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說“原罪”是沒有公平地“化公為私”
楊鵬現在進入到“道德層面的“原罪”問題”。
他說“改革的過程,是無數的權利從‘公’的盤子中分到了‘私’手上,從‘官’的盤子中分到‘民’手上,這個大方向沒有錯,是‘權利’從‘權力’手中分散到了更多人手上,這是權利回歸的歷史運動,這是還天下于天下人的正義的運動。從人的生存發展,從人的自由尊嚴,從人格的平等,從人創造力的釋放,從每個人都需要編裙子來擋私處的角度來,從‘官’壟斷控制了太多的社會資源的歷史階段看,‘化公為私’沒有錯。”
這里,我們看到了一位社會學博士的“改革”宏論。不知道黨和國家的領導人讀了楊鵬的這段宏論,能認同他這個說法否?我可以肯定說,如果“改革總設計師”還健在,必定要嚴厲地譴責批判。但這就是那些“堅持改革不動搖”的精英們的公開主張,只是楊鵬更可愛,他講的比任何人都明白:改革就是化公為私。
我不否定楊鵬等精英們的“改革就是化公為私”論,左派和右派的主要分歧也不在對改革事實的認識上,根本分歧在于評價不同,互相完全對立。左派認為“化公為私”是罪,不道德;右派則如我們看到楊鵬寫的,“‘化公為私’沒有錯”,“是還天下于天下人的正義的運動”!
我也不愿再說楊鵬不知羞恥,他就是這德性。他想把“原罪”說成“原功”,就“曲解”《圣經》;現在他只有把“公”說成是“官”,把“私”說成是“民”,才能制造出一種“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道德理念”。他根本不按正常的理解而只按照自己的需要來解釋一切。他總是需要與人類社會公德相對立。
不能否認,官與公有關系,官在舊社會也叫“公事人”,解放后叫“人民公仆”,現在也叫“公務員”,都和“公”有關系;但不是一回事,“公事”和“公事人”即“官”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
“民”和“私”不是同一概念。“民”作為一個大概念,恰恰是作為一種群體表現為“公”,所以,“民眾”也叫“公眾”,我們講“人民”、“公民”、“國民”、“民族”等等的“民”,都沒有“私”的含義;“民”作為小概念的單個的張三李四,在現代社會里也不可能完全作為私人而存在,當張三李四被稱為“民”時,常常不是作為單個的私人而是作為民眾看待。
我鉆這些字眼極可能是多余的事情,他要說“對我來說,‘公’就意味著‘官’”,誰犟得贏他?揭露偽理論,最好不要談理解,而是講實際。我們不妨問問他,“權利”怎么“從公’的盤子中分到了‘私’手上,從‘官’的盤子中分到‘民’手上”?先說權,“官”的權確實有好多,單說政府,從主席到村官有好多級,他們的權怎樣分到“民”的手上?總不能人人都當主席行使主席的權,如果還是某一個人當主席行使主席的權,那其他的民不就還是民嗎?我不知道公權怎么能分為私權,怎么能把權“化公為私”?
