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斯金德《香水》的故事
《香水》是古典意義的暢銷書,因為它就是講一個傳奇故事。這本書的扉頁上有一個副題《一個兇手的故事》。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個殺人犯,他一共殺了25個少女,而且殺人的方式特別奇特。如果說這部小說有什么特別,它真正跟古往今來所有的小說都不同的一點是,它是一個調動嗅覺來寫作和閱讀的故事。如果你鼻子不好使,看這個小說肯定很沮喪。
《香水》雖然是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但是故事的背景卻在兩個世紀以前。這有它特殊的原因,因為即使你有一只異常靈敏的鼻子,也沒法在今天杜撰這個故事。我想聚斯金德把故事放在18世紀也是迫不得已,因為這是在臭味年代里發生的一個傳奇。
18世紀的巴黎臭氣熏天,除了人類的生活垃圾以外,還有從社區中間空地上的亂墳岡傳出來的尸臭。主人公格雷諾耶就是出生在臭氣熏天的巴黎,而且他媽媽就是一個從事臭氣熏天的職業的人。他媽媽當時25歲,是個賣魚的。當時他媽媽正在剖魚,突然肚子疼得不行,于是蹲到爛魚堆里就把格雷諾耶生出來了。然后他媽媽用剖魚的剪刀把臍帶剪斷,把他放到臭魚腸子堆里邊。格雷諾耶就這么來到這個世界上。
她這是第五次生孩子,每次都是在宰魚臺邊生的。生下格雷諾耶之后,她被舉報犯了殺嬰罪。證據確鑿,因為她把剛出生的嬰兒就放在魚腸堆里。然后她因為故意殺嬰罪被處死了。
格雷諾耶被修道院收養了。他的乳母叫加拉爾夫人,書上這么寫她:
她每天只給小孩安排三餐,絕不多給一小口飯吃。她給幼嬰每天換三次尿布,直到他們滿一周歲。(也就是說,你一天撒一次尿也給你換三次尿布,撒30次尿也給你換三次尿布,做事特別機械。)滿一周歲后哪個還尿褲子,他并不挨罵,而是挨一記耳光,被罰少吃一頓飯。伙食費的一半用于寄養的小孩,另一半歸她自己,分毫不差。在東西便宜的時候,她不提高自己的收入,在困難時期,她也從不多掏一個蘇,即使關系到生死存亡,一個子兒也不加。
加拉爾夫人和這個奇特的男孩格雷諾耶真是相得益彰。后來我們知道,格雷諾耶對這個世界一無所求,只要活著就行,而加拉爾夫人能給他的就是他要的。在乳母的家里,格雷諾耶慢慢長大了,所有的孩子都不喜歡他,因為他沒有最關鍵的氣味——人味,他任何氣味都沒有。
他說話特別晚,而且他說話沒有動詞,只說名詞,他說的名詞都是一些有氣味的名詞。比如他聞到木頭的氣味,他就說:“木頭。”而“跑”這個動作沒有氣味,所以他就不說“跑”。
格雷諾耶長到一定的年齡,修道院就不負擔他的生活費了。于是加拉爾夫人把他送到一個叫格里馬的皮匠那里。格雷諾耶在格里馬那里做的完全是苦役,他的皮膚馬上被腐蝕。在皮匠家工作的這段時間,格雷諾耶慢慢走進了巴黎,用鼻子認識了巴黎。他不但認識了臭味的巴黎,還認識了香味的巴黎,他突然發現有一種氣味十分好聞,就是我們所說的香味。比如一輛四輪馬車過來,他馬上能聞到一股異香,就是那些王公貴族身上用的香水香料的氣味。他發現這種氣味是臭味的大敵,于是香水香料的氣味在他的嗅覺系統里邊立刻上升到一個頂重要的位置。格雷諾耶迷上了那種氣味,聚斯金德用了一個有趣的詞:狩獵,格雷諾耶變成了一個職業的狩獵香味者。在巴黎,哪里有香味,哪里就能把他吸引過去。
有一天格雷諾耶聞到一股異香,是他從來沒聞到過的一種氣味,聚斯金德說那是一種“細嫩的”香味。這縷香味讓格雷諾耶魂不守舍,它來自塞納河的對岸。他順著香味尋找,過了塞納河又走了很遠,他終于看到了一個臉上有點雀斑的女孩。他幾乎沒看那個女孩,他只是被女孩身上的氣味吸引,不由自主地鼓動鼻子站在那女孩身后聞。女孩當時感到渾身都不能動,被他嗅住了。女孩轉過身去以后,就那么聽憑他伸出手卡住自己的脖子。從這時候開始,他看清了自己人生的方向,他一下子知道了應該用自己的這種才能去做什么。這是他殺的第一個女孩,他殺所有的女孩的時候都不血腥。
