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文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此話說的是城市已經美好了,今天要的是“更美好”。英文主題“Better City, Better Life”亦有“帶來更好”之意。
此語,三解。
其一、“更”字是好上加好之意。問題是此“更”字指的是明天更美好,那么明天的明天呢?明天的明天的明天呢?---如此,一個“更”字,沒完沒了的如何了結?這種一元推論,在今天多元化模式下是不可取的,要知道的城市發展與事物進程一樣,有時幸福在靜,“靜”比“動”更好,不是要“和諧”嗎!
其二、如果城市已經好了,為何還要更好?我們問的是“城市”真的好嗎?比如,交通、教育、醫療、住房等等。現代社會“城市病”是不爭事實,如果,城市不好可以成立,那么“更”美好從何談起?因而,有“被美好”之嫌。
其三、未來人類的日子是回歸自然,回復天性,回朔生態目標,而此主題一定要讓城市“更”美好,多少讓人感到有點“臨時性”的別扭和“過渡性”的乞求味道,未來路在何方,不得而知,無解。
如果,三問有理,那么城市肯定有毛病有問題,證明 “城市不美好”,所以有了“要美好”和“更美好”的欲望和沖動。要不,不會有“上海世博會”之主題和舉辦。如果不這樣理解,此主題,豈不是“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這也是本文,以“上海世博會歐美館城市文化的科學與藝術表述”拗口話入題的用意。
這是一個嚴肅話題,在此盛世襄舉下,我們在許多歐美館中看到了,對“現在而今眼目下”城市文明的幾許擔憂。此類擔憂為何是歐美國家的獨思,而不是亞洲,不是非洲?因為,他們已經吃過了“城市發展的許多苦痛,和所累!”,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審慎的回首和凝重的高興。
可喜的是,在世博會上科學與藝術共同攜手將這種擔憂表露無遺,深刻而沉重。當然,科學與藝術在表達此意時,因不愿掃世博會之興,是一種“痛并快樂著”的擔憂,是一種娛樂的方式講述,常人不易覺察罷了,故而,不直說罷了!想來,也只有科學和藝術才能表達種擔憂,其他語言,比如政治、經濟、軍事等等,如要表乎其意,一定詞不達意、文理不清、范式不適。世博會不是人類歡欣鼓舞的 “嘉年華”。于此,世博會有了,科學的進步和藝術的批評,在批評中進步,在進步中批評的現象,不知大家注意到否?事實上,科學與藝術的聯手進步與批評,歷史如此,現實亦如此!
另外,難能可貴,世博會不是那一家一戶的舞臺,只許“州官放火”的一種態度,而是世界,人民的大舞臺。這里的表演,假成分較少,真性情甚濃。世博會上一個泛泛主題,每個國家因文化傳統不同,各自表述,答案不一,常有驚人之語,其真實和誠實程度相當可信。
為此,整理幾條世博會感受,即供吾等凡人細細揣摩和玩味,又送百姓幾招真真游玩的攻略和秘籍。
(一)歷史印跡 警世通言
舉凡世博會,每個國家都想在這難得的“世界公眾場合”,極力和盡力地表現出于他人的不同模樣,籍以表明自已特立獨行的國家風采和風貌。誰都害怕雷同,誰都回避平庸,誰都努力特別。于是,一個國家為了表現自已,追求不同時,唯一可選的資源就是自已國家的歷史與文化。這種平日不能吃不能用的東西,突然像寶貝“被”珍愛起來,成了這個國家構思和設計自己的源泉。正因如此,世博會上呈現出百花吐艷,百色爭奇的萬千景象。也正是此舉動,使每個國家的許多設計理念和制作細節的“世博會表達” 強烈地滲透著自己歷史印跡,像遺傳基因一樣,沒有誰能走出自已的皮囊。每個國家都是帶著自已的歷史印跡走進世博會的。
1文明戲謔----加拿大館的非人
世博會的加拿大館,在歐美場館中不突出,也不杰出。但是,一進場館的幾個“鳥人”,以人印象很深。鳥頭人身之物,在中國神話中應該是“神人”,有著超凡脫俗的力量和智慧,但是,在加拿大館的 “鳥人”,帶著戲謔,拿著嘲諷,不明不白的向觀眾鞠躬打鬧,幽你無商量。與此,在嘻哈中,觀眾看到了展館的地面斜躺著一個巨大的,似人非人的“人”。此人,肌肉穿孔,皮囊撕裂,筋骨外露,不驚憟不駭人,且,在腐敗之處,在潰爛之地開出了妖燦的花朵,長出了青色的綠草,并雜亂地向您訕笑和怒放。引來大家不明就里的高興合影拍照,留下奇異的好奇。
隨后,在陰暗幽深館內,最為顯眼的是用扎眼的幾條紅色鋼帶片,穿過整個展廳,像我國五十年代歌頌的“紅色鐵流”,從頭上翻飛滾動。于此,觀眾可在鐵灰的電子墻邊的幾架自行車上,拼出吃奶之力,踏搖出屏幕上可見的與自然同在的美好未來。這里的美好,是在黑色展廳中的虛擬美好,而非現實的美好,徹底地透著一副清教徒簡撲的苦樂作派。許,這是加拿大館的設計理念。
