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工人階級的地位確實大大提高了。他們的生活安定了下來,不再受人歧視、打罵、剝削,比起大多數(shù)農(nóng)民兄弟,他們 的生活要好得多,有公費醫(yī)療、有退休金,生活是有保障的,在社會上是受人尊重的勞動者。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工人階級的地位又開始一天天地下降。勞動光 榮不再是社會尊重和提倡的主流觀念,勞動者也不再是社會尊重的群體。他們再次淪落到了社會的最底層。
By 于澤俊
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燎原》,故事里的地下黨員對工人們說,工人很了不起,工人兩個字合起來是個“天”字。
那時我覺得工人真?zhèn)ゴ螅軗蔚闷鹛臁哪撤N意義上說,他們的確撐得起天,只要我們睜開眼睛,目光所及,從衣食住行,到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幾乎樣樣都離不開工人的勞動。離開了他們,我們就沒法生存,他們確實很偉大。
但是在《燎原》的故事發(fā)生的時代,中國的產(chǎn)業(yè)工人只有200萬,占4億人口的0.5%。我們一直說中國革命是由工人階級領(lǐng)導的,這種說法很值得懷 疑,只有200萬人的一個弱小階級,即使統(tǒng)統(tǒng)拉上戰(zhàn)場,也抵不上為中國革命所犧牲的人數(shù)的一半。這樣弱小的一個階級,是不可能領(lǐng)導什么像樣的革命的。那時 候中國的天不是由工人階級,而是農(nóng)民兄弟撐著的。農(nóng)民占人口的99%。如果硬說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那么封建這一半就占了90%以上。
實際上中國革命不僅不是由工人階級領(lǐng)導的,他們在這場革命中的作用甚至是微乎其微的。縱觀中國革命史,工人階級起過什么重要作用?實在找不出幾件像 樣的事例來。比較有影響的事件是,北伐的時候在上海舉行過三次武裝起義,迎接北伐軍進了上海。后來就沒有提得起來的事情了。中國革命的領(lǐng)導人里只有過一位 工人出身的領(lǐng)袖向仲發(fā),后來還叛變了。
所以,確切地說,工人階級從來不是什么領(lǐng)導階級,他們一直是被人領(lǐng)導的。自古以來就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只要工人階級還是勞力者,他們就永遠當不了領(lǐng)導階級。
如果要玩拼字游戲,我認為工人兩個字合起來不應該是“天”字,而應當是“夫”字。夫是什么?《辭海》對其解釋是:從事體力勞動或被役使的人。這個解 釋應該說比較靠譜。馬克思對工人的定義是:不占有生產(chǎn)資料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人。這和《辭海》對“夫”字的解釋是一致的。但這個定義只能用在1949年之 前,因為解放后工人階級當家做了主人。
不過,這個主人只是一個被供起來的偶像,是虛擬的主人。主人一直是被仆人們領(lǐng)導的,他們?nèi)匀徊皇穷I(lǐng)導階級。毛澤東晚年確實想讓工人階級來領(lǐng)導,并且親自到工人當中去選拔接班人,結(jié)果選來的那個接班人后來的表現(xiàn)居然和向仲發(fā)差不多,真給工人階級丟臉。
不管工人階級是否做過領(lǐng)導階級,解放后工人階級的地位確實大大提高了。他們的生活安定了下來,不再受人歧視、打罵、剝削,比起大多數(shù)農(nóng)民兄弟,他們 的生活要好得多,有公費醫(yī)療、有退休金,生活是有保障的,在社會上是受人尊重的勞動者。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工人階級的地位又開始一天天地下降。勞動光 榮不再是社會尊重和提倡的主流觀念,勞動者也不再是社會尊重的群體。他們再次淪落到了社會的最底層。
如今,中國每年有數(shù)以千萬計的農(nóng)民,離開自己的土地進了城,就像當年因失去生產(chǎn)資料而進城的第一代中國工人一樣,正在構(gòu)成工人階級的主體。但是在概念上,人們還不承認他們是工人階級,對這個群體,有一個帶有某種貶義的稱呼——農(nóng)民工。
其實當初的工人階級不也是農(nóng)民工嗎?中國工人階級的歷史不過才幾代人,往根上追溯,他們都是來自農(nóng)民,都是農(nóng)民工。而在今天的概念中,似乎只有那些 國營大企業(yè)的工人可以算得上是工人階級,其余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私營企業(yè)、外企以及國企雇用的臨時工、合同工似乎都不具有工人階級的資格。不知為什么不承認他們 也是工人階級。如果承認了他們,主人是不是就太多了?仆人們的負擔是不是太重了?
