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左翼魯迅
檳郎
內容摘要:左翼魯迅,是魯迅與左翼、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結合體,加上民族主義思潮在魯迅的表現,從四個方面揭示左翼魯迅的應有內涵。魯迅是左翼文化工作者,30年代左翼文化領袖,是馬克思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也是左翼民族主義者和國際主義者。
關鍵詞:魯迅;左翼;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
魯迅在30年代,參與成立和領導“左聯”,接受馬克思主義和成為社會主義革命政黨的“同路人”,這是不爭的事實,這便確定魯迅“左翼”的性質。“左翼魯迅”有四個關鍵詞,正是“魯迅”、“左翼(左派)”、“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以這四個關鍵詞確立本文思想的單元,加上民族主義思潮在魯迅的表現,由此展開思路,本文揭示左翼魯迅的應有內涵。
一
“左翼文學”既是指作家的立場,又是指與這種立場相聯系的文學思潮。這立場便是為勞苦大眾服務,為被壓迫者服務。因此,左翼文學的最簡單明確的定義便是為被壓迫者、勞苦大眾的文學。
對于文學,有著不同的理解,但顯然的,左翼文學不同于游戲娛樂的文學,他強調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同于宣揚超階級的抽象人性的文學,它明確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對立;不同于為藝術而藝術的神秘主義,它關注現實生活的真實的社會關系。左翼文學是勞苦大眾的精神食糧,游戲娛樂的文學功能仍然發揮著作用。被壓迫者的人性見證壓迫社會的非人性,左翼文學便是根扎于更廣大的人群的人性的文學,左翼文學當然是文學,藝術特性被保持和強調。左翼文學以為被壓迫者服務為宗旨,目的是為了促進廣大勞動人民的社會解放,這涉及三方面相關的內容:一是對被壓迫者命運的揭示和對壓迫社會的批判;二是呼喚被壓迫者的覺醒和反抗,以改變被壓迫的命運;三是探索由階級解放到社會解放,由壓迫社會到無壓迫社會的進化的道路。
魯迅是現代中國的左翼文學的奠基人和大師,他的文學探索道路是中國現代左翼文學思潮的前進道路。從《詩經·國風》、樂府文學,到《紅樓夢》,為被壓迫者的文學雖遭封建正統文學篡改和壓制,仍然不絕如縷地堅持和發展下來,與現代中國左翼文學相通。以魯迅為代表的中國現代左翼文學,既是中國傳統為被壓迫者的左翼文學的優秀民族遺產的繼承,又是對世界左翼文學的豐富營養的吸收和發展。19世紀末和20世紀,傳統封建中國向現代文明中國轉型,世界文明日益一體化、全球化,中國現代左翼文學當然有了不同于傳統階段的新的特點。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創者和奠基者,他同時也確立了中國左翼文學的階段性成果和未來方向,左翼文學是20世紀中國的主導文學思潮。不論是從進化論到階級論,從國民性批判到提倡革命文學,魯迅關注的重心始終是被壓迫的勞苦大眾,這正是左翼文學的深層本質的規定。
魯迅出生在沒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作為破落戶子弟,在更容易感受到的社會炎涼中清楚地看到壓迫階層的腐朽和被壓迫者的苦難。在他從事文學工作后,他逐步確立了為被壓迫者服務的志向。他說:“其實,我當時的意思,不過要傳播被虐待者的苦痛的呼聲和激發國人對于強權者的憎惡和憤怒而已”1 。
魯迅由翻譯介紹外國文學開始他的文學活動,一開始便表現出左翼文學的特征,這便是不大關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學,而將注意力集中在落后的俄國和東歐等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世界上的被壓迫民族和一國之內的被壓迫勞動大眾是相通的,被壓迫人民的命運也正是被壓迫民族的命運,這里,魯迅的左翼立場與愛國主義、世界主義是互為一體的。世界被壓迫民族和為被壓迫人民的文學使魯迅觀照自己本民族和人民的命運,他說“我看到一些外國的小說,尤其是俄國、波蘭和巴爾干諸小國的,才明白了世界上也有這許多和我們的勞苦大眾同一運命的人,而有些作家正為此而呼號,而戰斗。而歷來所見的農村之類的景況,也更加分明地再現于的我的眼前。偶然得到一個可寫文章的機會,我便將所謂上流社會的墮落和下層社會的不幸,陸續用短篇小說的形式發表出來了”2。可以說,一開始魯迅的文學活動和文學思想便是左翼的,上流社會與下層社會的對立以及對勞苦大眾命運的關懷,正是魯迅為代表的中國左翼文學的本質性規定,而這與魯迅翻譯介紹的世界左翼文學是相通的,后者強化了前者。而魯迅后來創作的小說散文和雜文無不是豐富著中國左翼文學的這個本質性規定。