格里馬讓格雷諾耶去給大香水商人巴爾迪尼送皮貨,格雷諾耶第一次到巴爾迪尼的店里的時候,他馬上被吸引了。格雷諾耶把那房里所有的香水的名字都說出來了。巴爾迪尼驚訝極了,他問他會不會配制香水。格雷諾耶完全不懂香料的構成,但他就憑他的鼻子聞出了香水的成分,然后把各種香料拿起來就兌,一兌就和巴爾迪尼遞給他的那瓶香水一模一樣。
于是巴爾迪尼去找格里馬要格雷諾耶,格里馬當然覺得無所謂,就把格雷諾耶送給了巴爾迪尼。
長話短說,格雷諾耶幫巴爾迪尼創制出很多新的香水,巴爾迪尼已快衰敗的香水店變成最聞名遐邇的店,巴爾迪尼因此發了大財。在這個過程里,格雷諾耶學到了很多配制香水必需的技術知識。他問巴爾迪尼巴黎是不是香水的中心,巴爾迪尼說不是,南方才是。最終巴爾迪尼還是放走了格雷諾耶。
離開巴黎之后格雷諾耶突然覺得什么都沒有意思,他走進了荒無人煙的深山,一呆就是7年。7年之后他出來了,你可以想象他是個什么樣子,7年不理發不剪胡子不修指甲,完全跟動物一樣。
后來他到了南方的格拉斯,格拉斯盛產香精。在那里他學到了很多制取香精的方法,有熱萃取法、冷萃取法、油脂萃取法,變成了真正意義的專家。
有一次,他又聞到了一縷前面提過的那種細嫩的異香。他順著氣味走,一直走到格拉斯這個城市的盡頭,來到一個大宅院旁邊。在這時候他變成了職業殺手,而且是處女殺手,他一定要處女。從這一刻起,格拉斯市發生了一起又一起殺少女的案件,每個死者都被扒光了衣服,剪掉了頭發。整個城市充滿了恐懼,每個有女兒的家庭都緊張得不得了。為什么他作案這么容易得手呢?因為他走到哪里完全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他自己是沒有氣味的。他在一匹麻布上面涂滿最好的油脂,那些少女一斷氣,他就用這匹布把尸體裹得嚴嚴實實。過若干時間后,他把布打開,少女身上的氣味就都進入了布上的油脂里面。他就是用這個方法取得少女身上的香味。
聚斯金德確實是個卓越的小說家,他沒尋著這條線繼續往前講,繼續講會很尷尬。他用另外一個人的故事去結了格雷諾耶的故事的尾。
格拉斯市有一個特別有錢的大富豪里希斯伯爵,他有一個女兒叫洛爾,奇美無比。殺少女的事件在格拉斯市發生后,他特別緊張,于是在某一天帶著女兒突然離開了格拉斯市,趕著要把女兒嫁給以前提過親的人。前面提到的那股大宅子里傳出的異香就是洛爾的。
格雷諾耶每周殺一個少女,特別有規律。在他殺了第24個少女之后突然罷手了,他覺得自己的使命告一段落,他要去完成最重要的使命了。他又去那個大宅子,可是他發現一點香味都聞不到了,他去問別人才知道伯爵已經帶著女兒離開了。他四面八方用力地嗅,終于在某一個方向嗅到了蛛絲馬跡,他尋著那個方向追下去。
伯爵每到一個地方總是把他女兒先鎖到一個房間里,然后自己才睡覺。這天他睡醒之后打開女兒的房門,看見女兒已經是一具尸體了。
格雷諾耶用同樣的方法取得了他夢寐以求的洛爾身上的香味,終于制成了洛爾香水。在他大功告成、人生的最高理想實現的時候,他被捕了,被判了死刑。
行刑的那天,格拉斯市萬人空巷。格雷諾耶雖然被抓住了,但是他手里有世界上最厲害的武器——洛爾香水。去刑場的途中,他偷偷滴了一滴香水在自己身上,就這么一滴香水,整個格拉斯市的人都迷狂了,一下子這個城市數以萬計的人突然變得完全沒有理智了。在那一刻,格雷諾耶突然成了神,大家追隨他,說不出地喜歡他,包括里希斯伯爵。他立刻把格雷諾耶請到家里,他說我失去了女兒,但是我有了你,你就做我兒子吧。他完全被格雷諾耶征服了。
但是,這時候冥冥中有一股力量告訴格雷諾耶要他回巴黎,他是巴黎人,是回故鄉的時候了。