但是,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他們正在像馬克思說的那樣,逐步斬斷了和土地的聯(lián)系,失去了生產(chǎn)資料,陸續(xù)走進了工人階級的隊伍,成為新一代無產(chǎn)者,靠出 賣勞動力為生。老一代的工人,也就是已經(jīng)被人們承認為工人階級的那些工人,他們已經(jīng)退休的退休,下崗的下崗,所剩人數(shù)不多了。真正的工人階級主體,確確實 實就是這些農(nóng)民工。如果把他們也算上,如今工人階級的陣容是大大地壯大了,比起上個世紀初那200萬來,不知壯大了多少倍。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工 人的人數(shù)很快就將超過農(nóng)民,成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階級。
可是不知為什么,當初只有200萬人的隊伍,居然被捧上了天,而當這支隊伍真正成為社會主體的時候,卻對他們視而不見了。仿佛這個有幾億人之多的龐 大階級,對我們這個社會是無足輕重的。占據(jù)歷史舞臺中心的始終是各種家、各種星,包括一批富豪,而工人階級此刻只在臺下觀看演出。
工人曾經(jīng)為我們這個社會創(chuàng)造了和正在創(chuàng)造著巨大的物質(zhì)財富,也在推進著社會的進步與文明。可是社會回饋給了他們什么?改革開放,農(nóng)民兄弟受益了,一 部分人先富起來了;知識分子翻身了,成了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經(jīng)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都得到了徹底改變。可是工人階級得到了什么?與工人相關(guān)的幾個主要詞匯是下 崗,再就業(yè),拖欠工資,買斷,還有比這幾個詞使用頻率更高的詞匯嗎?沒有!一些上市公司的經(jīng)理年薪已經(jīng)拿到了幾千萬,而一個普通工人買斷一輩子工齡的錢不 過兩三萬,連他們的一頓飯錢都不夠。我并不反對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精英拿幾百萬幾千萬的工資,而是要問一問,拿那么多錢的人是不是真正的社會精英?他們 是否真的為社會創(chuàng)造了那么多財富?
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工人還是一個正在成長中的階級,對這樣一個已經(jīng)有幾億人口的群體,我們再也不能無視他們的存在了。解決好他們的問題,是歷史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我們無法逃避的責任。這個問題直接關(guān)系到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否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寫完《工人》之后,我曾與一位在國家高級研究機構(gòu)任職的資深經(jīng)濟學家探討這個問題。不幸被我言中,目前的確存在著敢不敢承認幾億農(nóng)民工的工人身份和 城市身份的問題。不承認他們,可以兩頭逃避責任:在農(nóng)村,他們已經(jīng)離開了,各級政府省了很多事,可以不去管他們;在城市,他們不是合法居民,他們的醫(yī)療、 就業(yè)、住房、子女教育等等一系列問題都可以置之不理。誰讓你自己跑到城里來的?
但是,歷史的責任是逃脫不掉的。農(nóng)民工可能會像小說中的那些人物一樣,在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來回奔波。但是,他們一旦割斷了與土地的聯(lián)系,就再也回不去了。既然回不去,不徹底解決他們的問題,就會形成巨大的隱患。這個隱患不解決,遲早會釀成大的禍患。
我出生在一個工人家庭, 父親是工人,我們兄弟姐妹六人無一例外地全都當過工人。這個群體為我們國家奉獻了許多,改革開放以后,他們又在另一種意義上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們以自己的下崗失業(yè)承擔了改革開放的沉代價。他們雖然只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勞動者,但是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有著精彩輝煌的人生和傳奇般的經(jīng) 歷。想起他們,我就會有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不安,總覺得欠了他們什么。所以我要寫這部小說,為他們立傳。我寫他們,不僅是要反映他們的生活,也包含著對他們命 運的思考。
這就是我寫《工人》的初衷。
讀書--人民網(wǎng)
http://book.people.com.cn/GB/69401/15497803.html
梁曉聲作序 于澤俊小說《工人》
序:情懷的力量
作者:梁曉聲
我一向覺得——對于文學,情懷是有特殊分量的。好的文學作品,幾乎無一例外地流淌著真摯的情懷,如血液流淌在人的身體里。一首詩,一篇散文是這樣,一部小說尤其是這樣。
今年春節(jié)期間,我在外地,隨身帶了澤俊先生的書稿《工人》。我清楚地記得,讀罷《工人》是初三,上午10點左右。
至今,讀罷一部好作品仍會使我激動不已。
當時的我便是那樣。
身邊也沒有一個可以交流感想的人,忍了幾忍沒忍住,于是撥通了澤俊的手機,告訴他我已經(jīng)讀罷了《工人》。
千里之外的他期待地問:“達到小說的及格水平了嗎?”
澤俊一向是謙虛的。
我說:“好。很好。非常好。”
除了那短短的幾句話,我竟不知再從何說起。好的小說往往會使剛讀過它的人失語,能具體地說出好來是失語過后的事。
澤俊又問:“怎樣進一步修改?”
