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宮是一個人的大妓院
——《后宮甄嬛傳》與清朝滅亡100周年有感
2011年10月10日 ,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紀念日,這天在我的故鄉湖北武昌打響的那一槍,被列寧稱之為“亞洲的覺醒”,因為它挑落了亞洲最大的皇冠,結束了長達2000多年的黑暗的封建制度。從法理的意義上講,滿清的正式滅亡,是 1912年2月12日 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宣布這個國家為“中華民國”算起。在網上看到這份詔書的影印件,字里行間很是無奈凄迷,“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涂炭……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示何忍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這末代皇帝也算客觀的面對了現實。
我們已經“共和”100年了,但清朝的陰魂不散。這些年,清宮戲泛濫成災,不明白那么多的人為何對這一段歷史如癡如狂,更不明白那么多人匍匐在清朝的皇權腳下,一次又一次的為他們歌功頌德,是不懂歷史還是篡改歷史?連滿清皇室自己都極力回避的身前身后罵名不斷的雍正,搖身一變成了勤政愛民、浪漫多情、玉樹臨風的美皇帝;還有那將中國的近代史涂滿恥辱印記的慈禧太后,因為要表現所謂人性的豐富,也變得絢麗多姿可以理解富有人情味了——真是MM的!
如果歌頌的是秦始皇,還能接受,因為他畢竟統一了中國,統一了文字等等;如果你歌頌的是唐太宗,可以接受,想想唐詩,也因為至今我們不得不承認唐朝是中國最輝煌燦爛的朝代!
滿清王朝有什么可歌頌的!難道人們真的忘記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嗎?忘了清軍得錦州,全城百姓就地屠殺嗎?幾百名英法聯軍就可以拿下堂堂“天朝”,一邊用槍炮踐踏“可歌可泣”的大清王朝,一邊嘲笑“東亞病夫”;大清朝賠給了侵略者多少真金白銀?難道人們真的忘記了那一次又一次喪權辱國的歷史嗎?還有著名的“六君子”被殺事件,我們全都拋之腦后了嗎?一位西方的傳教士當時就寫到:生活在19世紀的中國人,本身就是一場災難。
所謂的“康乾盛世”,馬克思早已定性,那不過是“夕陽的輝煌”;而且,馬克思還認為,清朝的皇帝們如果不那么勤政的話,歷史倒車滑動的會慢一些,不會那么快拉開與世界的距離,將自己迅速拖入黑暗的深淵。“康乾盛世”將中國的人口從6000萬變成了3個多億,導致了今天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等。
中國人尤其是男人們對皇權的迷戀、對皇帝的迷信,是我們無法真正擺脫精神上的貧困從而無法進入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其實,我自己有滿族血統,我的外婆是滿族正黃旗人。但滿清覆滅后,他們不再提自己是滿人,所以我直到“文革”結束后幾年,舅爺的女兒從外婆老家來湖北探親,告知了這個“秘密”, 我才知道為何自己長得不像南方人。但是這點滿族血脈,無法改變我對這一段歷史厭惡的態度,我只要在電視上看見那些剃光頭、留辮子、穿著黃袍馬褂馬蹄袖爬在地上磕頭的身影,基本上就換臺,不看!看了生氣!
但前不久我看了《后宮甄嬛傳》,因為我首先看到的是女人,因為這是一部屬于女人的清宮戲。不記得是從哪一集看起的,幾個花團錦簇的漂亮女人們在園子里說著什么,一舉手,一投足,一張嘴,竟有些《紅樓夢》的范兒,挺文學范兒。而且,那衣飾,那頭飾,還有那園子和院子,都很精致到位,音樂也不錯。無意間,我漸漸看了進去。當然,一開始看到陳建斌扮演的雍正時,有點郁悶:這哪里像一個皇帝,這完全是個土財主嘛。后來一想,想想那些已被美化了的清朝皇帝們的畫像吧,想想道光、宣統那個樣兒嘛,不就土財主一個?氣宇軒昂、英俊瀟灑的皇帝,不過是武俠小說“白發三千丈”式的夸張修飾和我們自己的想象罷了。沒準兒這樣土老帽兒的皇帝更接近歷史的真實。
北京臺每天播四集,我們每天都在看什么呢?宮廷+陰謀+愛情,是戲劇的重要元素,也算是百看不厭的套路。我們看宮廷中那些每日糾纏掙扎在一個接一個陰謀中的女人們;看她們如何從入宮時純美的花骨朵日漸歹毒變態不擇手段;看那些女人既被人害又去害人;看她們不管是太后皇后貴妃還是宮女一個接一個悲慘的死去,連狗都不如。據說,劇中有名有姓的嬪妃有24個,死去了17個,還有那些不斷死去的皇子和宮人們,連皇帝的親弟弟這樣的皇親國戚和位高權重的大臣們也不能幸免。
這就是得到了榮華富貴的人們的生活?
真的是伴君如伴虎啊!
這是一個怎樣恐怖的地方啊!
這個幾乎每日都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中的地方是皇宮啊!進入權力的核心是多少人都向往的啊!可權力的巔峰有時也是罪惡的深淵。
后宮女人們所有的陰謀只有一個核心:爭寵,渴望得到皇帝的寵愛,甚至夢想得到皇帝的真情。一旦被皇帝寵幸,身價倍增,雞犬升天,光宗耀祖,連奴才們也揚眉吐氣。
問題是:皇帝有愛情嗎?
