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由尋道而真理。實踐總是人的實踐。人的本質存乎社會。實踐的本質存乎“社會實踐”。換言之,社會實踐不過就是革命的實踐“工作在場性”。教員指出:“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將社會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尺度和標準,強調了人對自己的客觀現實形成正確認識的根據。真理本身必須視為革命實踐活動。就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運動鏈條的終極原理看,真理又是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徹底的馬克思主義工作者堅持實踐向歷史敞開,實踐標準從而必須服從、隸屬于歷史標準。
(二)
假設無須檢驗。真理不同于假設,真理接受檢驗。接受檢驗的真理是具體的歷史真理,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統一。商品兩因素作為革命幽靈學的“認識論真理”,同樣必須接受檢驗。檢驗商品兩因素的真理性,不能通過別的途徑,只能是商品社會史。換言之,歷史是檢驗“幽靈學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包括社會實踐)是“活的歷史”,當然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但并不作為檢驗“幽靈學真理”的標準。“至于實踐本身,它只是檢驗人的認識真理性的一種途徑、手段、方式、方法而已。因為它是將人的認識與認識對象直接連接起來的途徑或中介。”(屈炳祥)幽靈容易被幽靈化。幽靈之不在場,難以為現象的肉眼所識別,故顯得不可實證。所謂:“它只是在進入生產過程時,通過工人勞動塑形和構序的實際運作突現式地在場,使原料和勞動條件獲得‘靈魂’,在生產過程結束時,非對象化勞動銷聲匿跡于被賦型的勞動產品的對象性勞動之中。”(張一兵)拿生產力標準來說,一旦忽略生產力決定論是“生產方式矛盾中的決定論”,就極容易混淆要素論和唯物史觀生產力理論,乃至在要素論與生產力中性論之間直接劃上等號。但是,資本異化的障眼法并非始終能夠將生產幽靈設定為“非對象化的活動”。“我們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大前提下發展市場經濟,什么時候都不能忘了‘社會主義’這個定語(習近平)……實際上否定了中性的生產力,否定了中性的生產建設,否定了中性的市場經濟,成為以決大多數人民為中心的生產力、生產建設和市場經濟,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紫虬)
(三)
《資本論》是以真理的“歷史標準”(包括人類歷史的社會實踐結果)為立論依據,進行謀篇布局的。從而著眼于理論“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來檢驗“自己的思想”的正確性。“我的闡述方法不是黑格爾的闡述方法,因為我是唯物主義者,而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黑格爾的辯證法是一切辯證法的基本形式,但是,只有在剝去它的神秘的形式之后才是這樣,而這恰好就是我的方法的特點。”(馬克思)就實質而論,《資本論》對真理的命名是“客觀規律”(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同時注重對政治經濟學領域的社會規律同自然規律的聯系和區別進行科學說明。實際上,馬克思對《資本論》研究對象的說明,即采用“具體的歷史真理”的敘述方式,它以對“商品兩因素”進行自然歷史過程的特別檢驗方式,巧妙化為“生產方式——生產關系——交換關系”結構布局。由于這一布局,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得以有序開展。
(四)
“我們看到,//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這種對立的解決絕對不只是認識的任務,而是現實生活的任務,而哲學未能解決這個任務,正是因為哲學把這僅僅看做理論的任務。”(馬克思)《資本論》“真理知識的原理”乃是知行合一。同樣以商品兩因素為例:它的真理的知乃是“使用價值”和“價值”分別作為分屬不同領域的“商品對象性的客觀知識”,它的真理的行則是“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所發生的矛盾規定系為商品生產方式矛盾的一種“特別在場性”。也因此,作為“幽靈學總論”,《資本論》商品章第一節的分析委實包含了“生產方式的兩儀對象矛盾”“生產關系的兩儀對象矛盾”以及“交換關系的兩儀對象矛盾”等不同層級的規定性。這些矛盾的結晶體是“經濟的社會形態的商品生產方式”:它是一個“歷史具體”,所以,它的邏輯真理即是“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二重性”。“胡扯什么價值概念必須加以證明,只不過是由于既對所談的東西一無所知,又對科學方法一竅不通。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子都知道的。小孩子同樣知道,要想得到與各種不同的需要量相適應的產品量,就要付出各種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會總勞動量。這種按一定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必要性,決不可能被社會生產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變的只是它的表現方式,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規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能夠發生變化的,只是這些規律借以實現的形式。而在社會勞動的聯系體現為個人勞動產品的私人交換的社會制度下,這種按比例分配勞動所借以實現的形式,正是這些產品的交換價值。”(馬克思)
(五)