我說:“作品當然是越改越好,不過,現(xiàn)在這樣已經(jīng)很好,不論出版還是發(fā)表,應都不成問題,而且必定會引起關(guān)注……”
除了籠統(tǒng)之印象,還是談不出具體感受——那真是一言難盡的。
澤俊是盲文出版社的副總編。他負責出版過我的兩部集子,由而我們認識了,遂成朋友。他厚道,為人誠懇。并且,對世事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寫作是他最主要的業(yè)余愛好。很可能,還是唯一的。
他多次對我說,打算寫一部工人題材的長篇小說——說到“工人”兩個字,他總是流露出極深厚的感情。工人階級對中國的偉大貢獻令他肅然起敬;他們“下崗”時期的種種困厄處境令他感同身受;他們至今分享改革成果之少每使他焦慮萬分。
而我,也是的。我和他一樣是工人的兒子。我的兩個弟弟一個妹妹當年幾乎同時下崗。
“工人”二字對于澤俊猶如上帝,乃是他的情懷臍帶。
談到最后他又總是會信誓旦旦地說:“我要為中國工人立傳。”
我當然鼓勵他。但老實說,對于他究竟能寫出一部怎樣的工人題材的小說,心中是不免存疑的,拭目以待而已。蓋因一部中國當代文學史,從49年到90年代, 差不多可以說是一部中國農(nóng)村小說史。90年代后,小說在題材方面驟然豐富,如禮花綻放。工人題材的小說,卻仍少之又少。優(yōu)秀的更少。中國之大多數(shù)作家,長 短都有過農(nóng)村生活的經(jīng)歷。縱使完全沒有,海量的農(nóng)村題材的文學作品,加上電影電視劇,也會使作家們易于間接地吸收了解。
農(nóng)村于是成為中國文學的家園和苗圃。
中國當代作家普遍缺乏對工人群體尤其是從前年代的工人群體的認知。直接的和間接的認知都缺乏。連我這個工人的兒子也是——蔣子龍是極少了解工人的作家。從這個意義上講,他是作家中的寶。
現(xiàn)在,終于又出現(xiàn)了一位于澤俊。
澤俊筆下的三線工人群體,與子龍所了解的工人迥然不同。子龍筆下的工人是生活在城市里,工作在車間里的;澤俊筆下的工人,卻是經(jīng)歷了背井離鄉(xiāng)的,攜家?guī)?口落戶于廣闊的風沙漫漫的西北天地間的,如同龐大的負有神圣之遷徙使命的特殊部族;如同轉(zhuǎn)戰(zhàn)一方的千軍萬馬的大兵團……
我認為,于澤俊成功地完成了他的夙愿。
我認為,他寫出了一部工人題材的《白鹿原》。
對于《工人》這樣一部小說,我可評論的方面很多。但我決定不必都寫入序中。
我真誠地向廣大讀者和文學評論家們推薦《工人》。
我一點也不懷疑廣大讀者必會像我一樣喜歡這部小說,為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間的真摯情懷所感動。
我深信《工人》必受評論家們的好評。
我甚至認為,下一屆茅盾文學獎評選時,《工人》必具有不容忽視的角逐力。
終于出現(xiàn)了這么一部工人題材的好小說,如果我是評委,將毫不猶豫地投它一票!
最后我只評價一句——《工人》具有史詩性質(zhì);我因它哭過了……
相關(guān)書評:一部為工人樹碑立傳的小說
在現(xiàn)當代文學中,寫農(nóng)村題材的優(yōu)秀小說作品很多,從趙樹理到高曉生,從《創(chuàng)業(yè)史》到《許茂和他的女兒》,可以列舉出無數(shù)優(yōu)秀作品和作家,但是寫工人的小說 成功之作卻很少,最有影響的要數(shù)蔣子龍的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長篇小說幾乎沒有一部成功之作。現(xiàn)在我們終于看到了一部描寫工人的成功之作,作品名稱 就是堂堂正正的兩個字:《工人》。作者于澤俊在小說的《緣起》部分開宗明義地表示,寫這部小說就是要為工人樹碑立傳。
革命歷史電影 《燎原》里有位地下黨員對工人說:“工人很了不起,工人兩個字加起來是個天字。”從某種意義上說,工人的確撐得起天,我們的坐臥行走、衣食住行一時一刻也 離不開他們。離開他們我們就沒法生存。中國的工人階級是一個正在發(fā)展中的階級。在《燎原》的故事發(fā)生的年代,中國的產(chǎn)業(yè)工人只有200萬人,如今已經(jīng)發(fā)展 到幾億人口,如果算上農(nóng)民工,其數(shù)量已經(jīng)和中國農(nóng)民的人數(shù)差不多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發(fā)展,他們很快就會超過農(nóng)民,成為我國人數(shù)最多的一個階級。如果 說在1949年之前中國的工人階級還十分弱小,那么現(xiàn)在他們已經(jīng)成了社會的主體,但是社會對他們的關(guān)注度卻很低,改革開放,農(nóng)民兄弟受益了,一部分人先富 起來了;知識分子翻身了,從社會地位到經(jīng)濟待遇都有了徹底的改變;唯獨工人階級生活變化最小,受益最少,不僅如此,還有許多人下崗、失業(yè),失去了生活來 源。與工人相關(guān)的主題詞往往是:下崗、再就業(yè)、拖欠工資、買斷,幾乎再也找不到比這幾個詞使用頻率更高的詞匯了。工人階級不僅為國家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物質(zhì)財 富,而且還為改革開放承擔了沉重的代價,因此,我們再也不能無視他們的存在了。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小說具有不可估量的現(xiàn)實意義。
