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的“滌罪所的歷程中”,迷信有種種。有宗教迷信,有鬼神迷信,有風水迷信,有政治權威迷信……
一、智者定義說:一切崇信“非存在”的,都應叫迷信
認為私有觀念與生俱來,“私心永恒”,也是一種迷信,即私迷信。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從本質上說,人的私有觀念是與一定的社會生產水平相聯系,它在歷史中產生,也定會在歷史中消失。它不會永久地存在下去。恩格斯有論:私有觀念與人類在原始“公社”末期的物質生活產品有所提高,但仍很不足相聯系;只要有私心,就不能說“人脫離動物界”。把私有觀念,即損人、損公以利己,看成是人的永恒不變的本性,就是一種不折不扣的觀念性迷信!
二、在公私觀問題上,現代中國演繹了一個十分有趣的“高低起伏,波浪式推進,螺旋般迂回”的過程
在公私觀的問題上,中國人在建國后的大半個世紀中,經歷了一個十分有趣的“波浪式前進,迂回螺旋”般的過程。
其中有一陣子崇公的熱潮,后有一個史段的私迷信的波涌。從馬列毛哲學上解釋,這也是規律,是我們的“歷史性精彩”。
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與公有制、社會主義建立相一致,毛主席政治領先、煉化造育人性的戰略,風生水起,如涌似潮,社會輿論上是千篇一律、億人一腔的“大公無私”,人們的社會“顯像”,億萬人一個比一個“更大公無私”,表白式誓言,也“一個比一個‘更慷慨激昂’”。今天的年輕人,是無法想像那個偉大年代的文化情境的。那時,當一些認知、理論相對成熟的人們以一種冷靜的深沉,提醒、抒述“循序漸進地破私立公”時,有時,也會被人們善意批評為的“有點保守”(注意!這種批評,決不是后來反文革的人們所謂“迫害,讓人蹲牛棚”,真正受打擊、處分的還是很少的)!
那時,到處都在學雷鋒,全國出現了大量的英雄模范人物,建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業績。顯著的特征是:
一是黨風正,干部比較廉潔,貪腐者寥寥,做人和創業,各級干部大都能當群眾領頭雁(確有走資派,然人數不多),從而,前三十年中,在一窮二白基地上創造了較好的農業、工業和科技家底。這種干部當群眾領頭雁作用,在今天數千個公有集體化農村,仍得到了較好的保持。
二是民風純,墊基創業心強,億萬人民自覺“守”窮苦干了二十多年,今天經濟上的快速發展,即有當年厚積的功勞。改開后,公知栽禍、妄議當年,這是既缺德,又包藏邪惡的。
三是英雄模范人物層出不窮:雷鋒,王杰,王進喜,陳永貴,邢燕子,董加耕,錢學森……數不勝數,好人好事,遍地是……
四是社風好,在公心“主持”導向下,群眾管理效率高,治安“不‘鬧’心”。那時,農村中一個公社只有一個公安員(縣公安局的特派員),一個縣的公安局,只有一、二十人。社風好另一個重標志是各種群眾運動,逐步序化,“令”行禁止,能放能收,就象文革這樣的十年運動,黨宣告結結束,便立即恢復社會常態。
等等如此,不一而足。(當然,也還有各種矛盾、斗爭,積污陋習。意識形態中陳、舊面也有不少。原則上說,下邊揭示的問題,其孽根即連著當年的不足。此處不一個一個展開)。
哈哈!
