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靈學:唯物主義的工作統一
(馬克思主義主體邏輯的幽靈學用語及其相互關系)
【作者按】唯物原則僅僅肯定“肉身”,并且將意識視為物質性的,在堅持物質標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同時,不免落入“主觀意識(以因果鏈條)支配個人肉體”的拜物教窠臼。這和盧卡奇命題——以勞動的目的設定論支配、調節物質身體,格格不入。歷史唯物主義的客觀行動標準是“主體”,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唯物史觀設定了唯物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提升的路徑:主體邏輯,設定了幽靈學(物質生產的主體論)與現象學(生產要素的經濟論)的路線斗爭。然則,唯物史觀具有四重標準:物質標準、實踐標準、主體標準(矛盾標準)、歷史標準。前兩重標準設定客觀批判、主觀批判,前三重標準設定社會客觀批判、社會主觀批判,歷史標準是最高意義的標準,其工作統一唯物、唯實踐、唯主體(即存在者)、唯矛盾。馬克思主義主體邏輯唯“生產”、唯“勞動”、唯“規律”、唯“批判”,因而具象了馬克思主義范疇,把人類有關于自身“歷史身體”的科學認知力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自然科學成就了唯物主義,一句話,主體和客體的統一促成唯物主義工作統一,這就是“究天人之際”。沒有比恩格斯的話更能清楚地概括唯物主義的工作性質了:“因為,我們不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類社會中,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也有自己的發展史和自己的科學。因此,問題在于使關于社會的科學,即所謂歷史科學和哲學科學的總和,同唯物主義的基礎協調起來,并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改造。”[30]【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人民出版社,1997,第22頁。】
看來,恩格斯比中國人更了解“天人合一”(本質上體現二重性總體思維結構)的實踐內涵。在這個基礎上,列寧發揮說:“馬克思加深和發展了哲學唯物主義,而且把它貫徹到底,把它對自然界的認識推廣到對人類社會的認識。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過去在歷史觀和政治觀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種混亂和隨意性,被一種極其完整嚴密的科學理論所代替,這種科學理論說明,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如何從一種社會生活結構中發展出另一種更高級的結構……正如人的認識反映不依賴它而存在的自然界即發展著的物質那樣,人的社會認識(即哲學、宗教、政治等等的不同觀點和學說)反映社會的經濟制度。政治設施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從這種意義上說)馬克思的‘哲學’是完備的哲學唯物主義,它把偉大的認識工具給了人類,特別是給了工人階級。”[31]【注:《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第335頁。】
(一)
人類的啟航是站在物質文明規劃的基石之上。工藝學的發展成就達到一定的高度,使得人們具有自覺認識批判的可能。而由于有了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科學發現,這才有了真正意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規定。單純的唯物主義概念并未根除抽象的終極追問,本身存有本體論的工作幽靈。所以列寧說:
馬克思認為他的理論的全部價值在于這個理論“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后一性質的確完全地和無條件地是馬克思主義所固有的,因為這個理論公開認為自己的任務就是揭露現代社會的一切對抗和剝削形式,考察它們的演變,證明它們的暫時性和轉變為另一種形式的必然性,因而也就幫助無產階級盡可能迅速地、盡可能容易地消滅任何剝削。這一理論對世界各國社會主義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嚴格的和高度的科學性(它是社會科學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結合起來,并且不僅僅是因為學說的創始人兼有學者和革命家的品質而偶然地結合起來,而是把二者內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結合在這個理論本身中。實際上,這里直接地提出理論的任務、科學的目的就是幫助被壓迫階級去進行他們已在實際進行的經濟斗爭。“我們并不向世界說:‘停止斗爭吧,你的全部斗爭都是無謂之舉’,而是給它一個真正的斗爭口號。”因而在馬克思看來,科學的直接任務就是提出真正的斗爭口號,也就是說,善于客觀地說明這個斗爭是一定生產關系體系的產物,善于了解這一斗爭的必然性、它的內容、它的發展進程和條件。要提出“斗爭口號”,就必須十分詳細地研究這一斗爭的每種形式,考察它由一種形式轉為另一種形式時的每一步驟,以便善于隨時判定局勢,不忽略斗爭的總性質和總目的——完全地和徹底地消滅任何剝削和任何壓迫。[32]【注:《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第213-214頁。】