中 國工人階級的歷史,只有100年左右的時間,而《工人》則描寫了三代建筑工人90年的歷史。作者以十分凝練的筆法,概括地真實地反映出了中國工人階級 100年來的生活狀況。讀起來猶如一部史詩。45萬字的篇幅,描繪出這樣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內(nèi)容十分結(jié)實厚重,很多地方雖然只是一帶而過,但是也能 看到作者已經(jīng)在那里為我們精心勾勒出了一些粗略的歷史線條。雖然篇幅有限,但是作者卻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在不知不覺中把讀者帶進了工人階級生活的歷史。
作者在書中塑造了以魯潤德為代表的一組工人群像,其中有傻老牛這樣的勞動模范,有趙爾丹這樣的因殺俘虜害怕被槍斃而開了小差的老紅軍,有劉天明這樣的工 人出身的整天用報紙卷旱煙抽的黨委書記。這些形象或許不像以往的文藝作品中那些刻意打造出來的英雄人物那樣高大,但真實而又豐滿,一個個栩栩如生。以魯潤 德的妻子沈劍云(書中的“母親”)為代表的工人家屬,也是工人群體中的不容忽視的一部分,作者在第一章的開頭就說道:“母親不是工人,但她是工人的妻子, 工人的母親,在一張工人家庭的全家福和整個工人階級的全家福上,母親一直和父親并肩占據(jù)著中心位置。因此你不能不承認她是工人階級中最重要的成員。”這些 家屬不光是賢妻良母,她們在操持家務的同時,也走上了建設國家的第一線,去當臨時工、家屬工,她們付出的比工人還要多。在工人群體中,也還有一些形形色色 的人物,舊社會的妓女、把頭,蘇聯(lián)紅軍留下的混血兒,他們的命運以及相互之間的矛盾糾葛,都構(gòu)成了這部小說非常吸引人的可讀性。作者很擅長描寫人物,往往 幾筆就能把人物的性格特征描繪出來,有些并不重要的人物也很有特點,例如寫子弟學校的工宣隊長,說話愛帶“日娘”,不日娘不說話,學校買了一套廣播器材, 他一邊鼓搗一邊說:“日娘咋不響哩?噫?響了,日娘響了,下面歌頌(播送)一個通知。”短短幾十個字就使人物躍然紙上。
作者不僅注重 人物的性格描寫,更注重揭示人物的命運和內(nèi)心世界的變化,將社會大動蕩時期人性的扭曲和變形,以及人性本應具有的光輝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這是本書最感 人的地方。小說的文筆、寫作技巧自然有很多可稱道的地方,但是最打動人的是貫穿全書的真情實感。雖然是部小說,但是讀起來并不輕松,讀著讀著便會潸然淚 下。
小說的核心部分是關(guān)于三線建設的描寫,幾乎占了全書一半的篇幅。三線建設是指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國防工業(yè)建設。三線是指遠離 海、邊講的廣大內(nèi)陸地區(qū),其核心地帶就在四川北部和甘肅東南部。小說中的大川應該是指定西、隴西一帶,這就讓我們讀起來感到更加親切。三線建設的決策依據(jù) 是:我們?nèi)蕴幵诘蹏髁x和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時代,要時刻準備打仗,時刻防止帝國主義、修正主義入侵。根據(jù)這一判斷,國家將國防工業(yè)和一些尖端科技企業(yè)重點布 局在三線地區(qū)。從兩彈一星、航空航天到常規(guī)武器和普通軍用物資的生產(chǎn),無不與三線建設有關(guān)。參加三線建設的工人有幾百萬,他們?yōu)楣埠蛧膰拦I(yè)建設做出 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獻出了青春,獻出了子女,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不少人犧牲在那里,還有很多人終老在黃土高原上。沒有他們,就沒有共和國的今天。
改革開放以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中央對國際形勢重新作出了判斷,認為我們是處在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根據(jù)這一判斷,不得不調(diào)整原有的工業(yè)布局,三線建設 紛紛下馬。一些工程停工了,一些企業(yè)轉(zhuǎn)型搞民用產(chǎn)品,很多為三線建設立下汗馬功勞的老工人下崗了。魯潤德所在的101冶金建設公司調(diào)離了三線,參加了江西 一個銅礦的建設,銅礦工程完工以后,101冶也和其他一些參加三線建設的企業(yè)一樣,在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中垮掉了,工人們紛紛下崗,自找出路。這些工人不僅為 國家的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為改革開放承擔了沉重的代價。其間有許多催人淚下的故事。