魯迅對俄羅斯民族文學的愛好經歷了他的兩個時期,前期作為個性主義者和啟蒙主義者,他關注19世紀的俄羅斯現實文學;后期作為社會主義者關注十月革命后的蘇聯文學。不管是個性主義者和啟蒙主義者,還是社會主義者,前后期的魯迅都是左翼文學者。魯迅的《祝中俄文字之交》便是獻給偉大肥沃的“黑土”的贊美詩:“俄國文學是我們的導師和朋友。因為從那里面,看見了被壓迫者的善良的靈魂,的辛酸,的掙扎”,“希望”和“悲哀”,“從文學里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兩種人:壓迫者和被壓迫者!”魯迅的左翼文學思想同樣從民主革命時期的俄羅斯和社會主義蘇聯得到營養:“十五年前,被西歐的所謂文明國人看作半開化的俄國,那文學,在世界文壇上,是勝利的;十五年以來,被帝國主義者看作惡魔的蘇聯,那文學,在世界文壇上,是勝利的”,“給我們親見了:忍受,呻吟,掙扎,反抗,戰斗,變革,戰斗,建設,戰斗,成功。”3
魯迅文學創作前期主要受果戈理、契訶夫、安特萊夫、阿爾志跋綏夫等俄羅斯作家的影響,后期在思想上受托洛茨基、普列漢諾夫、盧那察爾斯基的影響,經由他們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喜愛《毀滅》、《靜靜的頓河》、《鐵流》等蘇聯革命文學作品。魯迅的早期左翼啟蒙主義向后期的左翼革命文學的發展,蘇聯文學擔當了橋梁作用。雖然30年代斯大林專制使蘇聯式社會主義蒙羞,而80、90年代之交蘇東巨變,蘇聯式社會主義制度解體,原因是很復雜的,但不能由此對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許多嘗試之一的蘇聯十月革命的意義全盤否定。魯迅的左翼思想與俄羅斯和蘇聯文學的聯系更不該受到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指責,因為,一分為二地看問題,魯迅所接受的俄蘇是正面的積極的,而蘇聯式社會主義的失敗歸因于與魯迅接受的無關的或反面的因素。
魯迅后期參與了中國革命文學的浪潮,對于他,革命文學有著實在的內容,這便是勞苦大眾的反抗。革命文學不管它與什么政黨的目標一致,對于左翼魯迅來說,只要與為被壓迫者服務的目標一致,不怕成為革命政黨的同路人,僅僅因為革命文學“這是屬于革命的廣大勞苦大眾的”,“我們同志的血,已經證明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革命的勞苦大眾是在受一樣的壓迫,一樣的殘殺,作一樣的戰斗,有一樣的運命,是革命的勞苦大眾的文學”4。因此,對于后期的魯迅來說,仍然是“勞苦大眾”,而不是政黨政治及革命,是他的關注重心。對于魯迅來說,為被壓迫的勞苦大眾服務的目標是一貫的,作為一個革命政黨的同路人是次要的和從屬他的左翼文學一貫的目標的。當他發現自己受到革命的政黨的一些人物壓制時,他是憤怒的,他始終是獨立的,堅守著他的左翼文學的原則。
海外學者林毓生認為,魯迅為被壓迫者的文學擔當是扎根于一種道德感情,因此不容許任何的機變權詐和實用主義;李歐梵先生贊同他的這個看法5, 認為這種道德傾向的內在邏輯必然會使他反對那種職業的政治家,不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的。對于后者就發生了兩個口號之爭。他們的說法是有道理的,為廣大勞動人民,為被壓迫者,這左翼文學的立場,正是他的道德使命和擔當。
為被壓迫者、勞苦大眾的左翼文學,在魯迅之前有著中國的傳統和世界的同類,而在魯迅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在魯迅的豐碑確立方向之后,中國現代左翼文學必將繼續開拓未來的前程。
二
魯迅一生經歷了清朝和民國兩個時代,他對這兩個時代都是不滿的。正如清末和民國正是中國社會激烈動蕩、變革的時期,魯迅作為時代的先進的知識分子,思想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發展著。魯迅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他是作為一個文學工作者出現在中國思想界的,即所謂“精神界之戰士”,這使他不同于刻板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和善變的從事實際工作的社會活動家。
