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1921》《革命者》到劇版《大決戰》,出自我們不少觀眾的批評性意見,其實說來說去就是兩個字——“不像”。
對獻禮片而言,“不像”當然是一種極大的尷尬,甚至是要老命的。應當承認,在對我們先鋒隊領導的革命的呈現方面,精品佳作少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有的作品甚至愈加放飛自我,以當下流行的某種“小資范”極端庸俗地重解了當年的偉大革命。
這種“獻禮變成獻丑”“致敬淪為不敬”的困局不消說令人悲觀,但其背后蘊藏著的某種必然性邏輯更加值得注意?,F在物質條件、技術手段那么發達,還原不過百年、幾十年前的革命,竟然那么困難——根子上是已離當年境界遠矣,自然便“演啥啥不是”,而且有“越演越不像”之勢了。
學老胡說句公道話,現在不少影視作品所謂“低級紅高級黑”,倒未必是成心的;須知,創作人員在日益深化的私有制社會底下的頭腦恰恰是在去革命化(從一般趨勢看是如此)。如果我們把“低紅高黑”百分百地理解為,或說一概歸于“奸賊”故意使壞,那就是有意無意掉進歷史唯心論的陷阱里頭去了。
嚴格說,當下不少的紅色影視作品都只能說是“歷史題材相關作品”,而不是正經的“歷史片”。即,它們只是在以革命歷史為素材,講述另一段可能精彩的故事,而不是基本還原當年真實的革命歷史場景。
然而,更進一步講,僅僅還原當年的真實場景依然是不夠的,還必須“寓褒貶”于其中,即展現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展現毛澤東共產黨領導革命的正當性進步性文明性崇高性。從這個要求看,當下某些相關作品豈止“不合格”,簡直是起到了惡劣的反作用,其對革命歷史崇高性的消解恰恰迎合了甚至是反映了右翼公知勢力和國際帝國主義的“政治審美”,這種帶反動性的思想文化攻勢之意義不下于百萬真刀真槍武裝起來的反動軍隊。
可以說,當前獻禮片老是“拍不好”的困境,實質上是無產階級文化領導權弱小甚至缺失的體現。它反映出來的問題,是當代社會沿用了某些革命話語的憲法性宣示與內在的依靠某些頗具實力的勢力進行的“修正”性舉動之間的深刻矛盾。
以右翼實力者的視角觀之,當年的革命當然是“不可理喻”的,是缺乏他們以為的(當然是資產階級的)“人性”溫度的。我們似乎應該慶幸,他們還沒有完全按照反動作家汪芳的政治小說《軟埋》的套路,把革命表現得一團漆黑;但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向先鋒隊建黨精神和新中國建國精神昭示的方向回歸,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看到比現在某些“爛片”還要更爛的,出自我們“自己人”之手的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大毒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