加拿大館的藝術設計,據說是出于蜚聲世界的“太陽馬戲團”設計師之手。他們還為加拿大館量身定做了一套表演設計方案。一個國家的形象展示似乎漫不經心地交給以馬戲為生的藝術設計師,這在中國無法想象。但就是“馬戲人生”的西方傳統,恰好表現了加拿大城市的現實困境。從羅馬斗獸時代起,西方“馬戲”就以嘲諷、譏笑、諷刺為樂點,在困苦中取樂嬉笑里麻醉人生。如果以十六世紀法國航海家杰克斯·卡蒂埃算起,加拿大城市建設有近五百年歷史,個中甘苦,他們有切膚之感受。加拿大人選擇了“馬戲人生”的方式,在一種積極的無奈和希翼情緒中展開自己對未來新城市文化的思考。未曾想到,“馬戲人生”傳統穿越千年,在今天有了新的表達意義。
藝術的歷史呼喚,換來的是科學回應。他們場館的木欄設計斜里透空,有效地采集著光線和微風,讓它在中央廣場輕輕地回旋盤轉,人們則盡情地吮吸和享受著這自自然然的風與光。這是加拿大館對未來城市的設計嘗試。他們為自己場館,取名為“宜居城市”。在加拿大碩大的三塊巖石包塊般的木欄式圍合場館造型中,觀眾可以感受到加拿大人的良苦用心。
2靈魂洗滌----西班牙館的反思
西班牙館的外觀設計令人稱道咋舌的。它就地取材,在自中國山東孔老夫子故鄉,請人編織了8524藤條板,“假他人之手”搭建自己的場館。如此寒摻窮酸“節約成本”的妙招,我們怎么沒有想到?事實上,我們不可能想到,復古藤條建筑的思考源于西班牙苦行凈身,簡從乞樸的宗教文化傳承。這是他們的歷史品質。這種節約,準確的說應該是節儉,一種文化上的節儉,已經深入到西班牙民族的血脈和骨子里。他們曾經為了上帝威權和天國秩序還付出了血與火的代價。
一進西班牙館“從自然到城市” 第一展示廳,猶如一處歷史“巖洞”,點點“星光”中,突然而至的輕輕急急地弗拉明戈舞者鼓點聲聲入耳,和高懸在觀眾頭頂的根根白骨睜睜刺眼,著實讓人不寒而栗。此廳講的是中世紀“城市起源”故事,可這個城市起源,是在白骨堆上的“起源”,難道不讓人驚醒和思考?在逝去的,白骨森森的歷史中憑吊先人的追念。追念何以?追念基督教曾借白骨向俗人的一句箴言;“我的今日是你的明日,你的明日是我的今日”。這,正是西班牙館設計的昭然若揭的歷史和文化意圖。
在“從我們父母的城市到現在”第二廳《彼得大師的木偶戲》的盛世歡歌旋律里,觀者在感嘆西班牙城市從近代到現代歷史變遷的光環中,設計者一定要觀眾強行記起,畢加索筆下,在二戰中被飛機炸毀的“格爾尼卡”城的悲痛記憶。
在“從我們現在的城市到我們下一代的城市”第三廳里,特別突兀地映入眼簾的是,高約六米,骨架是由鋼鋁合金構成,皮膚由透明富有彈性的硅膠做成,頭發則是用馬鬃毛一根一根做出來的巨嬰“米格林”面前。“米格林”怪怪地朝我們皮笑肉不笑的訕笑。正當我們與這個叫“米格林”的孩子,嚴肅地暢想未來城市義務教育,醫療保險等社會問題時,從天而至,偏偏飄落下來的是無數極易破碎的肥皂泡,它與地上設計的巨型泡泡一起向觀眾告示;為這個巨嬰未來,我們日后城市生活的“不放棄,不拋棄”努力是多么重要。
在主題“我們世代相傳的城市”文化力量感召下,三個展廳分別由三位西班牙電影導演,巴西里奧•馬丁•帕蒂諾、比格斯•魯納和伊薩貝爾•庫阿謝特設計。在西班牙館的參觀后,我們的問題是;為何在展示城市過去現在未來的歷程時,設計師為何一定要在大家高興之余,不停地不識適宜地,用重現錚錚白骨的歷史現場提醒我們反思塵世與城市。
3花園香澀---俄羅斯館的凝重
俄羅斯館以東斯拉夫人象征生命、太陽的“生命樹”橡樹造型。12個塔樓由白、金、紅三種顏色構成,頂部為鏤空,圖案和色彩極富俄羅斯味道。
俄羅斯館展覽設計取材于上世紀40年代,前蘇聯著名兒童文學家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諾索夫 “全不知系列童話”中的《小無知歷險記》故事設計。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諾索夫一生先后當過伐木場、水泥廠、磚瓦廠工人,飽經人世甘苦,因而,他不愿讓孩子碰觸社會丑惡,期望他們以無知,甚至,全不知的想像中構建自己的“城市花園”。根據作者原意,俄羅斯設計者將展館分為“花的城市”、“太陽城”和“月亮城”三部分,在充滿詼諧、童趣的布景下,“小無知”在神秘、有趣的小路上見到了儲藏太陽能的鮮花、水果造型的房子、巨型蜻蜓造型的風車、生物燃料供能的汽車,感受到許多而又新奇的發現,憧憬著自已未來的城市。尼古拉·諾索夫認為,“最好的城市應該是最受孩子們喜愛的城市。”
