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大革命中,在城市里在農村,成份高的子女們是受到一些歧視。后來,毛澤東發現了這個問題。便發出了要正確對待那些“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指示,使一些高成份的子女不再受到歧視,并且還給予鼓勵和幫助。但多數的高成份子女還是小心翼翼地生活在那個政治色彩非常濃厚的環境中。同等的條件下,他們的機會要比那些貧下中農要少得多,這是不爭的事實。
先說一下五七年劃了多少右派,有關資料顯示,一共有55萬人被劃為右派,有一半的人丟掉了公職。當時的中國有五億多人口。右派約占千分之一。可是為什么文革后的那些作品里會出現那么多的右派呢?這是里有那以后的文化界被他們這些高成份的子女掌握了的原因,也有文人附炎趨勢的原因;這個問題以后再談。
右派中,相當大部分都是成份高的人或者子女,為什么呢?因為當時劃右派主要是在城市里進行的,而城市里有文化的人多。而且在反右派的時候,人們發現那些提意見的多為成份高的的人。原因有二:一,他們從本身的利益出發,認為今不如昔,對共產黨的領導看不慣;二:他們有文化,看問題和表達方面比工農出身的人有優勢。另外,有的單位為了湊夠人數。就把一些提正確意見的成份高的人也納入右派行列,這就造成了右派的大部分都是成份高的人的社會現實。一九六二年的時候,摘掉了一部分人的右派的帽子。這些人基本上都是真正被冤枉的。
七七年又平反了一批右派,七九年全部平反。這樣做對不對呢?我個人的看法是不大對。因為在右派中,有一少部分的人是死心塌地的反對社會主義、反對中國共產黨、反對毛澤東的。我這樣說,是因為這幾十年中,他們用自己的真實表現所給自己做出來的的結論。
七七年,恢復高考時,那個時候已經沒有了成份歧視,誰的分數高誰就可以上大學。于是,那些成分高的子女就有相當大的一個比例進入高等學校學習,終于走出了因為成份高給這些年輕人帶來的陰影。畢業之后,他們可以與那些貧下中農的子女一樣邁入社會各個領域的各種部門里了。按說這是正常現象。他們的父輩有過什么剝削行為,與他們本人無關的。只要他們也熱忱的為社會主義建設、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可是,有一個問題出現了,為什么地主和豪門的子女考上大學的比例大呢?有三個原因: 一:他們有文化基礎,幾千年來的封建文化都是屬于地主文化。二:他們本身文化思想的遺傳,地主豪門本身就是有文化的,他們知道文化的重要性,在受歧視的那些年代里,他們仍然諄諄教導自己的子女要好好掌握文化,三:因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條件下,他們在政治上不可能有出頭之日,唯一的希望就是掌握知識,在自然科學領域里有所發展。所以,就早成了地主豪門子女考上大學居多的現象。而那些窮人(貧下中農)的子女呢?解放前窮的連飯都吃不上,就惶論什么文化底蘊了。解放后,雖然翻了身,但是由于文化底子薄,全靠本人的刻苦努力。也由于貧下中農的子女在別的領域也有機會。所以造成了這樣的狀況。
然而,由于政治形勢的轉變。貶低和污蔑毛澤東、以及毛澤東領導的二十八年的革命歷史的惡風掀起。一些本來就仇恨共產黨、毛澤東和社會主義的人開始跳了出來。他們惡毒的攻擊毛澤東,把毛澤東說的一無是處。后來,鄧小平站出來說了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那股惡浪的浪頭。但是在文化領域和經濟領域,那些些反毛勢力一直在占著上風,掌握著話語權。
就單說文化領域吧,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是那些成份比較高的子女掌握著要害的位置。不信你可以查一下我們現在的文化人,不管是作家、詩人、制片人,還是編劇、或者導演,再深入一些,包括那些文化部門的審核把關人員,他們與高成份或者右派都有直接與間接的關系。因為這是社會政治形勢走向的原因,也是為什么我們當今文化界的各個領域所產生出來的東西越來越令人不滿意的原因。。
二OO六年的十一月份,胡錦濤在文代會上針對文化界的現實狀況,大聲呼吁:“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文藝工作者都要擔當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積極投身于謳歌時代的文藝創造活動。一切有理想有報復的文藝工作者都要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積極反映人民心聲,一切進步文藝,都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
但是,三年多的時間過去了,又有幾個人去積極響應總書記的號召呢?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呢?地主和資本家以及舊知識分子掌握我們的一些文化部門、占領著我們的社會舞臺,這就是當今的文化界被弄得烏煙瘴氣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