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季作為相聲界的一代大師,其在相聲界的成就當然主要歸功于本人的天賦與不懈努力以及對相聲藝術的執著追求。但是,還應該特別指出的是,馬季的成功以及以馬季為代表的那個時期相聲藝術的輝煌,可以說是得益于現代傳媒尤其是電視傳播技術的推廣。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電視讓相聲更快更好地走向了千家萬戶,走向了工廠、農村、軍營和社區以及每一個家庭。更多的人是通過電視認識和喜愛上了相聲,也通過電視認識和喜愛上了馬季大師。
然而,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電視讓馬季和更多的相聲新生代演員成名,電視造就了相聲藝術的空前鼎盛,又讓其急劇地走向沒落。現在,一代相聲大師馬季永遠離開了相聲舞臺,當前,雖然各種相聲表演的競賽、評比、相聲專業研討、相聲網站、大學中相聲專業的開設、“洋弟子”加入相聲界,相聲界嘗試的各種改革令人應接不暇,但相聲卻離人民大眾越來越遠。這一切,可以用這樣一句話說明問題:“相聲大師走了,相聲界老師卻多了!”
相聲大師馬季走了,相聲界老師卻多了。這是因為,許多原來講相聲的人,要當教師講授相聲理論和實踐課了,要忙于收徒傳業了,要進行相聲改革試點了。相聲老師多了,表演就由過去兩人站在臺上表演而成為“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了。相聲界老師多而學生少,于是老師就下海經商了。熱愛文藝的老師便改拍電影、電視劇或自已當導演去了。喜歡為人民服務的便志愿去當人民公仆了。相聲界老師多了,“說教”的人便多了,說相聲的人便少了。相聲老師多了,做“作業”、搞創作的人便少了。劇本劇本,一劇之本。過去馬季等相聲大師不僅自己登臺說相聲,還自己創作劇本。而如今卻普遍反映缺乏好的劇本,許多相聲演員急于“等米下鍋”,有的臨時搞個草臺班子、關門粗制濫造,有的人一切向錢看,或遠離時代,淡化背景,一味胡編亂造,迎合低級趣味。有的作品沒一點“相聲味”兒,全靠演員的舞臺動作和“臨時發揮”,這種脫離生活、遠離現實的相聲作品,怎么能受群眾歡迎?
現在的媒體上,采訪報道以及電視主持人的言談中,只要你是相聲演員、小品演員和其他演員,只要你演過戲、上過臺、獲過獎的,一律稱你是“著名某某藝術家”“著名相聲(電影?)演員”,也不管你是否真的很“著名”(真的著名還用介紹說著名?)而如果你真的沒當過教師,也沒在學校教過學生,或者說你沒一定的知識水平,都不打緊,都會一律稱你為“老師”。于是,“老師”就如西方“女士們、先生們”一樣的普遍。當然,相聲界“老師”多了,本來是件好事,但是,老師一多,有的老師便只在臺上指點指點,并不真的說相聲了。相聲界老師多了,本來也應該相應地必須多一些反映社會變革和時代風采的好作品。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當前精品不多。有的作品盡管思想積極健康,但藝術水平不高,干巴巴的,群眾不愿看,有的作品文字活潑,幽默風趣,給人一種吃了快餐的感覺后,讓人感到作者生活體驗上的貧乏,離現實太遠。生活是豐富多采的,相聲作品要老百姓喜聞樂見,關鍵在于我們的作家和“老師”們,要深入生活、走進時代,通過長時間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反映群眾真情社感,所思所想的作品,反映這個時代。
相聲界大師走了,相聲界老師卻多了,是喜是憂,目前尚無定論。然而,痛惜一代大師卻表明人民大眾盼望中國有更多的相聲大師,而不是僅有相聲“老師”.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