但是,因俄羅斯文化所致,在這個充滿童趣的城市花園設計中,我們依然看到了俄羅斯文化特有的沉重和凝重的思考索。在美麗、精湛、充滿童話色彩的兒童花園城的展廳中,最顯眼的是一組大型的三維立體環型銀幕,屏幕上,明白清楚地演示著在美麗花園中的戰爭場景。畫面轟炸機在天空盤旋,苦難女人憂傷的眼神,身著軍裝的裸身士兵等場景,讓人感到空氣的重量,而不是花園的芳香。為何在和平盛世的時代,要不厭其煩的述說如此的艱難時事?眾所周知,俄羅斯是最具宗教品格的民族,在現實生活和文學作品中憂思和苦難、愛意和寬恕的情愫交替出現,處處可見。這次,他們也將這種充滿了宗教情感悖論的哲理思辯帶進了世博會。他們構思設計的,孩子們未來的“城市花園”的花朵是非現實的妖艷而媚秀的紫粉紅色,毫無柔美清麗的美感,透著俄羅斯式的沉重而深邃。這不是設計師的個人顏色喜好所致。這種“城市花園”的設計樣式是“新俄羅斯—城市與人”的主題使然。俄羅斯設計師以無知的構思、奇怪的構成,借喻的手法,明顯地傳遞了東斯拉夫民族苦難的歷史文化意味,表達了對現實的俄羅斯城市的不滿,以致在世博會的未來的兒童的“城市花園”設計中,還帶上警覺和苦澀的美學特征。
(二)穿越歷史 重述人本
關于,對人現實地位的描述是歷屆世博會重頭戲。因為,人是世博會的發起者、組織者、實施者!換句話,世博會是人的,人的世博會!但是,何為人?人將何如?人之何在?思者,寥寥。注意,這里不是指國家如何,而是指構成這個國家的人人如何。好在,人類有“文藝復興 ”,中國也是文藝復興的受益者。這個源自歐洲偉大的、傳統的人文題目和人本主題,在歷次世博會上不斷被人自己回朔和重述,顯示了此題目的要命和要緊。然而,在現實的發展中,它經常被遺忘和遮蔽,使人不得不像家中婆娘樣的羅嗦和碎叨此主題,這次亦不列外。
在世博會上,對于人的關注和關愛主題,常常先由藝術提出問題,再及科學找出辦法,兩者一唱一和,一次又一次地同臺攜手同臺雙簧的完成關于此主題的歷史表演。這類表演,以同處拉丁文化系統的法國和意大利表現尤為突出。科學和藝術,這對緣起于同一時代同生同源的孿生姊妹,每至于此他們都特別的默契和投緣。
4向著陽光-------法國館的思路
法國館主題是“感性的城市”,要知道哲學上“感性”為人所有。要讓城市“感性”起來,實質是讓“城市富有感性,讓城市生出表情”,說白了,是讓城市,這個冷冷硬硬的水泥盒里,生出暖暖柔柔的人性。主題顯示了法蘭西的浪漫和情色。但是,談之易,行之難。為此,法國館巧思妙想設計了一組參觀流程來表達這一主。觀眾還未進法國館時,迎面見到的是十幾個,由中國現代畫家畫的,立在水中撕牙咧嘴,一片燦爛的中國兒童畫像。不知是畫家技術問題,還是審美問題,畫面兒童黑白色彩涂抹雜亂無章,人像似笑非哭的看著你有種不可名狀怪異,難解其意。隨后,走進法國館獨特的白色網格內,沿著電梯進到展廳,第一個迎面見到的是法籍中國人,法蘭西學院院士趙無極先生大作“向莫奈致敬!”。為何向莫奈致敬?因為,莫奈是印象派畫“陽光”的第一人,所以,向莫奈致敬,即是向陽光致敬,亦是向上帝致敬!問題是世博會的法國館為什么要向“陽光”致敬。在入館的一系列闡述法國城市印象的影視、展品、圖片里,我們濃濃地地感到,法國館的設計目標是要讓城市見到陽光,感受陽光、觸摸陽光,爾后再領略綠色、撫摸綠色、呼吸綠色。在法國宗教文化中陽光是上帝,她以敞亮關愛著所有大地物質,用溫暖撫愛著一切細碎生命。上帝、陽光、綠色是生命的全部。因而,在城市的高樓深墻里,法國人不希望陽光退卻,綠色遠離,不希望的生命失去意義。為了城市陽光和綠色追索,法國館實驗了一種新的輕型纖維混凝土做成的白色網格,并在其中垂直栽培像原野般的雜草和野花。他們企圖將這種網格罩在城市高樓的外面,像一個有衣服穿的裸漢,無論四季輪換,皆可在冬日陽光下取暖,亦可在夏日陽光下避暑。
于此,我們理解了法國藝術家米勒的農夫在土地上陽光西下時的《祈禱》,領略了法國藝術家高更塔西里島部落婦女們在《餐點》時的感恩,明白了法國藝術家羅丹渴望《青銅時代》人類蘇醒的愿景---。我們再次感受到了陽光和綠色不僅是法國印象派重要題材選擇,更重要的是法國人在文化上對上帝之光--陽光源自于心底的沖動和需求。至此,我們也似乎明白了立在水中似哭非笑中國兒童畫像隱含的,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夠沐浴著金色陽光,在綠色草地上健康成長的含義。
5重回人本-------意大利的穿越
因為,有偉大的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傳統,意大利館主題直接叫“人本之城”。在意大利展區總代表昆迭里看來;“現代城市發展中‘人’是最重要的元素,城市也是為人的生活而存在的” 主題揭示了現代城市發展最重要的“以人為本”理念;
意大利館的中心展廳兩處意味深長的設計充分地顯示著意大利人對此主題的深刻認知。