再說“利”,那就更多,有各種各樣的稅和費,有許許多多工廠企業,問題還是怎樣分法?農村可以分田到戶,不納糧,楊鵬的祖母做過豆腐賣,他對做豆腐有些了解,知道那可以單干,他本人會寫點文章,有知道文章可以單獨寫,這些權和利都可以分散;但工廠呢?企業呢?我們看到,楊鵬主張“化公為私”,把“官”產化為“民”產,但在他的文章中,只具體提到“將人民公社控制的土地‘化公為私’到農戶”。
從這句話里我們看到,他所謂的“官”是象人民公社這類的共同體;所講的“化公為私”就是把公共體的土地承包到戶經營。對于工廠企業,他就沒有具體說,他說不出來,他不知道怎樣分,因為廠房、設備分了就不能生產,企業分了就不存在。
我認為楊鵬這句話說對了:把“無數的權利從‘公’的盤子中分到了‘私’手上,從‘官’的盤子中分到‘民’手上”,是“回歸的歷史運動”。這確實是歷史的回歸運動,從現代化生產的社會經濟,回歸到舊時代的自然生產經濟去。這是不可能的或注定要失敗的歷史大倒退。
分田到戶早已經實現了,那么是否象他說的,“從人的生存發展,從人的自由尊嚴,從人格的平等,從人創造力的釋放,從每個人都需要編裙子來擋私處的角度來,從‘官’壟斷控制了太多的社會資源的歷史階段看,‘化公為私’沒有錯”?實踐的回答是:“否”。農民早已經不想困死在“化公為私”的土地上,不想生活在楊鵬說的能使他們“獨立與尊嚴”的“私”的“全新的世界”里,“一畝二分地”的世界太小了,“從人的生存發展,從人的自由尊嚴,從人格的平等,從人創造力的釋放”等各方面都把人限制住了。所以數以萬億計的農民離開土地,涌到城市里。城市里“壟斷控制了太多的社會資源”,但是已經私有化給私人,不可能再分給他們,相反地倒要他們提供屬于他們自身的人身資源,血呀,汗呀,還有那用“裙子來擋住自己的私處”!留下的“化公為私”的農村,一直是需要“官”——國家時時為之操心的“三農”問題。農村中還有個別的地方如南街村,那里的人不吃禁果“不知道羞恥”,卻過著讓第一個吃禁果的小崗村的智慧人也要“傻乎乎地回到伊甸園”的生活。楊鵬有了智慧,知道了分別善與惡,知道了羞恥,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要堅持“從經濟層面看,一定要‘化公為私’”,他得用裙子來擋住自己的私處。
楊鵬“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什么是腐?。扛瘮〔皇恰盎珵樗健保菦]有公平地‘化公為私’,就是一些人把公共資源分到少數特權者手中。”但是,楊鵬這條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的裙子太不嚴實,漏出的“私處”還是不少。
不管楊鵬說什么“‘化公為私’一定要公平進行。道德是什么?不就是公正的感覺嗎?不就是權利要與義務對等,權力要與責任平衡的內在律令嗎?公正與平衡的原則,這是從神來的,是從天道秩序中來的,表現在人心之中,這是人心之中的法”等等隨口而出,連他自己也不清楚是“天道”“人道”,都解決不了如何化公為私“還天下于天下人”,也無法解釋分田到戶產生的問題。“化公為私”再公平也不可能“還天下于天下人”,這個自相矛盾,是號稱“著名學者”不應有的思想混亂。
楊鵬終于還是認識到“官商勾結的特權群體,就是“原罪”的主體”,看到要“將矛頭指向不斷‘化公共資源為官商之私’的制度溫床”。不管他是真心假意,自覺不自覺,他能這樣講,我就非常歡迎。只是,我不能同意他說“‘原罪’的根子就在腐敗的官員身上,在腐敗的公共制度身上”。楊鵬要我們“先把問題想明白,先找到問題的癥結”,但是一個只按自己的理解來認識事物的人,怎么能把問題想的明白呢?
他就沒有想明白,官員腐敗只是“現罪”,不是“原罪”,更不是“‘原罪’的根子”。腐敗決不是與官員與生俱來,有很多官員并不腐敗,而且反腐敗。所以腐敗這種罪不是“原罪”,如果腐敗是“原罪”,那就官場無好人了!那他們為什么還要請中央領導人出來講“要堅持改革不動搖”呢?
他也沒有想明白,“‘化公共資源為官商之私’的制度溫床”是什么。這個制度不是別的,正是他認為是“正義的運動”的化公為私??梢哉f,“改革以來的‘原罪’問題”的產生根源,正是因為人們聽信了“蛇”一樣的楊鵬等的誘惑。不行化公為私,沒有商勾結,“官”雖然“掌控”著公共資源,但畢竟還是不可分的公共資源,怎么能化為官商之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