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圍繞勞動價值論問題的爭論
文/辛程
(《中華魂》2010年第10期)
來信
《中華魂》編輯部:
我是學政治經濟學的,因而十分關注這個領域發生的討論和爭論。我發現圍繞勞動價值論問題的爭論這些年來時起時伏,始終沒有停止。有些人還從政治上攻擊和否定勞動價值論,例如,有人提出,勞動價值論是“流氓文化”,是為流氓無產者造反提供理論依據的;有人提出,勞動價值論是一切極左行為的根子,只有去掉這個“禍根”,社會才能安定和發展;有人提出,勞動價值論是實現共產主義的“沉重的包袱”,拋棄勞動價值論才能插翅飛翔;有人則提出,勞動價值論使得馬克思看不到資本主義制度的活力,因而對資本主義發展前景的判斷出現失誤。諸如此類的言論,當然是十分錯誤的,但因為這涉及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問題,要把問題說清說透,卻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我寫信給你們,望能請這方面的專家、學者給予指點。冒昧打擾,尚請見諒。
專此順致
敬禮!
晚輩 王環 謹上
復信
王環同志:
《中華魂》編輯部轉來了你的信件。信中所談圍繞勞動價值論的爭論確實關系重大而理論性強,這里我談一些自己的認識,供你參考。
(一)
2000年前后,我國學術界突然圍繞勞動價值論發生了一場十分熱烈的爭論。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有點納悶:勞動價值論,馬克思在《資本論》里已經闡述得十分清楚,稍微懂得一點馬克思主義常識的人都明白,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中國,這個問題怎么會發生爭論呢?
記得剛解放的時候,我參加土地改革、私營工商業改造的工作,就懂得一個道理: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地主憑借占有土地獲得的地租、資本家憑借占有資本獲得的利潤,都是勞動創造出來的,被地主、資本家無償地掠取了,這就叫剝削。那時,根據勞動價值論的原理,普遍進行過“誰養活誰”的教育;是農民養活地主、工人養活資本家,而不是相反。封建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是一種不合理的制度,應該推翻、改造。勞動價值論是土地改革、私營工商業改造的理論依據。
然而如今在討論中卻盛行一種理論:價值不只是勞動創造的,各種生產要素都參與了價值的創造,這就是要素價值論。按照要素價值論的邏輯,既然價值是各種生產要素共同創造的,地租是土地創造的,利潤是資本創造的,那么,土地、資本、勞動在共同創造的價值中各得一份,那就不存在剝削問題,這種社會制度是合理的、和諧的,不應該搞革命、搞改造。這樣,共產黨領導人民鬧革命,推翻舊制度,就沒有任何道理了。這種觀點不僅理論上站不住腳(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第48章專門批判了要素價值論的典型——薩伊的“三位一體”公式),而且已經被我國革命的歷史證明是完全錯誤的。然而過了半個世紀,這一套庸俗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東西卻沉渣泛起,被當作“創新”理論,又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我們的理論刊物上,豈不荒唐?
但是,事情并不那么簡單。一種理論觀點的出現,尤其是引起廣泛響應以至導致嚴重爭議的觀點的出現,都是有它的現實需要的,它的背后都代表了某種利益、某種政治訴求。有關勞動價值論的爭論也是如此。過了十多年,我才有點想明白。
事情要從私營企業主入黨說起。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生產力落后,而且發展又不平衡,在這種情況下,非公有制經濟(包括私營經濟)對國民經濟還具有積極作用,所以我們黨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是完全正確的。有人由此提出,為了發揮私營企業主的積極性,擴大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可以也應當吸收私營企業主入黨。但是共產黨是工人階級先鋒隊,要吸收私營企業主入黨,遇到一系列理論障礙。首先,就必須否認他是一個與工人、農民不同的、獨立的階級,必須把他說成與工人、農民處于一樣的地位,而不是同工人、農民對立的,這樣才能夠順理成章地把私營企業主看成是共產黨的基礎;其次,為了否認他是一個與工人、農民不同的階級,就必須否認私營企業主存在剝削行為,因為如果承認他有剝削行為,他在社會經濟關系中所處的地位就同工人、農民不一樣了;第三,為了要否認剝削,必須否定勞動價值論,必須承認不僅勞動、而且資本也參與創造價值,因為只有資本也是創造價值的一個要素,他獲得的利潤才是資本自己創造出來的,而不是剝削來的。事情的邏輯是這樣的:吸收私營企業主入黨——否定它是一個獨立的階級——否定剝削——否定勞動價值論。一環扣一環,形成一個“新”的理論體系。為了吸收資本家入黨,最后必須否定勞動價值論,否則理論上就無法把它說通。
但是,要否定勞動價值論,談何容易!全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把勞動價值論作為邏輯起點的,《資本論》就是從勞動價值論說起;馬克思把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一個基本的理論緣由就是發現了剩余價值學說,而剩余價值學說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前提的。否定了勞動價值論,就從根兒上否定了馬克思主義。這就處于兩難境地了:要吸收資本家入黨,就必須否定勞動價值論;而否定勞動價值論,等于否定馬克思主義,這在我國行不通,因為《黨章》、《憲法》都規定我們黨和國家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必須找到一種說法,既不公開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又能為資本家入黨提供理論依據。于是,在“加深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的旗號下,種種奇談怪論炮制出來了,諸如: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說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情況發生了很大的不同,社會主義社會里,不僅勞動,而且資本也創造價值了;有兩個勞動價值論,革命的勞動價值論和建設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為了論證革命的需要,主張只有勞動才創造價值,現在搞建設了,應該主張所有的生產要素(包括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都創造價值;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要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發展,參與價值創造的因素越來越多了;等等。這些所謂的“新”理論,邏輯上矛盾百出,但在報刊上卻連篇累牘地出現,造成一定的聲勢。一場圍繞勞動價值論的爭論就此展開了。