魯迅的思想發展經歷了與社會發展相聯系的三個階段。早期留學日本時,他以“文化偏至”說貶斥盲目崇拜西方物質文明,熱心介紹西方以施蒂納、尼采和克爾凱廓爾為代表的“新神思宗”,即現代非理性人本主以思潮,倡導以拜倫為“宗主”的摩羅詩派。曲高和寡,魯迅嘗到了吶喊于生人中的寂寞。五四時代,中國社會思想發生大變局,魯迅以個性主義和啟蒙主義思想從事文學創作和社會文明批評,取得成功,一躍而成為思想界的領袖級人物。隨著國民大革命的失敗和社會主義思潮在世界和中國的流行,魯迅在他人生的最后階段,目光被吸引到蘇聯,他走向了馬克思主義。
魯迅曾說清朝時,他只是一個異族的奴隸,而這個朝代是中國漫長封建傳統社會的一部分,充滿了禮教“吃人”的悲劇。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華民國在復辟和軍閥爭奪中動蕩著,魯迅也說覺得久沒有中華民國,革命前是奴隸,革命后變成革命新貴們的奴隸了。“革命”是動蕩變革時代的常用詞匯,魯迅的思想也不例外地與革命復雜地結合著。“革命”一詞的破舊立新的含義,在中國的實際社會變革中,首先被用來指不同于康有為梁啟超和平改良派的孫中山等人的暴力推翻清朝政權建立民國的政治活動。民國建立后的十多年里,政權變動而社會結構依舊,革命在政治意義上逐漸失去了光澤,雖然在文化意義上獲得了更加的流行。在20年代中期,魯迅對“革命”的理解是復雜的,但隨著革命與社會主義運動結合,革命獲得了新的意義,走向馬克思主義的魯迅也終于明確了有關革命與文學的思想,這成為他后期思想的一個核心內容。
20年代中期,在辛亥革命十多年后,孫中山聯俄聯共,發動了國民大革命。南下廣州一度卷入這場革命的魯迅,對此抱著喜憂參半的態度。他認為廣東可以成為革命的策源地,也可以成為反革命的策源地,而群眾并沒有掌握自己的命運,“奉旨革命”現象含著這場革命的危機和膚淺。魯迅肯定革命對社會變革的巨大作用,但認為革命前只有對現狀不平的文學,革命中無文學,革命后的文學已經不是革命,這時他對革命文學基本上是不承認的態度。隨著大革命的失敗和蔣介石獨裁政權的建立,一出革命成鬧劇和悲劇收場,民國招牌依舊。被這場革命嚇了膽,差點丟了性命,魯迅轉而移居上海半租界,得到的教訓是文藝與政治對立,前者要變革后者要維持現狀,革命一旦勝利變成維持現狀的政治,文學被政治家壓迫。
中國社會變革不斷,“革命”不斷。當1928年魯迅受到創造社太陽社圍攻時,魯迅躲不開的革命又以新的面目出現了。這次革命不同于辛亥革命和國民大革命,現在批評他的是社會主義運動的革命文學的倡導,背后與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與馬克思主義學說、與國際社會主義運動聯系在一起。魯迅走向馬克思主義,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對前兩個革命失望過,但這次革命他抱了信心到最后。
社會主義運動本源于工業革命后的歐洲,到馬克思主義確立,成為世界性的社會思潮和運動。作為一種批判資本主義的社會理想,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卻未看到其實現。但在20世紀,這種理想終于在現實中開花結果,卻都含著對馬克思主義原創者設想的偏離。社會主義運動首先在東方誕生了蘇聯式社會主義政權,接著歐洲的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也有了執政的機會,但兩種社會主義在一般人的看法中區別是很大的,又有著深層的共同點和聯系。魯迅和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直接受到蘇聯的影響,魯迅作為一個作家,是經由蘇聯文學,走向了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
早在1925年為《蘇俄的文藝論戰》一書寫《前記》,魯迅就一直未間斷地關注蘇聯文學。在1928年前,魯迅對蘇聯文學的認識和理解主要受托洛茨基和沃隆斯基的影響,可以說,后來在中國社會主義者中名聲很臭的托洛茨基是魯迅學習蘇聯文學和馬克思主義的第一個導師。魯迅對革命與文學三階段的認識,對革命“同路人”的關注和好感,對革命內容和藝術特性的統一的強調,都明顯受著托洛茨基的影響。在托洛茨基被蘇聯政權放逐后,為進一步認識馬克思主義,也為促成中國左翼力量建立統一戰線的需要,魯迅在1929年后將注意力轉到了普列漢諾夫和盧那察爾斯基,并翻譯出版了兩人的著作;30年代后,魯迅直接接觸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
