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三章 昔以虎威,今稱清貴
總體上說,人類文化上的進步落后于物質上的進步。物質上的進步呈曲線上升,到了近現代,可以說坐上了火箭;而文化上的進步似乎永遠在步行。但從某個角度講也讓人欣慰,就是腳踏實地。因為只有腳踏實地,才能充分積累,實現飛躍。文化飛躍的效果,就是促進了人的思維發展,提升了人的文化素養,朝著勤勞善良、敢于擔當、大公無私的方向發展。
圣之和者家族也在發展。在性格方面,柳莊繼承了柳下惠溫良恭儉讓的性格,而且有所提升,官至衛國大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臣下、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典籍、天文歷法、祭祀等事宜,成為朝廷重臣。柳莊的地位提升了,但文脈沒變,一直延續到魏晉。不知誰起的頭,性格變了,身份跟著變,從文臣變成武將。或許這種變化起根他們的基因,也就是說,潛藏監獄長胸膛里的烈性在某個節點大爆發,從而一面崇文一面尚武。抑或社會變遷使然,也就是說,東漢末年大動亂太殘酷,生存迫使文人不得不向武將轉變,生存和發展改造了人的性格。一俟永嘉之亂,柳氏分為西眷東眷,性格又有變化。西眷滯留北方,保持了將家之風,東眷在南方以武建功立業,因世風追求武將文化雅化。總而言之,社會動蕩與世風變化,讓柳氏家族在文武之間變來變去。雖說有變化才能有發展,雖說有發展才能有提高,雖說發展可以改變一切,包括改變人的性格。但是,若變化太快,作為人能追得上變化嗎?就算人能夠追上變化,那么性格呢?性格可以烙餅嗎?
蕭梁時期,既是柳氏東眷進入全盛時期,也是走向沒落時期。在蕭梁前期,柳氏東眷濟濟一堂,人才噴涌,將軍不失家風,還出現了柳惲這樣的著名文學家。放眼蕭梁,視線之內無不彰顯柳氏門族的鞏固地位,尤其在文學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愈發表明柳氏門族進入了上層行列。
我在創作京華三部曲時,深受柳黲靈魂影響,面對許多人物原型,進行了姓氏淵源考據,試圖揭開基因傳遞的秘密,看看哪些人物的性格受到了基因傳承的影響,他們是否繼承了先祖的性格,抑或改變了先祖的性格。柳黲靈魂告訴我,即便當下,也能聽到古老農村留下的一句中國式罵人,一些人惱火,另一些人蔑視,就說:你他媽的跟你爹一個熊鳥樣!
壹
劃分西眷東眷,以明兩支
看來,柳黲靈魂十分了解柳氏家族的最初發展。他告訴我,廣韻說春秋戰國,楚滅魯,柳氏入楚;秦滅楚,乃遷晉之解縣。《元和姓纂》說,秦末有柳安,惠裔孫也,始居解縣。秦統一六國,柳氏向西遷徙。秦末之際,柳下惠裔孫柳安遷居解縣,從此河東解縣成為柳氏家族起源發展福地。然而秦漢綿延四百余年,時光漫長,而柳氏家族卻無怨無悔悄無聲息隱藏在歲月長河,以求默默繁衍發展,不惜讓人難覓蹤影。若有人認真閱讀了《河東柳氏先祖世系表》,也只能知道秦漢柳氏只有兩位載入史冊,一位是柳惟隗,為漢齊王相;另一位是柳豐,為東漢光祿大夫。倘若細讀《元和姓纂》,柳氏在秦漢之際有兩位名卿,但記載有別。二世柳惟隗變成柳安孫柳隗,漢齊國相;八世柳豐變為柳隗六世孫柳豐,后漢光祿勛。漢初,諸侯王自治,設丞相,統眾官,內史治民。漢改秦郎中令為光祿勛,改秦中大夫為光祿大夫。光祿勛為九卿之一,掌守衛宮殿門戶。漢光祿大夫掌論議應對,在諸大夫中地位最尊。其實,在兩漢書里還出現過幾位柳姓人物,因為順帶提及,過于約略,難考其源。
兩晉之際,柳豐六世孫柳軌,任西晉吏部尚書,成為柳氏再次進入正史第一人。盡管官至吏部尚書,而晉書提及仍然不過短短的幾個字:與賈充等共訂新律。柳軌之子柳景猷,為西晉侍中,亦不顯史傳。
南朝以門閥士族為社會基礎,家族成為社會結構的基本單位。門閥士族人才密集,影響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文化更突出更多樣化。特殊年代,猛然涌現眾多文化高門并不奇怪,即便成為砥柱,領導文學潮流,左右文學發展,也不奇怪。稍微精通歷史的人,對南朝陳郡謝氏、瑯玡王氏、蘭陵蕭氏、彭城劉氏以及東海何氏,大概都不陌生,甚至還可能會津津樂道他們的那些遺聞軼事。倘若說河東柳氏為文化族姓,許多人就不會理解,甚至還可能驚訝。永嘉之亂,河東柳氏東眷柳卓,南渡初期實為弱勢族門。河東柳氏后裔柳宗元曾在《故大理評事柳君墓志》一文中說:柳族之分,在北為高。然而就是這樣的一支弱勢族姓,經過幾代人的奮斗,最終發展成為士林盛族,著稱南朝。
