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崔之元: 若知識精英也“婆羅門化”, 誰為底層發聲?

崔之元 · 2020-09-16 · 來源:文化縱橫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婆羅門左派”和“工商右派”在1980-2020年間的西方主要國家交替執政,使得收入,財產和教育程度都低的50%的民眾看不到希望,是2016年英國公投退歐和特朗普靠打白人工人階級牌當選美國總統的深層原因,說明“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模式已經在其發源地受到重創。

  ? 崔之元 |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導讀】此前因《21世紀資本論》受到全球關注的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克迪,繼續在其新著《資本與意識形態》中探討當代資本主義政治經濟不平等問題。崔之元教授從該書的三個關鍵概念切入,分析了皮克迪“參與式社會主義”方案對解決當前人類困境的參考意義。

  據皮克迪對80多國數據的分析,收入上,過去近40年全球收入最高的1%人群的增收情況,高于全球收入下端50%的人群;而財產分布上,全球最底層50%的人擁有的財產比例,幾乎一直沒變。皮克迪認為,西方底層民眾經濟狀況之所以難獲提升,是因為各國左翼政黨和受教育程度較高、收入也較高的知識精英,已捆綁在一起,卻和弱勢的底層民眾失去聯系,由此出現了“婆羅門左派”現象。婆羅門左派和工商右派交替執政,成為過去40年西方各國政治常態,以至于底層看不到希望。這也是近年來西方底層轉向右翼民粹主義的根源。

  為療愈新自由主義導致的經濟不平等痼疾,皮克迪提出了“參與式社會主義”的改革方案,包括發展公私混合經濟、以“公民資本稟賦”促進資本代際流動、發展勞資共決的企業制度、加大公共教育投資、以“民主券”取代政治獻金,等等。他還設想構建國際“社會聯邦主義”,以防國際避稅天堂架空上述主要面向國內的改革方案。

  本文原載《經濟導刊》2020年第7期,轉自“實驗主義治理”,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諸位參考。

  大象曲線、婆羅門左派和參與式社會主義

  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克迪于2020年出版了新書《資本與意識形態》的英文版。本文僅就書中和當前全球政治經濟有直接關系的三個概念——“大象曲線”,“婆羅門左派”和“參與式社會主義”做些介紹。

  “大象曲線”最初由C.Lakner和B.Milanovic于2015年提出,皮克迪根據他和全球100多位學者合作搜集的80多國的數據,對其做了更全面和精致的描述。如下圖所示:

20200916_092959_041.jpg

  此圖表明,在1980到2018年間,在全球收入下端50%的人群的購買力有60%-120%的增加,在全球收入最高端的1%的人群的購買力有80%-240%的增加,而在全球收入中端的人群的購買力增加值則小于最低端和最高端的人群的增加值。

  之所以叫做“大象曲線”,是因為“大象鼻子”所代表的全球收入最高端的1%的人群的收入增長高于全球收入下端50%的人群的收入增長。

  這一“大象曲線”比較符合我們的直覺:全球價值鏈生產的外包效應,使得發展中國家的中產階級和發達國家的上層階級獲利,但后者獲利更多得多(1%頂層人群的收入增加快于50%底層人群的收入增加),而發達國家的工人階級和中產階級下層則收入增加較小甚至下降。皮克迪進一步給出了2018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收入分配圖示:

20200916_092959_042.jpg

  此圖表明,在2018年,10%最高收入人群占國民收入之比,在歐洲是34%,在中國是41%,在俄國是46%,在美國是48%,在撒哈拉非洲是54%,在印度是55%,在巴西是56%,在中東是64%

  下面是皮克迪提供的被廣泛認為比較平等的瑞典的財產分配在1780-2015年間的演變數據:

20200916_092959_043.jpg

  此圖表明,在1780-1910年間,瑞典最富有的10%人群擁有總財產的84%-88%。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80年代,瑞典最富有的10%人群擁有的總財產下降到50%,但受益者是是處于財產分布50%到90%間的人群,而財產分布最底層的50%的人擁有財產比例則幾乎一直沒有變化。其它國家的財產分配不平等程度比瑞典有過之而無不及。

  換言之,財產分配不存在收入分配那樣的“大象曲線”。也許我們可以這樣來直觀地理解:農民工雖然收入有所增加,但他們的生活基本上還是“從手到嘴”,儲蓄增長速度不快,離在大城市買房還差十萬八千里。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處于收入和財產的最低50%的人群沒有通過民主政治來改變這一局面呢?