其一是大廳中近七米超大尺寸的一幅巨型大畫。畫中一個站立在城市中心廣場一處水泥臺上的立人像,像雕塑,面對的是一片冷寂和空無一人現代城市景觀。人像頭部無眼、無鼻、無嘴、無耳茫然而壓抑地朝向虛空世界不知所措。畫為戰后意大利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里特的所畫,畫面憂郁沉悶,批判的是由工業文明誕生的城市毒瘤,讓人身人心人性無處安寧的現實窘境。畫家向往超越現實,但未來如何也不得要領。要知道,在意大利超現實主義藝術之前,也在意大利產生過歐洲一個獨一無二的藝術流派--未來主義。它以歌頌工業文明的速度和力量著稱于世。同樣在意大利對工業文明帶來的城市文化一正一反的藝術態度,足可見意大利人面對現代城市的矛盾心情。
其二巨畫旁邊,設計了一個威尼斯圣馬可教堂。教堂已被開膛破肚,上為已是殘破的教堂屋頂,下為支撐此屋頂的不朽鋼梁柱。寓意有二;一現代對傳統的承續,二傳統對現代的托舉。極妙的是,一部電梯從這一教堂腔內穿越而過,將觀眾帶到了未來世界的二樓展廳。這一設計明確地表明意大利在城市化進程中,將回歸歷史和穿越歷史之后,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走向現代城市文明。這個傳統就是已經普惠于全人類的偉大的“人文主義”傳統。
為此,意大利場館設計師吉姆帕奧羅特別有意的設計了,許多意大利老城的小尺度的弄堂、庭院、小徑、廣場等經典城市符號元素。這些符號元素是意大利傳統城市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二戰之前,約有80%意大利人生活在此環境中,她是意大利人理想的“人本之城”。設計師是想告知世界和提醒人們不是大馬路、大廣場、大高樓才是現代城市模樣,才是真正的人性城市。意大利的。
上海世博會意大利館“人本之城”設計方案正是延續了這種傳統理念,不僅在于喚起人們對自己城市的歷史記憶,更重要的是希望重新認知傳統,在復舊與創新的美麗中呼喚城市的人性回歸。
(三)渴望和諧 還原自然
世博會的一般表述范式,是對城市文明飛速前行,高速進步的驕傲。可是,在科學和藝術眼里是如何解決城市,又名塵世,城市文明與人類回歸自然的矛盾問題。科學和藝術誰都不愿做政治選秀的籍口,經濟陽謀的代言。他們在城市文明快速發展時,更希翼的是城市人如何能在土地里呼吸草地的芳香,沐浴太陽的溫暖。世博會上歐美館中科學和藝術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渴望盡顯無遺,無所遮掩。
證明有二;
觀念上,回歸自然是人的不二選擇,特別在今天。人是自然一員已是不爭事實,東方有人之山川滌化,西方有人為萬物所養的觀念,所以,回歸自然是自自然然的認知。
行為上,和諧追求是人的唯一范式,特別在當代。和諧必須是協力同心,一致行動。事實證明,在當下的世界,在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的現代,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是回不去自然的。
如今,我們同住一個地球,我們同望一片星空,環保低碳綠色的世界和諧愿景,已經由科學的實踐和藝術的憧憬,變成了政治的行動。
世博會上,英國和德國通過科學與藝術,真誠切實強烈的表達了對和諧回歸的渴望。
英國館場館設計出人意料,與傳統的場館設計概念全然不同,是世博會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最有魅力的場館設計。英國館的外觀設計,是由6萬根,長約7.5米,透明亞克力桿組成的巨型“種子殿堂”。每一根亞克力光纖根部都放著一顆或者幾顆植物種子,這些觸須狀“種子”頂端都帶有一個細小的彩色光源,可以組合成多種圖案和顏色,觀眾可近距離觀察它們。這些種子許多來自英國皇家植物園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的千年種子銀行項目。中國精心挑選的890多種類別的植物種子,包括中國特有的珙桐、銀杏等珍稀植物種子。每根亞歷克光纖桿會隨風輕搖,隨著光線照射角度不同,每個人每分鐘都會看到不一樣的英國館。
英國館有 “綠色城市”、“戶外城市”、“種子圣殿”、 “活力城市” “開放公園”五個部分,其中“種子圣殿”是英國館創意理念的核心部分,其他展示是“種子圣殿”的補充和說明。英國館確定的主題是:傳承經典,鑄就未來。這里,我們要問的是,英國人要在這些種子身上,如何“傳承經典,鑄就未來”。
