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這樣一位青年--《毛岸英》觀后
Shuimeng
他是毛岸英,開國領袖毛澤東的長子。
只是,我更愿意稱呼他是楊永福、謝廖沙,因為這兩個名字不會讓人聯想到上文中的定語,這兩個名字代表的就是他自己?;麠钣栏r期,是他的逃亡和流浪時代,那段時間他過著“三毛流浪記”一樣的生活,母親被殺害、父親遠在天邊、弟弟需要照顧,就是他童年的責任與磨難;謝廖沙,是他在蘇聯時期的俄文名字,他使用這個名字時是蘇聯紅軍的中尉,參加過進軍白俄羅斯、波蘭和捷克的戰斗;再一次使用楊永福的化名,是他在參與土改運動、整風運動的時候,此時的他,也就是鄉人眼中積極工作的孩子;入朝作戰時,他是以“劉秘書”的身份跟隨在彭德懷身邊做翻譯的,直到最終犧牲。
除卻為了躲避追殺而使用化名的情況,他的每一次化名都是在轉變身份,走向普通。真正的共產主義是追求人人平等的,只是在沒有深厚民主基礎的我國,這種觀念的養成主要是需要權力人物的自覺,而自覺地艱難是可想而知的,如今朝鮮的三代當政的局面就是例證。所以,對于毛岸英的身份來說,在我國國情中追求平等,比在民主國家需要更大的勇氣。
這種勇氣的根本來源就是相信自己和依靠自己的信心。這種信心,可以讓自己隨時隨地都能重新開始的,也憑借此,毛岸英能用很多的化名不斷地開始新的經歷。他在蘇聯,學習、參戰,精于排雷,這些經歷直接的有助于他在國內的工作。反觀現在,我們如今的社會告訴我們的是,要學會最大程度的整合身邊資源,包括自己的家庭資源。這其實是一種尋求安全感和走捷徑的選擇。所以毛岸英毅然的放棄對于我們來說不啻為一種震撼!
也許毛岸英在每一個方面都不是最突出的,朝鮮戰場上像他一樣積極參戰的人很多,立下戰功的也很多,但是,他的不同階段的經歷包含了多種代表性。他的一生濃縮了幼時流浪的人、蘇聯留學的人、參與土改的人、抗美援朝的人的經歷,這種代表性、集中性,不需要考慮他的偉人之子的身份,也完全值得我們尊重。況且,我們深切的懷念他,也是要強調他對現今社會的教育意義,他若在我們中間,定會是最突出的一個。
其實,給予我們震撼的又何止是毛岸英一個人,那個時代的所有有志青年都是類似的,他們都擁有強大的信心和自立的魄力,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信仰。也許我們現在看來他們的信仰是幻想化的、有些是被宣傳欺騙的,但是,這又有什么關系呢?信仰的強大力量在于是否無條件的相信。只要相信,就愿意奉獻和付出,就會改變社會。
如今的我們,一直在埋怨社會的不公,卻不曾注意,有多少人還具有自己的信仰?信仰只要被完全相信,就會通過行動帶來改變,我們卻因為所看到的、遇到的不公正而不敢擁有,信仰的缺失導致了沒有站起來的力量,于是,尋找庇護、追求坦途和捷徑就成了當下人的普遍心理?,F在的政府官員后代,或者是我們的普通人,還有幾個能舍得那個自己經營了多年,代表眾多隱形資源的身份?
毛岸英的個人魅力是可以脫離他父親的影子而存在的。他是沒有毛主席的雄才偉略、戰略遠見(也可能他由于犧牲時太年輕而無法展現出來),不過,他有他自己獨特的精神,像他的妻子劉思齊所講“岸英是一個熱愛祖國的人,岸英是一個勤學好問、刻苦自勵的人,岸英是一個嚴于律己的人?!边@還不值得我們扼腕嗎?
作為領袖之子,能不以身份自居已經是難得,更不用說他還有其他的品質。他的很多細節都表明了他堅持的態度,他時刻視自己為普通一兵,以至同車入朝的志愿軍政治部組織部長任榮同志把他當作了一個普通的地方干部。
我不認為毛岸英的被祭奠是因為“我爸是領袖”,它的意義反而是印證了對這種權利的強勢和思維的慣性的改變。他是紅色后代,卻在積極地打破這種界限。若是他的入獄、流浪是客觀環境所迫的話,那么,在他的主觀選擇下的東歐參戰、國內學農、參加土改、到工廠當干部、參加志愿軍, 則是在努力尋找學習、鍛煉的機會,尋找普通的機會。對于他的評價不應該是強調他做了多么大的貢獻,而是應該看到他所在的起點帶給他的牽絆和影響,以及在此基礎上他的所作所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