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杰,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主編。
馬克思主義與新世紀中國美學的關系問題,無疑是當代中國美學乃至人文學科都應該重新面對和思考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命題,也是中國美學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基礎。在中國社會和經濟迅速發展的當下,中國的社會責任、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在與世界其他文明對話中的學理依據,當代中國自身的意識形態建構和核心價值建構等等諸多問題,在我看來,都不僅需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美學的積極參與,而且需要一種新的美學即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積極介入。當我們思考中國社會和文化應當如何進一步發展,或者說,思考“中國社會和文化有沒有未來?如果有,是一種什么樣的未來”這樣一些重大的問題時,美學是一個重要的角度,而馬克思主義美學則是一種切實的理論資源,而且很可能是找到“‘真實’的希望”最重要的理論資源。
鴉片戰爭以降,中國社會和文化走過了一條十分艱難的道路。美學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的作用應該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一點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特別是沒有得到美學之外的知識分子和社會的充分認識。為此,我們已經付出而且正在付出某種沉重的代價。從文化與社會關系的角度看,美學和文化批評一直為中國社會的現代化發展提供最重要的思想資源和文化資源。中國社會的現代化發展有兩個重要的階段,一個是從五四運動到1949年;另一個是1978年到現在的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奇跡。從思想史的角度看,從“五四”到“左聯”時期的新文化運動,以及198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事實上都成為中國社會迅速發展和推進現代化進程的思想前提和文化基礎。也許可以這樣說,沒有“五四”到“左聯”時期的左翼文藝思潮和思想啟蒙運動,就沒有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沒有1980年代的新啟蒙運動和美學大討論,就沒有近30年中國社會和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這是能夠從思想史和社會學的角度證明的。
事實上,從1919年到1949這幾十年的新文化運動中,左翼思想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化理論的相關思想發揮了十分重要而且關鍵的作用,198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亦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自1992年開始的改革開放運動,美學,特別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出現了十分復雜的局面,馬克思主義美學陷入低潮,出現了“西馬化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沒有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美學”以及以文化理論形式出現的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多樣化局面。傳統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美學不再擔任第一小提琴,也不再演奏“主旋律”。我們面對的情況是:馬克思主義美學面臨十分艱難而且百般交集的復雜局面,馬克思主義美學似乎喪失了文化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喪失了表征和描述“未來”的能力。另一方面,傳統中國美學在“國學熱”的風潮中被某種民粹主義傾向的聲音所遮蔽,也喪失了話語的公共性,或者說逐漸退出實踐型知識分子的論域。因此,馬克思主義美學,特別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在當代可以重新成為公共話語嗎,就成為我們今天面臨的一個極具現實性的理論問題。
在我看來,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重新成為公共話語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作為一種全球性現象,美學正在重返公共學術話語的中心位置。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中早就指出,審美動因是資本主義社會最基本的文化動因之一。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很長一個歷史階段,經濟的動因和審美的動因在社會中是互相矛盾的。大約在21世紀初,在西方社會和文化結構中,這種情況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審美的動因成為當代西方經濟增長的動力!這個現象其實也是今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感受到的。大約是受浪漫主義美學影響太深的緣故,我們一直把審美和藝術看作抵抗經濟中心主義和異化現象的基本依托。因此,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全球化的社會生活條件下,美學的立場和理論基礎變得混亂而模糊。但是,在文化全球化的條件下,資本主義或者現代化進程發展到一個被命名為“審美資本主義”的階段,美學怎樣回答現實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諸如,在藝術和時尚相結合成為主要潮流的情況下,審美活動還有沒有獨立性和批判性?審美的動因與經濟相結合,審美經驗中的烏托邦因素是否仍然存在?審美經驗中的快感和具有超越性品質的“藝術之韻”之間的區別是否不再存在了呢?如果這種區別仍然存在,那么,在今天的文化中,什么東西仍然在表征著與“被審美化了的日常生活”所不同的“另一種存在”呢?這是當代美學必須回答的問題,也是美學要重新成為公共話語的前提。
