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村:一部對近代資本主義剝削本質起訴的片子
(李良書簡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If there’s any town this world would be better without, this is it!” (Nicole Kidman in Dogville)
最近一直想為荀子的性惡論尋得一個現代語言的注腳. 搜索孤腸之余, 突然想起零叁年看過的一部由丹麥導演 Lars von Trier 寫作執導, 妮可基曼主演的電影. 名字叫做 “狗村(Dogville)”. 如論意涵的深刻, 詮譯人性的透切, 以及由此而發散出的哲學興味, 以過去十年中所拍出的片子而言, 這部 “狗村” 算是唯一的了.
“狗村” 的場地只有一處, 是典型的黑箱子式的布景, 分九幕演出, 簡直就是一場舞臺劇的錄影, 可我看來卻是妮可演技上的最佳作品. 片里描述一位黑社會頭子的女兒, 為了逃離她父親的罪惡生活, 遁跡于一個位于科羅拉多州的不到十戶人家的小村落, 以干粗活來交換村里人家給她的包庇, 不想這正是她經歷地獄般折磨的開始.
荀子性惡論說的,
“人之性惡, 其善者偽也. 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 順是, 故爭奪 生而辭讓亡焉; 生而有疾惡焉, 順是, 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 有好聲色焉, 順是, 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 則從人之性,順人之 情,必 出于爭奪, 合于 犯分亂理而歸于暴. 故必將有師法之化. 禮義之道, 然后出于辭讓合, 于文理而歸于治. 用此觀之, 然則, 人之性惡明矣. 其善者偽也.”
這一段話可說在這部影片中發揮得淋漓極致. 妮可基曼要求的新生, 被層層相因的荀子性惡論式的人性砸得粉碎. 這些加害者, 都不是一般故事或現實里的巨奸大惡之徒, 都是些最平凡的人; 有讀書人, 家庭主婦, 司機, 農夫, 工匠, 退休醫生, 雜貨店主, 殘障者跟孩童; 你我平日都會碰到的, 鄰居式的人物, 還包括那開始時幫助她入村定居, 跟她生出愛情的以哲學家自命的男主角村學究.
片子最后, 妮可基曼跟演她父親的占士堅 (James Caan) 有一段很精彩的對話, 可說觸到了一些人性的基本. 最后, 妮可基曼豁然大悟, 一個良善的女孩變成一位替天行道的行刑者, 妮可無限絕望地說, “如果這世上有一個村子不應該存在的話, 這就是了(If there’s any town this world would be better without, this is it)!) “
集體處決村民之后, 妮可基曼還從她父親腰上取下手槍, 親自殺了那對她假情假義, 卻跟其它人沒什么兩樣, 偽善到家的男主角. 一句簡單的 “有些事你必得自己去做!” 道盡她對人生現實的體會和結論.
這部片子一開始似乎是孟子的 “惻隱之心, 人皆有之” 的大筆一揮, 卻尋序漸進, 邁入荀子性惡論的必然, 是人性寫實的不可多得之作, 可骨子里, 卻是對近代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的起訴. 片子結束前, 妮可基曼跟她父親有段精彩的對話. 經由她父親的反詰, 妮可基曼終于省悟到她原來對狗村里人物的寬恕和大度, 只不過是由于自己的傲慢, 于他人卻把這傲慢降格 (Arrogant Condescension) 以致不能把狗村里人物放在跟她自我要求一樣的道德標準來衡量. 所以, 如果她放過了他們, 反而是不人道的行為; 這, 應當就是革命的起源!
通過 “狗村” 一片, Lars von Trier 隱隱地指出了近代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 就是不經制約的人性發展的必然; 充分地注譯了荀子性惡論的精義. 而剝削本質產生后果的罪與罰, 就透過妮可基曼式的覺悟和霹靂手段來完成. 沒有看過這部片子的朋友, 務請一看, 它定會給你一些啟發, 不會錯的, 看了之后, 你必定也會對一眾半調子自由主義混混們有結構上的體會.
于資本主義而言, 我們是否也應說:
“如果這世上有一個主義不應該存在的話, 這就是了!”
導演:
拉斯·馮·提爾 Lars Von Trier
(更多...)
主演:
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哈里特·安德森 Harriet Andersson
(更多...)