他不時地把手伸進口袋里,抓住裝著他的香水的小玻璃瓶。瓶子幾乎還是滿的。對于在格拉斯的那場戲,他僅僅用了一滴。剩下來的足夠迷惑全世界的人。如果他愿意,他在巴黎不僅可以使1萬人,而且可以使10萬人圍著他歡呼發狂;他可以散步到凡爾賽去,讓國王來聞他的腳;他可以寫封香水信給教皇,宣布自己就是新的救世主;他可以在巴黎圣母院當著皇帝的面涂上圣油成為太上皇,甚至成為人間的上帝——若是他還可以作為上帝涂圣油的話……
可是盡管他在世人面前通過他的香水以上帝的身份出現,但是他不能嗅到自己。因此他永遠不知道他是誰,所以他對世界、對自己、對他的香水毫不在乎。
結尾非常匆忙,這個很奇怪。
格雷諾耶把香水拿出來灑到自己身上,然后第一撥見到他的人立刻就瘋了,去抓他身上的每一塊布片,馬上把他抓得一絲不掛。他的皮肉非常結實,抓不破,那些人非常著急,他們已經被香水迷亂到不能自制的地步了。于是他們順手拿起刀啊斧子啊把格雷諾耶亂刀砍成30塊,一人抓了一塊,拼命把它放進嘴里嚼掉了。不知道愛他愛到什么程度,只好把他吃掉。
這好像是個很惡心的結尾。
《香水》鑒賞
1、作品思想
小說中的“少女”作為純潔、美和愛的象征,卻被格雷諾耶殘忍地剝奪了生命,只是因為后者要占有她的香味,讓她的香味成為他“整理其他香味”的“模板”。聚斯金德在作品中用“少女”作為隱喻,揭示了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對技術資源瘋狂索取的狀況,揭示了主體對客體的無情壓迫和冷酷占有的暴力,揭示了工具理性對自然美好的摧殘。
同時,技術使主體對于金錢和權力的奪取也成為可能。金錢成為現代社會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基本動力,也是協調個體間及其同整個社會相互關系的重要媒介。金錢在社會中已經成為一個高于一切的東西,覆蓋了人的思想和情感,成為人的主宰。而金錢和權力是不可分割的兩面,追求金錢的行動必須籠罩在“合法外衣”下,而取得“權力”就意味著可以披上這件“合法外衣”。現代社會利用技術作為手段取得金錢和權力的過程使理性與金錢、權力相互滲透,相互勾結,必然導致強勢的主體與弱勢的客體不能和平相處。,一切活動都變成了金錢和權力的關系。小說中格雷諾耶與格里馬·巴爾蒂尼之間就是這種以技術為手段、以理性為紐帶、以金錢和權力為主導的主體客體關系的具體體現。聚斯金德巧妙運用文學語言,把筆下的角色無一例外地安置在這由金錢和權力交織而成的理性的“柔軟網絡”中,讓其被深深束縛,無法動彈。
格雷諾耶利用神奇香水的“氣味”為自己塑造了“神”的身份,此處的“氣味”演變為格雷諾耶對人類的操控力。聚斯金德用“氣味”的推演描繪了一幅現代主義的狂歡圖:啟蒙理性殺死了上帝,推翻了古典時期的種種道德規范,可是卻沒有相應建立自己的信仰與道德規范,導致精神道德的發展遠遠落后于工具理性的發展,“沒有上帝的自我”在權力欲望、原始本能欲望的操縱下道德淪喪,精神空虛,行為丑惡。并且,極富諷刺意味的是,原本被排斥、壓制的“異端”格雷諾耶在狂歡中成為了人們頂禮膜拜的“神”,這種怪異“制造出一種嘲諷地動搖了世俗道德原則的魔力”,強化了作者對道德危機所表現出的憂思。
格雷諾耶生存的原因是力圖控制他人,“讓別人愛自己”,可是在他夢想實現之際,他卻沒有感到歡樂與滿足,他發現自己“憎恨”丑陋的世人,希望得到人們對他對等的“恨”,哪怕只從一個人那兒得到這種真正的感情回應。可是,“他的希望落空了”。于是,格雷諾耶對這個變形的、偽裝的、虛假的社會完全絕望了。他“用了世上最高級的香水制造假面具”,即使他可以借助這瓶香水成為“全能的芳香上帝”;可是,“在這假面具下他沒有面孔,完全沒有氣味”,作為他“存在”證明的“氣味”依然缺席,他還是不存在的,“他永遠不知道他是誰,所以他對世界、對自己、對他的香水毫不在乎”。身份幻滅的絕望導致他最終選擇回到出生地,再次利用了那瓶神奇香水,讓“一群流氓、盜賊、殺人犯、持刀斗毆者、妓女、逃兵、走投無路的年輕人”徹底分食了自己,選擇了自我消解之路。