柳景猷有兩個兒子即柳耆和柳純。以柳耆仕西晉、柳純子柳卓仕東晉為標志,劃分為西眷東眷,以明兩支。柳耆,諱文淵,字子琛,仕晉,官至司徒、汝南太守,派遷武昌江夏縣。子柳恭與柳琚,西晉亡,固守中原,號西眷。柳純子柳卓,永嘉之亂遷襄陽,官至汝南太守,號東眷。
柳氏西眷,先是在后趙石勒那里為官,后來南遷壽春,因為沒有緊跟司馬氏,遭南朝排擠冷落,幾十年都沒人做官,直到劉宋元嘉末年,柳思做了官,這才打破尷尬的局面。但天無絕人之路,裴氏裴叔業曾兩度出任豫州刺史,駐守壽春,讓柳氏西眷獲得了與裴叔業親熟的機遇。后來裴叔業決定拋棄南齊歸降北魏,柳氏西眷舉兵同往。以后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柳氏西眷毅然投奔西魏宇文泰。正確的選擇成為成敗的關鍵。柳氏西眷先在西魏北周穩定發展,最終在隋唐成為世家大族。但柳氏東眷沒有全部返還北方,而是在南朝努力發展,幾朝幾代都有顯要人物,最終躋身高門甲族。
貳
適時而進,占據先機
關中郡姓有韋、裴、柳、薛、楊、杜等幾大族,弘農楊氏自東漢就是著名高門望族,京兆韋杜以及河東裴氏先后在曹魏時期發展起來,可稱老牌士族。與之相比,河東柳氏便稍有遜色,遲至東晉還沒出現高官顯宦。雖說柳軌曾任西晉吏部尚書,柳景猷任西晉侍中,但有書載柳軌只當過尚書郎,與賈充一起制定西晉刑律。至于柳景猷未見史料有載。萬斯同《晉將相大臣年表》既不載柳軌,也不載柳景猷,應該不是疏誤。唐代《宰相世系表》之說是在柳氏顯貴之后,抬高門第,不足為據。或許柳氏在地方較有影響,但在全國范圍絕對不算高門。柳氏發展是在南北朝對峙時期,東眷在南朝成為高門甲族,西眷在北朝發展,最終成為關中首望之一。
整個南朝,門閥士族不斷發展又漸趨衰敗。有人依據南朝門閥狀態分為三個歷史階段,一為東晉,二為宋齊梁,三為南陳。東晉為北來士族與江南士族合力共建,司馬睿不過傀儡罷了;宋齊梁為北來中層楚子與南北士族協同維持圣火;而南陳則為北來下層與南方土著掌握政權。此說未必準確,卻為宏觀把握南朝數百年歷史準備了可供參考的坐標。南朝柳氏東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完成了發展與提升。
三月初,春天剛一來臨,迎春花就綻放了。氣候變暖,春天愉快而興奮地提前了。傍晚,柳黲靈魂駕著和煦的春風來到我的寓所。我住五層,柳黲靈魂就飄在半空敲我的窗戶。我說我去給你開門。沒想到我剛一轉身,他就像一股煙順著窗戶縫兒進來了,飄在我電腦桌上方問我:知道柳氏東眷初抵江左時的情況嗎?對于這些歷史我有所研究,就驕傲地回答,這關系江左柳氏東眷的發展起點。起點高,基礎實,起飛就迅猛,翱翔就自由。有學者說北人南來避難大約有六條路線,一條是滯留長江上游,一條是滯留長江下游。滯留長江下游的上層居住建康;中層居住京口晉陵。滯留長江上游的上層居住江陵南郡,中層居住襄陽。柳氏東眷南徙定居襄陽,因而我判斷柳氏東眷在地位上不屬皇室以及中心政權職尊位寵的上層階級;與其他大族全族遷徙相比,在人數方面,柳氏東眷僅有一支南徙,且居弱勢,所以南徙柳氏東眷只能屬于弱勢族閥。雖然東晉開啟了南朝歷史,卻是北來上層士族與江東大族合伙建立的王朝。北方高門甲族勢力龐大,扮演強龍角色;江左土族根深蒂固,扮演地頭蛇角色。而柳氏東眷勢力單薄,根基不穩,急需積累家族力量,提高聲望。
柳黲靈魂十分贊同我的分析,還補充說柳氏自柳下惠起,雖然未進高門甲族,仍屬士族起家。秦統一全國,遷六國貴族至西秦,個中原因不乏害怕貴族造反,可見柳氏家族自始至終都有士族意識和傳統。西晉一朝,柳氏家族代代有官職,品位不高卻也不低,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進入了相應的士族階層。因而南遷之后,即使家族勢力薄弱,仍可資獲取官職,經過一番努力攀援,定會不斷升遷。但話又說回來,雖柳卓官至汝南太守,而子輩數人湮滅正史,唯柳恬異軍突起,引領東眷在南朝發跡。
就在柳黲靈魂這樣說的時候,不想柳纛靈魂興致勃勃地飄落下來,難道已經九十歲的他,還保持著年輕時的好強性格嗎?柳纛靈魂自信高傲,說話語氣肯定。我和柳黲靈魂在他眼里就是兩個小屁孩兒,他就一屁股坐在了我的椅子上,這讓我擔心他會坐壞我的椅子,沒想到椅子不聲不響沒動靜,穩穩當當讓他坐。柳纛靈魂坐在電腦桌旁,我和柳黲靈魂站在他身旁,我就有了一種神話般的感覺,抑或動漫般的感覺,同時也產生了一種讓人不安的感覺,我怎么會和兩團黑色煙霧擠在一起閑聊這么重要的歷史呢?