在說明我在勞動價值論爭論中的觀點之前,先要談一下我對私營經濟的性質和作用的看法,因為事情是從這里引起的。私營經濟是建立在資本家私人占有生產資料、雇傭工人進行勞動并無償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基礎上的一種經濟成分,不管是在資本主義國家里還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它的性質都是屬于資本主義的。在社會主義國家里的私營經濟,由于它是在共產黨領導、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條件下進行活動的,這種外部的經營環境,會使得它的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同資本主義國家相比較,發生一定的變化,但不可能改變它的根本性質。內因是根據,它決定事物的性質;外因是條件,它只能影響事物的實現形式。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常識。
私營企業主是資本的人格化,只要他占有生產資料、雇傭工人進行生產經營活動,他就是資本家,屬于資產階級。這一點也無需諱言。資本家、資產階級這些詞兒本身并沒有褒貶之分,只是說明一種狀況,說明一個人在社會生產關系中所處的地位。是褒還是貶,則要根據具體歷史條件(一定程度上還要根據個人的行為)來判斷,即要放到一定歷史環境中進行評價。在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的時候,資產階級是代表社會發展前進方向的先進階級;隨著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它就逐漸成為與歷史發展的要求相矛盾的階級了。
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私營經濟的作用是具有兩重性的。一方面,在目前生產力不夠發達的情況下,私營經濟對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所以我們對它采取鼓勵、支持的政策。這方面我們宣傳得很多了。另一方面,它還存在剝削,因而同社會主義消滅剝削的本質要求是相矛盾的,所以我們必須對它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它的活動朝著有利于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這方面,往往注意得不夠。必須完整地了解私營經濟作用的兩重性,從而全面地把握對私營經濟的鼓勵、支持和引導的政策,不能有片面性,只講一面,不講另一面。
私營企業主是資本家,他與工人之間是剝削關系,這是客觀事實,不是人們主觀上不承認它就會消失的。我們應該正視這種客觀事實,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情況正確地制定政策,而不能倒過來,為了某種政治需要,就否定他是資本家,否定他對工人的剝削,更不能為此不惜去篡改、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
(二)
在討論勞動價值論的過程中,暴露出了一些混亂思想。這是多年來不強調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不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造成的惡果。許多搞經濟學的人,不認真讀《資本論》,沒有搞清楚勞動價值論說的是什么東西,這給那些賣弄似是而非的所謂_“創新”觀點的人鉆了空子,有的人就上了當。這里不得不講一些馬克思主義的常識,澄清一些帶常識性的誤解。
勞動價值論是指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地吸收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關于勞動價值論的合理的內容,建立了自己的科學的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是在分析商品生產一般時提出并論證勞動價值論的。他指出,任何商品都具有二重性: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一方面是一種可以用來滿足人們的一定需要的物品,這就是它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它又能用來交換別種物品,這就是它的交換價值。而商品之所以能夠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換,是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東西,即它們都是人類勞動的凝結,這就是價值。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不過是價值的表現形式。所以,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
所有商品都是商品生產者的勞動生產出來的,所以,商品二重性是由勞動二重性決定的。人們每一種具體形式的勞動能夠生產出一種特定品種的產品,以滿足人們一種特定的需要,這就是說,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但是,各種商品之間還存在著一種共同的、同質的東西——價值,正因為有價值,它們之間才能進行交換。這種同質的價值,不可能由不同形式的勞動即具體勞動創造出來。因此,生產各種商品的勞動除了不同的具體勞動的一面外,還有相同的一面,即它們都是人類勞動力(包括腦力和體力)在生產上的一種消耗或支出。這種撇開了勞動具體形式的一般的人類勞動,即抽象的、無差別的腦力和體力的支出,就是抽象勞動。抽象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
