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的心中常懷憂憤
李北方
這是21世紀初衛慧式的上海,不是1980年代的北大和清華(所謂北清大學),甚至1990年代。
為什么我的心中常懷憂憤,因為我被這幫孫子氣得肝疼??催^婁燁的頤和園,這是我想說的。對了,我還看過他的蘇州河,此刻竟連一絲一毫也記不得了。
我想不清楚,我們的導演們怎么了,是不是除了交配就沒什么可表達的,是不是除了交配就不會表達了。這樣一個兩個多小時的電影,概括起來,就是一群男女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進行交配的故事,有的交配有來由,有的交配根本來來由都沒有。
崔衛平在評論集結號的時候,有一句精彩的論斷:政治是妥協的藝術,藝術是不妥協的政治。
這不是一句容易理解的話。一部藝術作品,表達是創作者,主要是導演,對一個時代、一個事件整體性的看法。個中人物,之所以稱為藝術人物,乃是各種角色的混合,表現的是一個時代不同人物的多個側面,凝聚于一身。作品所表達的態度,也是明確的,不妥協的,因為導演不會拍攝一個系列展示多角度的思考,即便拍了,也沒有理由要求觀眾全部看完,整體理解。此所謂“不妥協的政治”。
沒錯,欲望和交配是人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對欲望的支配,而不是被欲望所支配。我們可以看到狗在當街交配,而人,哪怕是最淫亂的,也要找個別人看不到的地方。
在頤和園中,我沒有看到完整的人。他們有理想嗎?他們有目標嗎?他們有關愛嗎?甚至,他們有正常的生活嗎?這是一群行尸走肉,而已。
青春的迷惘和躁動,無可避免,也無需回避。但青春的蓬勃和青春的理想呢?尤其是1980年代的那一段。那是理想主義的尾聲。80年代的師兄曾跟我說過,那時候的大學生是稚嫩,但純真、神思飛揚,夜晚圖書館關閉之時,常聽見有人高談闊論:哥們,今天我又搞了一個體系出來。我的一位老師,那時候在學校工作,過的是早晨圖書館開門進去,晚上圖書館關門出來的生活,身上帶著兩個饅頭。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七八年,這才造就了一個睿智的人。還有那個時候的工人、農民、食堂的大師傅,他們的心胸都是舒展的,包容的,沒有被下半身所左右,心中有天下。
但婁導演心中的80年代的北大,是什么樣子?他是在按照新新人類的后現代生活理念構建出了一個逝去的時代。即便現在,也難以見到一個北大女生大咧咧地在教室在宿舍叼個煙卷瞎晃悠吧?1990年代中期入學的我們這一撥,也沒有見識到那么多的縱情聲色。
不知道婁導演是不是把《上海寶貝》、《遺情書》這類著作看多了,著魔了。
跟著婁導演的攝像機,難以想象那轟轟烈烈的運動,于是這部分成了一個陪襯,一個笑料,變得曖昧,難以理解。這就是所謂的記住歷史?去你媽的吧。
作品是作者內心的投射。如此作品,只能說,昭示了一顆已經腐臭的心靈。綜觀近年來的電影,無比如此。所謂高揚的人性,其實是狗性。對不起,我這樣說侮辱了狗,狗至少有這些導演沒有的美德,有情有義,不離不棄,狗不嫌家貧。狗不會因為一個肉包子就離開自己的主人,比因了交配和一個六克拉的戒指就背棄了一切的人,要高尚得多
只剩下賈樟柯,如一棵孤樹在挺立,不知道可以堅持到何時。
相對而言,我得說史前一萬年是個好電影了。雖然情節俗套,特技一般,故事不完整,但至少講述了一個造反有理的傳說,那里面的人在追求自由、幸福,還有愛情。
這是一種集體性的墮落,和對責任感的背棄。這是一個完全外資背景的片子,也許可以在國外賺點錢。不過是外國人的窺私癖,樂于看到中國人拌做丑陋,于是便有了乞食的中國藝術工作者,做他人的鷹犬,篡改自己的歷史,妖魔自己的同胞。難怪白種人的傲慢與偏見,就是這樣一大群“逆向民族主義者”的存在,在為他人提供炮彈,然后又回過頭來做道德警察狀,對自己指手畫腳,以此區分自身的高貴。豈不是孔雀開屏,背過身去就是毛茸茸的屁眼,無比丑陋。
如此電影,如此導演,被禁實屬活該,死不足惜。如此一代下作的藝術工作者,一代知識分子,就不難想見他們道德形象之惡劣,社會地位之低下。除了奢靡,他們已經沒有任何支點了。
每當看到有所謂的知識分子所謂的藝術家在哭訴悲慘的過去,我都想說,孫子,當年整你丫的就是整得輕了,叫喚他媽什么玩意。
為中國讀書人準備的天堂,冷冷清清;而地獄里,必定萬分擁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