柳纛靈魂一開口,就不是個好兆頭。他甕聲甕氣地說,南朝社會極不安穩,尚武之風便成為豪強維持階級地位和發展的重要保證。在西晉一朝,柳軌以及柳景猷以文職著稱;進入東晉,柳純方才擔任武職,任建平太守、巴東監軍,歷經戎馬。彼時王敦謀亂,柳純與晉室名將甘卓一起征討王敦,最終被王敦所害。聽柳纛靈魂這么說,我不由自主地摸了摸腦袋,就感覺頭發絲炸得像刺猬毛,又硬又扎手。就在心亂之際,又聽柳纛靈魂說,兩晉南朝之際,戰亂頻仍,出任地方刺史郡守,大多攜帶將軍稱號,兼領武事。尚武之風盛行,讓柳氏東眷名將輩出。柳元景、柳世隆、柳慶遠、柳惔等等都是地方軍事首領,掌握一定兵權,就積極參與戰事,積累資本,因而世人皆稱柳氏東眷世為將家。這就是正史對柳氏的定位。柳纛靈魂又說,尚武門風或許還能增強家族在重大變故之后再次崛起的可能性。對此,我有些不解,就想這從何說起呢?柳纛靈魂絲毫不給我詢問的機會,繼續夸夸其談:將門子弟手握兵權,徜徉政權更替之際,成為他們非常重要的政治資本。柳氏東眷多次憑借敏銳的嗅覺,幫助齊梁順利完成奪權目標,因而被新政權委以重任。從劉宋到蕭齊,柳氏東眷經過幾代人的拼博,僥幸躍升江左高門,可以說在政權頻繁更替的南朝,尚武成為柳氏東眷提升家族地位的依仗。宋齊梁三朝出于擴張需要,排斥勢力龐大的高門甲族,使北來弱勢門族最終獲得了進入朝廷權力中心的機會。柳氏東眷正是抓住了這樣的歷史機遇,得以迅速地提升和發展,從而使柳恬官至西河太守,柳憑官至馮翊太守。河東柳氏南渡甚晚,最終能夠躋身豪門甲族,實屬幸運。柳元景憑借顯赫軍功,獲得孝武帝的信任,進入劉宋中央政權,為柳氏家族的發跡奠定了基礎。柳世隆在南齊進入中央政權之后,自覺實踐由武入文的轉化,最終實現了柳氏東眷躋身高級門族行列的歷史跨越。而柳世隆子侄在蕭梁的婚姻與仕宦,可以視為柳氏東眷可與王謝等高門甲族比肩的一種驕傲表現。與南朝一般士族不同,河東柳氏在完成文化雅化轉變之后,依然保持了驍勇善戰的門風,在與豪門甲族高貴文化相融相合時,既不因擅長武功而受到排擠,也不因連年戰亂而趨向湮滅。
作為地方豪強,柳氏東眷始終盤踞雍州,從不動搖。柳元景之孫柳霞這樣解釋父親堅守襄陽的原因:自晉代南遷,臣宗族蓋寡。從祖太尉,世父儀同,從父司空,并以位望隆重,遂家于金陵。唯留先臣,獨守墳柏。常誡臣等,使不違此志。因留鄉里,以經籍自娛。柳霞所說從祖太尉即柳元景,世父儀同即柳慶遠,從父司空則指柳世隆。但是,柳元景確實離開了雍州,定居建康,并且有自己的田園,只是規模不大而已。南宋孝武帝曾經對柳元景這樣說:卿昔以虎威之號為隨郡,今復以授世隆,使卿門世不絕公也。柳元景任職中央,他的子侄柳世隆等人仍在故里任職,這種中央與地方的互利互助的結合,無疑發揮了良好的效果,促進了柳氏宗族以星火燎原之勢的迅猛發展,最終使柳氏家族成為獨霸雍州的最大豪門。
我聽柳纛靈魂這樣談論柳氏家族,就感覺有不祥之兆。倘若按照柳纛靈魂所說,我們再閱讀宋書關于王玄謨的記載,就可能不由自主地產生某種恐懼感:其年玄謨又令九品以上租,使貧富相通,境內莫不嗟怨。民間訛言玄謨欲反,其時柳元景當權,柳元景弟柳僧景為新城太守,以柳元景之勢,制令南陽順陽上庸新城諸郡,發兵討玄謨。玄謨令內外晏然,以解眾惑,馳啟孝武,具陳本末。柳僧景作為地方豪強,竟以郡太守身份發號施令,讓雍州數郡發兵討伐朝廷命臣,可見豪強世族在地方已經達到肆意妄為的地步。而雍州刺史王玄謨卻不敢發兵抵抗,只能報告宋孝武帝,等待朝廷處理。作為宋孝武帝自然明白王玄謨反叛純屬柳氏誣告,卻又未見他給柳僧景以任何處分,這是不是讓人太奇怪了嗎?還是柳黲靈魂聰明,他告訴我,根據他的猜想,這件事情一方面反映了宋孝武帝對柳氏家族的特殊眷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柳元景當權之后,柳氏東眷的強大以及由此產生的支配力量。
真是這樣嗎?史載,義嘉之亂爆發以后,柳世隆在上庸率蠻、宋之兵兩千余人響應朝廷攻打襄陽,可見柳氏東眷的勢力并不局限于襄陽,甚至早已蔓延到整個雍州地區。但是柳氏東眷的這種迅猛的發展勢頭,很快就因為柳元景慘遭殺戮而中斷!
叁
誰人評論柳元景
西晉永嘉年間,中原喪亂,世人紛紛南渡,許多族姓全族遷徙,躲避兵燹。柳卓一支南遷襄陽,拉開了柳氏東眷在江左風云變幻的歷史。如今劉寄奴的故事世人皆知,而南朝劉宋正是柳氏東眷第一次大發展時期,引領這次柳氏東眷大發展的重要人物就是柳元景。
柳元景生于公元406年,卒于公元465年。柳元景是柳憑的兒子,少年時數次跟隨父親攻伐蠻族,以勇聞名于世。史書說:元景少便弓馬,數隨父伐蠻,以勇稱。寡言有器質。荊州刺史謝晦聞其名,要之,未及往而晦敗。雍州刺史劉道產深愛其能。元景時居父憂,未得加命。會荊州刺史江夏王義恭召之,道產謂曰:久欲見屈。今貴王有召,難輒相留,乖意以為惘惘。服闕,補江夏王國中軍將軍,遷殿中將軍。
柳黲靈魂跟我說,柳元景之父柳憑雖然官位不顯,但在南渡伊始,就參加了劉宋政權的平蠻活動。而謝晦、劉道產、劉義恭等人欲將柳元景引為僚佐,除了他少便弓馬的個人素質之外,更重要的是柳氏東眷在雍州具有支配力量。倘若有柳氏東眷的合作,雍州局勢就太容易掌控了。因此宋孝武帝西鎮襄陽時,柳元景出任隨郡太守,協助孝武平蠻。隨王劉誕鎮襄陽時,仍以柳元景為中兵參軍。其實,柳元景的仕途并不順暢,釋褐二十余年,所任職務仍不過郡守而已。但是,因他積極與宋孝武帝合作討蠻,以后又被宋孝武帝任命為安北府兵參軍,使他獲得進入中央政權的機會,同時為柳氏家族提升地位獲得了契機。
元嘉二十七年即公元420年,劉宋北伐,孰料以北府兵為主力組成的東路軍節節敗退,而柳元景率領的西路軍卻勢如破竹,直搗潼關。這種奇怪現象表明地方勢力——雍州豪族集團的戰斗力已經遠遠超過朝廷所仰仗的武裝集團北府兵,在劉宋政權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后,柳元景先后出任京兆、廣平兩郡太守、襄陽太守等職。可見柳元景入仕之后,雖然有時離開家鄉襄陽,但活動范圍基本不出雍州,這使柳氏東眷在襄陽的家族勢力得到進一步鞏固。當然,柳元景也可能與他父輩一樣,無論自身具有什么樣的優勢,最終依舊進不了南宋政權集團。因為實現這種目標不但需要機遇,更需要當事者具有敏銳的慧眼。柳元景做到了沒有?他有沒有讓機遇從眼前輕松消失?
