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現代化的政治經濟學解讀
——兼議勞動過程文明規劃原理
摘 要:所謂勞動過程文明規劃,在于對勞動發展執行“主體之讀”。核心規定聚焦于“勞動起來反對簡單勞動”“社會主義勞動起來反對雇傭勞動”;為此需要執行“簡單勞動之讀”,在對黑格爾邏輯學進行改造與超越路徑上探究勞動過程文明規劃的歷史形態,發掘社會主義原理。主體現代化是主體邏輯的理性回歸,“道路理性”指向人的現代化;從人民主體論到社會主義現代化,乃實現對于“異化”的揚棄。馬克思構建以勞動為起點、以勞動過程文明規劃為核心的經濟形態自然歷史過程研究,力求將資本現代化扭轉為主體現代化,這是理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前提。
關鍵詞:勞動價值論;主體現代化;異化勞動;主體邏輯
一、勞動、異化與主體之讀
無論哲學、歷史抑或經濟學領域,勞動都處于中心范疇,本文以黑格爾邏輯學為起點解析勞動。黑格爾是這樣講述勞動的:“勞動是受到限制或節制的欲望,亦即延遲了的滿足的消逝,換句話說,勞動陶冶事物。對于對象的否定關系成為對象的形式并且成為一種有持久性的東西,這正因為對象對于那勞動者來說是有獨立性的。這個否定的中介過程或陶冶的行動同時就是意識的個別性或意識的純粹自為存在,這種意識現在在勞動中外在化自己,進入到持久的狀態。因此,那勞動著的意識便達到了以獨立存在為自己本身的直觀。”1這里的勞動意味著對自我意識的肯定,意味著人的自我創造過程。在《法哲學原理》中,黑格爾對異化勞動作出了這樣的描述:“替‘特異化了的需要’準備和獲得適宜的同樣是‘特異化了的手段’,其中介就是勞動。勞動通過各色各樣的過程,加工于自然界所直接提供的物資,使合乎這些殊多的目的。這種造形加工使手段具有價值和實用。這樣,人在自己消費中所涉及的主要是人的產品,而他所消費的正是人的努力的成果。”②這其實就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認的“勞動異化史觀”。但是,“黑格爾所理解的勞動概念也帶有明顯的局限性:首先,黑格爾的勞動概念實際上是指一種精神勞作,現實生活中的物質生產勞動只不過是絕對精神自我活動的一個環節,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勞動便成為抽象的范疇,被吞沒在無邊無際的理性黑洞之中。其次,處于資本主義快速上升階段的黑格爾,眼中觀察到的更多是社會進步的一面,勞動異化在他的思想中具有正面和積極的意義,伴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勞動而來的人的異化現象被他所忽視了。這樣黑格爾就站在了與古典經濟學家相同的立場上,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發展的哲學辯護。”③馬克思指出,黑格爾“只是為歷史的運動找到抽象的、邏輯的、思辨的表達,這種歷史還不是作為一個當作前提的主體的人的現實歷史,而只是人的產生的活動、人的形成的歷史。”④
勞動說到底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范疇。馬克思指出,勞動的對象絕不能直接過渡為資本的對象,中間必須經過若干統治形式的中介,這個工作鏈條就是“勞動—異化勞動”的歷史發展形式。現在需要追問的是,勞動如何能夠被異化?黑格爾以精神現象學考察這個問題,從而事實上考察了“異化史觀”。可見,黑格爾的主體沒有在精神的運動領域停留下來,在確證絕對精神矛盾運動的同時,黑格爾同樣把邏輯的運動引入到精神的活動中。一般的資產階級學者僅僅將現代化視為資本的議題——資本擴張工具和統治道具,人如何發展的問題漸漸淡出視野。于是“超越資本”被認為是不可能的。“黑格爾的答復對下層階級的每個成員來說,都具有暗淡的意義”,從而,“在黑格爾的體系中,‘理性的基本命運’和‘世界的最終設計’轉化為‘普遍永恒資本’的平凡世界(即一種生產和分配財富的特定方式),它以‘現實的合理性’和‘自由的實現’的名義,借助于‘每個人對全體的復雜的相互依賴’,通過強加給每一個孤立個人的無情強制而發揮作用。”⑤根據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工作路線,勞動的兩個不同特性得以維度化:其一,展現被統治階級維度下的市民(個體)勞動,作為肯定性的對象化活動;其二,展現統治階級維度下資本統治下的生產方式,即否定性的人類活動——異化勞動。
