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紅梅頌》是虛實結合的革命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藝術典范
——《七律紅梅頌》點評之三十二
段曉旭
《七律紅梅頌》使用了大量的虛實相襯的詩歌語言對【紅梅】進行了熱情的描寫和歌頌,,以此來表達抗美援朝的重大意義及其深遠影響和崇高精神。其主要的寫作手法是以虛寫實,以實襯虛,虛實結合。所謂虛實結合的手法,就是詩歌的語言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通過虛實的描寫,把抗美援朝這個具有歷史物質內容的具體事件和具體事實虛擬為【紅梅】,【半島】以及【煙云】等等,同時,又通過【紅梅】在具體環境下的生存與斗爭,把【紅梅】的意志上升為具有理性化追求和思想的“精神”和“理想”。其形式結合的手法,表現在副詞概念和名詞概念的巧妙運用上。
首先看副詞,【甲子遲】的這個【遲】字。【遲】也是到來之意,只不過是姍姍來【遲】而已。這個【遲】是【甲子】的到來之【遲】。【甲子】是自然界以六十周年為一期的循環往復的起點。如果單純從自然界的輪回看,當然不會有什么【遲】早的問題,但是,【遲】是表達作者的思想寄托的,這個遲,在反映自然界必然到來的輪回深刻的到來的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于帝國主義的批判,包含了作者對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錯誤思想、錯誤路線和錯誤道路的批判。正是帝國主義的干擾破壞和錯誤路線的政策失誤,才導致了本來形勢大好的世界革命局面的倒退,才推遲了革命勝利的時刻。
在《七律紅梅頌》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名詞概念來進行虛實的構建和表達。名詞概念的“虛”的一面大都是具有意向性代表和暗示的“物”,而“實”的一面往往是具體歷史事件的“神”。例如【煙云】一詞,其“實”的一方面表現為它是以物化的【煙云】形式來表達抗美援朝的【一戰】的實,但是它又是“虛”的,是已經成為虛擬化的歷史精神,成為歷史的過眼煙云,成為人們的記憶和歷史的往事。
【半島】和【彼岸】的對比和前后呼應,則體現了作者對于名詞概念的高超的運用藝術。【半島】,就其自身的形式而言,就是地球上的三面環水一面接陸地的地理概念,也就是【半島】的事實。但是在作者的《七律紅梅頌》那里,【半島】事實成為革命理想的出發地,成為改變世界局勢、改變【全球】政治面貌的起點,成為人類自由理想的放飛之地。而【彼岸】一詞也是這樣。【彼岸】就是【彼岸】,就是地理上的名詞概念,即水的那一邊。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彼岸】卻成為人類理想的寄宿地和極終的追求目標,成為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和崇高志向的代表。當然,這個【彼岸】的理想和追求,也不是虛無縹緲的超現實的理想,而是實實在在的成果和【果實】,也就是世界上的殖民地人民的解放運動。
那么,【紅梅】是怎樣從現實的【半島】之地到達理想的【彼岸】的呢?作者在《七律紅梅頌》中給出了答案,這就是【全球冷熱】下的【東西斗艷】和【南北爭奇】這樣兩個歷史事實,以及【一戰風標】即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和【百年雪恥】即全世界殖民地國家的解放道路這樣兩個歷史成果。【全球冷熱】是現代國際關系的全景式描寫和回顧,其核心就是以【冷】戰為主線的【東西斗艷】,穿插了【熱】戰的【南北爭奇】的世界現代史的事實。在這里,【一戰風標】和【百年雪恥】都是從【半島】這個生死之地出發的,都是在【半島】這個出發地的成果,而這個成果最后成為超越生死的涅槃,即到達了【彼岸】的理想之地,取得了推翻【全球】的殖民地制度的【與共殖】的民族解放的成就。
上個世紀的1950年以前,世界大多數國家還處于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時期。所以,人類的解放首先就是從擺脫殖民主義的統治起步和開始的。抗美援朝在朝鮮半島上生死【一戰】的最大成果,就是打破了帝國主義殖民統治在國際法意義上的任何合法性。中國人民打敗的不僅是美帝為首的16個國家組成的聯合國軍隊,而且挑戰并且打破了美帝主導的聯合國干預殖民地國家獨立的合法性。所以,抗美援朝開啟了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運動,實現了【與共殖】的最低目標。
作者通過【半島】和【彼岸】在地理方位上的變化和描寫,形象地再現了中國人民進行抗美援朝,追求人類的和平和世界的大同的崇高理想,從而表達了對于【紅梅】的抗美援朝精神的熱情謳歌,體現了革命浪漫主義的極其高超的藝術手法,從而鮮明地表現出了抗美援朝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以及崇高精神。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