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撿麥穗”突然成了網絡熱詞。“撿麥穗”背后的故事出自莫言2012年12月領諾貝爾文學獎時的演講稿《講故事的人》。這個“撿麥穗”的故事是這么說的:“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集體的地里撿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揀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我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個耳光,她搖晃著身體跌倒在地,看守人沒收了我們揀到的麥穗,吹著口哨揚長而去。我母親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臉上那種絕望的神情讓我終生難忘。多年之后,當那個看守麥田的人成為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在集市上與我相逢,我沖上去想找他報仇,母親拉住了我,平靜地對我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并不是一個人。’”
這個故事真假姑且不論,有人從中讀出了前三十年的“黑暗和貧窮”,有人從中讀出了莫言母親的“寬恕與包容”,還有人讀出了看守人的“冷血和殘暴”,當然,也有人說莫言的“撿麥穗”的故事“可信度太低”,不過是又一個版本的“傷痕文學”。到底哪種說法更契合實際,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撿麥穗”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由于牽涉到莫言的母親,至少我是很難相信莫言會用自己的母親編故事的。不過,即便是真實,也不具有任何參考價值,因為這里除了莫言的說辭,沒有任何其他旁證和物證,屬于典型的“孤證不立”——要證偽很難,但要證明同樣難度很大。
做個讓步推理,就當莫言講述的“撿麥穗”的故事是真實的吧。那為什么要撿麥穗?這個問題似乎有點愚蠢,還能為什么,肯定是因為窮、因為餓唄。那為什么窮、為什么餓呢?這個問題總可以問問吧。有人為莫言辯解說,“假如說莫言這樣的說法都要挨罵,我想,那些讓老百姓吃不飽飯的更該被罵”,順著這個角度說,那到底該罵誰呢,或者說,到底是誰“讓老百姓吃不飽飯”呢?
先說說這個律師吧,我覺得他吃不飽飯,他首先該罵的可能不是別人,而是他的父母。毛主席曾說,“過去有些人罵我們提倡節育,但是現在贊成的人也多起來了。夫婦之間應該訂出個家庭計劃,規定一輩子生多少孩子。這種計劃應該和國家的五年計劃配合起來。”(《毛澤東年譜》下冊第三卷第11頁)可這位律師的父母一口氣生了十三個孩子,想必是沒有“訂出個家庭計劃”的,當然,這位律師的父母也是相當厲害了,十三個孩子,雖說將三個女孩送養,但要養活剩下的十個孩子,沒點本事肯定做不到。
這個律師說,“那些讓老百姓吃不飽飯的更該被罵”,雖沒明說“那些讓老百姓吃不飽飯的”到底是誰,但應該不是說的不是他的父母,那到底是誰呢?我們就來捋一捋這個問題。前兩天,在《誰養活了14億中國人》一文中,我曾說過糧食產量要有保障,百姓要吃飽飯,至少要滿足長久的和平、發達的工業化水平、完善的水利工程、足夠的耕地面積、以及科學家的貢獻以及合理的分配制度等多個先決條件,我們不妨從這些先決條件中尋找答案。
新中國總體是和平的,但是,我們不該忘了,新中國還是有四場對外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對印自衛反擊戰、對蘇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除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其他三場戰爭都發生在前三十年。四場戰爭都打贏了,打贏肯定是有很多好處的,但打仗要錢啊,我們不是美國,打贏了先殺一波、燒一波、搶一波再說。除了錢,工作的重心肯定要有所轉移的,雖說打仗和建設并不沖突,但總會分心的,更不要說,前三十年美國和蘇聯還輪番對中國搞核訛詐,特別是美國,還核訛詐多次,說白了,那種情況下,我們不可能把心思都放在經濟建設上的。不是不想,是不能!不能!不能啊!
說到這里,那位律師應該能明白“讓老百姓吃不飽飯”的是誰了吧?蘇聯已經不復存在了,美國可還在,罵兩聲美國給我們聽聽?
和平之后就是工業化的問題。工業化是需要時間的,新中國只用了不到三十年就從農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六大工業大國,在時間上完全可以用神速來形容了,但再神速也是需要時間,不可能一口吃成個胖子的。同樣,修建水庫,水渠以及其他水利設施同樣需要時間的。這些怪誰呢,要怪就怪底子太爛了,要怪就怪民國政府太無能了,先是軍閥混戰空耗了大量國力,接著又被日本鬼子趁虛而入,滿目瘡痍,民不聊生。這些才是新中國前三十年吃不飽飯的罪魁禍首。
說到這里,那位律師應該能明白“讓老百姓吃不飽飯”的是誰了吧?罵兩聲中華民國和日本鬼子來聽聽?
和平的環境需要鞏固,工業化和水利工程的建設需要時間,最現實的就是擴大耕地面積了。根據前兩天網友提供的數據,新中國從剛剛解放時的14億畝耕地面積,到1976年的23億畝耕地面積,凈增耕地9億畝,這說明在這個點上,新中國做的已經足夠好了。至于墾荒“破壞生態環境”之類的廢話純屬站著說話不腰疼。沒有那些墾荒開辟出來的耕地,你去哪生十多個孩子還能都養活?
還有,科學家的貢獻也是相當重要的,但科學研究同樣需要時間,成果轉化更是需要時間。以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為例,事實上,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試種成功已經是1973年的事了,那時距離國家支持袁隆平院士研究雜交水稻已經過去快十年了(1964年開始)。好飯肯定是不怕晚的,袁隆平院士的貢獻更是有目共睹,但是,這漫長的成果轉化時間對上世紀50、60年代的人就是解不了近渴的遠水了。
說起來,新中國唯一能全程掌控的就是分配制度了。正是“社會主義人人有飯吃”這個鐵的原則才使得很多人雖然吃不飽飯但不至于餓死。既然糧食產量一時半會很難有質的提高,那就只能節約了。為了讓更多的人吃到飯,毛主席帶頭節衣縮食,甚至為此還得了浮腫,現在該明白毛主席為什么會說“社會主義是艱苦的事業”了吧。
為了能讓更多的人吃到飯,當時還一度提出過“忙時吃干,閑時吃稀”“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勻著吃”這些在今天聽起來完全不可思議的口號。為啥?為的就是人人都能有飯吃啊。你說你吃不飽很痛苦,問題是如果你吃飽了,可能別人就要餓死,或者別人吃飽了,你就要餓死。敢問那些“控訴”前三十年吃不飽的人,你們覺得,大家都餓點但都有飯吃和有人吃飽但有人餓死,哪個更好,哪個更人道?
實話實說,為了建設國家,毛主席時代那一代人真的吃了幾代人的苦,不過,如果不吃幾代人的苦,那一代人又怎么創造幾代人的成就呢?那代人為了吃飯,撿麥穗、除四害、摘野菜……啥苦都吃了,啥罪都受了,該想的法子都想了,該用的法子也都用了。可是,現在有些人似乎忘了那代人是怎么過來的了,他們將圍湖造田說成“破壞生態環境”,將除四害從麻雀嘴里搶糧食說成“殘殺生靈”,他們大概以為那一代人的成就是唱著歌,喝著咖啡就能做到的了吧。講真,這種人,真的不配享有他們祖輩、父輩千辛萬苦攢下的共和國的家底。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可現在有些人不想吃苦,以為好日子都是天上掉下來的,過幾天苦日子就哭天喊地,怪這個怪那個,要我說,那些“社會主義巨嬰”真的不是腦子有問題,而是良心壞了,大大的壞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