事實上,“種子圣殿”構思,是英國人植物愛好的“經典傳統”。早在維多利亞時代,1759年,英皇喬治三世奧格斯汀公主的私人皇家植物園,并誕生了以植物研究為主的自然博物學。1840年,英國人又在德比郡建立了第一個世界城市公共公園。20世紀90年代,英國人再次率先啟動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千年種子銀行”,計劃將全世界植物種子在冷凍地下環境中保存收藏。2000年,英國人已完成了英國的植物種子收集,期望2010年,保存世界上10%植物種類的種子; 2020年保存世界上25%植物種子。
英國人對大自然的異乎尋常熱愛,源自于新教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源自于植物可以治病救人的上帝之恩。十八、十九世紀,英國人的這種愛好很快風靡歐洲。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間,英國人遍及世界各地采集植物種子的狂熱,使他們足跡踩踏上了中國的土地。他們在中國西南收集的植物標本,迄今,依然是英國皇家植物園的基礎收藏。比如1899年爾尼斯特,亨利,威爾遜在中國的12年中,帶走了近65000份植物標本,1593份植物種子。他撰寫的《中國,園林之母》一書,現在還是植物學研究的經典書籍。沒準兒,今天在世博會英國館的亞克力光纖桿里,除上述合作項目的種子外,還有百年前他們從中國帶走的種子。今天,因上海世博會在中國舉辦,所以,設計師以這種特別的方式將“種子圣殿”奉獻于中國。為此,還為“種子圣殿”的地面底托,設計了 “一張拆開的包裝紙”的樣子,寓意英國人將“種子”作為禮物回送給上海世博會。種意義上,從中國人角度,可以理解為“種子的物歸原主”,也算是英國人百年后略抱歉意的示好。
由此,英國館“傳承經典,鑄就未來”的主題和設計相當吻合和統一。他傳承的是英國人過去對綠色的真愛和珍愛,鑄就的是當代綠色的尊重和尊敬。“從這個角度而言,它是一個會呼吸的建筑,或許你也可以稱之為活著的雕塑。”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總設計師托馬斯·赫斯維克如是說:“英國館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建筑,---你在這里與古老的手稿相遇。我們希望這一刻人們不要說話,而是心懷敬畏,沉思冥想,慶祝我們和自然的和諧相處,這就是這個建筑也被稱為“種子圣殿”的原因”。這也是設計師赫斯維克從東方“自然”哲學中獲得靈感的英國館設計,受到人們如此厚愛和追捧原因之一。
7協力合作------德國館的倡導
德國是上海世博會最受歡迎的館,主題是“和諧都市”。
德國館外觀由米拉聯合設計策劃有限公司設計,據說是新漢諾威的城市微縮版。展館是幾個變形劇烈,硬朗方棱的異形幾何體構成,它們統一在結構精密,邏輯嚴整,思維方正的設計理念下,形成了變化與統一的悖論。似乎從另一個角度,讓人感受到德國人在不和諧的城市文明中求索和諧的設計意味。
德國館展區有“動感隧道”“和諧都市”“人文花園”“發明檔案館”“創新工廠”“材料之園”六個部分。
最精彩之筆是開篇的“動感隧道”活力廣場上的金屬球游戲,這個讓中國人以五個小時排隊為代價參觀和參與的金屬球。在經過德國TÜV技術監督協會驗收并成功安裝的金屬球,重達1.5噸,直徑3米、由約四十萬根發光二極管組成,球面顯現出五彩斑斕圖像。金屬球通過聲控裝置將對聲音做出反應。但是通過人聲,要想讓1.5噸的金屬球動起來,晃起來,并非易事。游戲將觀眾分為兩組,金屬球懸掛空中,一片寂靜,一片昏暗,大家開始協力山呼海叫,金屬球晃動。隨著節奏,大廳聲震寰宇、耳膜鼓嘈、叫聲滾滾,金屬球隨著呼喚中來回晃動,且幅度越來越大,并呈圓周狀轉動,球面色彩也越來越濃,突地,金屬球能量放射,將球內存儲的圖像投射到整個大廳欄桿、墻壁、屋頂上,眼前猶如城市“萬花筒”本的不斷迅速閃現出幕幕德國“和諧都市”的美麗鏡像。
德國人將此游戲意味深長的取名為“動力之源”,要的就是讓各組成員必須把吃奶力氣使出來的效果,讓人體驗體會體味出“同心協力”的力量。
如此妙思奇想,源于德國人的集體主義文化傳統。十六世紀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使他們在踢開教會鬧革命的同時,也明白了天下皆兄弟,大家共拯救的深刻道理,并重鑄了德意志民族品格。于此,有了德國嚴謹的哲學,德國精密的工業,德國嚴格的教育,甚至這次南非,讓大家嘆服的嚴密的德國足球。正是德國特有的舉世聞名的“同心協力”的文化力量,使在世博會的六個場館展覽和展品,以及他們社會各個方面努力,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著實讓人驚訝和敬佩,并以此為驕傲和自豪。
看來,這種金屬球游戲設計,也只有德國人才想的出來,因為,文化使然!