類型:驚悚 / 劇情 / 懸疑
更多中文片名:
狗城 / 厄夜變奏曲 / 人間狗鎮
更多外文片名:
Dogville
U - Der Film 'Dogville' erzählt in neun Kapiteln und einem Prolog.
片長:178 min / Australia:138 min / Italy:135 min
國家/地區:丹麥 / 芬蘭 / 法國 / 德國 / 荷蘭 / 挪威 / 瑞典 / 英國 / 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發行公司:A-Film Distribution (更多...)
上映日期:2003年5月19日 法國 (更多...)
官方網站:Official Site [us] (更多...)
以下是各舒己見
一、前言
觀看了拉斯·馮·特里爾(Lans Von Trier)的《黑暗中的舞者》和《歐羅巴》不久,算是對他的電影主張和攝影藝術有了一點了解。在看他的最新作品《狗鎮》的時候自覺會能夠多一點超脫。畢竟,《黑暗中的舞者》和《歐羅巴》在他的“良心三部曲”和“歐洲三部曲”,都算是具有代表性的。可是,他的電影沒有例外,《狗鎮》還是讓我很快地忽略了他別出心裁的舞臺劇形式而更著力關注他的情節,盡管情節還是需要舞臺對白的諸多補充。作為新電影表現藝術形式的一種嘗試,導演確實做到了別出心裁,我相信我的這篇小文會言不盡意,不過也算是個人觀影的一點碎語吧。畢竟,接近三個多小時的電影能夠讓我沉浸兩回本身就意味著它的不平凡。
二、善惡實驗場
對人性的關懷探討始終是拉斯·馮·特里爾(Lans Von Trier)電影中表現的主題,本片更是在探討人性善惡的分歧達到了一種酣暢淋漓的極至快感?!霸綁櫬?,越快樂”,人性善惡的對比在這部濃縮世界的片中被放大,我的眼睛在觀看的同時幾乎會產生在顯微鏡下觀看線形蟲扭動的錯覺。在《狗鎮》里,善只是人類靈魂深處的一種契約行為而已,它注定需要簽約雙方的遵守細節規定和違約責任的處罰條例。而狗鎮,就是兩種力量的實驗室,一方面是托姆·愛迪生需要證明的人性善良的愿望,一方面是格蕾絲需要去接受的人性惡的現實,而較量的雙方就是導演精心設計的這個獨特的小城鎮。它叫狗鎮,盡管只有一條叫莫伊斯的狗;它是個閉塞的小鎮,盡管生活艱辛,可是生活還是一樣要繼續;它有著很少的居民,他們有著簡單的工作和微薄的收入,這點收入甚至不足以維持美國人一直為之驕傲和自豪的民主。他們簡稱這個小鎮子是一個“團體”,他們有著很好的習慣,就是會全體開會對某件事情進行表決。盡管每個人生活的態度和對待小鎮的看法不同,不過,他們依舊生活在一起。事情的變化是發生在特蕾絲來到這個小鎮之后……
就像前面說過的,影片一開始我就已經驚詫于導演的大膽,那是一個舞臺而已:粉筆畫的房子,沒有墻壁,甚至連門也沒有,一切房子的擺設全部精簡到了極至,屏棄多余的道具一直是特里爾的電影主張之一。而導演對于影片的安排也采用古典戲劇的結構,分成序曲和九個章節,每個章節有著清晰的主題并且互相依存,分別是以格蕾絲的出場后小鎮居民的開會作為分割章節的聯系。下面我先就電影兩位主要人物做簡單介紹:
格蕾絲:黑幫老大的女兒,她有著美麗的外貌和善良的內心世界,正如她的父親所說的,她具有崇高的道德標準要求,這點可以從電影中兩件事情看出。第一次是她在逃到小鎮上的那個夜晚在莫伊斯的狗舍里偷了那塊骨頭,為此她不停地湯姆面前自責,還有一點就是她對于愛情的期望和堅持也說明她有著良好的道德約束。對于人性,她始終懷著美好的期望,在進入小鎮并且得到小鎮上居民的收留后,她的一切作為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留在這個地方,“留下來”。在受到小鎮居民的不斷升級的打擊蹂躪時,她又有著一種近乎動物本能的忍受和生存意識,“一位慷慨的上帝賦予了她這種天賦:僅僅往前看”。她不愿意接受父親提出的權利繼承,所以選擇出逃;可是,就是在她認為人性善的實驗室里她受到了這幫看似善良實則如此丑惡的嘴臉。所以,這樣的轉變只不過是她實驗的一種結果而已,所以對于最后她坦然接受并且痛下殺手那也就非常容易理解。
