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張大亮
“北風吹,雪花飄,雪花飄飄年來到。爹出門去躲賬整七天,三十晚上還沒回還。大嬸給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過年。我盼爹爹心中急,等爹爹回來心歡喜。爹爹帶回白面來,歡歡喜喜過個年……”
1945年,歌劇《白毛女》誕生了,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少有的浪漫主義之作,它鼓舞著中國人民迎來了解放。此后的幾十年間,由其衍生出同名電影、京劇、舞劇等,成為各藝術門類中長演不衰的精品。4月29日,由上海芭蕾舞團帶來的芭蕾舞劇《白毛女》即將在廣州中山紀念堂上演———此時距離《白毛女》的最初問世已整整60年。60年的滄海桑田,《白毛女》還是當年的那個《白毛女》嗎?
[歷史]
劉少奇“槍斃”“黃世仁”
《白毛女》的誕生很有一點傳奇色彩。
1945年,西北戰地服務團從晉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帶回了流行于河北阜平一帶的“白毛仙姑”的傳說:在一個山洞里,住著一個渾身長滿白毛的“仙姑”,她法力無邊,懲惡揚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間的一切禍福……這就是《白毛女》故事最原始的樣子。
當時,“魯藝”(也就是魯迅藝術學院,由中國共產黨創辦,是當年許多進步青年的向往之地)院長周揚聽說了“白毛仙姑”的故事,他從那些封建迷信的內容中看到了新東西,當即決定以此為題材創作一部歌劇。故事的主題從民間傳說中的懲惡揚善,轉向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可在創作音樂時,當時的五位曲作者卻犯了難———他們誰也沒有看過《茶花女》、《蝴蝶夫人》這樣的西方經典歌劇。經過多次失敗,他們終于領悟出“《白毛女》是一部寫給中國老百姓看的民族歌劇”的道理,并成功地寫出了民歌味極濃的《北風吹》等曲子。這些曲子的演唱任務,因為當時延安的名演員林白懷孕,便落在了被救亡音樂家周巍峙稱贊為“有著清風一樣的歌聲”的19歲小姑娘王昆身上。
1945年4月28日,《白毛女》在延安中央黨校禮堂舉行了首場演出。當時延安還沒有演完戲首長上臺接見演職員的習慣,這次卻破了例———演出結束后,周恩來、鄧穎超、羅瑞卿等一齊走進后臺,向劇組表示祝賀。第二天,中央辦公廳專門派人來向“魯藝”傳達中央領導同志的觀感:第一,主題好,是一個好戲,而且非常合時宜;第二,藝術上成功,情節真實,音樂有民族風格;第三,“黃世仁”罪大惡極應該槍斃……直到很久之后演員們才知道,“槍斃黃世仁”是劉少奇提出來的。于是在以后的演出中,“黃世仁”、“穆仁智”就被當場槍斃了,每次演出都大快人心。就這樣,一股《白毛女》旋風席卷了延安,席卷了陜北,席卷了解放區,最終席卷全國。
1950年,歌劇《白毛女》被改編為電影劇本,并由東北電影制片廠攝制成故事片,于次年首映———曾在歌劇《白毛女》中演出過的陳強繼續扮演“黃世仁”,而在當年他就因為把黃世仁的“壞”演繹得入木三分而在演出時險遭一位小戰士的槍擊。1965年,上海舞蹈學校又把電影改編成了芭蕾舞劇,并保留了歌劇的唱段和音樂,一經演出便在全國上下引起轟動。到了“文革”,《白毛女》被確定為八部“革命樣板戲”之一。“文革”結束后,芭蕾舞劇《白毛女》逐漸恢復了本來面目,并與《紅色娘子軍》一起,成為中國芭蕾舞劇的經典之作。
[變遷]
“喜兒”曾對“黃世仁”抱有幻想
60年來,《白毛女》的故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最初的《白毛女》,“喜兒”遭受“黃世仁”的污辱并生下“小喜兒”之后,仍對“黃世仁”抱有幻想。這一情節在演出時遭到很多人的指責———“喜兒”忘卻殺父之仇而幻想委身“黃世仁”,似乎并不符合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于是,這一情節便進行了修改———到后來演變為電影和芭蕾舞劇時,為讓故事更具悲劇性,“小喜兒”因為饑寒交迫死在山洞里。1946年《白毛女》在張家口演出,為了配合當時的革命形勢,增添過趙老漢講述紅軍故事的情節。此后,劇本又一路增加了“大春”、“大鎖”痛打“穆仁智”,“大春”在趙老漢指點下投奔紅軍,后來又回到家鄉開展反霸斗爭等重要情節。原劇中還有“喜兒”在山洞生活的一幕,因與主題少有關聯,最終被全部刪去。《白毛女》的結局也有過重大改變———原先“喜兒”被解放后并沒有跟“大春”結婚,后來為了照顧觀眾的強烈要求,兩人“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文革”結束后,曾為八大“樣板戲”之一的《白毛女》又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比如即將在廣州演出的芭蕾舞劇《白毛女》,其中“燒地契”、“斗地主”、“白毛女參軍”等“樣板戲”都淡化了,劇中加入了大量的中國民間舞蹈和古典舞蹈與芭蕾舞藝術的融合,顯得更“原味”、更“藝術”、也更“中國”了。
[新惑]
“喜兒”不傍“大款”是傻冒?
