疼得我茶飯不思,疼得我不知是過白天好還是過夜里好,疼得我心情很壞脾氣很壞看到有人笑都生氣。
一個早晨起來,覺得天氣特別好,空氣特別清新,樹特別綠,小鳥特別活潑,心情也特別舒暢,這是怎么啦?我問自己。
突然明白了,是牙不疼了,一顆也不疼了,一點兒也不疼了,全都是乖乖的。
我欣喜若狂,又笑又唱,拍拍自己的腮幫子,扣扣自己的牙齒,美得不得了。
一瞬間,我有一種非常幸福的感覺。
一瞬間,我猛然一悟,原來幸福就在身邊。
那天我經過垃圾場的時候,看見一對正在撿垃圾的老人,那老婦人正用一塊很破很黑的毛巾給老伴擦額上的汗水,他們臉上的歡愉給我從所未有的感動。我想,這便是一種幸福,是多少有錢人買也買不到的珍貴啊。轟轟烈烈固然是讓人羨煞的偉大,但是那種平凡中的相濡以沫,相互扶持更是一種值得珍惜的幸福。
曾記得有一位外國哲人這樣說過:“幸福就住在我們每個家庭的庭院里,而我們卻找不到通向庭院的路。”我想幸福是無處不在的,只是我們常常一味看重外表的浮華而忽視了平凡中的幸福。
每天看到第一縷陽光時是幸福的,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時是幸福的,和愛人在樹林中漫步時是幸福的,看見父母關愛的眼神時是幸福的,穿新衣服的感覺是幸福的,每月拿到自己的薪水是幸福的,有一個可以哭、可以笑、可以吵、可以鬧的家是幸福的……閉上眼睛細細的體驗,如果你感覺愉悅,你就是幸福的。否則,什么陽光啊,空氣啊,愛人父母啊,都和幸福沒有一絲的關系。
人的本性是利益性,利益性的歸宿就是人的價值,人的價值的歸宿就是人的幸福,人的幸福的歸宿就是人的體驗。家財萬貫,寶馬香車,美人在懷,你體驗不到,和沒有也差不多。植物人為什么叫做植物人?就由于他和植物一樣,沒有了人的體驗能力,所以植物人就把自己與幸福、價值和利益都掛不上鉤。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當我們的視線轉移到別人的世界時,我們往往也成了植物人。因為我們不能隨便去體驗屬于別人的一切,不能盜取別人的幸福、價值和利益。人在人的世界之中有一重矛盾,人在人的世界之外也有一重矛盾。
有時候就想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傳說春秋時期有個魯國大夫叫柳下惠,他夜宿郭門遇見一位沒有住處的女子,怕人家凍壞,就寬衣解帶,把這女子抱在懷里,然后用衣服把兩個人都裹在一起,坐了一夜,居然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當然,這里說的“事情”是指胡思亂想、胡言亂語、胡作非為。于是乎,“坐懷不亂”的故事流傳了幾千年,到現在還有人在傳。這故事中的柳下惠,赤裸著身體都感覺不出男女的差異,體驗不到美眉誘惑,我懷疑柳下惠和這女人都是神仙,而且是下身沒有男女性別特征的神仙,要不就是兩個人一定做了什么,都不說,訂立了攻守同盟,讓一個偽君子玩了個千古的好名聲。姑且當做故事都是真的,你說這柳下惠,他一個夜晚都沒有體驗男女之事,他能有男女之事的幸福?沒有,他能有男女之事的價值?沒有,他能得到了男女之事的利益?沒有。要是我輩凡人,抱一夜女人,然后去給人家吹牛,說自己學了柳下惠,沒有胡思亂想,沒有胡言亂語,也沒有胡作非為,恐怕真的要被人家恥笑了,以后走在街上都抬不起頭。
2
人的利益是什么?人的價值是什么?人的幸福是什么?歸結到最后,都是人的體驗。我現在就想體驗一個寬敞的房子,你給我100個美女,我也不幸福,反過來,我現在想體驗美女,你給我100座寬敞的房子,我同樣不幸福。除非在我要100個美女的時候,你就給我100個美女,還附送100座寬敞的房子,或許這還真的不減少我的幸福。不過世界上那來的這好事啊?