托姆:小鎮上的哲學家,盡管他無所事事,可是他把研討人的靈魂和傳播善良看做自己的職業并樂此不疲。剛好在他需要證明小鎮團體的善良程度的時候上天適時地送給他一個他夢寐以求的禮物——格蕾絲,一個看似需要幫助的弱女子,需要他的愛心去拯救,再沒有比這個對他而言更有意義了,甚至他認為自己對格蕾絲的愛是對她的一種拯救。“就像蛛網里的小蜘蛛一樣”,他自身的虛偽和丑惡一直有意無意的對格蕾絲實行強迫性的要求,盡管有著拯救和愛情這兩個冠冕堂皇的借口。他始終沒有丟棄格蕾絲父親的名片是他明哲保身的一種自私,他借口對格蕾絲的愛期望從肉體上達到占有格蕾絲的目的,甚至在被格蕾絲識破后,是他提出將格蕾絲交出去以換得更為實際的好處都足以說明他的本質和這個鎮子上的所有人一樣的丑惡。
三、善良是一種商業行為
簽定第一個合同是托姆為了證明善良而極力維護這個“樣品”的保留價值。在開會關于傳授善良與否的會議上,托姆認為留下格蕾絲是檢驗這個團體“對他人的愛”的最好時機,“我不是基于已經發生的事情,而是基于將要發生的事情?!?。合同內容很簡單:時間,兩個星期;狗鎮所有人不出賣格蕾絲,而格蕾絲需要在每個家庭每天工作一個小時來換取這種他們需要為之承擔的危險成本;兩周后只要小鎮上有一個人不接受她她也就需要離開。起草人自然是托姆,正如他們所說的:賭局開始。而格蕾絲在小鎮中已經開始感受人性的光輝,“小鎮開始出現了一種微小變化的景象?!彼屯心吠瑫r得到了一個驗證實驗的機會,有關“容忍、共存、和諧和愛”的主題。
善良的高潮發生在兩周后的表決,格蕾絲回到自己的房間做好離開的準備,卻發現已經有很多人送來了禮物:托姆精心繪制的地圖、格洛麗亞的餡餅、杰森的小刀、瑪薩的圣經,甚至還有一美元現鈔。她甚至以為她終于體會到了人性的光輝和她存在的意義。而出乎所有人意外的是,小鎮上的居民全票通過了她的繼續居住的權利,甚至開始了一段極其快樂的時光。九個章節中的前四個終于順利,而轉折也已經開始,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導演選擇了美國的國慶日作為第五章節,這個日子是一條分水嶺,善惡的蛻變從這天開始。
第二個合同開始是警察貼布告說明格蕾絲不僅僅只是失蹤,而是兩個星期前的搶劫嫌疑犯。盡管小鎮上所有人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可是,就需要承擔的風險而言,“沉默意味著犯罪”,從商業角度來講,他們意味著付出了更為高昂了,所以,合同規定了格蕾絲的補償措施為每天為每個家庭工作兩個小時。而對進行實驗的兩個人而言,他們依舊堅持認為“留下來就是優勝者”。盡管他們已經開始搖擺,格蕾絲甚至說自己愿意接受一切,只要確認他們依舊讓她留下來,“避免一切毀于一旦”??墒秦瑝糸_始……
查克以向警察告發作為威脅強奸了格蕾絲;本甚至在收了格蕾絲的十美元路費后依舊把告發作為手段提出以格蕾絲獻身為交換條件,“危險的貨物運輸價格更為昂貴,我們稱之為要價”,而最后,本還是把她帶回了小鎮;她承擔了托姆盜竊他父親十美元的罪名,被像牲口一樣地鎖起來,小鎮上的女人和孩子開始把對她的羞辱作為交換手段,而男人則在深夜的時候摸進她的房間。與前四章而言,后四章人性的丑惡和卑劣來地如此之快,讓格蕾絲殘存的對良知和善良的期盼隨著她唯一想珍惜的泥人摔成碎片。而托姆還依舊戴著善良的面具,期望能夠用另外一種虛偽達到占有她的目的,結果卻在被她剝落之后惱羞成怒。人似乎如狗,變本加厲的索取算是一種本能,反射得如此強烈。