皇帝寵愛過華妃,寵愛過沈貴人,寵愛過安答應,更寵愛甄嬛。然而她們無一例外的都榮耀萬分的得過寵,也悲催萬分的失過寵。前三個人都慘烈的死去,當她們死去時,那所有的陰謀都變得蒼白空洞,毫無意義,如同她們的生命。在皇宮這個大園子里,就是皇帝一個人的大妓院,除了太后,只要是女人,皇帝想上誰就上誰,不分時間,不分地點,上了哪個女人哪個女人還要感恩戴德欣喜若狂涕泗滂沱。看著皇帝每晚“翻牌子”;看著那些花季少女們被剝光了裹在被子里被抬進寢宮;看見甄嬛們還要跪在皇帝面前一遍又一遍的說著“雨露均沾”,真的很無語很壓抑很不爽。
就像我當年看《小妾史》,看到那些男人們為了斗富斗恨,竟活蒸了自己最漂亮的小妾時,真的恨不能長嘯一聲才能舒放心中的憤恨,更慶幸自己生活在沒有三妻四妾的現代的社會。
皇帝哪里有愛情啊!指望“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再加“后宮三千佳麗”的那個大嫖客還能分泌出愛情的細胞那真是活見鬼的事!皇帝的“愛”都是一時性起——楊貴妃的真實遭遇不明擺在馬嵬坡!我以為那《長恨歌》式的史詩般的愛情,依舊不過是文人的夢想和文學的夸張罷了!
后宮和妓院的區別是,妓院里是很多男人用金錢來換取女人的肉體,后宮是一個男人用權力來換取女人的肉體。妓女們從嫖客那里換取生存和從良的機會;嬪妃們則從皇帝那里換取自己和家族的生死榮辱。在封建男權社會里,這都是合理合法的存在。而女人,即便是皇宮中的女人,即便是作了太后皇后,也只不過是這種制度的犧牲品。
甄嬛活下來了,“遭遇”了真正的愛情,且認清了皇帝“愛情”的本質,于是,又一個重要的戲劇元素出現了,那就是“復仇”——《基督山恩仇記》般的復仇,一個接一個巧妙的充滿智慧心機且大快人心的將一個又一個的陰謀粉碎,將那一個又一個的仇人消滅——包括那不可一世的皇帝佬兒,真的有“步步驚心”的效果。
明知道這樣的過程及結局都是人為編造出來的,明知道很多的情節細節是不符合歷史真實的,比如后妃們怎能和王爺太醫們搞出轟轟烈烈的愛情?還給皇帝戴上一頂又一頂的綠帽子?但看到甄嬛和寧貴人將雍正毒死氣死時,心中的確很暢快。因為,這就是這部戲成功的地方:看到最后,你明白這皇宮中最壞的男人是皇帝,最壞的女人是皇后,雖然他們的“壞”都有行為邏輯,都找到了“支點”,比如皇后的“愛情”,但依舊不能改變這個事實。看了《后宮甄嬛傳》,還有一個強烈的感受:這樣的王朝,怎么可能不滅亡?這樣的制度,怎么可能不完蛋?這樣的國家,怎么可能不革命?
據說陳建斌在拍完這部戲后,深有體會的感嘆道:還是一夫一妻制好啊!他演了幾個月的皇帝都受不了那種勾心斗角死纏濫打,真實的皇帝又怎么樣?
這就是那種張愛玲式的“腐朽的豪華”?
看到過清宮真實的秀女照片,那個土,那個傻,那個丑,那個慘不忍睹,令人驚詫:天哪,后宮三千佳麗就這個模樣?那個瞬間覺得皇帝也怪可憐的,整日介的和這種后宮女人們撕纏在一起,還要去完成那延續子嗣的神圣職責,不要了老命了!難怪清朝最后一任皇帝宣統變成了性無能,這似乎是對歷史最絕妙的諷刺——那個最大的嫖客沒法兒嫖了!
一部走紅的網絡小說,改變成電視劇后,讓我們看出了兒女情長花團錦簇背后歷史深處的陰郁慘烈及深刻。當然,這部劇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我認為選擇孫儷扮演甄嬛是一個失誤。不是孫儷演的不好,看得出她很認真,很努力,只不過孫儷的外形和甄嬛這個人物差距太大。孫儷太陽光太現代,缺乏“櫻桃小口小蠻腰”的古典氣質,從那張臉上很難看出深宮幽怨的痕跡;年齡也偏大,甄嬛不像劇中設定的17歲到27歲,倒像27歲到37歲;比起演華妃、沈貴人、安答應寧答應這些女孩兒,孫儷在她們面前顯得不夠漂亮,產生不了艷壓群芳“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效果。
大清覆滅100年了,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我們知道,2000多年封建DNA的力量還很強大,有很多人的思想還蹣跚在100年前。看看我們周圍吧,酒叫“迎駕酒”,車叫“帝豪車”,樓盤叫什么“XX帝景”,獨生子女叫“中國小皇帝”;鄉鎮長們修建小天安門,縣市長們修建小白宮,都在尋找皇權的感覺,對權力的崇拜依舊滲透在我們的血液中,男人們對皇帝這個大嫖客更是羨慕不已。其實,當個皇帝生活在極權中真的很幸福嗎?看看雍正的下場吧,看看那些扭曲變形笑肌僵硬的嘴臉吧!
何況,中國歷史上那么多不可一世的王朝今何在?
隔江猶唱后庭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