對于“唯一標準”,我們不能在別的意義上,而只能對其做“一元論(規定性)”解讀。“科學的任務正是在于闡明價值規律是如何實現的。所以,如果想一開頭就‘說明’一切表面上和規律矛盾的現象,那就必須在科學之前把科學提供出來。李嘉圖的錯誤恰好是,他在《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論價值的第一章里就把尚待闡明的所有一切范疇都預定為已知的,以便證明它們和價值規律的一致性。”此外,“理論的歷史確實證明,對價值關系的理解始終是一樣的,只是有的比較清楚,有的比較模糊,有的摻雜著較多的錯覺,有的包含著較多的科學的明確性。”(馬克思)教員將社會實踐活動作為探索真理、將社會實踐的產物成果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途徑”(倡導“社會實踐哲學”),在于突出“真理的相對性”(真理的適用范圍和條件),——這同時是發揮主體人的主觀認識能動性所在。真理是社會實踐的真理,總是向前發展、內涵不斷得到補充和豐富的。同時,對于真理的認識把握又總要向“絕對真理”認識回歸。這導致馬克思在處理“商品兩因素”和“價值形式的發展”的關系上,將后者視為“相對真理”,相較而言,將前者視為“絕對真理”。前者揭示形式規定背后的內容,后者將形式規定從內容中舒展開來。和價值形式理論(即“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理論鏈條)對應的實踐鏈條是“從個別上升到一般”。
(六)
理論和實踐必然是相互檢驗。針對生產幽靈,交換則是個“相對的真理”。與現象學掩蓋本質不同,幽靈學燭照本質;進而可以說,沒有專門的本質學,只有革命的幽靈學,其用以披露真相的規定性即“矛盾學”。“商品只有作為同一的社會單位即人類勞動的表現才具有價值對象性,因而它們的價值對象性純粹是社會的,價值對象性只能在商品的交換價值或交換關系,才探索到隱藏在其中的商品價值。”繼而,“價值形式不只是要表現價值一般,而且要表現一定量的價值,即價值量。”(馬克思)遵循幽靈學的真理,價值形式——交換價值的各種等式——需要從商品兩因素的對象性矛盾規定中再度引申出來。這樣才有相對真理的實踐形式——拜物教認識,從中驅趕歷史現象學,沿著矛盾法則將商品形式、貨幣形式、資本形式視為價值形式發展從低級到高級的各個經濟肉身階段。幽靈學真理作為“最高意義的真理”變實踐標準為歷史標準,是基于終極標準的意蘊解讀“唯一標準”。這是唯一標準的“一元論”。歷史而不是別的東西,構成實踐的意義指向性。從革命的實踐看,將實踐作為“檢驗標準”,乃言真理的實踐屬性。只有革命的實踐活動才是真理的靠得住的科學檢驗。
(七)
“使用物品成為商品,只是因為它們是彼此獨立進行的私人勞動的產品。這種私人勞動的總和形成社會總勞動。因為生產者只有通過交換它們的勞動產品才發生社會接觸,所以,他們的私人勞動的獨特的社會性質也只有在這種交換中才表現出來。換句話說,私人勞動在事實上證實為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換使勞動產品之間、從而使生產者之間發生了關系。”“商品世界的這種拜物教性質,是來源于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商品形式的奧秘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由于這種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馬克思)教員指出,“規律,開始總是少數人認識,后來才是多數人認識。就是對少數人說來,也是從不認識到認識,也要經過實踐和學習的過程。任何人開始總是不懂的,從來也沒有什么先知先覺……教科書不承認現象和本質的矛盾。本質總是藏在現象的后面,只有通過現象才能揭露本質。教科書沒有講人們認識規律要有一個過程,先鋒隊也不例外。”即是說,真理具有實踐屬性,它絕不是純認識。這是一個實踐的鏈條,不是理論邏輯的自然延伸。《資本論》商品章的最后一節,馬克思沒有抽象談論商品拜物教,如上指出,委實作為商品經濟的“歷史實踐活動”。客觀實際作為真理的“另一種表述”,于是強烈地針對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秘密”。
(八)
“毛澤東費盡一生心血,都沒有改變蘇聯體系包括機械唯物主義、機械辯證法對中國人的根深蒂固影響。胡福明等人寫的綱領性文章就是最好的證明。”(士心)這是針對蘇聯教科書的弊端及中國社會主義實踐出現的問題所發的一個議論。經驗主義向實用主義、折中主義的滑落演變總是來自于對馬克思主義的不求甚解。“沒有矛盾論的實踐論,其實就是經驗主義。”“毛澤東具體化了實踐的對象性活動,用新的實踐檢驗前期形成的理性認識,而不是檢驗感知經驗或有用性,不僅僅是克服教條主義,而是也要克服并不能把實踐標準堅持到底的經驗主義及其衍生的實用主義。”(紫虬)商品拜物教批評所針對的,除了唯心史觀,也包括“庸俗的唯物一元論”。對于歷史宏大而復雜的問題,長時段的分析從而時間是“唯一的標準”(最高標準)。為此唯一標準所針對的,只能是實踐和認識的“革命一元論”。
(九)
用唯物史觀統帥認識論,要求貫徹列寧的“特別堅持的是‘歷史’唯物主義,而不是歷史‘唯物主義’”。“一旦我們逃到其他的生產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產的基礎上籠罩著勞動產品的一切魔法妖術,就立刻消失了。”(馬克思)也因此,《資本論》的起點規定絕非“邏輯學的商品”,而是“幽靈學的商品兩因素”。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特別強調的是“辯證”唯物主義,而不是辯證“唯物主義”。實踐的唯一標準并不必然導致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同樣,帶著小資意識的“實踐”基本上表現為觀察問題時的片面性和主觀狹隘性,他們的思想和方法比較容易地表現為“經驗主義”。歷史檢驗真理作為一元標準(所謂“歷史真理標準”),所摒棄者就是“思維的彼岸性”,就是在實踐與理論統一這個問題上除去關于“單一標準”的任何幻想,摒棄“實證主義的科學無知”,克服依照常識思維的“經驗主義的幻想”和“實用主義的蠻干”,從而,它在幽靈學真理層面堅持實踐標準和價值標準的統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