“我們可以教狗許多有用的東西,但是不能原諒他們每次的本能反應。”善良作為一種人性的契約行為最終得到證實,它原來只是一種假象,一個人的善良需要別人的更多付出作為回報,而當你終于有權利占有合同條款有利條件的時候,似乎對弱者的踐踏就會成為一種自然行為??墒?,“每個人都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你應該給他們這個機會”,格蕾絲的父親終于讓她明白了原來那種對人性善的期望和要求只不過是她內心一種“愚蠢的偏見”。狗自是狗性,“當它們貪婪地吃著他們的嘔吐物的時候,唯一阻止他們的做法就是鞭打”。既然善良只是一種契約,那么當我有權利可以不去簽署的時候,那我就是放棄,既然民主也可以丟棄,那還有什么不能丟棄。何況,格蕾絲明白,當她自己如果也是這個小鎮上的一員的時候,她的行為也該是一樣的……
舞臺上十幾具尸體,車子慢慢地開走,突然,原來只是一個粉筆畫的狗圖變成了真狗,莫伊斯開始吠叫,夜晚似乎還有月光…………
四、“反擊美國”
拉斯·馮·特里爾(Lans Von Trier)對美國的嘲諷曾經得罪了不少電影公司,可是在這個名為《美國三部曲》的第一部,他依舊沒有絲毫企圖掩蓋他對美國社會的厭惡。電影的時代背景設置在美國的30年代、小鎮居民的對民主的放棄、人性的丑惡從美國國慶日開始、甚至片末不斷出現的美國礦工苦難生活的照片,所有的這些比在《黑暗中的舞者》中的暗喻做得更為明顯和徹底。在《黑暗中的舞者》中,BJORK的悲劇也是說明了弱小可是真誠的歐洲移民在美國所遭受的不公平的待遇。我想,我們該接受特里爾為共產黨員,以表彰他在反擊美國政治和文化做出的巨大貢獻了,呵呵,這是題外話,何況特里爾曾經公開宣布他不是社會主義者,不過,這依然不能掩蓋他作品中對美國的抨擊。讓我們拭目以待他《美國三部曲》中的后兩部吧……
--------------------
這是一部讓人絕望的片子。很久以前看的,但是當時的震撼的感覺仍然記憶猶新。
人性,也就是所謂的道德,真的那么經不起考驗嗎?同情、憐憫、良知、友善、愛情,都是有代價底線的,只要越過這個底線,就會一一被出賣。
格蕾絲逃到狗鎮。
起初,她只要付出少許象征性的勞動,村民就愿意收留她。她還遇到了一個善良的青年作家,并且跟他墜入情網。這時候的狗鎮,是一個有同情、憐憫、良知、友善、愛情的天堂。
當村民意識到收留她會給他們帶來危險,決定加重她的勞動作為收留她的代價。此時的狗鎮,良知和愛情還是存在的。
隨著危險的臨近,危機一次次的加重,作為收留她的代價,村民不斷加重她的勞動,并且理所當然的認為,那是她應該付出的。更有甚者,男人把她作為泄欲的工具,婦女刻薄地詛咒她,就連兒童也欺負她。此時的狗鎮,良知已經不存在了,但是愛情還是存在的,她以為。
當危機壓得所有人喘不過氣來的時候,那個青年作家,她認為會一直保護她的男人,也背叛了她。為了一筆可觀的獎金,他向追捕格蕾絲的人告密,而此時的她已經被村民摧殘得不成人樣了。愛情,人類最高貴的感情也被出賣了。此時的狗鎮,已是真正的人間地獄。
格蕾絲終于絕望了。看到此處,我也感到絕望,心中憋悶無比。
格蕾絲原來是一個黑幫老大的女兒,因為不愿意繼承父業,逃了出來尋找一片凈土,她曾經以為狗鎮就是。絕望的格蕾絲繼承了父親的權力,命令手下向狗鎮開火,燒掉房屋,殺死所有大人小孩,并親手殺死那個給過她愛和希望的青年作家,她要這個骯臟的地方從地球上消失。
這是我見過的最干凈的一個結局。有一種“玉宇澄清萬里?!钡母杏X,此前心中的悶氣,也因此而一泄而空。
聽說要出兩部格蕾絲續集了,期待……
----
有一個人/在露水的石凳上坐到天明
對于人性善惡的論題,我們從來都不曾得出一個確切的答案,因為總有一方面會堅持著人性本善的觀點,因為作為人類本身不可避免的不愿給自己一個丑陋的外殼。
我們時常會聽到某位名人或賢者來到一個僻塞貧窮的小村落,感概一番那里的民風淳樸,不像外面繁華世界那樣人性淪落,充斥導陋。那么真的是那個與外界隔絕的村落的人們具與不一般的崇高品質嗎?