  這就涉及皮克迪書中另一個關鍵概念:“婆羅門左派”(Brahmin Left)。“婆羅門”是印度歷史上的種姓制度中最高的等級,皮克迪用“婆羅門左派”來描述當前西方的教育知識精英階層。他認為,歐洲和美國1980年代以來政治的一大變化是“婆羅門左派”的興起改變了1950-1980年間的階級投票模式。皮克迪提供了如下法國選舉中投票行為變化的軌跡:

20200916_092959_044.jpg

  此圖表明,在1950-1970年間,法國受教育程度較低,收入較少和財產較少的選民傾向于給左翼政黨投票。例如,在1974年法國總統選舉中,左翼的密特朗在第二輪選舉中以49%的得票率敗給德斯坦(得票率51%)。密特朗在財產分布于底層90%的選民中的得票率為52%,但他在財產分布于頂層的10%的選民中的得票率僅為27%。當時教育程度的分布和收入與財產分配是一致的,即教育程度較低的選民也擁有較少的收入與財產。

  但從1990年以來,這個模式發生了變化,左翼政黨變成了教育程度高的選民的投票對象,即所謂“婆羅門左派”, 盡管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并不是收入和財產也最高。皮克迪發現,“婆羅門左派”的現象不僅出現在法國,而且整個歐洲和美國都大同小異地出現了“婆羅門左派”例如,美國民主黨1948-2016年的得票情況如下:

20200916_092959_045.jpg

  此圖表明,在1948年時,美國民主黨在教育程度最高的10%選民中的得票率低于在教育程度最低的90%選民中的得票率,兩者之差為21%;而2016年特朗普當選時,美國民主黨在教育程度最高的10%選民中的得票率高于在教育程度最低的90%選民中的得票率,兩者之差是23%。換言之,在1950-1980年間代表底層工人階級(教育,收入和財產都低)的左翼政黨已經變成代表教育程度高的人群的政黨,雖然這些教育程度高的人群還不是收入和財產也最高的人群。

  皮克迪認為,“婆羅門左派”和“工商右派”在1980-2020年間的西方主要國家交替執政,使得收入,財產和教育程度都低的50%的民眾看不到希望,是2016年英國公投退歐和特朗普靠打白人工人階級牌當選美國總統的深層原因,說明“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模式已經在其發源地受到重創。

  那么,西方左翼政黨(美國民主黨,英國工黨,德國和北歐的社會民主黨以及法國社會黨和共產黨等)“婆羅門化”的機制是什么呢?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這是白人工人階級的種族歧視的本性造成的。在皮克迪看來,這種解釋過于依賴美國1960年代中期以來的民權運動的經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尼克松1968年的競選采用了“南方戰略”,把大量美國南方不滿意民主黨支持黑人公民權的白人工人階級從民主黨爭取過來。

  但皮克迪指出,這種解釋預設白人工人階級比教育程度更高的中產階級和上層階級有更強的種族歧視傾向,而這是沒有事實根據的。更關鍵的是,左翼政黨的“婆羅門化”在歐洲很多相對沒有美國那樣大的種族問題的國家(如北歐)也出現了,可見“婆羅門化”有更深層的長期社會結構演變的原因,很可能和公共教育投資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仍然人均投資嚴重不平等有關。

