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每當我談及勞動價值論時,受過西方經濟學良好教育的高人多半會猴急猴急地跳出來訓斥我:“勞動價值論根本解釋不了這樣的事實:為什么越是稀缺的東西越是有更大的價值?”言外之意:與其拿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勞動”來定義價值,不如用看得見摸的著的“稀缺性”來定義價值。
遺憾的是,由于多年來西方經濟學壟斷了話語權,政治經濟學專業(yè)的很多學生甚至教師也毫無理論自信可言,面對“稀缺性”的說教也只能無言以對。有鑒于此,我把拙文《稀缺性與勞動價值論有內在聯(lián)系》(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 年1 月11 日第 009 版)掛出來,給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自信”添點堵:別以為拿著膚淺之極的“稀缺性”就可以完敗勞動價值論。其實,稀缺性不僅證偽不了勞動價值論,反而從另一個維度證實了勞動價值論。
正文:稀缺性與勞動價值論有內在聯(lián)系
主流經濟學堅決否認勞動價值論,認為價值來源于物的“有用性”,決定價值的是“效用”,而不是“勞動”。20 世紀以后,主流經濟學只談“價格”,不再使用“價值”這個概念。
問題在于,雖然主流經濟學殫精竭慮地想否定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但我告訴大家一個令主流經濟學很不愉快的事實:客觀的經濟和社會實踐活動,又迫使主流經濟學不得不接受勞動價值論的核心觀點。
主流經濟學把經濟學定義為“研究資源如何有效配置”的學問。這個定義來自于“稀缺性”基本假定,即相對于人類需求來說,任何資源或物品都可能是稀缺的。從這個基本假定出發(fā),主流經濟學由此證明經濟學存在的依據是:正因為資源是稀缺的,人類才提出了“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資源”的問題,由此才產生了經濟學。按教科書的說法:
——“為什么需要經濟學?是由于資源的稀缺性。設想一下,如果適用的資源是無限的,可以任憑揮霍浪費,經濟學又有什么必要呢?”
——“資源的稀缺性及由此決定的人們要以最少消耗取得最大經濟效果的愿望,是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產生和發(fā)展的原因。”
其實,稀缺性不僅意味著資源的有限性,而且還內含著對勞動價值論的認可。此話怎講?我們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理解:
——從物(使用價值)的維度來看。如果從物的維度來解讀稀缺性,那么稀缺性的含義在這個物品的身上是明確無誤的:它表明了使用價值的稀缺和有限。換言之,在使用價值(資源、物品)與人類的關系中,“稀缺性”這個概念,其實是站在使用價值的角度來表達二者的關系,它無非說明,相對于人類的需求來說,該使用價值是稀缺的。
——從人的維度來看。由于物品或使用價值是稀缺的,所以從物的維度來理解稀缺性,符合大多數人的思維定式。問題在于,如果不是僅僅從物的維度而是從人的維度來看,那么,稀缺性恰恰要表明這樣一個邏輯:人類要獲得使用價值,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辛苦、麻煩、時間、勞動等);稀缺性越強,人類需要付出的代價就越大,也就是說,人類需要付出的代價與物品的稀缺性成正比。
由此我們可以引申出以下結論:
首先,人類付出的代價不論表現(xiàn)為什么,最終都可以歸結為勞動,也就是馬克思所定義的抽象的一般人類勞動。所以,與稀缺性成正比的“代價”,其實是勞動的另一種表述。
其次,稀缺性是一個“關系”概念,而人類與物品之間的關系有三層含義。一是離開了人類的需要,再稀有的物品都無所謂稀缺;二是稀缺的原因,并不在于這個物品或資源有“效用”,而在于這個物品或資源不能無償獲得;三是稀缺性的真正意義,在于揭示了人類要獲得這些物品是艱難的、不易的,必須付出相應的勞動。因此,所謂稀缺性,就是人類需要付出的“代價”,而“代價”的本質,其實就是勞動。
再次,稀缺性與代價之間的關系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第一,任何稀缺的東西,都要付出人類勞動才能獲得——所以形成價格;第二,越是稀缺的東西,付出的勞動越多——所以價格越高;第三,不稀缺的東西,哪怕具有效用,也無須付出勞動——所以不稀缺的東西是沒有價值以及價格的。以上三種情況證明,價值是由一般勞動創(chuàng)造的,而不是由具體勞動所生產的產品效用創(chuàng)造出來的。
最后,主流經濟學把稀缺性作為立論的前提,在此基礎上來計算成本和收益,由此形成的價格看似與勞動價值論無關,其實不然。主流經濟學在臺面上否定了勞動價值論,卻沒有意識到,所謂稀缺性,不過是勞動價值論的另類表達罷了。主流經濟學之所以看不見稀缺性與勞動價值論的內在聯(lián)系,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從人的維度而僅僅是從物的維度來理解稀缺性。
更多文章請進入趙磊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aolei1957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