其實質在于拒絕強加給唯物主義的種種曲解,指出曲解者的工作目的:企圖證明這個理論(馬克思主義)“沒有根據”。“硬說它荒謬到不愿考慮社會生活的全部總和……其實完全相反,唯物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者——是最先提出不僅必須分析社會生活的經濟方面而且必須分析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一問題的社會主義者。”[33]【注:《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第182頁。】
從生產力全面轉向生產關系的研究,這才有了堅實的歷史唯物主義。這凸顯了存在者的發展規定。但指認“馬克思主義者信奉抽象歷史公式的不可變易性”,“這完全是撒謊和捏造!”其實,“從來沒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馬克思的理論是一種必須普遍遵守的歷史哲學公式,是一種超出了對某種社會經濟形態的說明的東西。”“總之,這是對馬克思主義者的最陳腐最庸俗的責難,這種責難是所有那些絲毫不能從實質上反駁馬克思主義者觀點的人早已用過了的。”[34]【注:《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58頁。】
(二)
辯證法的工作命題在于發掘“存在者”,由此產生了現代語義的科學,多學科的專門化研究能夠為統一研究對象規定所協整。相應地,科學的命題即在于工作燭照這個存在者。
辯證法是元概念意義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者將之鍛造為建設世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由于旨在克服片面科學的局限性,確證科學的總體存在性,——只有統一的一門科學即歷史科學,辯證法作為“科學”就只能作為銳利思想武器之規定。其克服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之處,就在于將存在看作自為生成的生長對象,從而最終落腳為批判和能動實踐。這導致《商品》的工作邏輯即存在批判→本質批判→概念批判→精神現象批判。對商品存在的批判的第一個工作成果是唯物主義工作外部和辯證法規定的結合,即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堅持自覺行動的唯物主義,即認定唯物主義是進到對象中的辯證認識論(研究對象),是包含發展規定的實踐和認識,是有關于行動的一種客觀實在。對此,列寧的回答十分地明確和干凈利落:“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而且,“馬克思和恩格斯幾十次地把自己的哲學觀點叫做辯證唯物主義。”[35]【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人民出版社,1950,第1-7頁。】
關于辯證唯物主義是“哲學”(辯證認識論)的說法,并非列寧為反擊資產階級哲學所采用的權宜之計的想法。實際的蘊涵是:第一,反對既成事實,主張運用辯證的歷史的方法來把握唯物主義存在規定。這種工作性質使得“辯證的唯物主義”的說法極具廣泛性、工作涵容性。盧卡奇談到他對這個用語的看法時,巧妙而意味深長。他講到:“據我所知,馬克思本人從未用過‘辯證唯物主義’這種說法,當然,他經常說到辯證方法;而恩格斯經常使用的‘歷史唯物主義’這種提法,始終是指學說的總體,而絕不是這種學說在作為特殊領域的歷史‘領域’中的特殊‘應用’。馬克思在歷史中發現了每個存在的普遍的運動原則,對他來說,‘應用’這種表達與他自己的基本原理是相矛盾的。他所說的歷史過程一般指宇宙的全部不可逆過程……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這個歷史過程既無開端也無中介。”[36]【注:盧卡奇:《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上卷,白錫堃等譯,重慶出版社,1993,第318-319頁。】
第二,作為哲學的實現,其認識成果主要集中體現在自然科學中。例如,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可以看成關于自然科學成果的一個工作總匯。而之所以存有總體自然科學這么一個科學上的存在,按1844年手稿的看法,是因為:
自然科學展開了大規模的活動并且占有了不斷增多的材料。而哲學始終是疏遠的,正像自然科學對哲學也始終是疏遠的一樣。過去把它們暫時結合起來,不過是離奇的幻想。存在著結合的意志,但缺少結合的能力。甚至歷史學也只是順便地考慮到自然科學,僅僅把它看作是啟蒙、有用性和某些偉大發現的因素。然而,自然科學卻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為人的解放做準備,盡管它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發展。工業是自然界對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學對人的現實的歷史關系。因此,如果把工業看成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質,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質,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自然科學將失去它的抽象物質的方向或者不如說是唯心主義的方向,并且將成為人的科學的基礎……說生活還有別的什么基礎,科學還有別的什么基礎——這根本是謊言。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因此,通過工業——盡管是以異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學的自然界……(一句話)科學只有從自然界出發,才是現實的科學。
(三)