《白毛女》誕生以來的60年,也是中國變化最大的60年。很難奢求今人仍能用過去的眼光來看待《白毛女》,但當年輕一代用挑刺甚至完全顛覆的眼光來“批判”這部戲時,很多對《白毛女》有著深厚感情的老一輩人終究有些難以接受。
“喜兒”應該傍大款?
《白毛女》剛誕生時人民的“仇富”心理,到今天社會流行的“拜金主義”,使得《白毛女》在幾代人的心中有著相去甚遠的解讀。
喜兒受到黃世仁威逼躲進深山———這在過去的觀眾看來,是再合理不過的邏輯。可一位中學生卻在網上發了個帖子,題目是《質問白毛女》,內容是:“喜兒,你真傻,人家傍大款都沒機會,你還拒絕黃世仁躲到深山里去?!”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痛罵:現在的孩子,難道認為為了金錢可以把人格和貞操都丟掉?無獨有偶,一位母親買了一張《白毛女》影碟,給自己正在讀小學的女兒看。誰知女兒看后認為,“喜兒”應該嫁給黃世仁。“‘喜兒’也真是的,人家‘黃世仁’有權有錢,標準一個大款,這樣的主兒貼都貼不上,她卻逃到山洞里受苦,傻冒一個!”
2002年,某報載文《喜兒致大春的信》,文中“喜兒”變成了見錢眼開的“黃太太”,大春變成“窩囊廢”,“黃世仁”則成了大款,甚至還有“情三角”纏繞其中。對此,一位參與了電影《白毛女》創作的老編劇斥責說:“孩子們的‘重錢’觀念固然令人痛心,然而他們畢竟是不懂歷史、初涉人世的孩子。而那些隨意改寫《白毛女》、任意糟踐充滿血淚的‘喜兒’的人并不是無知的孩子,而是文化不淺、名氣不小的‘家’們,這就不能不讓人格外痛心了。”
“楊白勞”應該還錢?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這句話聽上去沒錯,可跟《白毛女》一聯系,似乎就說不通了。有人說:楊白勞欠了黃世仁的錢,黃世仁才是受害者,憑什么最后反倒要槍斃他呢?更有人說,黃世仁強制討債是符合“合同法”的,而且按照現在的時代精神,應該鼓勵黃世仁這樣的人“扶貧”,大家共同過上好日子。
對此,有人一針見血地批評:“這個說法極好地反映了當下中國消解了‘傳統觀念’之后,在法制問題上流行的童蒙意識。講法制,一定不要忘了法的本質,首先要看立法是否保護‘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以美國為標桿建設社會主義法制,那不是荒誕嗎?!”一位老革命則表示:“改革開放以前,人們談錢變色,不敢言富。時下,人們理直氣壯地致富發財,這可以說是歷史的進步。但‘陳舊的東西總是企圖在新生的形式中得到恢復和鞏固’。作為對人民對祖國負有崇高責任的文藝工作者,絕不能不防備金錢拜物教的侵襲,把金錢看得高于一切,而應該牢記自己高尚的職責,著眼于培養健康向上的情趣,陶冶高尚美好的心靈。”
[人物]
“首位‘喜兒’”王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
王昆,中國著名歌唱家,中國民族唱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45年畢業于延安魯藝戲劇音樂系,后受教于蘇聯專家梅德維捷夫和我國歌唱家林俊卿。1945年,王昆在歌劇《白毛女》中扮演主角“喜兒”,成為在《白毛女》的60年歷史中扮演“喜兒”的第一人。本報記者致電她北京家中,采訪了這位“最早的‘喜兒’”。
記者(以下簡稱“記”):您是中國第一個扮演“喜兒”的人,當時是怎樣一個機緣?
