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日,以95歲高齡在倫敦逝世的艾瑞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思想巨匠。本書序言中,霍布斯鮑姆開門見山地道出,“本書講的是一個社會的藝術和文化的遭遇”。這些遭遇發生在20世紀,其中混亂的上半世紀又占了絕大部分。
霍布斯鮑姆考察了20世紀文化和各式各樣新的社會運動和意識形態——從共產主義、極端國家主義到達達主義,再到迅猛發展的信息技術——之間的沖突與對抗;從文化的角度解讀現代世界史?;舨妓辊U姆始終滿懷熱情,從不故作感傷,自由無礙地廣泛論及諸如古典音樂、美術、搖滾樂、雕塑等眾多議題;記錄“自由知識分子”黃金時代的逝去,講述被遺忘的重要人物的個人生活,分析藝術和極權主義的關系,并剖析各種文化和社會現象:超現實主義、新藝術運動、婦女解放,和美國牛仔的神話。
毫無疑問,霍布斯鮑姆的學識極其淵博廣泛,文字也極具哲理性。作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霍布斯鮑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與藝術發展給予了嚴厲批判。“按照邏輯,資本主義發展和資產階級文明必將摧毀其自身的基礎”?;舨妓辊U姆將原因歸咎于少數人的精英政治,同時又認為,過度推崇的商業化,會進一步對文化和藝術的發展,特別會對傳統文化本真的傳承構成挑戰。這在今天仍能找到“注腳”,那些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的文化,無不面臨著生存困境。
盡管霍布斯鮑姆并不完全反對市場化,甚至也不完全反對文化的市場化,但同時又認為,“文化的利益如同社會的利益,不能交給自由市場處置”,“嚴肅的文化和高成本的藝術不可能靠市場維系生存”。言外之意,更注重提供精神產品的文化和藝術,并不必然創造巨大的市場價值,往往需要公共資源的大力扶持。對于這一點,各國似乎沒什么太多例外的認識,真正不同之處在于,一些權力為達到某些目的,在本當義務為文化和藝術發展提供資源支撐的同時,刻意夾雜著一些額外的訴求。本應當自由并包的文化,一旦因為利益而受到挾持,并包的特質難免受到排斥打壓,文化極可能從一開始的變味最終墮落為變質。
還有一個突出現象也能充分說明權力與文化之間的所謂關系。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德國、意大利等國的公共場所出現大批渲染權力或個人的雕塑,其目的無非是“權力動員藝術和民眾制造公共戲劇效果”,霍布斯鮑姆諷刺這是“權力的藝術”。雖然這些偽文化現象曾盛極一時,但由于這些表面繁榮的背后,并不是順應文化自然發展規律的結果,所以,“那些政權的垮臺也意味著這種手法隨之消失”。
在所有文化現象中,藝術可能表現得更為極致。一個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成就輩出的時代,并非是資本發達的時代。過度物化的社會,雖然可以空前滿足人們擁有物質的快感,但更顯“清苦”的精神追求卻往往會被忽視。藝術家是思想深度廣度的拓展者,這種拓展不是形而上學的,而是帶有美感的。這種美感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外在美學,而在于精神層面的豐富營養,這顯然是權力無法企及的。文化本是大眾習慣的沉淀,是生活本真的折射和傳承,理想情況下,文化與權力本應保持一定的距離,一旦過遠,文化將可能遭到嚴厲打壓;一旦過近,則可能因為“權力的文化”而變得烏煙瘴氣。
本書是從文化角度窺探20世紀社會發展的歷史。馬克思指出,歷史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堅定的”共產主義者霍布斯鮑姆卻認為,創造歷史的不僅僅有人民,還有知識分子。雖然歷史上知識分子扮演了許多突出的角色,甚至在藝術、科學等多個領域有著突出的身影,但“只靠勤于思考的知識分子是無法改變世界的”,“改變世界需要普通人和知識分子建立起統一戰線”。
文化是一個社會的“筋骨與血肉”。當我們回首20世紀特別是上半世紀時,無法回避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的巨大災難。在這樣的重大事件中,一方面文化遭到空前摧殘破壞,另一方面文化又表現出不被剝奪的頑強生命力。某種意義上,一些杰出的文化成就,也是不愿屈服權勢的偉大結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