從內在特性看,勞動過程呈現“人類學→社會學”的發展路徑,勞動過程關切“內容辯證法”。繼而關于生產性勞動與非生產性勞動的劃分,更加促使馬克思將關注視野轉移到勞動的實質內容層面的分析,而非注重形式歸納。相比經濟形式,勞動發展是社會歷史的生產方式內容。可見,正是借助“勞動—異化勞動”的歷史連線,馬克思推進了自己對勞動問題、商品問題、資本問題及其解決方式的理解。從歷史超越之路看,馬克思是從勞動之讀引出生產方式。“在構圖上,勞動是‘時間的過程’(時間生成)和 ‘結構的過程’(結構生成)的雙重存在。前者是發生學本體, 后者是實踐本體。”⑥結論是,生產勞動范疇是馬克思對勞動理論進行科學革命的產物。其以唯物史觀為立足點,從中引出“勞動過程文明規劃原理”,用以指導勞動過程的主體性研究。所謂勞動過程文明規劃,旨在以通史路徑確立“反異化”的主體范疇考察線索,上升為唯物史觀知識的研究對象。目前學界過多糾結于經濟決定論,沒有正確處理經濟的社會形態二重狀態(“異化”與“反異化”)的內部工作關系:一方面承認馬克思的社會經濟形態范疇具有特定的歷史內涵,指示人類社會發展的異化狀態;另一方面則把馬克思特別指示的“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說成人類社會的一般的和普遍的形態,以“唯物史觀”冠名,把特定歷史階段的發展運動規律“永恒化”“普遍化”,相應也即“把馬克思所堅持的人類社會在進一步演進中所應揚棄和超越的異化狀態當成人類社會存在的本真狀態加以肯定。”⑦其結果是忽略了發展過程的人的主體性、實踐性。故此,以“勞動過程文明規劃”替換自然歷史過程的用語,較好地避免對勞動對象及其異化關系進行哲學解讀的弊端,解決了當前學界的理論困惑。
由此看來,“社會經濟形態”正是促成勞動異化的根據。然則,“從馬克思的思想歷程來看,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黑格爾、費爾巴哈、亞當·斯密、李嘉圖等人關于勞動的思想之后,于 1844 年首次提出異化勞動理論,以異化勞動為出發點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唯物史觀誕生后,馬克思揚棄并深化了早期的勞動異化史觀,確立了唯物史觀的勞動解放思想。”⑧“商品之讀”可以說是構成了勞動異化性的起源學(價值是“異化之根”),——其決定了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邏輯起點是商品。“資本之讀”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而讀出“異化勞動范疇”及其社會架構。總攬二者的是“主體之讀”。馬克思的全部研究正是由“主體之讀”啟航:馬克思經由它可看到勞動過程文明規劃的整體概貌,即圍繞歷史發展的“走入異化”“資本主義異化區域”以及“走出異化”。換言之,主體之讀使得勞動作為一切以人為探究對象的各門學科的最為核心和最為復雜的范疇之一。商品導致勞動異化,反過來,唯有經由勞動,才能徹底說明異化規定性。“邏輯何以可能?循著體用合一歷史之道,把握內容、形式之統一。”為此,“馬克思強調:歷史研究必須充分占有材料,分析各種發展形式,探尋形式的內在聯系。”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繼而以歷史科學為統一的一門科學的規定,目的在于突出這個中心范疇,并且通過全面顯露它的規定性,展示并整理歷史生產方式的發展運動規律,從中批判性地引出“歷史世界的勞動發展觀”。須知,以人的感性活動為解釋原則所構筑的世界觀并不能內在說明“歷史世界”,因為“撇開生產關系運動的規定——時間本質,現實存在為什么能夠包含批判規定呢?現實發展僅僅是歷史發展的一個現實性存在——例如一方面的資本發展、另一方面的勞動的不發展,它是如何實現自身的批判規定的呢?這些是世界觀理論所沒有系統考察的。并且,僅僅依靠認識自覺也是不可以的。”⑩
二、勞動二重性與馬克思對黑格爾邏輯學的改造
馬克思是在黑格爾的地基上前進的,這個工作地基就是黑格爾的邏輯學。在《資本的生產過程》,馬克思以有機的方式將商品中的勞動二重性處理為分析的起點。蓋因在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起點上,勞動根本上是一個含混的概念:其表示直接的物質勞動之含義,同時也必然隱含社會財富勞動之含義,早期的資產階級學者不自覺地交叉混用這二者。為了走出黑格爾“一般—特殊”的邏輯學解釋框架,馬克思著眼于由商品兩因素(矛盾路徑)引出勞動的二重性——勞動的抽象性與具體性:“一切勞動……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這個屬性來說,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就具體的有用的勞動這個屬性來說,它生產使用價值。” ?