由于錯置存在者規定,海德格爾荒謬地認為:“存在不能由存在者得到解釋。實在只有在存在之領會中才是可能的。”而所謂“存在之領會屬于我們稱之為此在的那種存在者的存在方式”,進而,“唯當存在之領會這樣的東西存在,對存在的意義的追問才是可能的。”[37]【注: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4,第231-239頁。】
用此在來界說主體和客體,既回避了黑格爾的矛盾學說,又兼顧康德的主體學說;通過這種處理,實際上,時間性規定主要由主體的此在去發掘和說明。與之不同,唯物主義對象把自己的實踐元素稱為“客體”和“主體”。其免除了該種指責:“如果我們主張馬克思的所謂‘唯物史觀’對黑格爾主義具有實質上的獨立性,如果我們把它列為另外一種進化論,這樣作是由于兩種考慮。第一,馬克思的歷史理論的發展,是與馬克思同黑格爾的關系不相牽涉的……從這種批評開始,是一個完全正確和極其實證的方法,但同黑格爾的思辨毫無關系。第二,馬克思的歷史理論在性質上是一種工作假說。它同任何哲學或信條都是可以相容的,因而不應當把它同任何一種特殊的哲學連在一起——不論是黑格爾主義或者唯物主義,對它都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夠的。”[38]【注:熊彼特:《經濟分析史》第2卷,楊敬年譯,商務印書館,2001,第96-97頁。】
由于堅持矛盾方面的構造,對象就分別從主體和客體方面代表了“實踐活動”和“實踐模式”。從這個條件出發,對象將自身的實在規定摹寫為“物質生產方式”和“社會生產方式”。它們彼此工作貫通。矛盾構造進一步生出際間運動關系。據此,它們于商品生產域內確立兩個能動的因素:具體勞動形成和抽象勞動形成。作為實踐的規定,它們同樣彼此貫通。這就為存在者(規定)的整體出籠奠立了基礎。
統一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科學構造出大寫的科學規定,形成為關于實踐科學和批判科學的大寫規劃。[39]【注: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待這種統一,毛澤東有一段精辟入里的話:“我們要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為綱,來研究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問題。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生產關系,但是要研究清楚生產關系,就必須一方面聯系生產力,另一方面聯系上層建筑……當然,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生產力和上層建筑這兩方面的研究不能太發展了。生產力的研究太發展了,就成為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了;上層建筑的研究太發展了,就成為階級斗爭論、國家論了。”(《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130-131頁)】
從這一意義上說,辯證法是有關于唯物主義規定的自覺發掘(過程),見證全部科學發現過程,乃至確證科學本身。從此種特殊意蘊工作要求出發,《商品》的完成可以說即與之有關:“一旦我卸下經濟負擔,我就要寫《辯證法》。辯證法的真正規律在黑格爾那里已經有了,當然是具有神秘的形式。必須去除這種形式……”[40]【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88頁。】
循此思路,《商品所體現的勞動的二重性》、《價值形式》可以說即是唯物主義全體概念的成型化:通過去除神秘,從客觀進到客觀發展,一直進到社會客觀發展,從唯物主義一直進到歷史唯物主義,徹底解放了辯證法。在《黑格爾辯證法(邏輯學)的綱要》一文,列寧舉出“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其“唯物主義的”限定詞在于指示馬克思主義客觀批判思想。
辯證唯物主義是立足在發展上的規定,從而自然科學的長足進步的基礎上對存在者的審視;不過,要點仍然集中在對發展規定本身進行探究,而把“社會”視作這一探究活動的自然對應。故而,《商品所體現的勞動的二重性》僅完成與“辯證唯物主義”有關的批判分析,盡管它同樣涉及歷史。最終完成與“歷史唯物主義”直接相關的批判分析乃是《價值形式》,其后的《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秘密》宏構歷史唯物主義于人類生產生活場域,這是壯觀的通史圖景。恩格斯的看法則是,這些工作步驟最早完成在自然科學革命領域,爾后成就在“關于普遍聯系的科學”規定中。
事實上,直到18世紀末,自然科學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學,關于既成事物的科學,但是在本世紀,自然科學本質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學,是關于過程、關于這些事物的發生和發展以及關于聯系——把這些自然過程結合為一個大的整體——的科學……首先是三大發現使我們對自然過程的相互聯系的認識大踏步地前進了……自然哲學就最終被排除了。任何使它復活的企圖不僅是多余的,而且是倒退。這樣,自然界也被承認為歷史發展過程了。而適用于自然界的,同樣適用于社會歷史的一切部門和研究人類的(和神的)事物的一切科學。在這里,歷史哲學、法哲學、宗教哲學等等也都是以哲學家頭腦中臆造的聯系來代替應當在事變中去證實的現實的聯系,把全部歷史及其各個部分都看作觀念的逐漸實現,而且當然始終只是哲學家本人所喜愛的那些觀念的逐漸實現。這樣看來,歷史是不自覺地、但必然是為了實現某種預定的理想目的而努力……因此,在這里也完全像在自然領域里一樣,應該通過發現現實的聯系來清除這種臆造的人為的聯系;這一任務,歸根到底,就是要發現那些作為支配規律在人類社會的歷史上起作用的一般運動規律。[41]【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人民出版社,1997,第37-39頁。】