作為殘忍的兇手,他本人的悲劇結局并不令人同情,但他一生由被壓制到反抗到操控眾生到自我滅亡的經歷卻不由令人聯想起阿爾多·羅西那句名言:“受到打擾的個人命運在集體命運里經常性地悲哀和艱難地參與。”這意味著,在這個迷失的世界里,個人的行為表達不是壓迫性的就是幻覺性的,因此注定了個體自我廢棄或自我消解的悲劇性結局。依此而言,格雷諾耶既是理性的受害者和犧牲品,又是理性工具的踐行者,他的一生可以看作理性被推向極致的一幕現代悲劇。聚斯金德用格雷諾耶的悲劇為理性的過度發展敲響了警鐘。
聚斯金德創作《香水》的目的,很多評論家認為他有借古喻今的意圖,這是毋庸置疑的。作家是生活在當下的現代人,回復傳統十八、十九世紀的經典對他和讀者來說毫無意義。一方面,過去的年代已經有太多傳統經典的誕生似乎不需要一個現代人再去插上一腳;另一方面,過去的已經過去,既然生活在當代,當然更應把當代人的思考融入對文學歷史的創造中。作者把《香水》的敘述背景定在十八世紀的法國,也許只有在那個年代那個國度才能擁有如此昌盛的手工業文明和那個文明時代所誕生的精英。但是把一切物質化的外層抽去,而僅僅把探究的目光投射在整個社會的精種層面時,會很強烈地感受到作者筆下的格雷諾耶很可能是整個世界的縮影,其缺陷正是世界的缺陷。[3]
2、人物形象
在小說中格雷諾耶這個人物太怪異,完全不具備“愧疚、懷疑、自責”等常人身上都有的品質。由于對世界的感覺完全依賴氣味他既無法和人正常交流,也無法認同他人。一方面來說,他很天真另一方面來說,他又深深迷戀陰暗。在他身上有太多的自相矛盾。他是一個謀殺犯,也是一個藝術家,他象一個孩子,也像一個老人,他很“動物”,同時又不食人間煙火。
在聚斯金德的筆下,格雷諾耶儼然是個傳奇式的人物。他占有頑強的生命力:他一生下來即被他母親撂在臭魚攤旁的爛魚腸垃圾堆里,居然沒有死去:育嬰所里其他小孩多次欲置他于死地而每次他都幸免于死,他在格里馬處得了炭疽病,在巴爾迪尼處患了梅毒性疤瘡變異癥,而且并發了晚期化膿性麻疹,兩次都奄奄—息,但居然奇跡般地話了下來。他生下來就是個先天不足的人,相貌丑陋、兇惡。因為丑陋,人家厭惡,他就有強烈的復仇意識。他身上沒有氣味,畢竟是一大缺陷。但他具有一種特異功能,完全可同有音樂才賦的神童相比擬。他的嗅覺特別靈敏,六歲起即能通過嗅覺識別世上的一切。他收集了十萬種氣味。他殺害少女,萃取她們的香味,制成迷人的香水,供自己使用。一小滴這樣的香水竟使格拉斯刑場上的萬名觀眾(包括行刑者)把他當作救世主。但一小滴香水也使這個仇視人類、夢想在氣味王國當人類主宰的格雷諾耶喪生。
格雷諾耶在短暫的一生中沒有什么欲望,他唯一的追求是掌握生產香水的技術,使自己成為香水之王。他依靠自己的特異嗅覺,勤奮工作,終于如愿以償。但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他的特異功能只能為資本家所利用。他并未發財致富,而斂財致富的卻是資本家。小說《香水》通過格雷諾耶為格里馬、巴爾迪尼、阿爾努菲寡婦賣命,反映了資本主義剝削的極端殘酷性。格雷諾那一生寂寞、孤獨,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只知拼命勞動以求生存,這恰恰暴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的冷漠關系和競爭關系。
他對人性的淪喪充滿了深深的絕望。小說中,巴黎是惡臭之都——污穢橫流,讓人膩歪厭煩透頂,世人臭不可聞——人們遮遮掩掩謊話連篇,東家貪婪無恥愚不可及。因此,只能讓格雷諾耶出走巴黎卻不得不回歸(死在)巴黎;只能讓東家在格雷諾耶的幾次垂死中盡展丑態,然后不得好死,只能讓無所不能道貌岸然的家伙們自相矛盾丟人現眼。小說的結局,他安排眾人將格雷諾耶分食,但這樣的殘暴偏偏又借愛之名,巨大的諷刺,在不動聲色中隱忍。