作為將社會主義運動落實為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的第一次嘗試,蘇聯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經歷了摸索和曲折的歷程。不過,現在回過頭來看,有兩條發展的線索。魯迅關注和介紹的托洛茨基、沃隆斯基、普列漢諾夫、盧那察爾斯基,都可稱為非正統派或“自由派”,他們在蘇聯的政治舞臺上都遭受挫折打擊,思想上受到批判,但他們對文藝的理解更接近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而“崗位派”、“無產階級文化派”、“拉普”可稱為正統派、激進派,他們更富有蘇聯式原創特色,更背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1932年,斯大林解散了“拉普”而代之以蘇聯作家協會,文藝從此完全由政黨控制,斯大林式專制也漸漸成為蘇式社會主義的代名詞。
蘇式社會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是以馬克思主義為主要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運動在現實社會落實的兩種主要方式。現在,蘇式社會主義陣營已經瓦解,民主社會主義在歐洲的議會斗爭中遭到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及形形色色右翼勢力的打壓。有人說中國的搞改革開放的鄧小平式社會主義或者可成為社會主義的第三種形式,這需要以政治的民主改革的最終成功來確證。
魯迅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走向了馬克思主義,參與了中國的社會主義運動,是中國和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文化巨人。魯迅是經由蘇聯文學走向社會主義的,但他吸收的是蘇聯的“自由派”的馬克思主義,而不是“拉普”和斯大林的正統派的列寧斯大林主義,后者才代表了蘇聯式社會主義的特點。因此,魯迅雖經由蘇聯走向馬克思主義,他不同于斯大林主義和蘇式社會主義,而直接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歐洲的民主社會主義相通。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作為資本主義時代的社會理想仍有著巨大的生命力,未來發展前景樂觀而光明。政治上,歐洲民主社會主義和中國改革社會主義仍有著生命力;思想文化戰線上,馬克思主義美學仍是歐美高等學府和學術研究機構里的顯學。魯迅走向馬克思主義,是他的后期的思想的偉大的發展,他的這個思想發展煥發著有意義的歷史光彩。當然,魯迅走向馬克思主義,或者可被稱為馬克思主義者,不能忽視的是,他是有著獨立而豐富思想內涵的思想家,稱他為魯迅主義者更恰當。馬克思和魯迅都是國際社會主義思潮和運動的大師和巨人。
三
一般而言,“社會主義”在20世紀的思想言說中有兩種所指,一是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簡稱蘇式社會主義,一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和社會民主政黨的社會主義。蘇式社會主義模式已經崩潰,肯定其歷史存在的一定的合理性,更要批判這種社會主義模式的弊病,揭示其歷史存在及最終崩潰的經驗和教訓。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和社會民主政黨的社會主義,兩者之間有點差異,前者偏重于文化和審美,仍是烏托邦理想和批判現實資本主義的價值參照;后者偏重于政治和經濟,由于社會民主政黨的執政而現實化,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改良政治形態。
中國走的是蘇式社會主義的道路,毛澤東時代非常明顯,鄧小平時代開始漸漸發生變化,處在不斷發展的改革進程之中。加上中國不同于前蘇聯和西方的國情,中國的改革社會主義仍有著生命力。改革社會主義畢竟是一種過渡形態,未來怎樣發展?放棄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實行資本主義形態,還是繼續打著社會主義的旗號?這關鍵取決于獲得統治合法性和執政地位的政黨。現在能探討的是兩點。首先,將自由民主社會制度的建立作為中國發展的方向和目標,這種社會制度政治上民主,混合經濟,文化思想上多元化。在這樣的現代民主社會結構上,社會主義與非社會主義的區別不在根本的社會制度上的變化,而在執政黨的政策上的偏向。在一種自由民主社會制度上,社會主義政黨執政,推行社會主義政策,便是社會主義。其次,將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理想,可稱為“民主社會主義”,是當下中國現實社會主義發展的目標和理想,也可作為對現實批判的理想價值形態。這兩點思考既總結了蘇式社會主義失敗的教訓,又沒有放棄社會主義的理想,且有對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和社會民主政黨的社會主義的某種程度的溝通。這兩點結合的民主社會主義也是現實和理想的兩面的統一。