從學理上說,康德在啟蒙主義時代所提出和試圖回答的問題與當代美學面臨的問題已經完全不同了。審美自由不是在主體的內部通過精神的純粹化就可以實現和完成的。審美自由實際上是人性在現實經驗中的某種表述,是現實中的烏托邦存在,是主體在現實的悲劇性沖突中呈現出來的人的特殊氣質和生存境界。審美自由是一種崇高而不是優美,是現實的某種存在狀態而不是某種心理形式,是現實性的、世俗性的,而不是虛構的和彼岸世界的幻象。文學和藝術是人類勇敢“直面”現實的方式,雖然在形式上是想象性的和感性的,但在實際上是“真實”的和形而上的。在對現實生活的意義等當代文化的關鍵問題上,美學無疑比經濟學、社會學具有更多的“公共性”和理論上的正義性。康德式的美學,或者浪漫主義美學沒有能力解釋當代文化和藝術,更不可能為當代社會生活賦予意義。馬克思主義美學是一種發展中的理論,因為馬克思以及馬克思的后繼者們并沒有在理論上一勞永逸地建立起“馬克思主義美學”這樣一種理論或者這樣一個學科。但是,作為一種不同于“康德式”的美學,不同于浪漫主義美學的美學思想和美學范式無疑又是存在的。自盧卡契發表《歷史和階級意識》以來,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發展起了形態多樣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從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的美學”,到法國的“阿爾都塞學派的美學理論”,到英國雷蒙德·威廉斯創立的“文化唯物主義”等等。馬克思主義美學事實上一直在發展并且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對現代文化的解釋能力。應該說,在西方學術界,馬克思主義美學一直是一種公共話語,只是它以文化激進主義的形式存在罷了。對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而言,能否對當代文化和藝術現象做出具有公信度的解釋,是馬克思主義美學是否重新成為公共話語的關鍵。
坦率地說,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現狀并不讓人樂觀。以我擔任副會長的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為例,早在研究生時期我就參加這個學會的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學會當時匯聚了一大批美學界和文藝理論界的精英人才,學術活動辦得有聲有色,所提出的問題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討論。但是,近幾年來,學會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對中青年優秀學者的吸引力都在逐漸下降。關于這種情況,原因是復雜而深刻的,與中國社會的發展,與全球化的進程都直接相關。面對這種情況,在《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雜志的編輯方針上,我們作了適當的調整。主要是加大力度介紹和引進國外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的研究成果,開展中國學者與國外學者的交流和對話,刊物才得以逐漸提升其質量和影響力。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面臨的艱難局面與當代中國意識形態問題的復雜性直接相關,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隨著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社會對當代中國文化和美學問題的理論要求就越高,這一基本趨勢為馬克思主義美學成為一種公共話語提供了可能性和巨大的理論空間。特別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和不斷實踐,國外馬克思主義者對中國的美學和文學藝術的興趣迅速上升,這就為中國學者與國外馬克思主義美學及批判理論的各種觀點交流與對話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美學經驗也需要得到理論的概括和總結。
如果用比較寬泛的觀點來定義馬克思主義美學,應該看到,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發展已呈現出多樣化甚至多元化的趨勢,實踐美學、后實踐美學、審美意識形態論、文藝美學、存在論美學、審美人類學和文學人類學、生態美學等等不同的理論都在積極的發展中,初步形成一種百花齊放的新局面。目前,理論上的發展和探索主要局限在學術的領域內,一些重要的論域正在形成,但還沒有成為公共話語。我個人認為,隨著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進一步發展,隨著不同的理論在對現實重大問題的深入研究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和系統化,特別是隨著馬克思主義美學面對當代社會價值危機提出建設性的思路,對當代文化低俗化現象(審美資本主義的伴生現象)的批判和理論解釋能力的提高,隨著馬克思主義美學自身的進一步學理化,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就能夠重新成為公共話語,從而擔當起批判現實和改變世界的歷史責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