須知不同勞動過程文明規劃,對應不同的勞動發展狀況,“異化”即發生在其中。然則,具體勞動不是什么工藝個別性或物理一般性,而是主體的個別上升到一般的活動,從中引出勞動分工、勞動協作等等社會規定性。具體勞動對應的是總體工藝勞動,抽象勞動對應的是人類勞動或總體社會勞動,本質上是勞動的合一與不二的總體性范疇。勞動二重性既反映勞動對象史的兩種不同形態,又刻畫勞動過程發展從而物質資料生產矛盾發生的根據,揭示出商品生產方式的內在特性。勞動二重性以其特有的工作內涵將勞動的研究對象和資本的研究對象進行認識對接,成為理解《資本論》研究對象的實踐中介。
進一步地,勞動二重性必須被視為人類勞動發展的客觀存在屬性和自我分化的形式。“在馬克思看來,‘勞動—勞動二重性’反映勞動方式的具體發展,伴生了經濟形態社會生成;只是隨著經濟形態中商品生產的社會地位愈加鞏固以及普遍化形式的獲得,勞動開始分解為對立的存在方式——具體勞動方式(具體的類存在或物質有用的活動形式)和抽象勞動方式(抽象的類存在或抽象的社會活動形式)。”?在這里,價值的本質是一種社會性的普遍性的勞動,它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普遍化而持續生成。正是有了外部貿易,市場發展成為世界市場,才引起貨幣發展成為世界貨幣,抽象勞動變成社會勞動。將馬克思提出的勞動二重性界定為人類勞動行為或勞動范疇“內在的本質矛盾雙方”是正確的,但它們無論如何不可能是隱藏于勞動體的內在的類似于構成生命體或物質中的基因或粒子之類的東西;至于這些東西進一步被說成是“構成勞動這一客觀事物的太極中的陰與陽之類的東西”,則更加是一種自然對象與人文對象的不恰當類比。勞動二重性的經濟生成之道在于建立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它突出了“簡單勞動”發展規定,又隨著歷史自我揚棄的進程,重建了符合自身發展要求的主體規定。
總而言之,勞動過程文明規劃原理啟發了馬克思對黑格爾的工作改造。改造路徑沿著邏輯學批判路徑前行,落腳在歷史形態的勞動二重性之上。這決定對勞動價值論必須執行“簡單勞動之讀”,以此為地基,邏輯延伸為主體之讀、商品之讀、價值之讀、工資之讀乃至資本之讀系列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內容。于是,“按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的接續性看,資本的二重性(商品和貨幣)和商品的二重性(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對接,資本直接生產過程的兩個因素(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和商品的兩個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對接,而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則可以說是作為了對接行動的‘思維的總策劃’(政治經濟學的理解樞紐)。”?亦即從勞動通史來看,在農業社會時期,勞動是與土地、農業生產緊密結合在一起,其“非異化”特征明顯,更多顯示為工藝勞動的特性。可是到工業社會,當勞動更多地與機器、分工緊密結合時,其抽象勞動的異化特征開始日益凸顯。這導致馬克思研究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方法,可以確定為立足于“質”(工藝勞動)與“量”(人類勞動)相結合的分析。蓋因“主體勞動質”更多體現工藝學的規定,“主體勞動量”更多體現人類學的規定,唯有質與量相結合才能全面解釋勞動范疇的本質特性。這同樣是對黑格爾“主體神秘化”的走出。
勞動二重性說到底是事的科學,針對歷史發展的總體邏輯,而非個體現象;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和進化論以及現代基因科學等相關知識成果所涉及的認識方法論,不適用于這一對象。試圖從“對象歸納”中提煉人類勞動發展原理,仍然是“普世思想”的做法,其秉承“個體優先原則”。所謂個體優先,即認為人類社會不斷生息繁衍的目標及其相應的勞動行為過程,均以一個個相對獨立的人類社會單位形式作為最基本的單元,加以實現和據以開展進行。其將人類有機體視為和動植物有機體同樣的進化類型,繼而斷定:人類社會首先只有在確保每一個人類社會單位形式的生息繁衍的目標得以實現的前提條件下,其次才可能確保有機體的每一個成員和人類社會整體的生息繁衍的目標得以實現。同時必須看到,黑格爾的商品之讀實際上是精神之讀。其鼓吹精神主體論,要旨是讓人們接受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統治。