而到了上世紀的七十年代末,世風陡變。某些公知,改革精英帶著強烈的復仇心理,反訴當年自己所遭批評、批判,發動和引導的“人生價值”的討論,通過各種沙龍、小型報告和研討會,——尋找毛澤東和共產黨人的缺點,很快又把人的認識引導到“主觀為自已”(實質是講“人是自私的”)、迷信“人不為己,事無動力”(即后來的,包產包到心,誰包誰關心)的觀念上來。由是,為實行“包產到戶”和“市場經濟”(個人)的利益最大化開辟了道路。
改革至今的幾十年中,某些公知,資革精英的“主觀為自已”(不是所有精英),在實踐上,終于露出了他們——夢求自已在政治和經濟上個人發跡的猥瑣意圖,——社會上出現了一批批經濟暴發戶。前后三十年,有了對比,人民群眾中,有哈哈大笑,一轟而散的;也有下崗工人心灰意冷,拎著行囊,打工于天南海北的;也自然有一些忠誠于時代使命的工人農民和青年知識分子,不相信“主觀為自已”理論的合理性,看破了“人性永私,亙古不變”的迷信本質。很多人“逐漸地”重新思考,回歸毛主席“人不應自私自利”的造世樹人的偉大,明確地看到“去私奉公”的實踐改造,方為社會主義的“大解放、真創新”的時代根蒂。
三、歷史的精彩,“否定之否定”——辯證揚棄
揭示發展辯證法,飧于今人,應是全過程經歷了這大半個世紀的人們的義務。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人們,在社會化大生產出現之后,私有制、私有觀念,總體上就只能作為社會發展的否定力量存在了。公有制和公有觀念,就應運而生,并走上社會舞臺。這種制度和思想的代表者就是無產階級。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和毛澤東主義中,都肯定地說明,無產階級是人類歷史上最后一個受壓迫、受剝削的階級,它“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永遠擺脫剝削、壓迫和階級斗爭,就不再能使自己從剝削它壓迫它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下解放出來,……”(1) 因此可以說:“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們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2)
毛澤東主義除了同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有著最為一般性的一致外,他的突出之處即在無產階級掌握政權之后,將自己的思想基核“去私奉公”,全面貫徹到社會改造中去。毛主席一方面把破除私有觀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規范,另一方面把它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在毛澤東主義理論中,有若干方面的具體化內容,如軍事、農業、工業、衛生、思想政治工作……無一例外地都圍繞或體現這一根本宗旨。
毛主席以自己成熟的全新的利他主義道德觀,影響和領導著中國革命,塑鑄著中國革命的靈魂。1939年12月,他號召全黨全軍學習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后來在《為人民服務》中又說:“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3) 在《一九四五年的任務》一文中,他進一步寫道:“我們一切工作干部,不論職位高低,都是為人民服務,……”(4)不久,毛澤東明確指出了“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和小集團的利益出發”(5),是共產黨人同其他政黨相區別的根本標志。
建國以后,他又緊緊抓住在思想觀念中公和私的對立,指示人們:不該自私自利,為自己干活就有勁,為人民服務就缺少熱情和干勁。但他又不是空想主義者,他看到人類有幾千年的私有制,要改變私有觀念是很難很難的。因此,在他的晚年又大力號召人們“要斗私”,要改造非無產階級的世界觀;要有歷史反復的心理準備和推動歷史去實現“否定之否定”的長遠戰略。
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主義理論中的“去私利他奉公”、“為人民服務”的觀點的形成,完全是適應社會需要,應運而生的。它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是歷史運動造就了無產階級的本質,造就了無產階級的徹底革命性。它的實踐改造,才是人類歷史上的思想大解放、大創新。
這一倫理思想,固然在中國的古代社會即有雛形,但真正形成完備而系統科學理論,還是在社會性大生產出現之后,由馬克思到毛澤東的創新來完成的。不過,在歷史的行進中,它還會被某些人淡忘、拋棄;遭人推毀。這也是歷史辯證法的必有之象。但不管怎樣,總會有新的代表者,且越來越多,其主體是人民。它的道路必是“否定之否定”——辯證揚棄。
經驗告訴人們,不僅新的正確理論產生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且,新的正確理論的實現,也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甚至不斷地會有人以“舊”充新。極少數的公知、資本精英,已經這么“做了一回”。 這也是“迂回上升”的題中應有之義。另一點,似應說明,即使到了共產主義,也還會有極少極少人在極少時候,會有“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的萌動的。
歷史是有階次的,無數個階次構造著——“沒完沒了”。而每一階次都有其理想終極。
“今夕是何年”? 公潮與“‘私’迷信”的碰撞。
注: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32頁
(2) 同上,第262頁
(3)《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003頁
(4) 1944年12月16日延安《解放日報》
(5)《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096-1097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