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一定是價值嗎?未必!
趙 磊
(西南財經大學《財經科學》編輯部)
有人認為:價值與勞動是同義語,價值就是勞動,勞動就是價值,二者沒有區別。因為:“價值是勞動,這相當于說,老張就是張三這個人啊。張三就是張老三啊。類似于同義反復,類似于一個東西,有2個名稱”;“如果把價值定義為勞動,價值即勞動,則這樣一來,理論體系更簡潔,邏輯更直觀簡單。”
這個觀點是錯誤的。把價值等同于勞動之所以是錯誤的,原因在于:
(1)并不是所有的勞動都會形成價值。除了“無效勞動”不會形成價值之外,即使是“有效勞動”,也不一定形成價值。舉個例子,原始人付出的勞動是不是價值?不是。因為原始人的勞動并不需要通過交換才能得到社會的確認(偶然的、個別的交換除外)。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勞動是不是價值?同樣不是。因為這種勞動不需要通過價值這種迂回的形式,才能得到社會承認。由此可見,并不是所有的勞動都會形成價值,并非所有的勞動都一定“是”價值。
(2)勞動之所以不一定形成價值(或者說,勞動之所以不一定“是”價值),關鍵就在于:價值不是“物”,而是“關系”。什么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準確地說,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系”。顯而易見,只要不存在交換關系,不存在商品貨幣關系,人類的勞動就“不是價值”,也沒有必要“形成價值”。馬克思說:“勞動過程,……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因此,它不以人類生活的任何形式為轉移,倒不如說,它是人類生活的一切社會形式所共有的。”也就是說,即使商品貨幣關系消亡了,即使價值關系消亡了,勞動仍然存在。請問:價值都消亡了,這個時候的勞動還“是不是”價值?即使價值和勞動都是歷史范疇(這個問題,我另有分析),“價值”這個范疇也是一個比“勞動”更為“歷史”的范疇。
(3)在批判庸俗經濟學家把資本和價值看做永恒范疇時,馬克思極為深刻地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特定的關系下,他才成為奴隸,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它才成為資本。脫離了這種關系,它就不是資本了,就像黃金本身并不是貨幣,砂糖并不是砂糖的價格一樣。”同樣的道理,勞動就是勞動,只有在交換關系下它才成為價值!我希望把價值當做永恒范疇的人,能夠真正領會馬克思這段話的意思。
( 注:拙文《“不能量化”證偽了勞動價值論嗎?》,載《政治經濟學評論》2017年第4期。其電子版已經發布,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中國知網》下載全文)
更多文章請進入趙磊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aolei1957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