三、資本積累與現代性沉落
現代化的道路理性問題內在于資本邏輯與主體邏輯的歷史較量之中:其一,對于資本邏輯而言,現代化把“物的景觀性”擺在首位,體現現代性的沉落;其二,對于主體邏輯而言,現代化則把“人的主體性”擺在了首位,體現了對“統治”的走出、對“異化”的揚棄。“所謂主體邏輯,指示和勞動過程直接聯系著的個人所有制規定及由其所代表的主體關系的歷史發展狀況。只有主體邏輯才能確保資本研究無法剝離政治經濟學批判,進而依據唯物史觀全體工具的性質進行邏輯具現。”?其中貫穿的線索在于將“生產力=生產關系”作為全體事件的主體邏輯,即“唯物史觀原理”。簡言之,主體邏輯關切階級原理如何落實為統治原理,關切階級、統治的行動和剝削理論的如何統一。于是,“勞動二重性與研究對象具有結構上的內在契合性”,“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體系由此可以確定為:第一是歷史對象,馬克思名曰生產。第二是認識對象,即由列寧理論概括的生產關系。第三是理論對象,這是理論詢問一定社會歷史的生產關系的發生學,即社會生產關系如何發生。”?它的進路是“客觀—主觀”,克服了黑格爾的“純邏輯=主觀”工作傾向性。這導致馬克思將“歷史矛盾學”用作分析工具,以走出黑格爾唯心主義的主體哲學路線。故此,“《資本論》的主體邏輯意在突出矛盾”,“《資本論》以商品為分析起點,意圖展示剝削通史:階級剝削對經濟剝削的社會歷史的擴展秩序。”?
以此觀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乃是用商品,作為探究“資本的經濟社會形態”這一研究對象的一以貫之的工作線索。為此需要認識到,資本邏輯并不像人們通常所認為的那樣,是《資本論》“唯一邏輯”形式,而只是《資本論》所呈現的表層結構形態,深層結構形態為“主體邏輯”所組裝。何謂資本邏輯?從階級性看,乃是主體邏輯的對立面;從材料組裝的構造看,則是主體邏輯的進一步延伸。資本邏輯亦必就是一種“主體性邏輯”——作為異化主體格的發展邏輯和運行邏輯。如此才能全面理解由商品而貨幣、由勞動力商品而貨幣轉化為資本,進而由資本工資而資本有機構成、由資本而資本積累的《資本論》累進的諸種理解層次,賦予“革命的讀法”。資本工資首先是“可變資本的階級行”(勞動力商品),其次是“階級工資的統治行”(生活資料的雇傭工資形式),再次是“勞動力價值的剝削知”(作為抽象統治規定的必要勞動時間),最后才是“市場工資的拜物教知”(作為勞動力價值的貨幣表現的種種經濟形式)。從單一的資本邏輯結構中無論如何讀不出主體的“反抗行動”。亦因此,應將“商品兩因素”視為偉大的主體學發現,而不局限于馬克思的一項知識發現。從這一立論出發,相應走出黑格爾邏輯學的固有限制,特別是克服了這一邏輯的語言學的內在缺陷。
一方面,這是剩余價值規律——資本積累規律的發展過程,即資本邏輯的主體異化之路。在這一歷史發展進程中,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分工不僅只是為資本家而不是為工人發展社會的勞動生產力,而且靠使各個工人畸形化來發展社會的勞動生產力。”?以至于必須承認,“資本主義形式的分工……無非是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的一種特殊方法……它靠犧牲勞動者的利益來為資本家發展集體勞動力。它創造出保證資本對勞動的統治的新條件。因此,它表現為社會的經濟形成過程中的歷史進步和必然的階段,又表現為文明的、精巧的剝削手段。”?“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隨著“絕對的規律”(剩余價值規律)的充分獲得社會成長地基,剩余價值開始進一步轉化為資本,中介是“計時工資轉化為計件工資”,資本主義生產的總規律(即資本積累規律)開始形成。它在一般意義上可表述為“現代化與矛盾化的同一成長”規律。馬克思從中清理出四層涵義:(1)“產業后備軍必然同財富的增長一起增大”;(2)“同現役勞動軍相比,這種后備軍越大,常備的過剩人口也就越多,他們的貧困同勞動折磨成正比”;(3)“雇傭工人階級中的這個貧苦階層越大,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4)“像其他一切規律一樣,這個規律的作用當然也會由于特殊情況而有所變化。”?
