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電視,我們仍活在封建社會
2006年11月10日 北京晚報
現在的電視,很難有一天任何一個頻道都沒有歷史劇,很難有一天你會看不見任何皇阿瑪、大帝、鐵將軍、公主、大俠一類的古裝人物。
如果說,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封建社會,至少天天看電視的人多少會有認同感。現在的電視,很難有一天任何一個頻道都沒有歷史劇,很難有一天你會看不見任何皇阿瑪、大帝、鐵將軍、公主、大俠一類的古裝人物。在電視中我們看到了欣欣向榮、熱熱鬧鬧的封建社會;看到了無數英明的、充滿愛心的君主;看到了無數喜愛這些明君的大臣與百姓。封建社會并不殘酷,一點都沒有吃人的陰森,封建社會更多的是偉大的人物以及祥和的社會,甚至連一點古板、機械都沒有,因為,電視劇告訴我們,至少這類電視劇中是這樣表現的。在那個年代,皇帝總在微服私訪,總與百姓打成一片,大家可以隨便跟皇帝開玩笑。
張鐵林不愿再拍古裝劇(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看了這些電視劇,你會覺得“走向共和”是不是太偏激了,“五四運動”是不是有點過分和魯莽。也許有人會認為,之所以結束封建,只是封建王朝的最后幾個皇帝不太靠譜而已。如果要是康熙、漢武,即使仍然封建也不錯。
現在的歷史或古裝電視劇大多在美化歷史,在消費歷史,利用歷史進行可憎的教化,而缺乏應有的嚴肅的批判,魯迅仿佛已經從歷史中蒸發掉了。
我們先看一看正劇,如《雍正王朝》、《康熙大帝》一類,奴性的、傾盡熱情的塑造,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明君以及更多有血有肉的能臣。他們大多勤政,大多愛民,大多無私無畏。比如,雍正皇帝在電視劇中硬撐著有病身體,通夜不停地批奏折。如果,雍正再拿一把牙刷頂著肝部,那你會馬上想到雍正是一個焦裕祿式的好領導。而事實上,雍正之所以有病,是因為他常年服食丹藥,是個愚昧的希望長生不老的封建時代的癮君子而已。 在這些王朝正劇中,處處宣傳王權、皇權的神圣,處處宣傳人們必須服從于封建秩序。他們希望中國以“明君”、“能臣”的方式去創造新的輝煌,這與“五四運動”時代的“科學”與“民主”簡直就是背道而馳。聞一多曾說他“看清了我們這民族,這文化的病癥,我敢于開方了”。而經歷了五六十年之后,在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電視媒體,最吸引人的黃金檔電視劇中,我們看到的卻是生機勃勃,沒病沒災的舊社會。
在拍《漢武大帝》時,導演熱忱地表示,我們不能忘祖。但忘祖并不等于不去批判,忘祖并不意味著美化與避諱。歷史已經被統治者,也就是導演們熱愛的“明君”、“能臣”篡改和美化了。現在,我們又進行了一次現代的包裝,糖衣越來越厚,味道也越來越膩。
在這里倒要表揚一下香港的《金枝欲孽》。雖然這是一部商業性的熱門電視劇,但倒比那些謳歌偉大帝王、王朝的正劇更有批判性。在《金枝欲孽》中,皇帝成了可有可無的角色,但他代表的皇權、男權卻無時無刻不左右著殘酷與壓抑的后宮爭斗,而一切爭斗都是悲慘的,宿命的,沒有勝者的噩夢。這里倒有魯迅所說的“吃人”的氛圍。
再說說《紅頂商人胡雪巖》,電視劇顯然把胡雪巖當成一個大好人,改革實干的新型人才來塑造。但除了他熱心實業,講誠信之外,他的發跡到敗落,卻從始至終停留在“官商勾結”這一層面之上。胡雪巖的經商之道,很重要的是尋找政治靠山,利用政府資源,建立龐大的政商關系網,他們行賄、分肥,為拉靠山不惜出讓妻妾,而這一切都被稱為“精明”、“干練”。上世紀90年代初,《胡雪巖》曾經在下海經商浪潮中影響了不少人,這其中受此影響最終走上政商勾結,最終身敗名裂的人恐怕也不少。《胡雪巖》多少可以稱為官商勾結的入門教科書。
在電視熒屏中還充斥著更多搞笑、戲說風格的歷史劇(古裝片),與刻意的教化同樣有害的是,這類電視劇從草根、民間的角度更廣泛地美化歷史,愚昧大眾。
這類電視劇幾乎沒有任何智商,編劇以無知的超級想像力塑造了一大堆冒傻氣的人物,這些冒傻氣的皇帝、冒傻氣的王爺,冒傻氣的公主、將軍、貝勒、師爺、冒傻氣的乾隆、冒傻氣的和珅、冒傻氣的紀曉嵐、冒傻氣的鐵將軍阿貴……演員們最終的目的就是犧牲自己的自尊和起碼的藝術、歷史常識去取悅觀眾。他們讓觀眾覺得他們比觀眾還傻,最終導致觀眾的能力下降,而他們會去拍更弱智的歷史劇(古裝片)。他們用歷史取悅觀眾、娛樂觀眾,在他們與觀眾一起消費歷史的同時,使觀眾對歷史越來越不重視,越來越混亂,也越來越無知。在《候車大廳》中,馮班長溫習歷史時,有一道題是“康熙的主要歷史功績是什么”?馮班長脫口而出說“康熙的主要功績就是微服私訪”。
除了電視劇,電視中的另一路節目也分外迷戀封建帝王將相。在《百家講壇》中,節目內容大多是清十二帝、明十七帝、項羽、劉邦、曹操、呂不韋等,易中天的《品三國》說白了就是講了人們津津樂道的“權謀之術”而已。為什么《百家講壇》不去介紹亞里土多德、伏爾泰、盧梭、愛因斯坦、喬治·華盛頓、亞伯拉罕·林肯;為什么不去介紹《美的歷程》一類的藝術呢?在《百家講壇》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更高級的獵奇,一個更有學術性的評書,本質仍是消費歷史的。
對于歷史,寬容不等于美化,尊重不等于崇拜,喜愛不等于濫用。更多的批判會給我們更多的自省與清醒,特別是我們的歷史的惰性,負面性是如此之強,我們應該有更多魯迅的聲音,李敖的聲音,應該有更多的批判與吶喊。(作者:戴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