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衛視推出系列的懷思上世紀80年代,其中一集對第五代電影導演有粗略的勾勒,其中赫然見有鞏俐。連出生于1965年最后一天的鞏俐也成了“懷舊”對象了!
內地第五代導演與香港電影新浪潮、臺灣“新電影”同出于上世紀80年代初。要是細致地按年份劃分的話,這兩岸三地的新一輩電影人內地的第五代是出道最晚的,現在倒成了因“舊”而被“懷”的一代。那么,許鞍華和徐克們、侯孝賢們這些“老太太”、“老大爺”該擱在哪兒呢?要知道,黑澤明75歲那年拍了《亂》,安東尼奧尼83歲那年還拍了《云上的日子》哩!
鞏俐在《紅高粱》中亮出從未見的麗色時,章子怡在她北京舞蹈學院附中宿舍床頭張貼了鞏俐的海報,視她為偶像。
誰也不曾想到,當她和鞏俐一起拍攝《藝伎回憶錄》時,她自己已是片中主角,而鞏俐卻成為配角。
而此刻,當鞏俐憑《藝伎回憶錄》獲得美國影評學會“最佳女配角獎”,而章子怡在金球獎則空手而回時,甚至該片原著小說作者阿瑟·高登在看過影片后毫不吝嗇大贊鞏俐,反過來對章子怡在片中表現頗不以為然時,這樣出現對鞏俐的“懷舊”是不是顯得有點兒顯得滑稽?
筆者想說的是,中國內地電影本來就“營養不良”,一年才區區20億的票房收入,人均年看電影才可憐巴巴0.18部,別說遠不能與美國人年均5.4部相比,就在香港人的年均2.61部面前也顯得矮了一大截。香港電影近年滑坡,其中原因之一是人才青黃不接。2004年香港十大票房電影,劉德華一人就占了四部。是年,華仔42歲。比起23年前出道時,華仔當然是“老”了,但是,香港有誰會將他打入“懷舊另冊”?人才青黃不接是一回事,與劉德華無關。
而真是人才又何懼“老”了?
可怕的是,明明人家并不真的“老”了,更非人家不努力,卻要把人家從銀幕上趕下去,“打入”被“懷舊”之列。這是因為“動漫思維”才出現盲目的“中年歧視”,這種歧視尤其出現重視外在形象,以聲、色、藝為主的行業,如電影演員、歌手等。
在香港,現在的電影“大將”足有半打以上都是“叔叔”輩的——除劉德華外,成龍、梁朝偉、黃秋生、梁家輝、劉青云、吳鎮宇、任達華等。
然而,又有誰可以告訴我說,內地也有半打以上的“叔叔”輩的電影大將或英雌?
對80年代的懷念、著傳,是一種風尚,但如弄錯了對象,讓人感到那是一種否定時,不管是否是誤會,都是一種輕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