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村,距離北京主城區20公里,低矮錯落的建筑中居住著一萬多名來京打工者,每隔兩分鐘就有一架飛機從村子上空轟鳴而過。孫恒在這里居住了近10年,創辦打工者樂隊、打工子弟校、二手公益超市,這一切,都是為了他口中那個“用雙手、汗水建起都市,卻在城市的主流聲音中沉默的群體”。
1999年,畢業于河南安陽師范學院藝術系音樂教育專業的孫恒從家鄉辭職到北京尋夢。一開始,他只能過著在街頭賣唱的漂泊生活。
那時孫恒還經常到建筑工地賣唱,在一個工地他認識了黑瘦而寡言的建筑工人彪哥。在一個晚上,彪哥突然跟孫恒聊了很多,他伸出雙手,“出來打工,我什么都沒有,就有這樣一雙空空的手,用這雙手養活家人,每天干活很累,累的時候喝些酒,喝完酒更想家”。看著眼前的彪哥,孫恒想起了自己在地下通道賣唱的時光,還有那些在身邊擺地攤的伙伴。
在外打工尋找更好的生活,這是彪哥等無數人的共同愿望,打工的辛苦、異鄉的感受也是這個龐大群體的共同經歷。孫恒突然明白了,自己的人生,其實就是這個群體的人生。
孫恒創作了一首歌曲《彪哥》:“你說你很想家,可是只能拼命地干,才能維持老少一家安穩的生活……一天天一年年……”他再次來到工地唱給彪哥聽,彪哥邊聽歌邊用粗糙的大手抹去滾落的熱淚。
從此,孫恒的生活有了方向:讓打工群體也能融入城市生活,不再沉默。
孫恒開始為打工群體義務演出,為打工子弟上音樂課,創辦“打工青年藝術團”。后來,藝術團用發行第一張專輯的7.5萬元版稅,在皮村為打工子弟建起了“同心實驗學校”。
2006年7月,孫恒又和伙伴們建起了第一家二手超市,收集城市人捐獻的二手衣物低價賣給打工群體。在這里,最貴的七八成新的冬季棉服也只要20元。
今年二手超市已經發展到10個,孫恒估計今年的純利潤可以達到10萬元,“利潤有三個用途,一個是維持超市自身經營,二是投入到‘同心實驗學校’,三是在社區開展公益活動用”。
此外,孫恒還在皮村辦了一個中國最簡陋的博物館——“打工博物館”,暫住證、健康證、保安服、罰款單甚至工錢白條、給家人的書信……這些物品都以展品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參觀不收費,我們就是想讓社會看到這個群體的變遷。”孫恒說。
記住這個時代,記住這個群體,記住每一個為中國發展作出貢獻的人。這是孫恒的希望。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翟烜 黃英男 本版攝影本報實習記者 白婧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