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白巖松針對中文版《媽媽咪呀》的票房成功,發表了一番城管壓制文化的言論,筆者則看到問題的另一面,我們能一絲不茍地照搬西方樣板戲,為何不能取材于我國優秀影視作品紅色系列,排出自己的音樂劇?
音樂劇這一表現形式在中國的發展很緩慢,前有京劇后有話劇,夾在中間,步履維艱,鮮有佳作。著名影視明星孫紅雷就畢業于音樂劇班,他們班的畢業匯報演出我看了,真的不過是些拾人牙慧的音樂劇片斷罷了,跳得不如舞蹈專業的,唱的不如聲樂專業的,表演挺幼稚,盡管很賣力,但看不出有太大的出息,想不到后來小孫雖然在音樂劇方面無所斬獲,卻在影視劇表演上大放光彩。王剛和成方圓合作的《音樂之聲》我也看了,只是因為“參照物(原作)”實在太精彩太經典,他們中規中矩的唱念作打顯得相形見絀。所以《媽媽咪呀》能好到哪里去?
一段震耳欲聾的電聲主題音樂過后,大幕拉開,一個胖嘟嘟、單眼皮、短頭發、衣著隨便的光腳女孩上來,心情忐忑地又說又唱,音質一般,臺詞帶著港臺味兒,這就是女主角兒蘇珊?她的兩個閨密長得遠比她漂亮,身材一流,搔首弄姿,雙目放電,可惜臺詞的邏輯重音不對,一看就是新手。但是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光腳女孩眼睛里有一股真摯的感情,她認真地與女伴交流:該不該偷看媽媽的日記?該不該向可能是自己親生父親的三個男人發出邀請函?那三個男人會不會應邀參加自己的婚禮?媽媽一旦知道會不會生氣?未婚夫知道后會不會看不起自己?
單眼皮的光腳女孩在序幕中憑著對一個簡單的寄信動作的質樸表演征服了我,很久沒有看到這樣發自內心的戲劇表演了,多數年輕的影視、話劇女演員無不是在賣弄姿色、自我欣賞,這是從哪里冒出的一個不靠漂亮而靠真摯詮釋人物的女演員呢?
中場休息時我詢問兜售《媽媽咪呀》相關產品的男孩子:扮演蘇珊的女演員是哪兒的?他說:有2 000多人參加了這部音樂劇演員的遴選,這位女演員是臺灣來的,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這使我很好奇,想買一本說明書,可惜需80元一本太貴了!(不是說接軌嗎?國外觀劇的說明書Playbill都是奉送的啊!)只好回家后查百度,才知道她叫張芳瑜,專業學的是二胡。
其實此劇的第一女主角不是蘇珊,而是她的媽媽唐娜,唐娜是個相當于“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的中年婦女(前兩年好萊塢大制作將《媽媽咪呀》搬上大銀幕,由演技派女星梅麗爾·斯特雷普飾演)。為了敘事方便,我把劇中人物的洋名改成中文名字,向大家作個劇情簡介:
21年前,在某旅游景點當歌女的小芳和到此旅游的三個男青年張三、李四、王二麻子先后偷嘗禁果,一年后小芳的女兒珊珊出世了。小芳沒有把珊珊的存在告訴可能是這孩子父親的張、李、王,而是憑自己的打拼把女兒拉扯大,只是在日記里記下對他們的思念和哀怨。
明天珊珊就要和趙五辦喜事兒了,媽媽小芳叫來了自己當年在歌廳的搭檔——妖媚的金環和豪爽的大鳳來參加珊珊的婚禮,卻不料撞到已經是旅行家的張三、白領的李四和建筑師王二麻子也來參加婚禮。她大為吃驚,但原諒了珊珊背著她擅自邀請三位先生的做法。這時媽媽小芳有一大段唱腔,以表現她復雜的心情,舞臺燈光隨著她的詠嘆有節奏地變幻,十分貼切、細膩,據說演出是按著《媽媽咪呀》的原作絲毫不走樣地復制的。這不禁讓我想起文革中普及樣板戲時說一句話:“樣板戲不走樣”!從網上查出該劇在英國本土以及在美國百老匯劇場演出時的劇照,哈!原來珊珊出場時穿得那件顯得很隨便的服裝都是原演出單位設定的,而且所有演員的服裝與原創都吻合得天衣無縫呢!我感嘆:原來樣板戲不走樣,不但中國有,外國也有哇!(據說移植此劇的版權談判就談了三年!)