在看完馮提爾的電影《狗鎮》后,我想你應該會得到相應的答案。一個貧窮、與世無爭的狗鎮,居民們在一成不變的平淡生活中延續生命。當一位被警察所通緝的姑娘格蕾絲闖入狗鎮平淡的生活后,平靜被打破,一切在不經意間發生了催變。最初居民們對于收留格蕾絲需要承擔的風險包有排斥的態度。然而格蕾絲通過為每一位居民的工作得到了普遍認同和接受,被收留了下來。但是當第二次通緝布告出現后,風險再次增加,于是居民的態度又開始發生變化,格蕾絲便通過加倍的工作來取悅他們。漸漸事情開始變得順理成章,人們開始向她提出越來越多的要求,并且伴隨著越來越多的不滿,最初的感謝態度也消失了。查克甚至以告發作為要脅強奸了格蕾絲,隨后越來越多的男人理所當然地向格蕾絲發泄性欲。小鎮的居民開始奴役格蕾絲,最后連一直無償幫助格蕾絲的湯姆也開始想要占有格蕾絲,對人性的絕望為狗鎮帶了殺戮。
這樣的電影令我壓抑,這樣的題材過于沉重,但卻引出一番思考。我想起了吳思先生的《血酬定律》中曾經提到關于我的家鄉寧波發生過的一件事,清末時,鄞縣的農民為了“清平糧價”和“恢復鹽界”向官府提出了申請,最后民眾鬧事,燒了寧波和鄞縣的衙門。而最后在兩項請示被官府接受,農民的要求得到滿足。作為領頭的發動者和組織者便作為農民罪過的承擔者,而被農民所犧牲,出賣給了官府。
從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民眾始終是理性的趨利避害集團,他們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只有自身的利益方才是永恒的。當他們的利益得到滿足,而作為最初的發動者便失去了利用的價值,理所當然的成為曾經過激行為的替罪羊而被犧牲。
同樣來看電影《狗鎮》中發生的一切,作為狗鎮的居民,他們最初對于有可能帶來危險的格蕾絲是排斥的,因為她的存在有可能損害他們的利益。但是當她主動為每位居民勞動,于是居民又覺得相對于他們承擔的這份危險,這份報酬是值得的。但是隨著通緝布告的再次出現,看起來承擔的危險程度似乎已經增加了,于是居民們的態度又開始發生轉變,于是格蕾絲開始支付更高的報酬,她的勞動量開始翻倍。
當一切慢慢變成一種潛規矩,居民們也開始需索無度,每個人都開始心安理得的指使起可憐的格蕾絲,甚至于強加給她某些事情,因為作為格蕾絲命運的主宰者,他們之間已不存在平等的地位了。當格蕾絲打算逃離,他們再也不愿意像最初那樣讓她輕易離去,而是禁錮她。當狗鎮的居民們開始擁有了權力,他們便加樂意于讓自己處于更加優勢地位,格蕾絲恰好是他們權力的使施對象。
作為湯姆,他是最初唯一愿意無償幫助格蕾絲的人,但是并非他真的無償,他希望得到的報酬就是格蕾絲的愛情。另一方面湯姆又是一個軟弱的理想主義者,他總是簡單地去理解鎮民,最終他為格蕾絲所提供的幫助建議全都以失敗告終。當最后湯姆仍然作為狗鎮的一員,不敢為格蕾絲而與狗鎮對抗。甚至當他看到所有的狗鎮男子沒有像他那樣付出卻都輕而易舉得到了格蕾絲,心理上的失衡令他最終也淪為和其他狗鎮成員一樣的人性淪落者,最終他選擇了出賣。
最后,格蕾絲發現其實狗鎮的居民和她的黑幫父親的暴力團伙并無太大的區別,差別在于狗鎮的居民是懦弱而丑陋,他們想做壞事沒有膽量,更想借別人的手來完成心中所想。于是在一場殺戮后為本片譜寫了一曲人性的挽歌。