馬克思說:“一切勞動,一方面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這個屬性來說,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另一方面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就具體的有用勞動這個屬性來說,它生產使用價值。”①
可見,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容是:第一,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2};第二,作為不同商品交換基礎的價值,是人類勞動的凝結,因此,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第三,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腦力、體力的耗費。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但它不是價值的源泉;第四,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
上面講的是最基本的東西,然而恰恰在這個基本道理上出現了不應有的混亂。除了某些人故意制造的混亂外,最常見的是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理解上的誤解。這里試舉數例:
一、把使用價值生產與價值生產混為一談
有人在“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時,把創造使用價值的要素與創造價值的要素混為一談,認為凡是對使用價值生產起作用的要素都創造價值。例如,有人說:“在價值創造過程中,不僅勞動,而且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勞動、資本或技術本身都不能單獨創造價值,價值的創造是離不開各種生產要素的綜合作用的。”他還引用馬克思贊同的威廉·配第的一段話來論證這一點:“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這一論斷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即把使用價值與價值混淆在一起了。他們說的“價值”,其實都是“使用價值”。威廉·配第講的“財富”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不是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滿足人的特定需要的各種自然屬性,它的生產不僅需要有人的勞動(具體勞動),而且需要有各種生產資料參加。勞動與生產資料(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它的價值形態就是資本)相結合,才能創造出物質財富,這是經濟學的常識。價值的創造是另外一回事。使用價值與價值是同一種商品的兩種屬性,雖然它們是在同一個生產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但創造使用價值的要素與創造價值的要素是不一樣的。問題在于,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物的效用;而價值則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反映了物的外殼掩蓋下的商品生產者之間的一定的社會關系。人們相互交換商品,實際上是相互交換各自的勞動,這種交換,必須把各種具體形態的勞動化為同質的無差別的腦力和體力的支出即抽象勞動,才能進行。人類的一般的無差別的勞動凝結形成價值,而正因為有了價值這樣的同質的東西,具有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才能夠相互比較,并進行交換。所以,只有勞動(不是具體勞動,而是抽象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唯一的要素。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是創造使用價值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但不是創造價值的要素。
由于使用價值與價值是同一個商品的兩重屬性,兩者相互依存,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把兩者混淆在一起。但經濟學的理論研究,是必須把兩者區分開來的。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使用價值的生產需要有生產資料參與,因為具體勞動必須同物的要素相結合才能生產出各種自然形態的商品;但價值僅僅是勞動創造的,因為價值是一種社會關系,是商品生產者進行交換的一種關系,為了按價值交換商品,需要把不同的具體勞動還原為同質的抽象勞動,所以,抽象勞動是價值的唯一來源。馬克思把勞動二重性看作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③所有庸俗經濟學家都否定勞動二重性,不區分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把使用價值生產的要素當作價值生產要素,用物的關系掩蓋社會關系,這是為資本主義剝削進行辯護的一種理論手法。馬克思明確指出,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生產資料只能參與創造使用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這就為剩余價值理論奠定了基礎。試問,如果生產資料(其價值形態就是資本)同勞動一起共同創造價值,那么利潤就是資本創造的,哪兒還會有剩余價值呢?創造使用價值的各種要素,同時也都是創造價值的要素,這種說法必然導致掩蓋資本主義剝削關系,論證資本主義的天然合理性,從而也從根本上否定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把使用價值量的決定與價值量的決定混為一談
經常有人提到,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技術、設備在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增大。采用先進技術,產品產量大大增加,產品價值也就隨之增多,目前機器設備的貢獻已經大大超過工人的勞動,因此,價值大部分是技術、資本創造的。加深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就是要看到技術、資本在價值創造中的越來越大的作用,也就是說價值越來越多地是由技術、資本創造的。