  皮克迪認為,不是底層50%的人群因為種族歧視而拋棄了左翼政黨,而是左翼政黨日益代表教育程度高的階層而放棄了改善底層50%人群的社會經濟綱領。皮克迪特別強調指出了西方左翼政黨在二戰后的三大思想失敗:沒能發展出關于更加公正的財產權的理論,沒能應對教育不公平的挑戰,沒能建立新型的國際主義。為了糾正西方左翼政黨的失誤和激發起超越“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公共討論,皮克迪提出了他的“參與式社會主義”( participatory socialism) 的經濟、教育和政治改革方案,其基本要素包括:

  01建立“混合經濟”

  對中國讀者而言,皮克迪改革方案最有趣的一點是他認為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是“混合經濟”,即公私所有制共存的經濟體制。西方國家因為凈公有資產(公有資產減去公債)基本為零(5%以下)或為負,實際上已經不能被稱為“混合經濟”。如下圖所示:

20200916_092959_047.jpg

  此圖表明,西方國家在1970年代還可以稱為“混合經濟”,但1980年代開始大規模私有化,已經使得凈公有資產的占比下降為零或負。皮克迪指出,2013年,西方國家中還只有意大利的凈公有資產為負,但到2019年,美國和英國的凈公有資產也為負了,上圖顯示為在-5%和-10%之間。上圖還表明,中國的凈公有資產占比從1978年的70%演變并基本穩定在目前的30%左右。

  02建立“公民資本稟賦”和 “公民基本收入”

  皮克迪“參與式社會主義”改革方案的一個新穎之處是他提出還需要“公民資本稟賦”(universal capital endowment)。

  皮克迪進一步提供了全歐洲財產分布的演變:1900-1910年間,歐洲最富有的10%人群擁有總財產的80%-90%,而2010-2020年間,這一比率下降為50%-60%,盡管這個數值其實還是很高的。但關鍵在于,這一 “小改善”主要被財產分布位于50%-90%之間的中產階級上層所獲取,他們的財產占比從1900年的10%上升到2020年的30%-40%。而處于財產分布底層的50%人群的財產占比則一個世紀以來沒有變化,一直是5%-10%。

  皮克迪認為,這非常不利于占人口總量的50%的人民的自主創業,也完全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所推崇的“機會平等”精神背道而馳。因此,他建議用“年度財產稅”和“遺產稅”來給每個年滿25歲的公民一次性發放“公民資本稟賦”。這可以被理解為“社會化的遺產繼承制度”或“土地改革的普遍化”(土地改革旨在使土地占有更平等化,但皮克迪認為其邏輯不限于土地)。

  具體來說,“公民資本稟賦”的數額可以定為成年人平均財產的60%,目前美國,歐洲和日本的成年人平均財產是20萬歐元,所以每個年滿25歲的公民可以獲得一次性“公民資本稟賦”12萬歐元。這是使資本社會化和臨時化,加強其在代際內和代際間的流動性的重要步驟。

  皮克迪建議,“公民資本稟賦”的資金來源是累進年度財產稅(占GDP的4%)和累進遺產稅(占GDP的1%),而“公民基本收入”的來源則是累進所得稅(其中包括社會保障稅和碳稅)。所得稅占GDP的45%,其中5%用于支付連續性月度發放的“公民基本收入”,40%用于 “福利國家”的公共衛生,教育和養老等開支。

  具體來說,“公民基本收入”的額度可定為平均稅后收入的60%,隨著公民其它收入的增加,“基本收入”的發放額會相應的,但按較低比例減少(例如,其它收入增加10歐元,基本收入減少發放2歐元)。經過計算,皮克迪認為實際上獲得“基本收入”的人將是總人口的30%,用當年GDP的5%即可以發放。至于稅率,皮克迪的方案是,對于高于平均值10倍的財產,遺產和收入,稅率為60%-70%;對于高于平均值100倍的財產,遺產和收入,稅率為80%-90%。詳情如下圖所示:

20200916_092959_048.jpg

  03發展“勞資共同決定”的企業制度

  皮克迪十分贊賞德國和北歐國家企業中的“勞資共同決定”制度。德國公司法中的“共同決定”制度出現于1945-1951年間。該制度的理念可以追溯到德國1919年的《魏瑪憲法》,其中明確寫入了“經濟民主化”條款。

  1951年,德國首先在煤鋼生產領域推出勞資共決制。按照《煤鋼共決法》的規定,當企業工人達到1000人以上,企業最高決策機構——監事會(或稱為監督理事會)做出決策時,要實行對等共決制, 即雇員代表和股東代表之間各占一半的席位。1976年的《共決法》規定工人人數超過2000人的企業,要適用“準對等共決制”。這是指當勞資雙方代表在監事會表決時,如果出現表決結果各占50%的平局,股東選任的監事會主席有權投出決定性的一票來做出最終決定。

  皮克迪認為,“準對等共決制”還是有著偏向資方的局限。他建議從兩方面來改進。第一是“公民資本稟賦”將使得職工有購買本企業股份的興趣和能力,從而可能使職工作為股東在資方代表一方也有發言權。第二是改革“一股一票”體制,對投資超過企業總資本10%以上的股東,其投票權將是其股份的三分之一。這樣一來,職工參與企業發展大方向討論的民主權利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從皮克迪的“參與式社會主義”改革方案既注重“公私混合經濟”,又注重“勞資共決制”來看,他實際上創造性地綜合了德國,北歐,法國和英國(甚至包括中國的“混合經濟”)的社會主義探索。盡管他批判西方左翼政黨在二戰后的三大思想失敗和“婆羅門化”,皮克迪在“經濟民主”綱領上顯然還是繼承和發揚了歐洲社會主義運動的傳統。

  04發展公共教育投資和升學機會的公平化

  皮克迪認為,西方左翼政黨在1980年代以來的“婆羅門化”和教育機會不公平有著密切關系。他提供了法國2018年時公共教育投資不平等的如下圖示:

20200916_092959_049.jpg

  此圖說明,對所有2018年20歲的法國青年,他或她享受的平均公共教育投資大約是12萬歐元,即平均15年求學期每年8000歐元。但其中有10%的人16歲就結束了學校學習,他們實際上只享受了65000-70000歐元的公共教育投資,平均每年6000-7000歐元。而對于25歲才完成高級學位學習的10%的人而言,他或她實際上享受了20萬到30萬的公共教育投資。

  皮克迪承認,“教育公平”的概念十分具有爭議性。他認為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法是:讓16歲就結束學校的人可以在工作生涯中的任何時點自主選擇繼續間斷性學習,直到他或她實際上享有和25歲才離開學校的人同樣的公共教育投資。同時,皮克迪強調,高中和大學的錄取標準應該考慮學生的家庭背景。這一考量可以用兩種方法:一是把父母的收入作為錄取打分的因素,二是把學生的居住地作為打分的因素。皮克迪認為自己不能提出一勞永逸地解決教育公平的方案,而是希望他提出的初步的教育改革設想能夠激發更廣泛的公共討論。無論如何,他認為目前法國高中的錄取公式算法和大學錄取公式算法仍然是“國家機密”,是很不應該的。

  05用公民“民主劵”克服富人“政治獻金”

  皮克迪深知,如果不改變目前西方國家選舉中富人和大公司的“政治獻金”實際上已經破壞“一人一票”的民主原則的狀況,他的上述改革設想不可能被提上政治議程。因此,他的“參與式社會主義”方案中提出用公民“民主劵”(democratic vouchers)克服富人“政治獻金”。給每個公民發放“民主劵”的設想,是哈佛大學法學院研究開源軟件法律問題的萊西格教授于2015年提出的,2017年在美國西雅圖市的選舉中被正式采用。