那么再回到本文開始的問題,貧窮僻塞的村落的人們為什么顯得淳樸而善良,這是因為那里與外界的溝通較少,加之貧窮,使得在利益格局上沒有太多的紛爭,加上缺少誘因,使一個小世界里平靜而淡泊。這并非是那里人性品質的高尚,如果有機會將大量利益引入到平靜的世界中,那么很可能激引一場巨烈的變化,高尚的品質會突然變得脆弱而土崩瓦解。
有時候忍不住審視自己,我是不是真的能保持得住原則,當大環境的壓迫撲面而來,利益的誘惑閃著光茫。我也忍不住唏噓不已,一切原非想象般容易。
文:眉間尺
《人間狗鎮 Dogville》與《懸河殺機 Mystic River》真是2003年康城影展最倒楣的兩部佳片,明明都拍出了具得獎資格的成績,卻硬生生連個安慰獎都拿不到。很喜歡《人間狗鎮》中不時以彷彿天神觀點樣的俯角來看狗村居民(尤其是那往下穿透卡車帆布,冷冷看著置身蘋果堆中的Grace的詩樣片段)的鏡頭,讓電影超脫了舞臺劇格局;很喜歡拉茲馮特艾爾找約翰何特以說書人姿態的畫外音(以及出現得非常準確的韋瓦第古典樂),不斷旁述劇情及角色內心掙扎,顯然沖淡了一旁觀眾的情感介入(不像前幾部作品拼命要把觀眾拉進來),卻也其實偷偷炫耀了馮特艾爾自己無與倫比的天分(就像之前開創Dogme95神話一樣)。
《人間狗鎮》的第一個小時,是Fairy Tale般的美國夢,明亮虛偽的荷里活式溫情。明明在北歐片廠內拍攝、明明把各樣美術陳設虛擬抽除,卻因為把主景刻意名為榆樹街(Elm St.),恰好和《十三號星期五》系列片名雷同(大概別有用心地在諷刺大部分美式恐怖片中對善惡的涇渭立場,對「美國價值」或說「中產信念」過於公式化的堅定),而讓片中假設座落於洛機山脈礦坑間的狗村,與美國的關係正宗而鮮明了起來。隨著故事進展,Grace終究沒辦法自食其力買下最後兩個瓷偶(必須藉助湯姆的幫助),讓整個神話逐漸崩毀。接下來的一小時,是典型馮提爾式的人性試煉。假象逐漸被「圓滿」地戳破,保羅班特尼飾演光說不練的湯姆,那位自認是作家,卻只寫下「渺小與偉大」的湯姆,那位自始至終不曾玷污Grace的湯姆,那位最後出賣她,間接逼她放棄最後信念的湯姆(猶大?),是最有趣的角色。第九章,Grace的父親現身。兩人在車廂裡的一番談話,決定了狗村居民的命擼駁於慫麄z的身份。馮特艾爾這回不讓Grace當蠢笨的快樂王子,改而聰明地透過其父點出Grace的受難根本源自自身的傲慢,這份傲慢穩固了她對性善性惡的信念,強化了她對種種試煉的接受。最後的重握權力,也許大快人心、也許轉化得稍嫌膚?,卻還是為這則狗村寓言浸淫出同《白癡》般撼人的力量。
馮特艾爾的天才無庸置疑,《The Kingdom》及《Idiot》都是令我膜拜的電影,但我一直受不了《Breaking the Waves》及《天黑黑》那兩個智商太低的女人歇斯底里的種種自殘舉動,就如同碧玉曾經說過的,馮特艾爾利用這類角色,逼使觀眾來受感動、憐憫他的缺陷與殘廢。不過這次由妮歌潔曼飾演的Grace,即使還是以各種匪夷所思的折磨試煉人性,卻因為妮歌的神情、表現方式(是馮特艾爾要求的嗎?反正妮歌應該沒辦法像愛蜜莉華森或碧玉一樣扮白癡吧)帶著一種聰慧、知性的自嘲(例如Grace曾脫口而出的幾句「不太善意」的話),讓Grace的受難不只是單純病態的自虐,不單是重複《Breaking the Waves》及《天黑黑》中幾乎是持槍(搖晃的攝影)逼著觀眾貢獻憐憫心的灑狗血伎倆,因為,蒙上了一塵更理性、更宗教信仰的道德辯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