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部抗美援朝電視劇《三八線》熱播,劉源上將任總顧問
“1950年6月25日凌晨,分裂的朝鮮半島爆發了戰爭。次日,美軍公開參戰,致使朝鮮半島的內戰陷入國際化。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開進中國臺灣海峽,武裝組織中國統一。1950年8月,美軍飛機頻繁侵入我領空,瘋狂轟炸掃射,進行軍事示威。”
電視劇《三八線》的故事在這一段旁白中展開,這是首部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電視劇,以鴨綠江邊兩個漁民的戰爭經歷為切入點,再現了抗美援朝戰爭的跌宕起伏。
電視劇《三八線》海報
5月28日晚,由北青傳媒等單位聯合出品的38集電視連續劇《三八線》在北京、遼寧、安徽衛視同步開播。
公開報道披露,該劇由王海平執筆、夢繼執導,由現任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劉少奇之子劉源上將擔任總顧問,現任武警部隊參謀長秦天少將擔任總策劃,秦天的父親正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指揮上甘嶺戰役的秦基偉上將。
填補抗美援朝影視片空白,加入鮮明的人道主義視野
《三八線》劇照
5月26日,電視劇《三八線》在京舉行專家研討會,制片人汪裴表示:“我們只是想盡全力把這個劇做好,讓觀眾去看、去了解當年的故事,無論是對當年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還是對社會,我覺得我們這個團隊都是有責任的。”
香港理工大學訪問學者郭松民5月30日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稱,大概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抗美援朝題材的影視劇,就逐漸從銀幕和熒屏上淡出了。
郭松民認為,電視劇《三八線》的播出是一個進步,“第一,正面反映抗美援朝的電視劇能夠播出,本身就是一個進步。稍微夸張一點說,這不妨視為是一種文化自信、歷史自信的表現;第二,和近年來的軍事、戰爭題材影視劇相比,這部戲在貼近、尊重歷史的本質與邏輯方面有進步。”
近幾年,對于國內“抗戰雷劇”的批評一直不絕于耳。在上述專家研討會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李京盛對《三八線》給予高度評價,他表示,經過一段時間對戰爭題材創作風氣的批評、反思,抗戰雷劇、神劇基本從主流媒體上消失,應該對中國電視劇的戰爭題材作品抱有更高期待。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在上述專家研討會上表示,過去我們看到抗美援朝的影像作品,大部分都寫我軍英勇作戰,把美軍打得稀里嘩啦;《三八線》非常可貴地加了人道主義的價值觀。
尹鴻舉例稱,人道主義價值觀體現在對幾場戰爭的描寫中,也包括了被打得只剩下30多人的殘酷,這種殘酷反過來表現了戰爭對人的摧殘。而且還包括描寫戰俘的價值觀,表現了某種平等。戰爭的殘酷不是留下一群英雄,而是留下很多傷害。
八成故事源于真實戰爭,用藝術回擊歷史虛無主義
《三八線》劇照
在5月26日專家研討會上,《三八線》導演夢繼介紹,劇組專門聘請了研究朝鮮戰爭歷史的顧問團隊全程跟組指導,大到氣勢恢宏的戰斗場景,小到一支槍、一件衣服的使用都力求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
夢繼表示:“全劇百分之八十以上篇幅的故事都源于真實的戰爭,絕不戲說。”
抗美援朝的歷史背景非常復雜,戰役無數,交織著中朝關系、中蘇關系、中美關系等。郭松民在采訪中指出,抗美援朝的意義是極其偉大的。
他認為,一方面,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這場戰爭的勝利第一次證明了新中國有能力單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保衛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由于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使得蘇聯關于放棄根據雅爾塔協議在中國東北權益的承諾,由“承諾”變成了“落實”,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掙脫了“雅爾塔體系”的國家。
因此,如何確定一個好的視角來真實呈現這段復雜的歷史,成為創作團隊要思考的問題。最終,故事以小人物經歷展開,講述鴨綠江邊的兩個普通漁民為了國仇家恨奔赴朝鮮,從平凡小人物成長為愛國戰士的歷程。
在上述研討會上,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范詠戈認為,通過一個小的視角切入大的事件,“這方面《三八線》是‘有巧思的’。”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則表示,《三八線》用藝術回擊了歷史虛無主義,藝術品要靠自身的史學品位和美學品位吸引受眾,培養觀眾的審美情趣,而萬萬不能夠放棄自身歷史品位和美學品位的提升,去順應、遷就時尚的審美情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