  西雅圖市的每個公民在選舉注冊時自動收到4張面值25美元的“民主劵”,他們用來自由支付給自己支持的候選人。選擇接受“民主劵”的候選人必須嚴格遵守競選支出限額 和不得在“民主劵”之外獲得個人超過250美元的捐款。對于選擇不接受“民主劵”的候選人,也不得獲得個人超過500美元的捐款。西雅圖“民主劵”實踐的重要意義之一在于突破了美國1976年首次投入使用的“總統選舉公共基金”的若干規定。

  “總統選舉公共資金”的本意是克服富人和大公司的“政治獻金”。每個美國公民在報稅時可以在稅表“你是否愿意在你的納稅額中劃給總統基金3美元”一欄中打鉤。這3美元不是額外支出,而是在納稅人本應繳稅的額度內。但公民不能指定這3美元劃給具體哪個黨的總統獲選人。1976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卡特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福特被劃撥給同樣的2180萬美元的競選經費。這是用公共資金替代富人和大公司的“政治獻金”的重要進展。

  然而,“總統選舉公共資金”的具體設計上存在嚴重漏洞。第一,由于納稅人在報表中不能指定自己偏好的政黨,導致很多人對在報表中打鉤不感興趣,從來沒有超過35%的納稅人這樣做,雖然3美元并不是個人的額外支出;第二,盡管競選支出限額是必要的,但美國沒有與時俱進,支出限額一直停留在1976年的水平上,而競選中電視廣告等費用不斷上升;第三,總統候選人有不使用公共資金的選擇權,從而也不必受競選支出限額的限制。

  有些令人吃驚的是,一直力主用公共競選資金克服富人和大公司的“政治獻金”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卻在2008年成為了1976年以來第一個選擇不使用公共競選資金的總統候選人,而當年他的對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仍然使用公共競選資金。奧巴馬的初心是他可以利用眾多支持者的小額捐款,從而不必受使用公共競選資金的支出限額的掣肘。不料, 美國最高法院2010年在 “聯合公民訴聯邦選舉委員會“一案判決中,肯定大公司,非盈利機構和工會的政治捐款都是“言論自由”,其額度不能受到限制。因此,從2012年以來至今,所有美國總統候選人都選擇不使用公共競選資金,使得“總統選舉公共資金”名存實亡。

  總結世界各國的建立“選舉公共資金”的經驗和教訓,法國巴黎政治學院的茱莉亞·卡熱 (Julia Cage) 教授在 “民主的價格“ 一書中提出了在法國實行 “民主平等化劵”的設想。皮克迪完全同意茱莉亞·卡熱的“民主平等化劵”設想,認為在年度報稅時意向明確地使用“民主平等化劵”實際上是一種“軟召回公投”,即公民不是非要等4到5年才能在選舉中表達政治態度,而是年度性的對各個政黨和政治運動進行評價,這將有助于各政黨和政治運動展開和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對話,而不是僅僅傾聽富有的個人和大公司的意見。

  06新型國際主義——社會聯邦主義

  皮克迪的“參與式社會主義”改革方案,如果僅僅在一個國家內實施,將會遇到很大困難。上文提到,他主張利用累進年度財產稅和遺產稅建立“公民資本稟賦”和利用累進所得稅建立“公民基本收入”,這將會導致富人和大公司把財產轉移到別國的避稅天堂。皮克迪指出,歐盟內的避稅天堂主要是盧森堡、愛爾蘭、馬耳他和塞浦路斯四國。

  目前歐盟的制度基礎是2007年通過的“里斯本條約”,其中明確規定歐盟的共同財政和社會政策的制定必須由成員國一致同意,每個國家都有否決權,而有關商品,資本和人員流動和市場規制的政策則可由“有條件的多數原則”決定。所謂“有條件的多數原則”是指需要55%的成員國同意,且其人口達到歐盟總人口的65%。