(四)
哲學的使命始終在于有效地提出任務。因此,為了進行主觀批判,列寧將馬克思主義同時看成是“哲學”。他甚至說,“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就是唯物主義”;這顯然與列寧在他所處歷史上的革命任務緊密相關:“在歐洲全部近代史中,特別是18世紀末葉,在同一切中世紀廢物,同農奴制和農奴制思想展開決戰的法國,唯物主義成了唯一徹底的哲學……馬克思和恩格斯最堅決地捍衛了哲學唯物主義”,然而,“并沒有停止在18世紀的唯物主義上,而是把哲學向前推進了……這些成果中主要的就是辯證法。”[42]【注:《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10頁。】
(1)在《資本論》中,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不必要三個詞:它們是同一個東西}都應用于一門科學,這種唯物主義從黑格爾那里吸取了全部有價值的東西并發展了這些有價值的東西。
(2)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特別強調的是辯證唯物主義,而不是辯證唯物主義,特別堅持的是歷史唯物主義,而不是歷史唯物主義。[43]【注:《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第115-116、145頁。】
列寧據此才聲稱說: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并且,這里已經有了工作轉換性:唯物主義(客觀批判)→辯證唯物主義(系統化的批判規定)→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客觀批判),目的是尋求和反映變化的秩序性。[44]【注:在這個工作序列中,如果不恰當地將批判的始源規定——唯物主義歸結為這種或那種形式的“本體論”,那么,辯證唯物主義勢必降格為“邏輯學”,歷史唯物主義勢必降格為“認識論”。結果,自然史和人類史的對象就會被認定是邏輯層面的認識統一,以至于使辯證法墮落為一般總體概念。】
我所說的對馬克思主義的狹隘理解,是指馬克思主義者本身來說的……經他們敘述的馬克思主義大概就成了這樣一種學說,它說明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以私有者的勞動為基礎的個人所有制,怎樣經歷著辯證的發展,怎樣變為自己的否定,然后又怎樣社會化。他們鄭重其事地把馬克思主義的全部內容納入這一“公式”,不談它的社會學方法的一切特點,不談階級斗爭學說,不談研究的直接目的——揭露一切對抗和剝削形式,以幫助無產階級來推翻這些形式。毫不奇怪,得出的必然是一種這樣暗淡和狹隘的東西,以致我們的激進派也要為貧乏的俄國馬克思主義者表示惋惜。當然呵!如果在俄國專制制度和俄國反動勢力的橫行時代,可以完整地、確切地和充分地敘述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的結論徹底說出來,那么,俄國的專制制度和反動勢力就不成其為專制制度和反動勢力了……把一些根本不懂階級斗爭,不懂資本主義社會所固有的必然對抗,不懂這種對抗的發展,不懂無產階級的革命作用的人算作馬克思主義者;甚至把一些直接提出資產階級方案的人,也算作馬克思主義者,只要他們有時也說過“貨幣經濟”及其“必然性”等等一類字眼就行,而承認這些字眼是馬克思主義者專用的字眼,是需要有米海洛夫斯基先生那樣的機智的。[45]【注:《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第212-213頁。】
(五)
由主觀批判聲援的這一客觀辯證法,與資產階級知識論迥異。達爾文注意到在動植物的生活中作為生產工具的動植物器官是怎樣形成的,馬克思申辯:社會人的生產器官的形成史,即每一個社會組織的物質基礎的形成史難道不值得同樣注意嗎?這樣一部歷史不是更容易寫出來嗎?而且,如果抽掉這個物質基礎,那么社會史本身也就失去了標準。嚴格地說,它們是與一切的唯識論完全不同的構筑工作,并且根本對立。乃是由于:
所有這些過程和思維方法都是形而上學思維的框子所容納不下的。相反,對辯證法來說,上述過程正好證明它的方法是正確的,因為辯證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觀念上的反映時,本質上是從它們的聯系、它們的聯結、它們的運動、它們的產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自然界是檢驗辯證法的試金石,而且我們必須說,現代自然科學為這種檢驗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與日俱增的材料,并從而證明了,自然界的一切歸根到底是辯證地而不是形而上學地運行的;自然界不是循著一個永遠一樣的不斷重復的圓圈運動,而是經歷著實在的歷史……因此,要精確地描繪宇宙、宇宙的發展和人類的發展,以及這種發展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辯證的方法,只有不斷地注視生成和消逝之間、前進的變化和后退的變化之間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這種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系中完成了。在這個體系中,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偉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并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從這個觀點看來,人類的歷史已經不再是亂七八糟的、統統應當被這時已經成熟了的哲學理性的法庭所唾棄并最好盡快被人遺忘的毫無意義的暴力行為,而是人類本身的發展過程,而思維的任務現在就是要透過一切迷亂現象探索這一過程的逐步發展的階段,并且透過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這一過程的內在規律性。