另一方面,這是資本(絕對的資本)——資本積累(相對的資本)的發展過程,即現代性沉落的資本現代化之路。因而流通的資本范疇,必然是包含了現代治理意義的個別資本的流通形式乃至社會總資本的流通和再生產形式。在一定的歷史基礎上,資本別無選擇,只能以“集體抽象”為前提展開競爭行動,這就具象化了“一般利潤率”:產生具體豐富的資本形式的社會生活場面。圍繞著有機構成的一般水平,資本展開成對的角逐,這就是資本有機構成“個別形式”的競爭生態形成,它將一般資本化為了和生產過程相對立的“分配行動”;這是資本在生活表層的形態,使人覺得資本是通過“資本的分配形式”認識自身的。有機構成的運動再次顯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以至于馬克思這樣強調:“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生產關系總合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系,構成所謂社會,并且是構成一個處于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征的社會。”?
四、主體現代化:主體邏輯的理性回歸
“資本主義的深層關系由勞動所中介,因此它們是客觀化的,并不呈現為歷史特殊的與社會的,而是呈現為具有超歷史效力、具有本體論根基的形式。資本主義勞動的中介性質以生理勞動的外表出現,而這正是資本主義拜物教的根本內核。”?于是只有社會主義勞動,才能根除勞動異化性。從道路理性看,社會主義勞動過程文明規劃的工作啟航是國家現代化,經由主體現代化最終落實為人的現代化;這是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是主體人資格的理論新征程。“在馬克思的歷史性、生成性思維方式下,作為主體的人不是自然性的給定或邏輯的設定,不是一成不變的、本質先定的存在,而是一個歷史性的或不斷生成的無限過程,主體地位的確立本身即是過程性的,即是生成與創造。”?然則必須肯定,“以人民為中心”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人民性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鮮明品格”,這意味著:“是否以人民為中心是衡量各國現代化道路的根本尺度。現代化進程是否有更廣泛的人民參與,現代化成果是否能為更多人民共享,決定著現代化道路的成敗。”?現代化的主體,即人民。其落腳到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即是解決主體理性回歸的勞動邏輯和主體解放的歷史發展邏輯。可見,“馬克思‘勞動’概念的深刻性,不僅僅在于他把勞動作為一個批判性概念的結果,即揭露勞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形式和實質的從屬性,更重要的在于勞動在歷史運動中克服異化之后的向人的本質的回歸,也就是說勞動完全脫離物役性之后的主體自覺。從而,勞動就不單單是物質生產的勞動,它除了生產人們在物質領域的需要之外,還生產人們的精神領域的需要。”?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勞動過程文明規劃原理:
其一,從體面勞動到勞動正義。勞動者擁有勞動的美好生活,而這在階級社會根本無法實現。勞動的不體面性和出賣勞動力(讓渡主體身份)有關;勞動體面是表象形式,實質和勞動者爭奪對自己勞動的永久占有權有關。體面勞動是勞動倫理學范疇,不是政治經濟學批判范疇;在勞動過程文明規劃中,后者才是主要的考量對象。勞動者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應僅僅歸結為政治訴求或勞動正義,要走出勞動異化性的社會統治,乃至消除異化本身。主體從來都是人,在勞動價值論框架中,正確的解讀路徑是:主體人起來反抗自己的勞動,勞動進而起來反抗價值和價格,——這就是勞動社會主義。故此必須明確社會主義的主體是勞動者,勞動者維護自己勞動權的機制和渠道不是別的,正是公有制社會主義。這是建設主體邏輯的根本。
其二:從勞動價值論到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基于唯物史觀理解域審查,勞動價值論是個工作整體:從“商品中心論”向“資本中心論”擴展,回歸于“勞動中心論”。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之替代剩余價值理論,核心要點是走出簡單勞動體的勞動發展模式及其單向度的社會勞動形式。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踐行“以人民為中心”,而注重主人地位的身份形式與財產形式的內在統一。資本主義勞動價值論工作區間鎖定于“簡單勞動體”和“勞動力商品的個人所有制”;與之不同,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的出發點是和共同體所有制內在連通的“社會主義共同體”,鎖定的工作區間為“社會主義勞動體”和“社會勞動力的國家所有制”。這表明,“勞動者的再生產”(身份主體)始終作為領導性規范起作用,而后有中國特色的“勞動力的再生產”(財產客體)。也因此,社會主義共同體生產下首要解決的問題在于有關時間的勞動過程文明規劃與勞動者自生與自主的道路復歸。重回勞動者的勞動自由,是勞動價值論的理論新啟航!于是有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協同的社會機制呈現:社會主義表現為勞動簡單性逐步被揚棄的生產文明過程。