(四)求真務實 現實快樂
無需諱言,世博會對現實的追求是功利和實用的。現實是誘人和醉人的,現實又是真實和樸素的,人類在現實的索取和追求方式上是有原則的。荷蘭人質樸的素靜和平實,安逸的坦然與祥和構成了真實之美,美國人寬容的厚道和容忍,開放的擁抱與好客搭建了真誠的平臺。荷蘭和美國提供了兩種現實追求的可借鑒方式。
實際上,在哲學和宗教等層面,都講究現實快樂,但基礎是真實真誠,因而在求真目標上,科學的真實和藝術的真誠,比任何語言都要充分、實在、準確的表達著現實的快樂。
8人性快活-----荷蘭館的傳統
荷蘭館設計師,約翰•考美林為了表現自己獨特的國家風貌,特別地將荷蘭館設計成一條可供參觀的快活街道。他以一條長約400米的8字形街道,20個錯落有致地“懸掛”在街道兩旁的微型屋型展館組成。這類色彩艷麗和精致豎向的小屋,可愛得像假的一般。要知道,這種玩具般狹小的,僅能容得一個人走進的樓房門和樓中屋,是真實的荷蘭的寫照。據說,這種建筑源于古時“門越大交納稅越多”的奇怪法律,無奈人們只好將門盡量做小,卻把窗戶做得很大,來少交稅費。這個微縮的荷蘭街道在滿是現代造型的上海世博會外觀建筑中,即古老又現代,極有味道。
荷蘭館主題為“快樂街”。快樂生活是荷蘭文化不變的主題。荷蘭館每個房間是一個小型展覽館,林林總總,淋漓盡致地展現著荷蘭人快樂與樂活的人生價值觀。
荷蘭人十七世紀時,以航運起家開始發展城市,與其他歐洲內陸國家不同,荷蘭較少受到宗教文化影響,重商主義是這個國家唯一不二的發展選擇,城市在濃烈的商業文明淫侵和熏染下,人們特別講究快樂當下,享受現在的質樸生活。社會沒有束縛,沒有框框,人們在遵循商業道德的游戲規則下,各行其是,獨立生活,并產生了以簡潔而樸素而聞名的“小荷蘭畫派”,與此同時,這里還是歐洲思想解放的圣地,產生了許多反傳統的先進思想。由此,荷蘭館關于生活快樂的理念滲透在人型的酒柜里,善意的揶揄和嘲笑 “啤酒肚”里的酒瓶,滲透在荷蘭人的包豪斯木椅設計里,滲透在他們特意邀請中國平陶農民手工捏出的,源自土地鄉村快樂生活的小泥人中。
荷蘭館設計中特別要提到的是8字型的街道構思。8字即是數學的莫比烏斯環,又像無盡生活的環圈。不知道,這個8字環是否是荷蘭人觀念的象征,我們在荷蘭藝術家埃舍爾的藝術中常常見到這個似乎有魔力的8字莫比烏斯環,今天我們又見到了這個魅力無比的8字環。設計師是否隱喻著,在這個8字形的街道上,期望人的生活與命運是在快樂的周而復始中走完一個又一個的輪回,即在有限的生活圈里,得到無限的生活樂趣。
我們知道,荷蘭坐落在地球西風帶,海陸之風長年不息,大自然給缺乏水力資源的荷蘭,提供了利用風力的優厚補償,所以,荷蘭被譽為“風車之國”。從十六、七世紀德國引進風車技術后,風車不僅用于磨粉之類,還用于造紙等作用,對荷蘭的經濟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
我們亦不知,荷蘭風車日復一日的循環往返,就像8字字形一樣的,成了荷蘭人的文化標識。他們是否想在世博會上告訴世界,荷蘭“快樂街”代表著一個在空間、能源和水利方面與大自然同呼吸共命運的理想化的城市。人類應該在大自然的恩惠中,像8字樣的質樸而簡樸快樂生活,來抵制今天工業化帶來人與自然分離的生活問題。
9寬容擁抱-----美國館的目的
世博會美國館“擁抱挑戰”主題,像我們耳熟能詳的政治宣傳口號,粗聽味同嚼蠟,細讀楚楚動人。我們知道美國實用主義的功利觀路人皆曉,馬克思.韋伯將這種國家作派,歸為新教徒對現實追求的歷史基因作祟,也是美國人前進的動力。他們的場館設計,以兩翼向外展開,作擁抱狀的建筑,有意無意間一股腦地透出美國人價值觀。
美國館共四個展區,一展示美國異域文化和地理奇觀。二展現美國人好客熱情。三展演《花園》影片。四展覽美國的健康生活。這種展區設計,同主題一樣表面平常無奇。但是,第二展區,一個可容納500人的演示廳,此類可以用“巨大”來形容的演示廳是這次上海世博會少見,特別設計了除一方向是入口外,面對三個方向的大屏幕,反復地,不厭其煩地播演,來自美國大學、企業和其他社會團體的美國人伸出友誼之手,用中國普通話對中國人的熱烈問候。全文是;“為建設更美好的世界,我們緊密團結在一起,無論我們來自哪個國家,擁有何種國籍”。這幾句問候,特別是“無論我們來自哪個國家,擁有何種國籍”燙貼的話語讓人感到溫暖,與此同時,此中所顯露出美國匯天下之英才而聚之的國家意圖,令其他國家不爽。這里的設計透著美國的聰明和狡詰。
我們知道,迄今,美國依然是全世界最大移民國家,每年有100萬人移民美國,每10個人中有一個人出生在外國,占美國人口的11%。美國是世界語言最多和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有336種語言被使用,其中176種為本地語言,人才戰略是美國的國家之本。美國建國之初,在設計國徽時,他們仿效中世紀族徽一定要寫上家族箴言一樣,將流傳于民間的,后來成為美國人口禪的一句“合眾為一” 拉丁語,毫不猶豫地寫在了美國國徽上,以明確自己的國家態度。
為此,美國人在世博會展出了一個用金屬鑄造為牛仔褲包裹的結實屁股,讓人印象很深。這個曾掛懸馬鞭,執跨手槍的屁股是美國精神的代表。在第三展區《花園》的4D影片中,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在一片廢墟上,與鄰居們在樂觀、創新、合作的美國精神指引下建設繁茂花園的夢想。這里,美國人不僅是對自己的鼓勵,也是期望在這種美國精神激勵下,天下英才均為我所用的企圖。