3、藝術特色
小說主人公格雷諾耶缺乏起碼的道德觀念,他幾乎可以說是無欲無求,物欲和情欲都與他無關。這點脫離了東西方小說家通常表現出的對性與愛情接近病態的重視,而展現出主人公格雷諾耶對香水的迷戀與癡狂,為小說也題材方面獨辟了一條途徑。縱觀東西方文學史,情愛似乎是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幾乎沒有情愛就沒有經典的誕生。但是必須要看到,今天的世界不再是從前的世界。現在面臨的這個世界,與十八、十九世紀相比,裂變得更加個性,更加破碎,更加微妙和更加敏感,一切都變得更加復雜。因此再用閱讀十八、十九世紀文學名著的感覺來要求今天的小說,已然是不可能的了。整體大眾與小說的蜜月期已經過去,那種單純的熱戀,那種在昏昏欲睡中被感動被召喚的甜蜜感覺,早已被綿長的歲月所消解,人類已經長大了許多許多,心靈已經大大開竅,他們都顯得那么成熟和老到,對自己以外的其他—切充滿了懷疑和不屑。文學自身就必須更加個性、強壯和智慧。
《香水》的選題恰恰就是這部作品本身最激動人心的地方。就如同有讀者評論“這是—部讓人暈眩的小說,一開頭就一窩蜂地牽扯你的注意力,引你進入—場感官的盛宴,幾乎忘了善惡,香與臭,美與丑的區別。作者發揮著天才般的狂想和幽默,把人類的邪惡與香水的美寫得無比繁復與極致。是一部‘用鼻子去聞的恐怖故事’,混合了邪惡、詭譎、血腥、腐臭和香氣,還有深藏在心里的、隨時可能爆發的欲望……這種狂歡般的敘事,既匪夷所思又有跡可尋,因而使人著迷。”
《香水》的成功還得益于作者對語言出色的駕馭能力。在通常的語言學習中,德語會被看作是剛性很強的語言,即無論從它的語音、語調還是語言結構上看它都是嚴謹的,甚至是沉重呆飯的。用這樣一種語言進行文學創作,雖然缺少了法語詞匯的浪漫憂雅、英語詞匯的豐富多變,但非常適合《香水》這個題材的寫作。《香水》是詭異而又真實的,作者把他的幽默和他的語言結合起來,融合在“語言‘富于節奏”、措詞“‘準確優美’、富于‘誘感性的音調’”的優美文筆之中,絲毫不顯得突兀。尤其是作者對即將退出小說敘述的人物——比如加拉爾夫人、香水制造商巴爾迪尼——所作的追述,總能讓人發出會心的—笑。并感嘆作者是否是地獄的無常,對命運好作頑童式的作弄。由此,賴希·拉尼茨基指出聚斯金槽的作品有三個明顯的特點“聚斯金德的幽默,他對語言近乎幸災樂禍那樣的歡快,他對受歧視者和先天不足者絲毫沒有感傷的、令人憶起契訶夫那樣的偏愛。”
小說通常離不開男女之間的愛情,《香水》則沒有描寫這種愛情,而是寫了主人公對氣味、香味的愛,因而在題材方面獨辟了一條蹊徑。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創新。正因為題材新穎,作家像寫史書一樣地處理題材,因而給人以真實感。
在創作手法上,《香水》沒有像現代派小說那樣標新立異。《香水》的成功絕不是傳統手法在文學上的回光返照,而是傳統手法表現力的再一次顯示。這部小說在藝術上的一個重要意義正是創作手法上的推陳出新。
對于天才怪杰格雷諾耶,作家雖然著力于鞭撻,因而使用了不少諷刺的語匯,但在字里行間也流露出不自覺的同情。然而,聚斯金德對于次要人物的刻畫,則沒有留下這種同情的痕跡。在他的筆下,行刑官帕蓬兇相畢露,其他幾個與格雷諾耶有關的次要人物,也或多或少都像霍夫曼所塑造的人物那么陰森可怕。由于作家可能不喜歡這些人物,因而其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得不到善終。
《香水》寫于上世紀80年代,當時現代小說正走入過于觀念化、晦澀難懂的死胡同,而《香水》的古典式寫法、生動和抓人的情節成了西方小說界的一劑解毒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