其三:從主體審美到社會主義勞動發展。從主體自我救贖到主體審美,穿越了個體主義之路。從總體看,這是主體審美活動的發生,再向勞動解放轉化的過程。對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的工作區間而言,勞動只能重建,無法消滅;然則重建勞動,即是指主體自覺意義的解放行為和勞動解放規定性的結合,變成實實在在的現實行動。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人類勞動的完善化,這是基于主體論的判斷。馬克思構建以勞動為起點、以勞動過程文明規劃為核心的經濟形態自然歷史過程研究,力求將資本現代化扭轉為主體現代化。此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解前提。然則,“完成了的人道主義”最終指向重建共同體的共產主義形態,現實之路在于實踐中的共同體社會主義形態。
基金項目:吉林財經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科研項目“《資本論》、工資與現代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研究”(2022WZD010);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支持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J21119)。
作者簡介:許光偉(1971-),男,安徽滁州人,經濟學博士,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胡璇(1989-),女,湖北武穴人,博士研究生;王帥(1992-),男,吉林遼源人,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賀麟等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147-148頁。
②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等譯,商務印書館,1961年,第209頁。
③楊國華:《勞動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的勞動概念及其當代意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3-54頁。
④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7頁。
⑤梅扎羅斯:《超越資本——關于一種過渡理論》,鄭一明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32頁。
⑥許光偉:《勞動價值論的構圖——一種馬克思主義整體解讀觀》,《經濟評論》2011年第1期。
⑦衣俊卿:《人類社會的發展并非“自然歷史過程”——唯物史觀的困惑探源》,《求是學刊》1989年第3期。
⑧何海燕:《究竟什么是勞動解放?——異化史觀的邏輯缺陷與唯物史觀的理論啟示》,《現代哲學》2021年第5期。
⑨許光偉:《中華思維學再研究——陰陽五行經濟系統論兼談新中國70年的方法論》,《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9年第5期。
⑩許光偉:《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修訂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6頁。
??《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0、422頁。
?許光偉:《<資本論>中具有怎樣的二重性學說——與劉召峰博士的幾點交流》,《教學與研究》2014年第6期。
?許光偉:《反思科學抽象法:解構與重建——<導言>和<資本論>商品章結構形成機理及機制轉換研究》,《海派經濟學》2020年第1期。
??許光偉:《主體邏輯與資本邏輯——<資本論>為什么不是現象學》,《政治經濟學研究》2022年第4期。
?許光偉:《勞動二重性實踐之路:從批判到蘊涵批判的建構——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誕生意蘊》,《江漢論壇》2013年第2期。
??《資本論》法文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368、687-688頁。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頁。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24頁。
?普殊同:《時間、勞動與社會統治——馬克思的批判理論再闡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198頁。
?趙海英:《主體性:與歷史同行》,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70頁。
? 楊雪冬、黃小鈁:《人民主體性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光明日報》(2022年02月21日12版)。
?樊曉磊:《馬克思權利思想研究——以占有、勞動、分配為視角》,法律出版社,2014年,第138-139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