王昆(以下簡稱“王”):當時我在魯迅藝術學校戲劇表演藝術系學習,學校準備排《白毛女》的歌劇,就由系主任和學校的領導在我們系挑演員,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被選上了,后來就演了“喜兒”。
記:當時演出的情況怎樣?
王:我們是在1944年9月開始排練的,1945年3月舉行首次演出,當時是給黨的七大獻禮。后來在好多解放區都表演過。反響十分熱烈呀,而且作用很大,教育了農民,使農民知道了自己的價值,知道不該為了還債而賣掉自己的兒女,而應該站起來勇敢地反抗,爭取自己的生存權利。還教育了好多戰士和俘虜,具有很高的政治價值。
記:現在好多年輕人對《白毛女》不大感興趣,您怎么看?
王:他們怎么會不感興趣呢?!他們只是不了解、不熟悉罷了!你讓他接觸了,他們自然會喜歡;沒有接觸,他們就會覺得很陌生。這和我們的宣傳引導很有關系,你看現在電視里天天放的那些你愛我、我愛你的東西,有什么價值!
記:您如何評價《白毛女》?
王:它是歷史上很重要的劇目,直到今天,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我們經常說要回顧歷史,《白毛女》也是歷史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忘記過去,忘記歷史、沒有記性的國家是傻國家,沒有記性的人是傻人。
“第一主伴唱”朱逢博:老一點的東西更有味道
朱逢博,中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1960年初從上海同濟大學建筑學專業畢業后,即被作為特殊人才調入上海歌劇院,曾主演過《紅珊瑚》、《劉三姐》、《社長的女兒》、《嘉陵怒濤》等多部民族歌劇。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她為芭蕾舞劇《白毛女》中的“喜兒”擔任主伴唱。幾十年以來,上海芭蕾舞劇團演出《白毛女》都是使用她的音樂錄音。
記者(以下簡稱“記”):您是中國第一個在芭蕾舞劇《白毛女》中演唱的藝術家,當初是如何跟《白毛女》結緣的?
朱逢博(以下簡稱“朱”):其實當年我并不熱衷于藝術,而是個書呆子,喜歡讀書,經常泡圖書館。但是我一畢業就被調到了上海歌劇院,1965年在排練歌劇《包身工》時被市委宣傳部抽調去排練當時的重頭戲芭蕾舞劇《白毛女》,為“喜兒”擔任主伴唱。
記:當年廣交會的時候,您曾隨上海芭蕾舞團到廣州演出《白毛女》,盛況空前,當時心情如何?
朱:我覺得那種反應很正常。《白毛女》的藝術價值很高,大家應該會喜歡。
記:我在查閱了當年的資料之后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您當時是在舞臺下面伴唱的,結果剛開唱,全場就傳來一片噼里啪啦的聲音,這是怎么回事?
朱:我在舞臺下面唱,觀眾就往舞臺下面看。那個時候坐的都是木頭椅子,你一動它就會有響聲,那么多人一起動,那就噼里啪啦了。
記:您怎么看待《白毛女》?
朱:任何時代都有反映該時代主題的藝術,但當時我們不談什么高雅藝術、高尚藝術的,只說為人民服務。那個時候我們都是剛剛走上舞臺的年輕人,沒能夠盡善盡美,但演出效果還是很好的。即使是現在,《白毛女》仍然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很大的教育意義。
記:現在有些年輕人,對“喜兒”不肯嫁給“黃世仁”以及“楊白勞”不還債都覺得很奇怪,您怎么看這個現象?
朱:其實他們還是不了解,要是沒有推翻三座大山,就不會有他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實際上“喜兒”是被黃世仁強暴了,而“楊白勞”欠“黃世仁”的則是“驢打滾”的閻王債,那個利息很重,是還不清的。我不喜歡現在的流行音樂,也不理解現在的年輕人為什么會追捧這些沒有內涵的東西。
記:自從您給“喜兒”伴唱之后,上海芭蕾舞劇團就一直沿用著您當時伴唱的原版音樂錄音,您怎么看?
朱:(笑)可能大家覺得老一點的東西更有味道吧!
金羊網 2005年4月20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