今天的美國有讓全世界羨慕和慚愧,又為人才激動的宇航和太空等最先進的科學和技術。在奧巴馬與孩子在一起的電視銀屏上,我們聽到了美國人一點不謙虛的說“未來由我們創造”的豪言壯語。美國依然是世界追趕模范和榜樣。
盡管坊間對美國人不熱心世博會多有抱怨,但是在已經展示的美國館來看,美國依然比別的國家更充滿自信與豪情。
(五)當代誘惑 融合進步
如果,前面我們表述的世博會歐美館四種設計類型,都是所謂“后現代國家”以城市發展“更”字為題,而產生擔憂、警覺和反思心態的話,那么,這里,第五種場館設計類型,我們將選擇亞非拉國家,即所謂 “前現代國家”以城市發展“更”字為題,而產生的追趕、羨慕和渴望的心境。
自十九世紀初從西方發生的工業革命以來,人類近二百年余的科技進步的確異乎尋常,讓人歡欣鼓舞,獲益匪淺。事實上,城市化即是現代化,現代化亦是西方化,以1851年第一次英國世博會算起,西方的每次科技進步,均使其他國家和地區受到強烈地刺激和沖動,學習和模仿西方現代化成為世界潮流,勢不可擋。因而,每次世博會,無論是科學技術,還是藝術傳達,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國家總體展示均是仿效的多,創造的少。這種追趕和急迫態度無可厚非,因為如果你不前進,不模仿就將被迫邊緣化,被開除球籍,這是個在世界格局中的國家站位問題。這次世博會,盡管舉辦國發展中國家,在中國上海,但今天的世界依然延續和維持老的世界格局和舊的全球模式。我們明顯地感到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對當代社會進步和發展苦迷苦戀的追趕態度和火急火燎的急迫心情。
在此類場館的設計類型中我們又分出了四種態度。
10改造傳統----韓日館的意圖
在“多彩生活”主題下,韓國館用滿眼滿目里里外外的韓文來設計外觀和營造展廳的所謂現代化氛圍,像急急表明自已進步的孩子,唯恐天下不知其意的模樣有點讓人覺得好笑,特別是展廳布置一連串發炮式的告知觀眾“我們城市,我們生活,我們夢想”的表白,更讓人啜不過氣來。難道他們不知道 “慎于言者不嘩,慎于行者不伐”的東方智慧,慢一些,緩一點不為過,利于行的妙處。當然,大家理解韓國想向世界表達他們已經現代化或者快要現代化的急迫心情。
日本館到沒韓國的急勁兒,日本館愛稱“紫蠶島”,據說是一幢“像生命體那樣會呼吸、對環境友好的建筑”,其實日本館主題是;有幾許的東方“禪意”的“心之和,技之和”。但是,日本館過去、現在、未來的三個展區中,“過去廳”為保護文化遺產的“精密復制”技術,“現在廳”的以影像裝置呈現的2020年未來城市,“未來廳”具有超高清及望遠功能的“萬能相機”、會演奏小提琴的“伙伴機器人”、和客廳墻壁電視的“生活墻”,與場館主題有點銜接不上。要知道,“心技之和”在東方智慧里是講的“方以智,圓而神”之趣,即人以理性通智慧,而以感性達靈神的目標。日本館因比其他亞洲國家先期進入現代國家行列,
因而,他更多展示的是現代技術之國的模樣,而少了東方“心技圓融”的智慧。當然,我們希翼他能回到東方立場,再向更高進階邁步。
12融合進步---沙伊館的招數
沙特阿拉伯館的月亮船設計,又稱“絲路寶船”。他們借 “絲綢之路”的歷史記憶,期望在亞歐之橋梁上,重建新沙特阿拉伯的“能源之城、綠之城、文化古城、新經濟之城 ” 為此,沙特阿拉伯館的主題是;“多元合一”。
伊朗館場館主題:“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展館分為世博會上較為通行的歷史、現狀、未來三段式展示。伊朗館內展覽的楔形文字石書,以及混雜了歐亞非歷史文明的細密畫地毯文化,深厚而悠久的令人尊敬,但是,不太發達的現代衛星及工業文明歷史展,明顯地讓人感到這個國家急需世界認同的心態。
在亞歐之間的這兩個國家在設計主題上都用了“多元文化”的概念。的確,他們過去有曾經輝煌的歷史文化,今天他們又擁有令人垂涎的自然資源,然而,他們的現代化進程始終亦步亦趨的跟在歐美之后。他們不滿足于此,他們渴望成功,他們期望加速,他們盼望現代的心情代表了發展中國家的普遍心態。在世博會上無論他們如何花重金打造華麗無比的場館建設,但是,在展示和展覽中,由于內容的不足讓人明顯地感到發展國家與發達國家在文化與技術上的差距。他們真的還需付出千萬倍的努力,才能趕上現代文明的發展。
12 留住自然---非洲館的矛盾
南非館是非洲代表,也是新興國家的代表。在場館設計上,三個主題分別是“自然的南非”“文化的南非”“傳統的南非”。他們以文化的圓形鴕鳥皮墊,自然的木梁建筑裝飾,傳統的柵欄土屋村莊三個題材,表現了南非不為城市文明進步所累的。整個場館設計沒有關于“現代和城市”的內容展示,似乎他們對現代文明貪婪打劫自然資源有種天生的抵觸,而對自己現有傳統充滿了自豪。這種情緒不僅在非洲國家中彌漫,也在亞洲國家里強調,比如,非洲埃塞俄比亞對人類300年前最早祖先露西的追思,比如,亞洲斯里蘭卡對幾處世界宗教文化的膜拜,比如,加勒比海東帝汶對藍天碧浪的眷戀等等,都里顯示著他們打心底對自已國家自然和傳統的驕傲,特別是在城市化、現代化、西方化主宰世界的當代尤其如此。
但是,在這美麗自然和悠久傳統的外表下,像許多亞非拉國家一樣,他們也對現代城市文明有種不可名狀不可抑制的渴望和追求,南非館的正式國家主題,在明顯不過地表現了他們的矛盾心境,因為,南非館幾乎是向世界吼出的“一個現代經濟的崛起——是時候了”場館主題,要告知世界的是;現代文明,現代城市,不僅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