我翻閱史書,就看到了這樣的一段文字:上在巴口,問元景:事平,何所欲?對曰:若有過恩,愿還鄉里。因為根深蒂固的家族觀念,柳元景寧愿出任雍州刺史也不愿意在中央供職。而宋孝武帝竟然答應了。但“臧質慮其為荊、江后患,建議爪牙不宜遠出”,不久,宋孝武帝又改變了他先前的承諾,“更以元景為護軍將軍,領石頭戌事”。那么柳元景又是怎么做的呢?竟然依舊不拜。這樣做豈不是錯失了良機?
元嘉三十年即公元453年,元兇劉劭殺父宋文帝劉義隆自立。他的弟弟劉駿即宋孝武帝,立即從郢州西陽起兵討伐,以柳元景為前鋒。柳元景不負圣望,率軍行至新亭,正遇劉劭前來攻討。柳元景雄心勃勃,奮勇殺敵,大破劉劭軍。而劉劭一戰便將主力傷亡殆盡,一蹶不振。
柳元景在平定元兇的戰爭中立下了頭等大功,因此宋孝武帝在四月登基,五月便以柳元景為雍州刺史,六月又以柳元景為護軍將軍,閏六月再以柳元景為領軍將軍,領石頭戌事。
孝建元年,柳元景平定臧質、魯爽之亂,又立大功,授封晉安郡公,加侍中。孝武大明三年,柳元景為尚書令,因晉安郡較遠,改封巴東郡公。自漢以來,尚書省就是朝廷重權機構。兩晉之后,雖被中書省門下省分權,但仍不失為重要部門。《宋書》這樣解釋:尚書令,任總機衡。這就是說,尚書令可以協調其他朝廷機構,可見權力之大。自定亂之后,憑借傲人的戰功以及宋孝武帝的極度寵信,柳元景再沒辜負柳氏東眷的希冀,一步步地踏進劉宋王朝政治集團。
大明六年,宋孝武帝以柳元景為司空。大明七年,又以柳元景為驃騎大將軍。根據南朝慣例,凡將軍尊貴者,皆冠之以大字。司空與太尉、司徒并稱三司,位列一品,位望極高。柳元景的地位以及聲望不斷提升,給柳氏東眷的持續發展創造了絕對好的條件。這一時期,柳氏東眷已有多人入朝為官。大明四年,柳元景弟弟柳叔仁出任梁州、南秦州刺史;六月,朝廷又以柳元景從兄子柳元怙為梁州、南秦州刺史。而先前,柳元景從子柳世隆已經出為上庸太守。繼而柳氏東眷子弟一個接一個地步入仕途。有人評價,這是柳氏東眷成功鉆進高門甲族圈邁出的第一步。
我用“鉆進”一詞曾屢遭柳黲靈魂的譴責,他說你是不是嫉妒柳氏,用詞越來越刁鉆。“鉆進”這個詞用得極不妥當,飽含貶義。應該用跨進、挺進,起碼要用中性詞:加入。我雖然有我的認識,因為關系密切,便不與他爭論。而柳黲靈魂也不糾纏,我就繼續按照我的思路寫作。
柳元景以地方豪族身份供職朝廷,畢竟與朝廷原有豪門甲族不同,顯得非常尷尬,尤其在他身上潛藏的那股勢力和影響,很難讓朝廷對他放心,即使患難之交的宋孝武帝也不例外,時常對他有所猜忌。柳元景混跡官場多年未必不懂。雖荷寵遇,恒慮及禍。柳元景從不敢與朝臣私相往來,卻依舊不能幸免于難。大明八年,宋孝武帝駕崩,遺詔柳元景與江夏王劉義恭、沈慶之、顏師伯四人并為顧命大臣,輔佐少帝,權望極隆。此時,柳元景終于達到了仕途的巔峰,柳氏東眷也加快了勢力擴張,大好時機就在眼前,一片光輝燦爛。
寫到這里,我與柳黲靈魂都有些悲傷,尤其柳黲靈魂滿眼含淚。就是這樣,誰都沒有預料到,前程無量的大好形勢突然遭遇頂頭風。前廢帝劉子業異常狂悖,隨意誅殺當朝大臣,讓柳元景感到極其恐懼。景和元年,柳元景與江夏王劉義恭商量如何處理,卻被沈慶之秘密告發。前廢帝即刻親率宿衛軍誅殺柳元景,史稱景和禍事。這一禍事株連了九族,柳氏東眷京師襄陽兩地從死者多達數十人。柳氏東眷剛剛開始的勢力拓展,就此遭遇致命性的打擊,眼看一艘大船瞬間灰飛煙滅!柳黲靈魂禁不住仰天而嘆:柳氏東眷還能再次崛起嗎?柳氏東眷最終還能成為南朝一流高門甲族嗎?