黑格爾的體系沒有解決向自己提出的這個任務,這在這里沒有多大關系。他的劃時代的功績是提出了這個任務。這不是任何個人所能解決的任務……一旦對每一門科學都提出要求,要它們弄清它們自己在事物以及關于事物的知識的總聯系中的地位,關于總聯系的任何特殊科學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學中仍然獨立存在的,就只有關于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其它一切都歸到關于自然和歷史的實證科學中去了。[46][47]【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第389-392頁。】【注:引文內加注下標的“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在表述上,后來被恩格斯在《終結》中直接改為了“邏輯和辯證法”。】
這是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文內所發之議論。由生長揭示存在和由歷史揭示社會的邏輯的同一化,體現出“主觀的思維和客觀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規律”。表明:“只有當自然科學和歷史科學本身接受了辯證法的時候,一切哲學的廢物——除了純粹的關于思維的理論以外——才會成為多余的東西,在實證科學中消失掉。”同時表明:“辯證法的規律無論對自然界中和人類歷史中的運動,或者對思維的運動,都必定是同樣適用的。”[48]【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08-309、365頁。】
“不過在這里第一次對唯物主義世界觀采取了真正嚴肅的態度,把這個世界觀徹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運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識領域里去了。”[49]【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人民出版社,1997,第34頁。】
(說到底)新的事實迫使人們對以往的全部歷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結果發現:以往的全部歷史,除原始狀態外,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這些互相斗爭的社會階級在任何時候都是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產物,一句話,都是自己時代的經濟關系的產物;因而每一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現實基礎,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由法的設施和政治設施以及宗教的、哲學的和其它的觀念形式所構成的全部上層建筑,歸根到底都應由這個基礎來說明。黑格爾把歷史觀從形而上學中解放了出來,使它成為辯證的,可是他的歷史觀本質上是唯心主義的。現在,唯心主義從它的最后的避難所即歷史觀中被驅逐出去了,一種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被提出來了,用人們的存在說明他們的意識,而不是像以往那樣用人們的意識說明他們的存在這樣一條道路已經找到了。
這是現代唯物主義的使命所在。對人與人的實踐關系的批判性研究就使得:必須將社會系統的發生、發展作為整體工作現象,在更為廣泛的意義上來看待社會系統和物質系統的統一。
現代社會主義,就其內容來說,首先是對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有財產者和無財產者之間、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階級對立以及生產中普遍存在的無政府狀態這兩個方面進行考察的結果。但是……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質的經濟的事實中。[50]【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第371、392-393頁。】
它們必須被視為協同互動的結構,這才有“有機體”和“建筑物”的譬喻。可見,“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規定為關于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可是這需要說明和發揮。”[51]【注: 《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第141頁。】
在這里,由于從運動的角度把握構造,堅持把構造落實為運動的構造,就根本解決了結構中介規定的懸置問題。這樣,從社會的建筑物到社會的有機體,一個具有確定性內容的“社會形態”(經濟形態、政治形態、法律形態和文化形態規定)從研究對象層面豎立起來了,并最終突破了機械決定論思維模式,統一了物質生產和經濟,統一了經濟和社會。對人類的認識而言,其邁出了最具決定性意義的一步,因為統一了自然史和人類史的行動。
載《保衛資本論》P114-122,201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會》第五章的最后一部分內容
原名:《馬克思主義概念·唯物主義的工作統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