小說的前半部分寫到主人公魯潤德親手在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心石上刻下了毛澤東的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結(jié)尾與前半部分相呼應,寫了第二代、第三代建筑工人參加了鳥巢和水立方的建設,在和人民 英雄紀念碑同一經(jīng)度上接過了父輩手中的錘子、鏨子,成為新一代建設者。魯潤德的兒子站在中軸線上,感慨萬千地說:“不管我們經(jīng)歷了多少苦難,不管我們的日 子過得有多么艱難,不管我們心中有多少不平,我依然熱愛著自己的國家,希望他的人民都能過上父親期望的好日子。”
小說并沒有停留在對 工人生活的簡單描摹上,小說的結(jié)尾實際上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這就是如何看待和對待工人階級,如何看待和對待幾億農(nóng)民工的問題。改革開放走到 目前這一步,中國的城市化和幾億農(nóng)民工如何安置的問題已經(jīng)成了一個最重要的社會問題,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大課題,這個問題關(guān)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也關(guān) 系到改革開放能否取得最后的成功。也許通過這部小說,能引起全社會對工人階級生存狀況的關(guān)注,這才是作者的最終目的。
精彩書摘縮寫
1.帶子
我出生在一個工人家庭,父親是工人,我們兄弟姐妹六人無一例外地全都當過工人。一提起 工人二字,我就會想起埋葬在黃高原上的父母親,想起我那已經(jīng)下崗十多年的姐姐、弟弟和妹夫,想起父輩的叔叔大爺們那一張張憨厚樸實的面孔,想起我的那些和 我弟弟妹妹同樣命運的中小學同學。他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有精彩輝煌的人生和傳奇般的經(jīng)歷。他們的命運可悲可嘆,可歌可泣。想起他們,我就會 有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不安,總覺得欠了他們什么,所以我要寫這部小說,為他們立傳。
故事要從我母親出生的那一年講起。
母親不是工人,但她是工人的妻子、工人的母親,在一張工人家庭的全家福和整個工人階級的全家福上,她一直和父親并肩占據(jù)著中心位置,因此,你不能不承認她是工人階級中最重要的成員。
1919年,我的母親出生在北京順義縣的一個普通農(nóng)家。母親出生的時候,上面已經(jīng)有了三個哥哥三個姐姐。母親來的不是時候,已經(jīng)被生活的重負壓彎了腰的 外祖父實在養(yǎng)不起這么多孩子,一狠心,把她送了人。當年北京城里有個富商,姓沈,老家是山東河陰的。沈老爺在老家有妻室,在北京也娶了兩房姨太太,可是這 些太太姨太太們肚子都很不爭氣,一個個只生女孩不生男孩,眼看沈老爺已過了不惑之年,依然沒有子嗣。沈老爺覺得邪性,找高人禳解了一回,那位高人告訴他, 抱養(yǎng)一個女孩,可以給他帶來男孩。沈老爺家里不缺女孩,對抱養(yǎng)一事本無興趣,但是為了不至于斷了香火,還是抱養(yǎng)了一個,這個女孩就是我母親,沈老爺給她取 名叫帶子。不知是湊巧還是穰解有效,母親到沈家的第二年,果真給沈家?guī)硪粋€男孩。
沈家的香火續(xù)上了,生意卻一天不如一天了。辛亥革 命以后,北京城就不那么太平了。南來北往的各派軍閥,都想占據(jù)這里稱王稱霸,不斷地打來打去,北京街頭整天槍聲不斷,哪里還做得成生意!沈老爺關(guān)了北京的 店鋪,準備回山東老家去,同時讓家人通知我外祖父,問他是把帶子帶走還是留下?外祖父實在舍不得母親走,把她接回了順義。帶子在家住了幾個月,聽說沈老爺 馬上要走,外祖父又把她送回了沈家,因為家里實在養(yǎng)不起。那一年帶子七歲,跟著沈老爺一家坐上了去天津的馬車。七歲的帶子已經(jīng)懂事了,坐在馬車上,望著逐 漸遠去的家鄉(xiāng),淚水掛滿了腮邊。
一路上,帶子一直在想,遲早有一天她是要回來的,她天真地注視著路邊的一草一木,希望在腦子里把它們 一一記下來,以便將來能找到回家的路。可是到了天津他們就上了火車,在濟南下車之后,又換乘馬車,走了三天才到家。北京在哪,帶子實在是辨別不出來了。她 知道,北京那個家,永遠也回不去了。
河陰縣處于丘陵地帶,沈老爺?shù)募以诳h城西邊一個叫玫瑰坡的村子。河陰縣歷史上盛產(chǎn)兩樣東西:一是阿膠,一是玫瑰。河陰的阿膠行銷全國,玫瑰則世界有名。沈家就是靠做阿膠和玫瑰生意發(fā)了財?shù)摹?/p>
沈老爺?shù)恼涸诿倒迤碌钠履_。沈家的宅院比北京那個四合院還大,分成前后院,前院是老爺太太們的起居之所,后院是個花園,園內(nèi)起伏的花叢中有幾座歐式風 格的尖頂屋,看上去很別致,里面床鋪、沙發(fā)、茶幾一應生活用品俱全,陳設十分華麗,而且都是歐式風格的現(xiàn)代家具,過去是用來招待南來北往的客商的,現(xiàn)在則 成了小姐們的繡房,少爺也跟著幾個姐姐住在這里。此外還有一個跨院,是牲口棚、羊圈和長工們住的地方。
他們到家的時候,正是玫瑰盛開 的季節(jié),房前屋后到處開滿了粉紅色的玫瑰花,漫山遍野飄散著花香。一看見那些盛開的花朵,帶子立刻忘記了一路的疲勞和少小離家的憂愁,撒開腿滿山遍野跑起 來。正玩得高興,聽見山下一家人在喊她,于是趕緊又摘了一朵玫瑰,跑下山來。只見三姨太吊著臉喝斥道:“野跑什么?有什么可高興的?”
帶子這才意識到,三姨太一路上一直不高興。老爺也板起臉來,厲聲問道:“誰讓你隨便摘花的?那花是拿來賣錢的,你知道不?”
