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主義產生的土壤是什么?是現實的經濟生活。
在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時候,我們已經可以發現保守主義的表現。比如說,孔子見當時禮崩樂壞,就主張恢復周禮。但可惜的是,這是回不去的。生產力的發展,已經使得分封制的基礎——井田制逐步崩潰了。所謂井田制,就是一群農奴、庶民在封建領主的土地上共同勞動,同時自己擁有一小塊田地。生產力不發達的時候,確實只有集體勞動,才能種出足夠統治階級享用的糧食。但是隨著鐵農具的產生、耕牛的普及,人們的勞動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以家庭為單位勞動并且繳納田租,就足以使新興的地主階級富裕起來。
西周中期,有個別奴隸主貴族開始強迫農民開墾井田以外的荒地,作為不歸周王管轄的私田,成為地主。到西周末期,私田的存在已相當顯著。爭奪田邑、交換土地的記載也多了起來。新興地主們土地私有的欲望不斷增長,到周幽王時,連公田都企圖據為己有。到春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私田急劇增加。諸侯、大夫們富起來,周王便不能任意侵奪他們的田地了。周王由此喪失了實際的權威。這樣一來,恢復周禮無疑就只能是一種癡人說夢了。孔子的主張,無非只能反映那些沒有成功轉型為大地主的沒落貴族的利益。也是為什么,當時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愿意采納孔子的政見。
同樣的例子我們也可以在英國看到。經過光榮革命后的英國,當時有兩個主要政黨,輝格黨和托利黨。輝格黨人具有自由主義色彩,主張變革,反對王權。托利黨人則堅守傳統,反對變革,支持王權,是現在保守黨的前身。
托利黨反映的是農村地主階級的政治態度,他們認為君主以父親的身份統治臣民,臣民應敬仰、服從君主。貴族作為君主的助手,是社會的最高等級。貴族的等級制度維護了社會秩序,是對民眾的保護。其傳統觀點認為,國家危難時,資產階級可以卷資潛逃,而土地貴族的土地無法移動,只有為國一戰,因此只有土地貴族的利益是與國家的利益一致的。
19世紀初期,英國有一項法令叫谷物法,是一道進口關稅的法令,是為了保護英國農民及地主免受外國谷物的競爭。出于自由貿易的需要,英國新興的工商業資產階級反對這一法令。這一點,托利黨人當然不同意。但是最終,形勢比人強,地主們還是意識到了自由貿易才是未來發展的希望。盡管造成了嚴重的黨內分裂,托利黨的一位領袖羅伯特·皮爾最終還是推動議會撤銷了谷物法。
由此,工商業資產階級也逐漸開始進入保守黨,與傳統地主融合起來;同時,地主階級也在向資產階級轉型,保守黨逐漸成為了一個純粹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保守主義政黨。可見,即使口頭上不愿意,身體也還是誠實的嘛,保守主義維護的某種虛幻的東西,最終也頂不過現實的壓力。而且更關鍵的是,這種“維護”的動力,也是建立在現實的生產關系的基礎之上的,一旦這一基礎發生了變化,土地貴族發現自己當資本家也可以發財致富了,維護土地貴族神圣地位的動力不復存在,那些該拋棄的東西,就連保守主義者自己也要拋棄掉。
保守黨有位領袖叫本杰明·迪斯雷利,在年輕時他被當時流行的中世紀復古風潮所影響,并發展出了一套對于工業主義的批評。他所提出的解決方法,是回歸到一個理想中合作性的社會,在之中每個人都必須對其他人或團體負起責任。大家看,這種玩意兒,所謂的“回歸”某種社會,是不是和現在中國的某些文化保守主義者也很像?他們的所謂回歸,都建立在虛無飄渺的空中樓閣之上。
最近的例子,大家可以看李世默與福山的對話。和他在春秋研究院的伙伴寒竹、文揚一樣,他們都是所謂的“中華保守主義”者,將中國共產黨稱為代表“全民”利益的“民族復興黨”。李世默這樣描述中國數千年來的封建歷史:“中國漫長的歷史上,法律明確、執行有力的時代是很長的,人民覺得這樣的社會是公正的。我想中國正在努力建設這樣的社會。”也許,這種所謂“公正的社會”,只在“中華保守主義”者的腦子里存在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