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創新科學研究,支持袁隆平的呼吁!
袁隆平在人民網接受訪談的時候,有一段話說“從事農業技術的人員待遇比較低,條件也差,我們一再呼吁,應該提高他們的待遇。我們湖南農科院是一個公益性的單位,國家給我們的人頭費是50%、60%,還有40%、50%要自己發展。我們是一個公益性質的研究單位。要靠自己去賺錢,非常難。所以借這個機會,希望網友支持一下,把農業科學單位轉變為全額撥款單位,免得工資發不出,焦頭爛額的跑。”
我作為一個普通人,只能寫博客與網友們一起和他共同呼吁;“支持一下,把農業科學單位轉變為全額撥款單位”!
袁隆平老先生做的是解決人的吃飯問題的根本大事業,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支持袁隆平,就是支持我們每個人自己。
中國有13億人口,每年還要新增加1000萬人口上下。民以食為天,吃飯發生了問題,會影響社會安定。支持袁隆平,就是從生活上保持我國社會長久的安定。
袁隆平老先生工作的直接服務對象,是億萬還不富裕的農民。如果要他們自己去賺錢來解決其余的40-60%的工資和研究費用,首先就要向農民要錢。這與現在的“反芻農業”的方針不符合。而且最終是增加勞動力的價格,增加生產成本,還是全社會來承擔買單。為什么現在老是愛做麻煩事情,走迂回曲折的路?
要湖南農科院自己去賺錢來解決他們其余的40-60%的工資和研究費用,把一個公益性質的研究單位變成一個企業,除了增加一些非生產環節,增加實際的科研成本外,對經濟發展和社會效益都沒有好處,只會勞民傷財。
袁隆平老先生要收農民的錢很容易。他早可以什么事情都不干,就憑知識產權,成為中國首富不是問題,成為世界首富也不成問題。不妨算一算,一斤糧食收一分錢,一年該是多少億元?
袁隆平老先生是成功者,他和他的團隊完全可以借此大發其財,但是他們不這么做,還是做一個公益性質的研究單位,這里面表現出真正的科學家的良心和良知。他們清楚,當年如果沒有全國的協作,單靠個人力量不可能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事實上,任何人的科學成就,都是許多人的共同成果,其中也包括那些失敗者的成果——教訓。沒有全人類知識的積累,沒有其他勞動者為他們勞動,任何人,不管他多聰明多能干,一切靠自己來,能做成些什么事情?
我們應當總結自己走過的道路。新中國如此貧困,人才匱乏,連火柴都是“洋火”,但是在短短的二十幾年里,我們在生產上、經濟上、科學技術上取得了那么多的成就,靠什么?靠的就是全國人民的奮發向上加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工人階級的協作精神。搞改革開放是對的。但是,我們是否過分依賴于開放、太重競爭了?用外國技術為外國生產產品,中國成了“世界加工廠”,當外國人的打工崽,可以解決就業吃飯問題,但是,不把基點放在自力更生上,中國不可能真正獨立,也不能真正富裕起來。競爭可以產生少數優勝者,同時也產生更多的失敗者,其中不少是天才人物。自然界和人類真的靠叢林法則發展進步嗎?否。食“弱肉”的強者都是孤獨的,而且在自然的發展中終歸滅亡。人類在今天仍然繼續發展,而且發展得越來越快,與其說是靠競爭,不如說是協作,任何人離開社會都不能生存,而社會的存在靠協作。問題說開去了,說開了也好。中國作為還比較落后的國家,不能走別人的老路;跟在別人的屁股后面跑,始終都會在別人的后面。每個人的個人奮斗是必要的,但是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為什么不發揮社會主義集中的優越性和工人階級的協作精神?
黨提出創新非常正確。問題是要拿出具體辦法來。各自為戰的競爭適用于個人和應用方面的生產技術,對整體和真正創新型科學技術研究,就不適合,既不能集思廣益又重復勞動,成本高多了,還常常是所有的人都就差那么一點都沒有成功。創新型科學技術研究用產業模式不對頭。創新型科學技術研究的特點就是成功的少,失敗的多,這是個體的人和單位所難以單獨承擔的事業;而且成功之母是失敗,實際靠的還是社會的力量。中國的騰飛靠創新,需要走一條正確的創新之路。
袁隆平老先生呼吁“支持一下,把農業科學單位轉變為全額撥款單位”,申明湖南農科院“是一個公益性質的研究單位”,其最大意義,我認為正在于這里提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正確的高效的創新科研之路。
應該兩條腿走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