有的人不能被女人愛,就說,只要被一個女人愛就是幸福的;有的人想愛一個女人而不成,就說,只要能愛一個女人就是幸福的。每個人想體驗到的不同,每個人的能體驗到的也不同,于是,就有了千萬種不同的幸福和痛苦,以及千萬種不同的人生。
民工想的是在過年之前拿到工錢,然后趕在三十兒晚上,安安全全地回到家里,與家人過個團圓年。于是,就有了民工的幸福與痛苦,就有了民工的人生。
個體老板想的是少交點稅,把貨都賣出去。于是,就有了個體老板的幸福與痛苦,就有了個體老板的人生。
行人想的是在過馬路的時候,別讓車碰了。于是,就有了行人的幸福與痛苦,就有了行人的人生。
飯店傳菜員想的是少來幾桌,讓大家別干那么多活,多休息一會兒。于是,就有了飯店傳菜員的幸福與痛苦,就有了飯店傳菜員的人生。
假學道教授想的是抄襲的論文別被別人認出來。于是,就有了假學道教授的幸福與痛苦,就有了假學道教授的人生。
演員想的是一首歌明天就能紅遍大江南北,有大批的小白臉和大胡子來獻花獻媚。于是,就有了演員的幸福與痛苦,就有了演員的人生。
每一種人生都是人們的體驗不斷積累的過程,幸福的人生永遠都是相對而言的,只要能夠在人生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的愉悅的體驗,那么人生相對來說就是幸福的,就是有價值的。
3
人對世界的體驗,人對生活的體驗,最初和最終都是人的肉體和靈魂的對外體驗。愉悅,或者不愉悅,不是發生在房子上,不是發生在車子里,都是發生在肉體和靈魂之間。雖然房子和車子都會給我們帶來愉悅和不愉悅,但那是帶給我們的肉體和靈魂的。沒有我,沒有我的肉體和靈魂就什么都沒有。
一個人,只是為金錢、為名利、為虛幻的東西打工,如果不注重個人的肉體和靈魂,不注重個人的體驗,那人生是失敗的;一個家庭,只是努力光大先輩的輝煌,只是竭力維護家長的權威,如果不注重家人的肉體和靈魂,不注重家人的體驗,那家庭是有裂痕的;一個國家,只是為龐大的產值,為過時的主義,只為自己的權威和控制能力,甚至只為管理層的私囊,而不在乎每一個具體的公民的肉體和靈魂,不在乎每一個具體的公民的體驗,不在乎“群眾利益無小事”這句名言,那國家也就破產在即了;天下最終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這么多國家和領導人的天下,也不會是某個宗教勢力的天下,也不會是某個主義的天下,當最后全體天下人能夠顧及每一個天下人的肉體和靈魂的體驗,那么天下,就是現在所謂的“天上”了。天下本無主,德者來居之,最大的德者不是圣人,不是領袖,是天下人。
距離人最近的是肉體和靈魂,其次是家庭,其次是國家,再其次是天下。所以在目前而言,合理的社會,應該是天下為國家服務,國家為家庭服務,家庭為個人服務,而且最終的目標都是為個人服務。有了這樣的合理社會,個人才能有更多的對愉悅的體驗,家庭才能更和睦,國家才能更繁榮,天下才能更太平。沒有個人對愉悅的體驗,一切豪言壯語都是謊言。
連馬克思都說過:“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人因五官而產生的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只有承認這一點,才會肯定由此而來的其他一些出于人的本性的需要和言行。
可是,這世界謊言還是來得太多,你聽主流的聲音,千百年就一句話,犧牲,犧牲,再犧牲,個人為家庭犧牲,家庭為國家犧牲,國家為天下犧牲。犧牲成了最高貴的美德,人沒有犧牲簡直就過不去了。
自孔子創立儒學以來,中國古代占主導地位的觀念是重理性、重“天理”,輕感性、輕人欲。先秦儒家主張“節欲”,道家主張“寡欲”,宋明理學家主張“去欲”、“滅欲”。由于古人對人的自然欲望采取否定態度,所以對人要生存和追求感官快樂的需要就漠然置之。宋代的思想家說什么“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讓人以餓死為代價換來什么名節。
幾百年后人們將朱熹從墳墓里挖出來對話,不僅是因為他的英名,更是因為他曾經在中國淵遠流長的愚民歷史長河中掀起過巨浪。直至今日,讓他遺臭萬年的名言是“去人欲,存天理”。這話聽來似乎艱澀,卻又語重心長,實則仍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翻版。
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期間,有人說什么“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豈不知肉體和靈魂的愉悅體驗是人的第一需要,人們為了活下來,恰恰是寧要“苗”,不要“草”。
如果犧牲還必須是最高的美德,那么讓它反過來好了,天下來為國家犧牲,國家來為家庭犧牲,家庭來為個人犧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