肆
何謂柳公雙鎖
不言而喻,蕭齊是柳氏東眷發展的重要階段。景和禍事之后,柳氏東眷的有生力量急劇減弱。若要重振家族聲望,開拓政治空間,柳氏東眷必須有人快速進入當朝權力集團。不幸中的萬幸,柳元景被殺,時任上庸太守的柳元景之侄柳世隆卻被當地吏民隱匿,僥幸逃過此劫。
柳世隆為柳叔宗獨子,生于公元442年,卒于公元491年。柳叔宗為柳元景三弟,早卒,柳世隆年幼成孤。但柳世隆少年有志,風器優雅,與眾不同,極受柳元景的重視和喜愛。景和禍事之前,柳世隆已是武威將軍,官至上庸太守。泰始初,孝武諸子并反,柳世隆感恩宋明帝為他伸雪門禍,乃據上庸起兵呼應,為孔道存所敗。宋明帝平亂,起用柳世隆為太子洗馬,繼而轉任晉熙王劉燮安西司馬。可喜可賀,柳世隆在任期間與蕭賾相交甚歡。
蕭賾是什么人物?蕭賾為齊王蕭道成長子。據說就在蕭賾出生那夜,母親劉智容夢見有龍盤踞屋頂。因此父親為蕭賾取乳名為“龍兒”。昇明三年即公元479年四月,宋順帝頒詔,將帝位禪讓齊王。齊王蕭道成即在建康南郊登基稱帝,國號齊,是為齊高帝。建元四年即公元482年,高帝去世,蕭賾即位,是為齊武帝。
彼時,蕭賾為晉熙王劉燮鎮西長史,柳世隆就在那個時候成為蕭氏父子心腹。昇明元年,沈攸之反,柳世隆在蕭賾授意下力守郢州,內應外合,讓沈攸之大失人心,兵卒逃亡反叛不可勝數。沈攸之兵敗,柳世隆遷尚書右仆射,封貞陽縣侯。齊武帝即位,柳世隆作為湓城之舊更受重用,先后任護軍將軍、尚書右仆射、太子右率等重要職務。齊武帝永明七年,柳世隆轉任尚書令,成為繼柳元景之后柳氏東眷第二位尚書省首官。柳世隆在有齊一代仕途輝煌,扭轉了柳氏東眷的頹勢,從此柳氏東眷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
南朝人最鄙薄武功,尤其南齊更甚,沈文秀諱稱將門,周盤龍兜鍪換貂蟬、呂安國勿作褲褶驅使當為朱衣官的臨終囑托、張欣泰身為將家兒不以武業自居等故事都發生在南齊。王敬則在南齊官至太尉,先為張融嘲笑,再為王儉鄙薄,就是因為他沒有徹底改變武人形象。而柳世隆極為敏銳,與時俱進,發揮表率作用,強化柳氏東眷豪族地位,推動由武入文的轉化。南史記載:后幸華林宴集,使各效伎藝。褚彥回彈琵琶,王僧虔、柳世隆彈琴,沈文季歌子夜來,張敬兒舞。儉曰:臣無解,唯知誦書。因跪上前誦相如封禪書。王敬則卻脫朝服袒,以絳糾髻,奮臂拍張,叫動左右。上不悅:豈聞三公如此。答:臣以拍張,故得三公,不可忘拍張。
拍張是武人擅長的舞蹈。王敬則以拍張官至三公,已讓高門甲族嗤之以鼻,而今仍不能附庸風雅,竟然在御宴裸身拍張,使齊高帝極其不悅,被王僧虔、褚彥回等齒笑也就在所難免了。王敬則在南朝始終保持這種狀態,即便不因反叛遭誅,也很難讓后嗣像柳氏一樣冠冕不絕世。反觀柳世隆,雖與王敬則同以武功官至高位,已能撫弦操琴,與文人雅士唱和,融入高門甲族行列。南史又載:及長,好讀書,折節彈琴,涉獵文史,音吐溫潤。元景愛賞,異于諸子,言于宋孝武帝,得召見。這是劉宋時的情況。柳元景雖然身為將帥,卻十分清楚文化素質對柳氏家族的發展極為重要,因此在眾多子侄里面獨愛柳世隆。而柳世隆亦苦心修養,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史稱柳世雄與張緒、王延之、沈琰為君子之交。張緒為南朝著名文士,以吐納風流著稱。王儉則認為僑姓士族沒有與之匹敵者。張緒從弟張環張恕有功受賞,叔父張岱以語功推事臣門之恥拒絕。但張緒卻與將家柳世隆過往甚密,無不說明柳氏東眷已經獲得高門甲族的認可,否則鄙視武功的張緒不可能與柳世隆交往。南齊一朝,文化貴族與武門將帥的隔閡愈來愈深,因此柳世隆更加注意塑造自己的風流形象,以便獲得高門甲族的認可。
南齊書這樣稱贊柳世隆:少立功名,晚專以談義自業。善彈琴,世稱柳公雙鎖,為士品第一。常自云,馬第一,清談第二,彈琴第三。在朝不干世務,垂簾鼓琴,風韻清遠,甚獲世譽。望白署空,是稱清貴。
何謂柳公雙鎖?雙鎖是一種彈琴技巧,相當特別。為柳世隆日常彈奏創新所獲,流傳較廣。因此唐人陸龜蒙在《送琴安之建康》中告訴朋友:君到六朝訪遺事,柳家雙鎖舊知名。大約柳惲對琴法之創新蓋得益于此。在朝不以世務嬰心,被門閥貴族看作風流清遠,而揮麈談玄、垂簾鼓琴,更是風流名士方能具有的瀟灑。
寫到這里,已經入夜,耳邊就又響起柳黲靈魂獨有的那種宛若音節震顫的嚶嚶聲音,似乎還摻雜著一些矯情,就聽見柳黲靈魂說:而今所謂各類明星文人主持不也大抵如此嗎?我正在寫作興頭,有些不悅,就說:你這樣天天騷擾,是不是準備讓我猴年馬月寫完?到時候寫不完,你是不是又要急赤白臉?話音未落,窗外響起一陣急促的風聲,窗玻璃就仿佛被誰蹬踹了一腳。只是那只腳很特別,綿軟得好像連一根腳趾骨都沒有。
柳世隆的將帥氣質經過這樣一番虔誠洗禮,除了騎馬之外,其他十八般武藝恐怕丟得差不多了。我深感憂慮,倘若發生戰爭,他是否還能耍動他那柄錯金火龍槍呢?至此,柳世雄面貌煥然一新,成為十足的文化貴族,并且因為氣質高雅風韻清遠,獲得高門甲族的交口稱贊。孰料太史令非常喜歡湊熱鬧,就做出了這樣的評論:及世道清寧,出牧內左,體之風素,居之以德雅,故興家之盛美也。
顯然,蕭子顯把柳氏東眷之興起,歸功于柳世隆的風素雅德而不是他的武功,而儒家又將蕭子顯的這種評說視為中肯抑或頗為中肯。大概這就是南朝人判斷一流士族的標準了,但是誰能知道在不遠的將來,歷史還會有“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感慨呢?