由于戲核在小芳這位四十歲單身母親身上,涉及婚戀觀、金錢觀及人與人的信任與否,對白就變得富于生活氣息(就是我常說的“接地氣了”),戲劇沖突就變得尖銳了(真善美價值觀與拜金主義、男女關系上的杯水主義的交鋒)。在戲中,媽媽小芳與三個男人、兩個女友、女兒、準女婿都有交集、交鋒、交流;珊珊與三個男人、兩個閨密、未婚夫亦是交集不斷;女權主義者金環與旅游景點的浪蕩青年“辣子”有一段忘年交式的挑逗,而大鳳則與小芳前情人張三又一見鐘情和修成正果。全劇人與人之間有誤會、有指責、有推卸、有試探、有溝通、有諒解的情感交流,寫得層次分明、絲絲入扣,而且轉折得非常迅速,卻不讓人有兀突之感,如結束時珊珊與趙五宣布暫緩婚禮、攜手遠行,但仍有人結婚了,誰?我的媽呀(即希臘語:媽媽咪呀)!結婚的原來是媽媽小芳和王二麻子!誰能想得到?!這些戲劇性轉折被貼切插入的22首歌曲予以強化(載歌載舞),相當流暢。
珊珊和媽媽小芳是一對矛盾,女兒不贊成媽媽“結婚就是他媽的扯淡”的觀點,她相信愛情,深愛趙五,堅持舉辦一個隆重而獨特的婚禮,并渴望隱身于三個男人中的親爹把自己交接到新郎的手上。此時她與媽媽有一段母女情深卻又對立的對唱,以表現婚姻觀上的沖突。
媽媽小芳(即唐娜)的扮演者田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國家一級演員,有多部話劇、影視劇墊底,所以這個山東姑娘從話劇跳到音樂劇,演的得心應手,可見音樂劇的門坎不似芭蕾和京劇那么高,加上歌手沈小岑演過金環、在臺灣拉二胡的張芳瑜扮演珊珊,似乎可以推論:學表演的只要會唱會跳,學聲樂的只要會演會跳,學舞蹈的只要會演會唱就可以步入音樂劇殿堂。
田水的表演有影視劇的細膩、話劇的生動、音樂劇的夸張,看來是下過一番工夫的。小芳這個人物具有社會底層婦女的倔強、堅韌與粗糙,又因當過歌女而多了幾分招搖,她是小旅館老板,所以還有點阿慶嫂的老辣,還因是母親,故有著強烈的母愛和責任感。這些性格元素、生活烙印,田水都給予了充分的展現,特別是在三個前情人面前火一樣的復雜情感和在兩位女友面前水一般的少女困擾,她都能處理得對比鮮明、準確到位;在演唱上,雖然音質不很圓潤,但唱得流暢、自如、準確。一臺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人把洋人歌舞基本上演得可圈可點。
我就在想啊,既然音樂劇的門坎不那么高,咱們中國又人才濟濟,可咋就沒有自己叫得響的音樂劇捏?馬上想到的、可改編為音樂劇的劇目有《冰山上的來客》、《五朵金花》、《潛伏》、《鋼鐵年代》、《鄉村愛情》,甚至《宮》。
而且想到《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成為音樂劇的主旋律就心跳不止,為神馬捏?因為有偉大的作曲家雷振邦譜寫的《懷念戰友》、《翻過千層嶺哎》、《戈壁灘上的一股清泉》等支撐性歌曲,又有人物及劇情設置的先天優勢,阿米爾男高音、楊排長男低音、真古蘭丹姆女高音、假古蘭丹姆女中音;阿米爾與古蘭丹姆的對唱、三個班長的三重唱;戰士馬刀舞;塔吉克群舞;婚禮上的獨舞和群舞等等,把該電影改成音樂劇可謂易如反掌!
《五朵金花》亦是!而《潛伏》音樂劇可直接請孫紅雷來演,戰斗在敵人心臟的翠平如果能夢境中唱支山歌伴有游擊隊舞蹈,那肯定感人;《鋼鐵年代》里可出現激昂的煉鋼工人歌舞,而《鄉村愛情》里可展現東北二人轉……耶!美得鼻涕冒泡兒。
我的擔心有兩點:一是由于目前的大氣候,以上劇目的主流價值觀、革命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在改編中可能被淡化或歪曲;二是演員在表演上缺乏精、氣、神上的抖擻、亢奮、昂揚。近期觀看的話劇《北京好人》、《我們的荊柯》、《王府井》里演員們的表演從骨子往外滲透著寒氣(系劇本問題),須知《媽媽咪呀》的舞臺氣氛始終昂揚飽滿,青年演員那久違了的、近乎瘋狂的熱情讓我似曾相識,哦,當年天安門廣場上指點江山的紅衛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