這種看法的錯誤就在于把使用價值量的決定與價值量的決定混淆在一起了。上面講過,使用價值是由勞動和生產資料相結合生產出來的,因此,隨著先進技術的采用,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單位時間生產的使用價值量不斷增加。先進的機器設備顯然促進了使用價值量的增多。價值則是人類抽象勞動的凝結,價值量取決于社會必要勞動量。撇開不同企業的差異,就全社會某一種商品的生產來說,采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單位時間里生產的使用價值量增多了,但價值量并沒有變化,一小時勞動仍是一小時勞動,相同時間長度內作為抽象勞動凝結物的價值的數量仍與過去一樣。同時,由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單位時間生產的商品數量增多,單位商品中凝結的勞動量減少,從而單位商品的價值下降了。馬克思指出:“生產力的變化本身絲毫也不會影響表現為價值的勞動。既然生產力屬于勞動的具體有用形式,它自然不再能同抽去了具體有用形式的勞動有關。因此,不管生產力發生了什么變化,同一勞動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供的價值量總是相同的。”④
就單位時間說,使用價值量同勞動生產率成正比;但就單位產品說,價值量同勞動生產率成反比。這是經濟學的常識。有的人恰恰把這種常識忘記了。
三、把價值分配與價值生產混為一談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收入來源多樣化了。私營企業主投入經營的資本給他帶來利潤,股民從股票市場上炒股票賺了錢,一般老百姓通過銀行存款、購買債券獲得利息,科技人員出賣技術專利得到收入,如此等等。有人由此得出結論,各種收入,作為價值的不同表現形式,都是由帶來收入的那種要素創造出來的,換句話說,各種與經濟活動有關的要素都創造價值。
這種說法的錯誤就在于,把價值分配與價值生產混淆在一起了。上面講過,價值是勞動創造出來的,勞動是價值的唯一來源。資本、股票、債券、技術設備等等都不可能創造價值。但勞動創造出來的價值(就全社會來說,新創造的價值的總和就是國民收入)是要在社會成員中進行分配的,這種價值分配方式在不同生產關系、不同社會制度的條件下是不一樣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憑勞動獲得工資,資本家憑資本獲得利潤,但無論工資還是利潤都是新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都是人類勞動創造出來的。資本可以帶來利潤,但利潤不是資本創造的,它是勞動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即剩余價值那一部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存在多種所有制經濟,新創造的價值的分配方式比較復雜。其中在公有制經濟成分里,新創造的價值除了用于全社會需要的積累外,在勞動者內部是要按勞動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分配的,這就是按勞分配;在私有制經濟成分里,新創造的價值是按要素進行分配的:資本獲得利潤,勞動獲得工資。至于銀行存款和債券的利息則屬于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范圍。但無論憑借哪種要素獲得收入,都是從勞動創造出來的價值中分配得到的,歸根結底都來源于勞動創造的價值。
馬克思早就指出了這一點。他說:“土地所有權和資本,對于它們的所有者來說,是收入的源泉,也就是說,使他們的所有者有權占有勞動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可是它們并不因此就成為它們的所有者占有的價值的源泉。”⑤
價值生產與價值分配不是一回事。各種要素參與新創造價值(即國民收入)的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并不等于它們都參與價值(國民收入)的創造。價值(國民收入)是勞動創造的,這在不同社會里是一樣的,但價值(國民收入)的分配卻是由生產關系(所有制、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決定的,因而在不同社會、不同經濟成分中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能把各種要素在價值分配過程中獲得的收入,都說成是它們創造出來的;也不能把不同社會制度下價值分配方式發生的變化,說成是創造價值的要素發生了變化。
還經常看到這樣一種說法:之所以實行按勞分配,是因為勞動創造價值;之所以要按要素分配,是因為不僅勞動,而且其他要素都參與創造價值。這種把價值分配與價值生產作為因果關系聯系起來的論點,實際上是把收入的獲得當作價值的創造了,似乎憑借某種生產要素的所有權獲得的收入就是這種要素創造的。其實,獲得收入是價值的分配,價值如何分配取決于生產關系,而與價值是由哪種生產要素創造的無關。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參與生產的一定方式決定分配的特殊形式,決定參與分配的形式。”⑥分配方式是由生產方式、首先是由所有制形式決定的。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全體公民在同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料的關系上處于同等的地位”,⑦因而排除了個人利用所掌握的生產資料占有他人剩余勞動生產的產品的可能,加上生產力水平的限制,這就決定了可以而且只能按勞動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分配。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并不是因為價值是勞動創造的,而是由生產資料公有制決定的。同樣,在按要素分配的典型形態的資本主義條件下,資產階級私有制使得資本家有可能憑借生產資料所有權無償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而一無所有的工人只能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獲得工資。資本獲得利潤,勞動獲得工資,也并不是因為資本和勞動共同創造價值,而是由在資產階級私有制基礎上的生產關系決定的。
四、把價值構成與價值生產混為一談
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是價格。商品的價格由生產成本和利潤(M)構成,而生產成本包括生產資料的耗費(C)與工資(V)兩項。因此商品價值由C+V+M構成。有人提出,既然生產資料的耗費是商品價值的一部分,它當然也是創造價值的一個要素,換句話說,商品價值的構成可以說明生產資料(資本)是參與創造價值的。