社會主義思潮中,有一些直接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有一些與馬克思主義既有某種程度的聯系,又有某種程度的疏離,還有一些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毫無關系。蘇式社會主義和中國社會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有直接聯系。西方社會民主政黨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則是若即若離,這由于伯恩施坦、考茨基等第二國際的中右派與馬克思主義的既聯系又背離的復雜關系,和社會民主政黨在歷史發展上對自己與馬克思主義關系的定性上的變化。我強調的社會主義或民主社會主義必須與馬克思主義有直接聯系,但又批判蘇式社會主義和某種程度上肯定社會民主政黨的社會主義,并且較多接受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社會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特指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會主義思想則需要修正、變通、發展。社會主義首先被人們當作一種社會制度和社會政策,而馬克思主義則是全面的思想文化體系,作為知識分子,作為思想文化體系、世界觀與方法論、價值觀與認識論的馬克思主義更重要。
人文學界一般將站在被壓迫階級一邊,為反抗社會壓迫、實現自由民主平等的人類社會理想的立場和思想追求作為左翼思潮的本質性規定。人類自有文明以來,這種為被壓迫者的左翼文化傳統便一直存在。但我強調的是,進入現代文明以來,有形形色色的左翼文化思潮,但馬克思主義無疑是最深厚博大的、影響最大的和最有生命力的。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是更高肯定的“左翼”。
左翼魯迅,是魯迅與左翼、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結合體。魯迅既是左翼文化工作者,30年代左翼文化領袖,又是馬克思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至于魯迅本人思想的獨特性,不能與左翼、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任何一個劃等號,但可以與左翼魯迅、“魯迅主義”劃等號。有人說,魯迅本人的思想是發展變化的,曾有的又放棄,矛盾性存在,有一些方面思考不多或缺失,這是存在的。魯迅思想的本質特征是等于左翼魯迅或魯迅主義的,他有自己的時代的規定性,對于后人的左翼魯迅言說和闡釋,他放棄的或存在的錯誤需要修正,他的矛盾性需要在變通中統一,他一些思考不多或缺失的方面需要補充和發展。
四
民族主義是近代以來一直強烈存在的社會思潮,雖然每一個民族進入文明史以來便有對自己本民族的自覺意識,但現代民族主義無疑是西方文明全球化的產物。西方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殖民侵略,不但引起了中國與帝國主義的民族矛盾,也激化了封建統治者與被壓迫民眾的矛盾。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致力于民族覺醒和現代化的先進知識分子學習西方強國經驗,西方的現代民族國家意識便被中國所接受。與西方一些單純民族的國家不同,中國的現代民族觀念,實際上指多民族共同體的國家。中國的現代民族主義意識,便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共同體國家的意識,體現為中國人對本民族國家的情感、意識和觀念,便包括對民族國家內部矛盾和與外部矛盾的看法兩個方面。