我剛寫出感慨兩字,天上一干靈魂紛紛感慨,淚如天雨。王茂也是,以襄陽太守參與蕭衍起兵,以武功顯達,與雍州豪族并無根本區別。他勇武強悍,甚至可以快馬如龍,甚至可以平澤逐獐,可是南梁政權剛一穩固,王茂就立刻感到了冷落。這究竟為什么呢?其實,說白了可能更好,那就是朝廷不再需要武將征戰了,滿廷朝臣都需要緊跟皇帝的興趣轉變而轉變,帝王憧憬的是鶯歌燕舞,誰若不改變武將之色,誰若不附庸風雅文談,誰都將面臨淘汰的危險!這當然不是王茂一個人的悲哀,而是有梁一朝的悲哀。悲哀的最終結果,就是皇帝自己把自己淘汰了。
由武入文是一個長期而又艱難的轉變,而雍州豪族只有河東柳氏在齊末梁初完成了這種轉變,至于其他豪族仍以武將形象出現蕭梁政權的政治舞臺。京兆韋氏雖然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素質,以書史為業。但是他們的儒學素養,似乎與南朝儒學玄學化傾向并不合拍,而且太接近北方學風了。素以武干著稱,在清談與風雅面前沒有了現實意義。河東柳氏與眾不同,柳世隆在極力塑造儒雅風流形象的同時,盡量使其子孫按照這條道路發展。張緒禁不住問:觀君舉措當以清名遺子孫邪?柳世隆答:一身之外,亦復何須。子孫不才,將為爭府,如其才也,不如一經。將帥的這種變化是誰鼓動的就由誰來承擔責任。宋齊梁陳,都不過幾十年,真是自作自受。縱觀南齊,與柳惲兄弟來往的都是王家謝家的高門子弟。南史柳惲兄弟諸傳有關這方面的記載頗多,摘錄兩條以為證明:王儉謂人曰:柳氏二龍,可謂一日千里。儉為尚書左仆射,嘗造世隆宅。世隆謂為詣己,徘徊久之。及至門,唯求悅及惔。柳惲與陳郡謝瀹鄰居,深見友愛。瀹曰:宅南柳郎,可為儀表。唯與王暕、陸杲善。每嘆曰:暕雖名家,猶恐累我也。
王儉家族為瑯玡王氏高貴的一支,代有顯宦。王儉更是風流瀟灑,名重當時,自認為只有東晉名相謝安可與他相比。謝瀹以不預世事著稱,瑯玡王晏欲與相交,竟遭嘲諷。王晏即王儉之子,以名公子,少致美稱。
王儉屈尊下就,造訪兩個晚輩及謝瀹與柳惲友善,所看重的當然不是柳世隆的高位,因為對王謝子弟而言“平流進取,坐致公卿”取得高官顯位容易之極。他們更看重的是柳氏兄弟的文化素養。謝瀹對柳惲的贊賞之語即可證明。柳惲不把王晏放在眼里,憑仗的也是足了十人的高深才藝,而不是其父祖兩代三公之位。
我不便評價柳氏家族,就請柳纛靈魂大哥說幾句。柳纛靈魂大哥沒有推辭,但剛一張口,我就發現了問題,他那一口白牙已經完全脫落,只有淺紅色的牙齦形成兩條馬蹄狀的弧,因此柳纛靈魂大哥一說話就帶出了風,我就聽見風說:梁代以后,柳氏婚姻今非昔比。柳世隆孫柳偃尚梁武帝女長城公主,曾孫柳盼尚陳文帝女富陽公主。柳盼之姊為陳宣帝皇后。柳世隆孫柳裘為駙馬都尉,但不知所尚公主是誰。南史將柳世雄與瑯玡王峻合稱柳王,不僅柳世隆可與王峻并列,就整個家族而言,柳氏在有梁一朝并不遜于瑯琊王氏。況且柳氏子侄眾多,仕宦顯赫的情況較謝氏還有所超越,其實以王柳代替王謝之稱可能更符合當時的真實情況。
伍
柳惲之與時俱進,不亦說乎
東晉之初,無論門望與族勢都處于下風的柳氏東眷,經過百年發展,進入中央集團,成為與皇室聯姻的高門望族。觀察柳氏東眷在政治文化方面的表現,可知成就與門風密不可分。選用柳世隆的話說,就是馬槊第一,清談第二,彈琴第三。馬槊就是武功,清談就是文史哲,彈琴就是六藝。柳家歷代為將門,馬槊不在話下。崇尚清談、文學與六藝,應該是提升家族聲譽的關鍵。
清談濫觴于魏晉,歷經東晉再至劉宋,已經成為玄學修養外化的主要途徑。宋元帝元嘉十三年,設立玄學館,使玄風遍及士林。清談水準、名士風流漸漸成為文化修養、門第身份的標志。而柳世隆身為將帥,勇猛善戰;為令仆,不干事務,垂廉鼓琴,風韻清遠,正是東晉之后頗讓人欣賞的優雅素談的玄學風度。柳世隆不僅外有玄風,而且晚年能夠專以談義自業。待到柳惲出生,柳氏已經成為貴介之門,柳門之聲望已經極尊。
柳世隆下一代只有第四子柳憕好玄言、通老易,而第三子柳惲則為吳興太守,為政清靜,民吏懷之。另一位兄弟柳忱,則表現出一派儒俠之風,與父與兄皆有不同。南朝后期,熾熱的玄風慢慢消減,潛伏已久的儒風再次興起。其實,柳氏門族早有文學基礎。南遷初期,柳門以武興家,但文學風尚始終沒有丟棄。柳元景雖以名將著稱史冊,而行文一點兒不差,尤其作于孝建元年的《討臧質等檄》,氣勢不凡,文采張揚,并非一介武夫,甚至可說文學功底非同一般。時至蕭齊,柳世隆越發注重提升族門子弟文學修養,甚至設想在不遠之將來,能夠讓子弟依據時代的發展方向,憑借自身的文化優勢,保持與提升柳氏家族的社會地位,傲視朝野。
柳世隆的言傳身教讓柳氏重文之風日漸興盛,出現了一些文學人才,尤其子輩大多能文,且有文集流傳世間。隋書記載,柳門有集傳世的人物達到數人之多。其中撫軍參軍柳惔有集二十卷,中護軍柳惲有集十二卷,豫州刺史柳憕有集六卷,尚書令柳忱有集十三卷。可惜的是,隋代這些作品大多因為連年戰火已經亡佚。柳家當年的才名和文學風采,今日只能通過史書的有限記載略知一二。柳惔年少好學,出為將帥,但文學在身,當年參加齊武帝蕭賾的烽火樓宴,可即席賦詩。因而帝善其詩,認為惔非徒風韻清爽,亦屬文道麗。而柳憕少有大意,好玄言,通老易,天監八年與王瑩、張稷、王暕同被選為昭明太子東宮侍講,史稱:時選極親賢,妙盡時譽。由此人們可知柳憕文氣之大。家庭注重文學的氛圍勢必影響子弟,柳惲終于成長為有梁一代文學名家。柳惲的詩歌可以視為柳氏東眷文學成就的高峰。