這種說法的錯誤在于把價值構成與價值生產混為一談了。價值生產是指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新增價值,價值生產過程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的抽象勞動被消耗時間的長度。工人的活勞動,作為抽象勞動的消耗,是創造價值即生產出新增價值的唯一來源。在資本主義企業里,正是由于工人的活勞動可以生產出新增價值,而新增的價值又超過所耗費的可變資本(用于支付工資的價值),換句話說可以形成剩余價值,資本家才會在市場上購買工人的勞動力,即雇傭工人,進行生產。
商品的價值構成是另一回事。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商品的價值是由不變資本(生產資料的耗費,C)、可變資本(用于支付工資的價值,V)和剩余價值(M)三部分構成。這三部分在商品價值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是不一樣的。作為不變資本的生產資料是物化勞動,是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它以實物形態參加勞動過程,但不能生產出新的價值。生產資料的價值是生產它的時候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形成的,當人們使用它生產某種商品時,它的價值會按其消耗的程度轉移到新生產的商品中去,成為新生產商品的價值的一部分。生產資料的消耗(C)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新的價值。價值生產只與商品價值構成中的(V+M)有關,而(V+M)是工人的活勞動創造的。
可見,在生產過程中,作為物化勞動的生產資料只是轉移自身的價值,而工人的活勞動則創造新的價值。物化勞動轉移的價值(C)與活勞動新創造的價值(V+M)共同組成商品價值,而不是物化勞動與活勞動共同創造價值。
所有這些混亂,說到底,都是想用要素價值論來取代勞動價值論,說法有點不一樣,實質都一樣。所以,關鍵是要從理論上劃清勞動價值論與要素價值論的界限。應該像馬克思那樣旗幟鮮明地批判要素價值論。
(三)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科學的理論,它揭示了商品生產的矛盾和運動,反映了商品生產的客觀現實。只要存在商品生產,勞動價值論就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不能否定,也否定不了。將來商品生產消亡了,商品價值消失了,勞動價值論才會退出歷史舞臺。在有商品生產的社會里,否定或修改勞動價值論,用要素價值論取代勞動價值論,是違反客觀實際的、主觀主義的錯誤觀點。
有人認為,勞動價值論是一個十分抽象的理論問題,與現實生活距離很遠,無論是主張勞動價值論還是主張要素價值論,都同實際工作沒有多大關系。讓那些理論家去爭論好了。其實不然。勞動價值論同要素價值論的爭論,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它直接關系到黨的指導思想和全部工作,甚至關系到共產黨的存亡。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是各種觀點簡單的拼湊,而是相互之間有著密切聯系的系統。否定其中某一個原理,必然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支柱。否定或者修改勞動價值論,必然動搖整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堅持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才能為揭露資本主義剝削秘密的剩余價值理論奠定基礎,進而才能揭示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及其基本矛盾,從經濟上論證資本主義滅亡、社會主義勝利的不可避免性。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放棄勞動創造價值這一理論,“也就是放棄科學認識在這個領域內的一切可能性”,“這樣一來,政治經濟學就失去了任何合理的基礎了。”⑧我們應該堅持和捍衛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不要用實用主義的態度去對待它,更不要借口情況變化而輕易地否定它。
必須嚴肅地對待勞動價值論,因為否定勞動價值是會導致嚴重的政治后果的。如果像某些人認為的那樣,不僅勞動,而且各種生產要素(包括資本、土地等等)都創造價值,那么勢必得出結論:資本主義制度是天然合理的,無產階級進行革命,“剝奪剝奪者”,用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就沒有任何道理了。否定了勞動價值論,也就否定了共產黨建立和存在的理由,因為共產黨的宗旨、使命、奮斗目標等全都失去了理論基礎;同時也從根本上否定了共產黨80多年來的奮斗歷史,從打土豪、分田地開始,到奪取政權,到三大改造,再到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奮斗等等,都是站不住腳的了。這類政治后果不是聳人聽聞,而是否定勞動價值論邏輯地必然得出的結論,關系重大,不可不察。
以上談了我的一些認識,供你參考。以后望多聯系,讓我們成為真正的忘年交。
順致
同志的敬禮!
你未曾謀面的老年朋友 辛程
注釋:
①④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6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②必須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價值”這個概念,同經濟學上講的價值區分開來。日常生活中講的“價值”是指客體對主體的意義和效用,類似于經濟學上的使用價值。
③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5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7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⑦《列寧全集》第24卷,第39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885、16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