帶子還沒有意識到,她這次回到沈家,身份、地位已經(jīng)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
因為她對沈家已經(jīng)沒用了,對于沈家來說,她現(xiàn)在只是一張吃飯的嘴。吃飯不能白吃,要付出勞動。于是,從七歲開始,帶子就得干活了。
七歲以前,沈家對帶子還是不錯的,吃的穿的用的都和沈家小姐們一樣,小姐們有什么,她就有什么,可是再次回來之后就遭人嫌棄了。開始時,只是讓她干些掃 地擦桌子之類的力所能及的活,可是一旦開了這個頭,就不只是掃地擦桌子了,刷鍋洗碗倒尿盆,給太太梳頭,給老爺燒大煙泡,什么都得干。每天天一亮,就聽見 前院里到處在喊:
“帶子,把木梳給我拿過來。”
“帶子,給太太泡茶去!”
“帶子,老爺起來了,還不快去伺候老爺!”
所謂伺候老爺,就是給老爺燒大煙泡。沈老爺脾氣極暴,很不好伺候。一個大煙泡燒壞了,拿起煙槍劈頭蓋臉就打。有一次,打得帶子頭上流了很多血,落下一個 很大的疤。帶子為燒壞了大煙泡不知挨了多少打。每次挨了打,帶子就會偷偷跑到沈家宅院后面的山坡上大哭一場,面對著北方埋怨自己的父母:“你們?yōu)槭裁催@么 狠心?為什么要把我送人呀!”
2.提親
帶子的另一項任務是哄少爺玩。和少爺在一起,是帶子最快樂的時光。帶子很 愛她這個弟弟,她始終認為少爺是她帶來的。少爺有好幾個親姐姐,但是和那幾個姐姐感情都一般,唯獨和帶子最親。少爺長到七八歲的時候,沈老爺給他請了位教 書先生,少爺和他的幾個姐姐在一起讀書,少爺看見姐妹中少了帶子姐姐,就不肯坐下好好學,非要鬧著讓帶子跟他一起學不可,這樣,帶子就又有了陪讀的任務。 帶子識字,《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孝女經(jīng)》都能背,按現(xiàn)在的學歷論,至少有小學四年級水平。可惜時間不長少爺就進了學校,帶子的偷學也只 能到此為止。
少爺進學校的那年,帶子十一歲。十一歲的帶子已經(jīng)像個老媽子,什么都得干了,縫縫補補、洗洗涮涮、推碾子拉磨、燒火做 飯,每天從早忙到晚。沈家人吃飯有專門雇來的廚師,不用帶子做,帶子是給那些長工們做飯的。自從開始給長工們做飯,帶子就不再和沈家人一起吃飯了,而改在 長工灶上吃。這使帶子進一步明確了自己在沈家的身份。
沈家雇著七八個長工,最小的一個只有十六歲,是專門給沈家放羊的,大家都叫他小 羊倌。長工們則稱帶子四小姐。有一天,帶子又挨了打,一邊做飯,一邊抽抽搭搭地掉眼淚。小羊倌看見了,覺得不忍心,跑到門外揪了幾根狗尾巴草,編了一只小 狗,扔在了灶臺上,說:“四小姐,這是給你的。”
帶子拾起來看了看,那小狗形象非常生動逼真,簡直是惟妙惟肖。帶子愛不釋手,立刻忘記了剛才的委屈,問道:“這是你編的?”
小羊倌點了點頭,帶子又問:“你還會編什么?”
“貓、兔子、羊、牛、馬,都會。”
“那你明天再給我編幾個?”
第二天,小羊倌給帶子帶回來一大堆狗尾巴草編的小動物,還帶回了一堆狗尾巴草,教她怎么編小狗。一面編,兩個人一面說著話:“四小姐,聽說你們家是從北京搬回來的?北京住得好好的,做么(干嗎)要搬回來呢?”
帶子沒有回答小羊倌的問題,而是說:“以后別叫我四小姐。”
“為啥?”
“你看我哪一點像個小姐,還不是和你一樣么?”
“那俺管你叫什么?”
“叫帶子。”
“俺還要問你呢,你怎么叫這么個名字?聽起來怪怪的。”
帶子看了看身邊的少爺,說:“以后再告訴你吧。”
在沈家大院里,這兩個生活在最底層的苦命人兒,很快就完成了心靈上的溝通。小羊倌家里也很窮,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哥哥被國軍抓了壯丁,只有母親和他兩個人相依為命。沈家大院這兩個生活在最底層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心靈上的溝通,帶子把小羊倌認作了哥哥。
有一天,帶子領(lǐng)著少爺?shù)近S河大堤上看小羊倌,小羊倌采了一束紅玫瑰送給帶子,帶子帶著一臉的驚喜把玫瑰抱到胸前聞了聞,閉上眼睛說:“太漂亮了!”
小羊倌只是為了讓帶子高興,并不懂得什么玫瑰象征愛情之說,十二歲的帶子也不可能懂得什么叫做愛情。但是仿佛鬼使神差,或者是玫瑰自己起了引導作用。帶子放下花,一本正經(jīng)地說道:“哥,我想問你個事。”
“啥事?”
“我長大了給你當媳婦行不行?”
小羊倌笑著說:“你這么小個人兒就想著嫁人了?臊得慌不?”
