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學步》與《功夫熊貓》
黎陽
2008.6.24.
《功夫熊貓》實在令中國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傳統,中國的特色,中國的風味……一切基本元素都是中國的,偏偏號稱“歷史悠久、傳統優秀”的中國人拍不出這樣中國味十足的成功的電影來,卻讓“歷史短暫、文化膚淺”的美國人拔了頭籌——這不是很讓中國電影界有羞恥心之士們恨無地縫可鉆嗎?
這不禁令人想起《邯鄲學步》的故事:羨慕別人走路姿勢優美,瞧不起自己的一套,費盡心機跑到邯鄲去學走路,結果“偷雞不著反蝕本”,人家的東西沒學到,自己的東西也丟光了,不得不爬著回家。
中國電影近三十年其實很有點《邯鄲學步》的味道: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看不上眼,一心一意按“精英”“認同先進文明”的鼓噪全力以赴與“國際接軌”,又是“大片”又是“巨星”的,什么時髦趕什么,什么賺錢干什么,一天到晚一陣風、一窩蜂,忙忙叨叨照貓畫虎照葫蘆畫瓢,學來學去學了個不倫不類——比如照抄《哈姆雷特》卻又抄得極其拙劣、“畫虎不成反類犬”、簡直慘不忍睹的的《夜宴》;靠賣弄風騷吸引觀眾的《黃金甲》;泛濫成災的辮子戲,以及模仿西方打斗片之類靠拳頭、枕頭、噱頭當賣點的“三頭”作品……結果是人家的沒學著,自己本民族的精髓也丟光了,現在實際是在滿地爬了。而美國人卻實實在在地在干事:研究吃透中國文化,拿來為我所用——于是有了《功夫熊貓》。這豈是偶然的?
沒有民族自尊自信就沒有主見,就不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就不知道什么適合自己、什么不適合自己,就不懂得堅持自己的優秀的東西,別人的好東西放在跟前也拿不來,拿來了也學不會——以為“國際接軌”就是賣弄大腿,學來學去學了個“東施效顰”,結果就是《邯鄲學步》——別人的好東西沒學會,自己的好東西倒丟了個精光,叫人家來了個反客為主,用你的工夫弄出個《功夫熊貓》把你打了個滿地找牙——這能怪得了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