現代中國歷史上的民族主義,表現出多樣的復雜的形態。因為要談魯迅,我們可重點考察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民族主義。以魯迅為代表的30年代左翼民族主義,便與自由主義的右翼民族主義,國民黨政權的民族主義有著不同。從內外兩個矛盾的視角來看,左翼民族主義強調民族民主革命,即反帝反封建,既反對帝國主義,又追求階級解放。自由主義的右翼的民族主義不贊同左翼民族主義的反帝和階級斗爭,強調模仿西方,在維護現政權的穩定基礎上確立現代自由憲政制度。國民黨政權的民族主義有兩種表現,一是以蔣介石為代表,推行法西斯主義的民族主義,一是以汪精衛為代表的民族投降主義。國民黨政權的民族主義的兩種表現在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間也有反映,30年代的民族主義文藝運動和40年代初的戰國策派相似于前一種,周作人等“附逆”知識分子屬于后一種。顯然的,左翼民族主義是中國30年代的多樣民族主義中的主導性思潮,這也是中國抗日反帝斗爭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現代著名思想家,左翼文化巨人魯迅有著非常成熟而又先進的現代民族主義觀,這是他的博大精深的左翼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魯迅不但是現代中國文化的一個巨人,也是中國左翼文化的永遠的旗幟。在當前,民族主義思潮非常活躍,并且表現形態極其多樣并且復雜,重新學習和弘揚魯迅的左翼民族主義觀,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從內外兩個矛盾及其關系角度來分析,魯迅的左翼民族主義表現為三個特點。
魯迅的左翼民族主義首先是被壓迫階級的民族主義,指向由階級解放到社會解放的社會主義的道路。在魯迅的青年留學時期,懷抱著“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救國理想的魯迅確立了現代“立人”的思想,由“立人”而建立“人國”,由此確立民族的振興道路。但這一思想過于玄虛,沒有在現實中落實的可能,魯迅于是陷入了思想的迷茫。在五四時期,魯迅猛烈地批判中國傳統文明的“吃人”本質,但喊出的“救救孩子”的呼聲畢竟空洞,伴隨他的是“與黑暗搗亂”的虛無而絕望的情緒。雖然魯迅很早就由俄羅斯文學認識到國家內部是分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兩個階層的,只有到二十年代后期,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才終于找到了自己確信并為之奮斗的青年理想的踏實的道路,這就是獻身于階級解放,由階級解放到社會解放,這正是他的“立人”到“人國”玄虛理想的可行的現實選擇。從這個意義上,魯迅主義,當是指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之后的魯迅思想,這是魯迅思想發展的高潮和成熟階段,30年代的魯迅由此成為左翼文化的大師和旗幟。魯迅由批判國民性到批判社會的階級壓迫,揭露統治者的反動和社會黑暗,熱切地為新興的階級解放的斗爭而擲出他的像匕首、像投槍的筆。正如他所說:“左翼作家們正和一樣在被壓迫被殺戮的無產者負著同一的運命,唯有左翼文藝現在和無產者一同受難(passion),將來也將和無產者一同起來。”6
魯迅的左翼民族主義其次是被壓迫民族的民族主義,指向反帝和團結被壓迫民族共同發展國際主義的道路。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生活在帝國主義對第三世界的瘋狂壓迫和被壓迫民族奮起反抗民族救亡的時代,民族救亡既指向對國內封建統治者的反抗,也指向世界上被壓迫民族對帝國主義的共同斗爭。在魯迅深受幻燈片事件的刺激,棄醫從文,致力于思想啟蒙之初,魯迅便大量翻譯世界上被壓迫國家的作品,他感到深受帝國主義壓迫的中國與世界弱小民族的心靈是相通的。也由此,他在《摩羅詩力說》中表達了對英國詩人拜倫對被壓迫民族反帝斗爭的支持的敬意。30年代,第一個現實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擔當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反帝斗爭的導師的角色,魯迅與國際左翼革命力量相呼應,便也對蘇聯表達了他的敬意。在社會主義運動的打擊下,帝國主義的世界殖民體系被打破,第三世界國家紛紛獲得了民族獨立。盡管蘇式社會主義后來由于內部問題而瓦解,蘇聯和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為第三世界國家打退帝國主義獲得民族獨立所做出的貢獻是無法抹殺的。魯迅既為中國的反對帝國主義斗爭做出偉大的貢獻,也對世界弱小國家的反帝斗爭熱心支持,表現出左翼民族主義所包含的國際主義精神。魯迅稱贊密茨凱維支,“是波蘭在異族壓迫之下的時代的詩人,所鼓吹的是復仇,所希求的是解放”7。他積極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營救被國民黨法西斯政府逮捕的國際左翼人士牛蘭夫婦等人。他撰文猛烈地揭示和批判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壓迫,《友邦驚詫論》便是這樣主題的眾多的名篇之一。