  由于“一致同意”原則,歐盟各國共同的財政和社會政策極難出臺。而沒有共同的財政政策,歐盟也就不可能逐步消除成員國之間的不平等。因此,很多歐盟國家的普通民眾認為歐盟只是“市場聯邦主義”,而不是“社會聯邦主義”。2016年英國的退歐公投以及匈牙利和波蘭等東歐國家“民粹主義”的興起,都說明如果不建立“社會聯邦”,歐盟已經難以為繼。

  為了發展新型的國際主義—“社會聯邦主義“,皮克迪等人發表了“歐洲民主化宣言”和起草了“歐洲民主化公約”,并發起了歐盟成員國公民的對公約的簽名運動。“歐洲民主化公約”提出建立“歐洲公民代表大會”,其中80%代表來自各成員國的議會議員,20%的代表來自1979年以來普選產生的歐洲議會議員。

  “歐洲公民代表大會”將有權批準四項最重要的歐洲范圍內的“共同稅收”——公司利潤稅,高收入所得稅,大額財產稅和碳稅,從而克服避稅天堂對“參與式社會主義”措施的阻礙。同時,“歐洲公民代表大會”的“社會聯邦主義”邏輯不限于歐洲,皮克迪認為完全可以建立“歐盟-非盟公民代表大會”及其子集。他尤其關注非洲聯盟2018年峰會已經提出的“非盟共同稅收”設想。這樣,新型的21世紀“國際主義”初現輪廓。下圖皮克迪給出的一般性的“社會聯邦主義”圖示:

20200916_092959_050.jpg

  以上是對皮克迪新書“資本與意識形態”的簡單介紹。也許有的讀者覺得他的“參與式社會主義”全球改革方案是“烏托邦”,或者削減收入和財富分配的不平等必然帶來效率的降低。

  其實,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越來越多的世界各國的人們已經意識到,目前的全球資本主義體制必須進行深刻的制度變革,不僅許多傳統左翼人士這樣想,而且許多傳統右翼人士也這樣想,今年的全球新冠肺炎危機更強化了人們這種認識。

  皮克迪說,他的改革設想的出發點類似羅爾斯的“正義論”中的“差異原則”:資源和機會應該平等配置,不平等只有在有利于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時才是合理的,否則就應該削減不平等。然而,由于羅爾斯沒有對不平等給弱勢群體帶來的影響做定量分析,導致哈耶克可以聲稱非常巨大的不平等也是對弱勢群體有利的。上面提到皮克迪的定量研究則證明,處于財產分布底層的50%人群的財產占比一個世紀以來沒有變化,一直是5%-10%,這就說明當前的財產分配狀況是不符合羅爾斯的差異原則的。處于財產分布頂層的1%的人群,只要做出完全可以承擔的犧牲(皮克迪提出的財產稅和遺產稅的稅率其實和1930到1980年前英國和美國實行的稅率在同一水平),就可以大大改善處于財產分布底層的50%人群的人生機會,而多數人的創造性一旦得以發揮,將促進社會整體生產效率的提高。

  2020年6月22日,法國開始上映基于皮克迪上一本著作的“21世紀資本論”的電影。“資本與意識形態”可以說進一步大大發展了“21世紀資本論”的論述,對于我們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頗有借鑒意義。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看今朝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3. ?吳銘:為什么不從所有制角度分析問題呢
  4. 李光滿:從刀郎看中國文人的風骨
  5. 清華大學哈弗版經濟管理學院還有必要辦下去嗎
  6. “氫政治”: 三個顛覆性預測, 為何都指向中國?
  7. 星燧:普京的“閃電”中東行
  8. 2024請回答,中國市場經濟“邊”在哪里?
  9. 司馬南:黃金萬兩——一項美國的核心秘密
  10. 大蒜也有錯?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7.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8. 又一處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紀念活動越來越多
  9. 司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沒講的內容
  10.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8.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當心,他們要對孩子下手了!
  1. 張殿閣:在十大開幕式上執勤——記偉人晚年幾個重要歷史片段(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決裂》:我們到底要與誰決裂?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記憶:流浪漢張來娃兒
  6. 《鄧選》學習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