帶子羞得臉通紅,說:“人家問你正經(jīng)事呢,行不行啊?”
小羊倌還沒來得及回答,只聽少爺在那邊喊了起來:“羊跑啦!快點追呀!”
沈家的羊圈處在一片洼地上,一下雨羊圈里就積水。因此,到了雨天就得把羊趕到山上去,否則羊蹄子會漚爛的。小羊倌在附近山上找到一個大山洞,連人帶羊都 住在里面。帶子負責每天給他送一次飯。每天中午一過,小羊倌就守候在洞口的大石頭上,不錯眼珠地盯著山下,遠遠地看見帶子打著傘、提著一個泥瓦罐來了,就 不顧一切地沖下山去,把帶子接上來。有一天吃過飯,帶子問小羊倌:“上次在河邊我問你的話你還沒回答呢,行不行啊?”
小羊倌笑嘻嘻地說:“行——!只怕四小姐長大了就不這么想了。”
帶子知道小羊倌沒把她的話當回事,有點惱了:“我不是跟你說過嗎,以后不準叫我四小姐!”說完,提起瓦罐,頭也不回地走了。小羊倌呆呆地望著她逐漸遠去的背影,忽然發(fā)現(xiàn)她把傘忘了,趕緊拿起傘追下山去。他追上帶子的時候,雨已經(jīng)停了,他發(fā)現(xiàn)帶子滿臉都是淚水。
帶子長到十四歲的時候,開始有人給她提親了。帶子把這事告訴了小羊倌,希望小羊倌能托人到沈家來提親,小羊倌的母親情知不成,為了不辜負帶子的一片真 情,還是托了媒人到沈家來提親,不料沈老爺卻說:“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是個什么東西?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你告訴他,四妮兒雖然不是我親生的,也不是什么人 想娶就能娶的。”
小羊倌沒臉在沈家再待下去了,辭了工去學石匠。
3.私奔
十九歲才去學徒顯然有點晚了,但是小羊倌心靈手巧,什么東西一看就會,三年之后就能一個人鏨碾子攢磨了。出徒以后,他每天挎著一個裝錘子、鏨子的布包,開始沿街呼喚:“鏨碾子來——攢磨!”從此,人們不再稱他小羊倌,而稱他小石匠了。小石匠是我的父親。
小石匠這門手藝是用血汗換來的。學徒三年,為了不使唯一的一件體面褂子受到磨損,每天光著膀子鑿石頭,甚至冬天也不例外。鑿子、鏨子鏨出的石渣、石塊崩 到胸前,崩出了一道道傷口,血珠順著傷口冒出來,胸前每天都有新崩出的傷口和正在結(jié)痂的舊傷。三年學徒期滿,胸前的傷疤猶如滿天的星月,一個挨著一個,一 個摞著一個。
小石匠學徒的這三年,又有不少人來給帶子提親。三年來,因為抗婚,帶子不知挨了多少打。沈老爺那個脾氣,不管手邊是拐杖 還是板凳,摸著啥算啥,掄起來就打,常常打得帶子遍體鱗傷。可是無論沈老爺怎么打怎么罵,帶子就是不屈服,鐵了心要嫁給小石匠,氣得沈老爺放出了狠話:你 要嫁誰都行,就是不準嫁給那個放羊的。我丟不起那個人!你要嫁他,除非等我死了。帶子也不示弱:你們一定要讓我出嫁,我就死給你們看!沈老爺知道,這孩子 說得出來做得出來,也不敢逼她太狠。事情就這樣一天天拖了下來。帶子終于熬到了小石匠出徒這一天。一天中午,她正在灶臺上洗碗,忽然聽見街上傳來一個熟悉 的聲音:“鏨碾子來——攢磨!”
聽見這一聲吆喝,帶子渾身一震,手里一摞碗沒拿住,嘩啦一聲全部掉在地上摔碎了。她等這一聲吆喝已經(jīng)等了整整三年了。于是趕緊拿起笤帚,把那些碎碗碴稀里嘩啦扒拉到角落里,不顧一切地沖出了沈家的大門。
在村口一棵大柳樹下,她追上了小石匠。小石匠已經(jīng)長成大漢子了,肩寬背闊,黑發(fā)濃眉,穿一件白粗布坎肩,看上去渾身都是力量。帶子心想,我沒有看錯,他就是那個可以托付終身的人。帶子也出落成大姑娘了。他們已經(jīng)三年沒見過面了,小石匠路過這里,是想見見她。
“你出徒啦?”
小石匠點了點頭。
“那你打算怎么辦?”
小石匠沒有回答。
“你怎么不說話呀?”
小石匠憋了半天才說:“俺來就是想見你一面。還想勸勸你,找個好人家嫁了吧。”
“你怎么又說這種話?我等了你三年,難道你不知道?你看看這三年我遭的什么罪?”說著,帶子擼起袖子,挽起褲腿,胳膊上、腿上露出一塊塊傷疤,還有剛剛挨過打的青一塊紫一塊的痕跡。
“不是俺不想娶你,俺是怕你跟著俺受苦。”
“我不怕,我什么苦都能吃。”
小石匠見她已經(jīng)鐵了心,只好說:“那俺讓俺娘再去找媒人吧。”
一說找媒人,帶子的目光立刻暗淡下來:“媒人恐怕說不動。要想讓我爹改變主意,除非日頭從西邊出來。”
“那怎么辦?”