13記住輝煌----中國館的暢快
由于,這幾十年我們國家的現代社會發展和偉大文化傳統,世博會的中國館設計揭去了昔日“韜光養晦”的遮掩布,中國館的稱謂直接取名為 “中華之冠”。冠是頭冠之冠,冠軍之冠。說的是中華之冠,明擺著要的是世界之冠。不僅如此,因我們是主辦國,國家場館一定建在世博會中軸線上的,誰讓我們是東道主呢!這是一種理所當然安排,中國一定要在世界面前擺乎捭闔,好不容易這是一個機會。再有,中國的主題一點不客氣,毫不謙虛地稱“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
于此,中國館城市發展的“東方足跡”“尋覓之旅”“低碳行動”三個展廳內容展示,從公元1000年前北宋汴京讓人震驚的城市文明,到今天我們城市案列為綠色生活所作的工作成就,以及未來為兒童描畫的天堂憧憬,無不顯示出我們“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可以使過去的城市偉大,也可以讓今天的城市輝煌,還可以令明天的城市燦爛。中國館的設計是要讓所有來中國館的參觀者記住我們過去、現在、明天的一切輝煌。中國館的這種設計心態與國家在世界地位十分相符吻合,你一走到體量巨大的紅色的“中華文明之冠”前,沒有人不為之感嘆!這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一個偉大的民族。這是中國的自信。
中國館設計的整個輝煌勁兒超過任何參展國家和地區,充分表露著國家無比驕傲自豪的心境,有著透著心底的,說了一百年,“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快意。
但是,在這讓人記住輝煌的背后,在中國館中軸線前,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由中國藝術家,做了一個以內臟器官為基礎造型的灰色雕塑。在這件雕塑的器官上,莫名其妙地生長著彈簧、齒輪、工具乃至幾個畸形兒童等奇異的物質。這,許是在中國自信滿滿快速前進時的一點揶揄,一聲驚叫,一許困惑、一絲擔憂而已。這,或許是我們的藝術家不希望中國國家城市現代化進程會重蹈,在世博會上歐美館著實反思和批判的城市化錯誤泥潭的提醒。
如是,這種不“和諧”之聲,是會有益于大家思考和思想的。
歸之,本文所說“城市之累”,是指“人之累”。在歐美館的設計和展示中,我們強烈地感到他們對城市發展帶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進一步分離和遮蔽十分害怕,所以,世博會上他們都假科學和藝術之手,演繹了對城市文明的精彩背后的憂慮。因此,在世博會眼花繚亂的各國場館設計中,往往分不清的是,這些場館的設計和展示,究竟是人文藝術的結晶,還是科學技術的結果。上海世博會上科學和藝術的過度親密和粘連,讓人新奇不已,又陌生不適。
在此,科學和藝術一鍋煮了。
自1851年倫敦世博會后,百余年間的世博會都是由藝術提出問題,科學解決問題,致使人類前進路上不至于迷失方向,并不斷調整的新目標和新指向。世博會上科學和藝術的聯手合作源于它們有關人文問題的五大共同特點;
一)人文起源:科學與藝術自文藝復興起在人的問題上同根同源。
二)解決問題;科學與藝術在社會操作層面均以技術的方法滿足人的欲望。
三)超越現象;科學與藝術的均是以超越現實的語言描述來表達人之需求。
四)現實目標;科學與藝術都以解決橫亙在人文發展的道路障礙為己任。
五)終極審美;科學的真與藝術的善的追索,都在人的終極審美上會合。
這里要注意的是;科學和藝術是形而上的,科技與工藝是形而下的。
這次上海世博會科學和藝術對城市問題的思考,集中在城市中“人”生活本質的考量。
二十一世紀,在上海,在各國社會成就展示舞臺上,在預示著人類文明發展方向的世博會上,我們從歐美館設計和展示的科學和藝術不論內外,不分你我的合流趨勢上,一、見到了科學從環保、低碳、減排、生態角度,以技術踐行人與自然的和諧,藝術則在創新、人性、真實、質樸角度,以美善描繪自然與人的理想。二、領悟到了各國場館設計在科學表達理性,藝術表意感受,在還原自然與人性的本質需要上兩者合二為一的獨具新意的良苦用心。三、看到了今天的科學與藝術,當擺脫社會其他門類和領域的羈絆后,攜手起來共同解決;“人與城市的生存和諧”問題的努力和嘗試。
于此,科學和藝術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成了世博會的兩個表演主角,缺了誰都不成,否則這場人類文明大戲是唱不下去的。科學和藝術表明的主題是,無論城市如何發展,一個在城市中的完整“人”,一定是在“知性”和“德性”兩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發展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
恍然間,似乎這一景象又重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科學和藝術在“人文主義”前提下,同源同生的情景和意味。科學和藝術又回到了歷史的原點,再次相親,共同牽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