魯迅的左翼民族主義還表現在同形形色色的錯誤的民族主義作斗爭。針對狹隘的自大的民族主義,魯迅作了尖銳地批判,指出它是“合群的愛國的自大”,于反帝無補,反而有害,因為它將無理性的由于外國強權的壓迫所產生的憤恨無例外地要發泄到本民族的獨異之士和弱者身上。自大民族主義推崇國粹,盲目地仇視外國一切東西;魯迅卻批判國粹中的封建性糟粕,堅持“拿來主義”,以西方為師,“即使那老師是我們的仇敵罷,我們也應該向他學習”8 。拿來當以利我為主,所以魯迅又反對“被描寫”,反對帝國主義話語對中國的丑化。他特別指出一種“西崽”的民族主義,“依徙華洋之間,往來主奴之界”,為洋人的狗腿子,又罵洋人,更為虎作倀地歧視同胞。對30年代以國民黨政權為依靠的民族主義文學運動,魯迅更是加以深刻地揭露它是“流尸文學仍將與流氓政治同在”,實際上是國內的反動統治者勾結帝國主義鎮壓本國勞動人民和為帝國主義前驅欺負其他被壓迫民族的流氓政治在文學上的反映。魯迅也同自由主義的右翼的民族主義作斗爭。后者對左翼民族主義的反帝和階級斗爭不予理解和表示反對,實際地維護著當時反動的壓迫人民的國民黨政權,不自覺地充當著壓迫階級的“乏走狗”。魯迅并不反對現代憲政制度,他一則認為與虎謀皮,無實現的可能也就沒有積極意義,反而充當了統治者壓迫人民的“劊子手”,二則他認為平等和自由很難兩者得兼,階級解放的民主比抽象的自由實際上是統治者壓迫人民的自由更重要。自由主義者憧憬著擠入國際帝國主義俱樂部,他們不反帝并往往與帝國主義一樣歧視第三世界被壓迫民族。
學習魯迅的左翼民族主義,具有極大的時代意義。魯迅的民族主義是被壓迫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民族主義,是被壓迫民族的國際主義。在當下的中國,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并沒有消除;當下中國民族主義思潮仍非常活躍,并且思潮內部各種民族主義非常復雜。魯迅的左翼民族主義便仍是值得學習和弘揚的可貴的精神資源。
學習魯迅的左翼民族主義,就要支持民族內部的反對階級壓迫的斗爭,也要支持世界上被壓迫民族的反帝斗爭,這是左翼民族主義的兩個核心定性。首先要由階級解放到民族解放,建立“人的國”,從而振興和繁榮我們的民族共同體國家。其次要支持世界人民的反帝反霸斗爭,這是與作為第三世界的中國的民族振興分不開的,也是國際人道主義和國際正義的體現。以魯迅為開創者和奠基者的魯迅左派必繼續將這種為被壓迫階級和民族而奮斗的左翼民族主義進行到底。
左翼魯迅,是魯迅與左翼、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結合體。魯迅既是左翼文化工作者,30年代左翼文化領袖,又是馬克思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魯迅是經由蘇聯文學走向社會主義的,但他吸收的是蘇聯的“自由派”的馬克思主義,而不是“拉普”和斯大林的正統派的列寧斯大林主義,后者才代表了蘇聯式社會主義的特點。因此,魯迅雖經由蘇聯走向馬克思主義,他不同于斯大林主義和蘇式社會主義,而直接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歐洲的民主社會主義相通。不論是從進化論到階級論,從國民性批判到提倡革命文學,魯迅關注的重心始終是被壓迫的勞苦大眾,這正是左翼文學的深層本質的規定。魯迅的民族主義支持民族內部的反對階級壓迫的斗爭,也要支持世界上被壓迫民族的反帝斗爭,這是左翼民族主義的兩個核心定性;是被壓迫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民族主義,是被壓迫民族的國際主義。
注釋:
1魯迅:《雜議》,《魯迅全集》,第1卷第22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下面注釋同略。
2魯迅:《英譯本〈短篇小說集〉自序》,《魯迅全集》,第7卷第389頁。
3魯迅:《祝中俄文字之交》,《魯迅全集》,第4卷第459、460、462頁。
4魯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魯迅全集》,第4卷第283頁。
5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岳麓書社1999年版,第156頁。
6魯迅:《黑暗中國的文藝界的現狀》,《魯迅全集》,第4卷第289頁。
7魯迅:《〈奔流〉編校后記》,《魯迅全集》,第7卷第185頁。
8魯迅:《從孩子的照相說起》,《魯迅全集》,第6卷第82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