“現(xiàn)在只有一個辦法。”
“什么辦法?”
“私奔。”
“私奔?”
“你帶上我跑吧。你敢不敢?”
在少爺?shù)膸椭拢⊙蛸念I(lǐng)著帶子私奔了。
1937年12月,濟南淪陷,父母親被迫回到了白山頭,緊跟著,河陰也成了淪陷區(qū),在日為統(tǒng)治下,實行嚴格的保甲制。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日偽政權(quán) 沒命地征糧征稅,使農(nóng)民們本來就困苦不堪的生活變得愈加艱難了。就在這時候,母親生下了第一個孩子,也就是我那沒來得及和我在這個世界上見面的大哥。
家里突然增加了兩口人,困難的程度可想而知。盡管父母親都很能干,依然糊不住一家人的嘴。正在這時候,村里來了個招工的。這人叫白景云,比父親大兩歲, 父親認識他,原來是村里有名的無賴,大家都叫他白眼狼,前幾年跟著人闖關(guān)東去了。幾年不見,白景云混出息了,回來的時候,一身綢布衣服,戴著個呢子禮帽, 鼻子上架了副墨鏡,手上還戴著個大金鎦子。他這次回來,是替日本人招勞工來的。據(jù)他說,日本人對勞工很友善,除了工錢,每人每月還配給一袋面、五斤米、一 斤白糖。愿意去的每人發(fā)給兩塊大洋的路費。
是最后這句話打動了父親,兩塊大洋能買四袋面呀!父親把那兩塊大洋買成了糧食,便沒錢錢買火車票了,他向白景云要了他在錦州的地址,白景云給了父親一個由日偽華北勞務統(tǒng)制委員會發(fā)的通行證,父親拿著這張通行證和幾個同鄉(xiāng)一起步行去了錦州。
父親走的那天,天上下著鵝毛大雪,地上的積雪半尺多厚。父親挑著一副擔子,前面是母親為她準備的冬夏兩季的衣服和鋪蓋,后面是奶奶為他準備的半個月的干 糧和鏨石頭打鐵的工具。父親的這段經(jīng)歷常常讓我想起林沖雪夜上梁山的悲壯情景。林沖是被高俅逼的,父親是被生活逼的;林沖的故事可能是虛構(gòu)的,而父親的故 事卻是真實的。望著雪地上父親留下的腳印,奶奶和母親該是怎樣的心情啊!
新華讀書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1-08/19/c_121883965.htm
于澤俊小說:工人(上)
《工人》 于澤俊 著 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
【內(nèi)容簡介】
長篇小說《工人》描寫了三 代建筑工人的生活。作者以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結(jié)合的筆法,從1919年“我”母親出生寫起,一直寫到2009年,敘述了中國工人90年的生活歷史,是一部 全面反映工人階級生活(生存)狀況的作品。其間有許多悲歡離合、催人淚下的故事,例如:——父親三闖關(guān)東,母親三進北京,——父親親自參加了北京十大建筑 的建設、親手刻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毛主席的題詞,——犯了錯誤來當工人的老紅軍,蘇聯(lián)紅軍留下的混血兒,舊社會的把頭、妓女,他們的命運和相互之間的矛 盾糾葛,——改革開放以后工人先是過了一段好日子,后來又紛紛下崗的種種不幸遭遇,——第二代第三代建筑工人接過父輩手中的錘子、鏨子,在北京中軸線這個 與人民英雄紀念碑處于同一經(jīng)度的位置上建起了鳥巢和水立方等等。故事曲折動人,人物性格栩栩如生。尤其是貫穿全書的真情實感,使人讀來不能不為之動容。
【作者簡介】
于澤俊,1954年3月出生在一個工人家庭。 當過三年工人、四年兵,1977年恢復高考后考入蘭州大學經(jīng)濟系,1986年考入中央黨校理論部讀研,獲法學碩士學位。做過20年大學老師,當過出版社社 長,現(xiàn)任中國盲文出版社副總編輯。曾有多部學術(shù)著作和論文面世,與人合著過《宋美齡大傳》,本書為作者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目錄】
序言 梁曉聲:情懷的力量
緣起
第一章 私奔
第二章 闖關(guān)東
第三章 天堂在哪里?
第四章 工友
第五章 刀口謀生
第六章 良知
第七章 領(lǐng)導階級
第八章 當家做主的感覺
第九章 兄弟姐妹
第十章 干打壘
第十一章 為了讓毛主席睡好覺
第十二章 安家
第十三章 紅字
第十四章 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
第十五章 人格的力量
第十六章 心靈的感受
第十七章 美好的憧憬
第十八章 蛻變
第十九章 清算
第二十章 生活不是小說
第二十一章 救贖
第二十二章 愛的奉獻
第二十三章 祭獻
第二十四章 文明時代的野蠻
第二十五章 媽不在了,還有姐呢
第二十六章 好日子
第二十七章 下崗下崗下崗
第二十八章 啼血的杜鵑
第二十九章 歸來的孤魂
第三十章 建設者
尾聲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