亦如柳世隆,柳惲多才多藝,不僅能詩善文,還擅長彈琴、圍棋、醫術等等,甚至平日娛樂投壺博射燈游戲,依然技藝精湛,讓觀者驚駭。柳惲如此博學多藝,讓梁武帝也為之慨嘆不已,因而在當時享有重名,與蔡博、江蒨等人以梁朝名士的美稱入傳。
柳惲,字文暢,生于景和元年,卒于天監十六年,文學成就卓犖,在江左柳氏發展史上以杰出的文學才華為家族增添了炫目的亮色。柳惲繼承了柳世隆的人格魅力,少有志行,好學,善尺牘,立行貞素;還跟嵇元榮、羊蓋兩位著名音樂家學琴,琴藝精湛,特窮其妙。繼而柳惲大膽創新,改造琴法,以今聲轉棄古法,著有《清調論》。同時,柳惲還擅長對弈,且棋藝高超。在柳惲身上,我們能夠感覺到柳氏東眷為了提高家族文化不惜下大力氣的信念和成果,正如梁武帝之慨嘆:吾聞君子不可求備,至如柳惲,可謂具美。分其才藝,足了十人。
柳惲解褐當在永明二年,為齊竟陵王子良法曹參軍。《資治通鑒》有言曰:春,正月……竟陵王子良為護軍將軍兼司徒,領兵置佐,鎮西州……記室參軍范云、蕭琛、樂安任昉、法曹參軍王融、衛軍東閣祭酒蕭衍、鎮西功曹謝眺、步兵校尉沈約、揚州秀才吳郡陸倕,并以文學,尤見親待,號曰八友。法曹參軍柳惲、太學博士王僧孺、南徐州秀才濟陽江革、尚書殿中郎范縝、會稽孔休源亦預焉。”蕭子良是齊武帝蕭賾次子,文惠太子蕭長懋一奶同胞。蕭子良鎮西州,居不疑之地,傾意賓客,天下才學皆游集焉,開創了以文惠太子和他為核心的文學活動。
不可否認,柳惲具有較高的文學創作才能,這與他參加文學集團有著密切的關系。當齊竟陵王蕭子良聽說柳惲聲名之后,便引以為法曹參軍。柳惲就在此時加入了以文惠太子和竟陵王子良為軸心的文學集團,并參加了相關的文學活動,或為僥幸,實為必然。
永明元年柳惲解褐,永明九年以父憂去官,大概八年時間,對柳惲來說意義非凡。柳惲雖非竟陵八友成員,但能加入永明文學集團,對他的文學創作具有不言而喻的影響。幸運還不止這些,柳惲任吳興太守,聘請吳均為主簿,兩人飲宴,做詩互答。這樣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柳惲的創作。更重要的是,這一時段恰是永明體詩歌創作的高潮,后人將從柳惲詩歌看到濃厚的永明特色。
柳惲《搗衣詩》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兩句,瑯琊王融見而嗟賞。王融雖年少柳惲,但少面神明警惠,博涉有文才,對永明體詩的聲律貢獻頗多。《搗衣詩》上聯平平仄仄仄,下聯仄仄平平平,音律對仗工整,言辭清俊,意境開闊,略帶淡淡的愁意,讀了讓人回味。因而王融書之齋壁及白團扇,以便隨時體味。
竟陵王蕭子良喜好夜宴,名人雅士爭相獻藝,巧試風華。某日,蕭子良置宴后園,席上有一張東晉名相謝安名琴。蕭子良將名琴交與柳惲。柳惲當即彈奏雅弄。蕭子良側耳傾聽,贊口不絕:卿巧越嵇心,秒臻羊體,良質美手,信在今辰,豈止當世稱奇,足可追蹤古烈。
終梁一朝,柳氏尚武崇文之風讓柳惲在游宴相嬉時技藝超群。因而南史如此云曰:齊竟陵王嘗宿宴,明旦將朝見,惲投壺梟不絕,停輿久之,進見遂晚。帝遲之,王以實對,武帝復使為之,賜絹二十匹。投壺為六朝常見游戲,特制一壺,賓主擲箭其中,多者勝,負者飲酒。柳惲投壺絡繹而中,是以竟陵王停輿觀賞良久,竟然錯過了晉見時間。又云,柳惲嘗與瑯玡王瞻博射,嫌其皮闊,乃摘梅貼烏珠之上,發必命中,觀者驚駭。王瞻乃齊梁名士,尤善棋射。名家較量,柳惲仍嫌皮闊而摘取梅花貼在烏珠之上。這么小的目標,依然發必命中,無怪乎觀者驚駭了。
入梁,柳惲因文學藝術風采為人注目。梁武帝又為一代風流天子,文思欽明。在他的帶動之下,江左文風愈烈。他又常常設宴,每有曲宴,必詔柳惲賦詩。這一時期,柳惲當有大量奉和之作,可惜保存下來的僅有本傳記載的一首《登景陽樓詩》,曰: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翠華承漢遠,雕輦逐風游。這首詩歌起句自有一種高華氣息,與《搗衣詩》一脈相承。柳惲擅長描繪這類蕭瑟之秋景,深為蕭衍贊美,時人亦稱美傳頌。
柳惲善弈棋,梁武帝亦有此好,因此帝每敕侍坐。梁武帝對棋道的興趣極大,乃令柳惲呂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優劣,為《棋品》 三卷。梁武帝列為逸品,柳惲列為第二品。沈約有文《棋品序》,很可能就是為此書而作的序文。
