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晚在烏有之鄉的“電影公社”播放了由邁克爾 摩爾導演的電影《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影片介紹的是美國的中產階級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觀看影片后,大家進行了比較深入的交流探討。
嘉賓張慧瑜首先對影片作出了評析:影片導演摩爾是一位少有的頂著紀錄片光環的導演,他締造了美國紀錄片賣座的票房神話,還在兩年之內分別捧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降和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影片講述的是美國的中產階級的底層和資本主義之間熱戀過后的愛情故事。影片運用了大量的話外音,延續了導演一貫的輕松幽默的風格,繼承了他以前的紀錄片的主題。
影片通過上世紀50年代中產階級早期美好舒適的生活與現在的現狀的對比,暴露出現在的資本主義和中產階級之間的強烈矛盾。二戰后早期的中產階級舒適美好的生活并不長久,80年代初期里根總統上臺后,世界視乎開始了變化,影片試圖把當今的金融危機根源追溯到里根總統的上臺和新自由主義的出現。
戰后成為資本主義的黃金發展時期,隨著社會民主政策的實施,社會醫療教育等福利制度的實施產生了大量的中產階級,中產階級產生在資本家和勞工階層之間,漸漸的成為社會的主體。
影片開頭描述了一段舒適安逸的早期中產階級生活:夫妻雙方只要一個人去工作就能養活全家, 3年可以買一輛車,幾年可以度假一次……而現在卻被銀行資本家收走房屋無家可歸……
影片同時也存在一個局限性,并沒有體現出來美國轉移了它的大量的加工廠到日本,韓國,臺灣,中國等第三世界,美國中產階級富裕舒適的生活建立在對第三世界的殘酷剝削。同時非法移民也為美國中產階級舒適的生活貢獻這自己的力量。
影片同時批判了大資本和政府之間的曖昧關系。“今天我是銀行家,明天我就是部長”這句話充分表述了這種關系。
最后從金融危機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在中國還是世界別的其他地方,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是中產階級,比如房地產的資產化,受害者是中產階級。
隨后兩位英國觀眾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基督徒和資本主義之間有連根的關系,但是現在的教父也站出來發對資本主義,這是不是需要更多的基督徒來思考呢?
對比中國和美國的中產階級,有觀眾認為美國至少保留了“一人投一票的”選舉權,而中國相對似乎不是很民主。
就影片的表現形式,有觀眾提出來摩爾的藝術表現手法值得我們借鑒,摩爾運用了他的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用搞怪的采訪、幽默的語言和大量話外音來達到諷刺和揭露的效果。影片中利用傳統的基督教義來批判資本主義對中產階級的壓榨,影片中民族傳統文化的運用贏得了廣大觀眾的認同,對比國內的左派的文藝創作,國內的文藝創作顯得很干癟和呆板,從傳統文化中發掘一些很好的東西,運用到文藝的創作中,是否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呢。
交流討論最后在輕松的氣氛中結束,會后很多同學進行了深入的交流。(烏有之鄉通訊員 大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