天監二年,柳惲出為吳興太守。吳興為當時有名的大郡,任郡守者皆為貴族名士。柳惲被放此任,甚符其望。柳惲到任之后,即召當時吳興名詩人吳均補主簿。吳均,生于宋泰始五年,已經三十五歲,卻郁郁不得志。柳惲引為主簿,常與他唱和作答。吳均詩歌,多清拔有骨氣,與柳惲的瀏亮情意深摯的詩風有相悅之處。那幾年,兩人多有酬答之作。吳均有《同柳吳興烏亭集送柳舍人》《同柳吳興何山集送劉余杭》《送柳吳興道中》《與柳惲相贈答六首》等詩。吳均常思有所作為,對主簿不甚滿意,因而柳惲薦之臨川靖惠王,王稱于武帝,即日召入賦詩。這是天監四年前后的事情。天監四年梁國以臨川靖惠王蕭宏為北討總都督,柳惲為軍副,率師北討,吳均從軍。柳惲有《贈吳均三首》,第三首詩云曰:夕宿飛狐關,晨登磧礫板。形為戎馬倦,思逐征旗遠。飛狐關、磧礫板當泛指前線一帶,詩歌大約作于此時,提示友人注意加餐飯,言語平淡,讀之情真。
天監六年,外放四年的柳惲回到建康,為散騎常侍,遷為左民尚書。天監八年,出為廣州刺史,持節都督廣交桂越四州諸軍事,加仁武將軍、平越中郎將。天監十一年,復為吳興太守,大約極有道家風范,為政清靜,不擾民,是以民吏皆懷之。在任感疾,上表解職,因父老千余人拜表陳言,未能離任。天監十六年,卒于任,吳郡父老生活清靜,感懷不已。
柳惲繼承父親名士風度,有懷止足,以文學才士立身且留下一些藝術著作:《棋譜》《卜仗龜經》《清調論》等。梁武多才多藝,不由得感嘆:吾聞君子不可求備,至如柳惲,可謂具美。分其才藝,足了十人。歲月悠悠,柳惲詩作至今已難窺全豹,即使當時洋洋十二卷詩文,如今只剩下區區二十二首而已。
永明詩歌側重表現日常生活的溫情,使之普遍詩化。但這掩飾不了它的缺陷,即題材狹窄。原因明顯,永明詩人生活經歷有限,視野不夠寬廣,內容多在宦游他鄉、離別愁贈、睹物興情、思婦、游宴方面。柳惲現存詩歌二十二首,內容完全符合永明特性,創作也沒有跳出永明窠臼。《贈吳均詩三首》《贈吳均詩二首》《雜詩》《江南曲》為典型離別贈答詩;《詠薔薇詩》《詠席詩》為典型詠物詩;《搗衣詩》《七夕穿針詩》《獨不見》《起夜來》《度關山》《長門怨》為閨怨思婦詩;《從武帝登景陽樓詩》《奉和竟陵王經劉瓛墓下詩》為游宴詩。
永明詩人追求詩歌體制新變,特別是五言八句詩歌尤為突出,成為主要句式。現存柳惲詩歌,五言四句詩兩首,五言六句詩一首,五言八句詩十首,五言十句詩五首,五言十二句詩兩首,五言十四句詩一首。整體上說詩歌句式符合永明體要求,也符合永明體定型趨勢。
永明詩歌要求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說明詩人注意兩句平仄相對,而對全詩格律又不很注意。觀柳惲詩歌,五言21首,計182句,嚴格入律84句。特殊情況“平平仄平仄”句13句;自拗自救“仄平平仄平”句3句;半拗句“仄仄仄平仄”句3句。
“清”是永明詩歌的主要風格,也是永明詩人的普通追求。柳惲的詩歌充分體現了這一特色。例如“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從武帝登景陽樓詩》),“深庭秋草綠,高門白露寒”“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秋風吹綠潭,明月懸高樹”(《搗衣詩》),“云輕暮色轉,草綠晨芳歸”(《雜詩》),“芳草生未積,春花落如霰”(《獨不見》),“秋風董桂樹,流月搖輕陰。綺簷清露溽,網戶思蟲吟”(《長門怨》),“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江南曲》)等詩句,用語清新自然,音調清亮高拔,詩境清幽高雅。自然也有評論者認為:柳吳興詩,音調高亮,取裁于古而調適自然,全類唐音,無六朝纖靡之習,頗開太白先襟,入太白五言中,幾不可辨。
柳惲倍受后世推崇的名作是《江南曲》:汀洲才白蘋,日落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華復應晚。不道新知樂,只言行路遠。全詩籠罩著一縷悠悠的哀情,在江南水岸上的女子惆悵而迷茫。主人公的抒情,體現了柳惲的風格。詩人不作任何評點,只寫了一個景致,哀涼的秋風吹拂著羸弱的枝條。景物萋萋,歸客惜惜,象征著思婦的心緒,說不明道不清的情緒沒有下文,留給人們的是無限的聯想空間。
柳惲的性格,既有寬容也有拘俗。東晉之后恬淡寧靜風度,再無魏晉放浪形骸,追索自由。他的寬度見諸與吳均交往。南史這樣感慨:均嘗不得意,贈惲詩而去,久之復來,惲遇之如故,弗之憾也。詩友因不得意而離去,再回來與之相聚,原來如何今亦如何,毫無半句怨言。而他的拘俗,則表現在天監四年。梁朝大舉北伐,名士沈顗被武康令樂藏征發從役,柳惲未察,被揚州別駕陸任發書責問,惲大慚,厚禮而遣之。柳惲努力遵守道德規范,在意社會輿論,才有厚禮而遣之的舉動。
總之,柳惲的詩歌體現了鮮明的永明特色,這說明他對南朝文學趣味的認同。與此同時,柳惲通過自身的詩歌創作,又為永明體的前行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永明詩風是南朝詩歌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在沈約逝后,這一詩風并沒有停歇,他開創的聲律之說,經過數代文學家不懈地實踐、完善,終于有了盛唐律詩絕句的蔚然大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