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社會的三大階級是如何形成的?
許博士系列短論之005
(一)
關于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條件下的階級關系和階級劃分,主要存在兩種意見:一是“單一階級論”,認為社會主義只存在勞動階級(包括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這樣一個階級,干部、知識分子和企業管理人員都是勞動階級的一部分。二是“兩大階級論”,認為社會主義存在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這樣兩大對立的社會階級。
“兩大階級論”的觀點在資產階級的存在范圍上又存在很大的分歧,一派認為資產階級包括所有的干部隊伍,另一派則認為資產階級只包括少數走資派,即少數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干部。
研究表明,“單一階級論”和“兩大階級論”都不符合社會主義的實際,社會主義的階級關系實際上是“三大階級論”。如新中國從1956年開始算起,社會經濟關系在全民所有制為主導的經濟體系下運行了40年左右的時間。這期間的社會階級關系主要劃分為三大社會集團即工人階級為主體的勞動階級和廣大干部隊伍組成的勞動代理階級以及由走資派和執行走資派路線的少數干部所組成的特權資產階級。
在新中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以前,資產階級是劃分為兩大階級的,一個是掌握資本所有權的資產階級,一個是通過資本的代理代理權獲得剩余價值的代理資產階級,如狗腿子、工頭和監工等等之類。新中國在1949到1956年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以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代替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從而消滅了資本所有權形式的資產階級。這一點一般是不會引起爭議的。爭議的地方在于,為什么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以后,舊的資產階級仍然還會以特權資產階級的形式而存在?二是為什么還會存在一個所謂的“勞動代理階級”。
要準確地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對從全民所有制的形成、發展和運行進行一番考察。
(二)
新中國的全民所有制是在1949年建國后到1956年所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形成的。社會經濟關系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極其激烈而紛繁復雜的變化和變動,這個變化一方面是工人階級上升為領導階級和舊的所有權資本家階級的消滅,另一方面就是代理權資本家階級分化和轉化為新的勞動代理階級和特權資產階級這樣兩大新的階級。
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的產生,是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所進行的殊死搏斗和尖銳激烈的階級斗爭。這個過程是工人階級對資產階級進行的分化瓦解的斗爭,也是資產階級進行的改頭換面的尋找新的代理人的反抗。而資產階級之所以能夠在共產黨內尋找其利益代理人進行殊死的反抗,是因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保留和遺存了資本家產生和存在的經濟條件。這個條件就是資本經營權的保留和存在。
資本主義私有制包括資本所有權和資本經營權這樣兩個方面。新中國進行的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在生產資料的資本所有權方面進行的。國家對資本所有權的改造,首先表現為在法律形式上宣布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私有制成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資本企業在所有權改變以后,國家就通過相關法律對于企業的在產、供、銷和人、財、物等方面進行統一的計劃和管理。這就使得企業的生產目的由剩余價值的利潤剝削改變為人民福利和國家積累。與此同時,資本經營權則保留下來了。由于國家對于資本所有權的改造在形式上是通過國家委派干部隊伍進駐資本家企業進行的,所以,干部隊伍在改造資本所有權的同時,也成為遺留下來的資本經營權形式的代表和人格化。
資本經營權是商品價值的增殖形式及其派生的經營形式,在形式上表現為企業利潤制度的存在及其經營管理。所以,干部隊伍接管舊的資本經營權的形式,其核心就是對于企業利潤的,使企業利潤轉化為為人民服務的社會福利。在這里,干部隊伍進駐資本家企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行為是二重的,即一方面是改造資本所有權,另一方面又接替了資本經營權。這樣,干部隊伍就通過資本經營權的保留形式成為全民所有制的代理人,成為兩大獨立的社會集團,即勞動代理階級和特權資產階級。
(三)
為什么干部隊伍會通過資本經營權的保留形式而成為勞動代理階級和特權資產階級這樣兩大獨立的社會集團和社會階級呢?這是由干部隊伍代理的資本經營權的經濟內容,也就是剩余價值和企業利潤的區分和差別所決定的。
資本經營權核心內容就是企業利潤。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最初是以所有權資本的形式而存在的,資本家通過資本的直接經營,支配了以企業利潤形式存在的剩余價值。因此,在所有權資本形式的條件下,剩余價值和企業利潤是結合在一起的,剩余價值是企業利潤的本質,企業利潤是剩余價值的形式。而在資本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福利以后,企業利潤和剩余價值在形式上發生了分離,成為兩個相對獨立存在的經濟范疇和經濟利益關系。企業利潤是由代理資本家代理經營的剩余勞動,剩余價值則是由企業利潤轉化而來的、由產權資本家和代理資本家共同瓜分的剩余勞動。代理資本家和產權資本家雖然都是工人階級的剩余勞動的瓜分者和剝削者,但他們是以不同形式進行瓜分和剝削的,代理資本家主要是通過經營企業利潤來瓜分剩余價值,而產權資本家則主要是通過資本所有權來支配剩余價值。
正是在資本代理權的形式上,企業利潤與企業價值發生了分離,企業利潤成為以價值形式存在并用于核算剩余勞動的形式。所以說,企業利潤和剩余價值的區分和轉化構成了資本經營權的經濟內容。社會主義公有制在改變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同時,為什么還保留了資本經營權即企業利潤制度呢?這主要是因為,一則,舊的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在社會主義階段依然保存和遺留下來;二則,社會主義生產在本質上已經是福利產品的生產,但在形式上仍然是商品的生產;三則,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建立主要是在必要勞動的形式上改變了雇傭勞動的性質,也就是把雇傭勞動的工資形式改變為福利工資,而剩余勞動則保留了企業利潤的核算形式。所以,全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仍然需要采取資本代理經營的形式。
干部隊伍對于原有的資本主義工廠、礦山和商店的進駐,是作為工人階級利益的代表來接管原來的資本家來經營和管理企業利潤的。干部隊伍在這里接管的企業利潤在經營管理的形式上具有二重的性質,它一方面可以轉化為社會福利的積累形式,因此可以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成為為人們服務的代理資金;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由干部隊伍中的少數個人進行揮霍和占有,從而轉化為剩余價值,成為剝削剩余勞動的資本。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是資金的人格化形式。在這里,干部隊伍在不同的資金形式上分裂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代理資金的人格化,成為勞動代理階級;另一部分是剩余價值的人格化形式,成為特權資產階級。
(四)
正確地認識企業利潤制度問題是理解社會主義階級關系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很多人正是由于不了解剩余價值和企業利潤的區分和不同,所以不能認識到社會主義社會客觀存在的企業利潤轉化的兩種形式,即福利積累形式和剩余價值形式,從而否認社會主義社會客觀上存在剩余價值人格化的特權資產階級和福利積累人格化的勞動代理階級。而要正確地認識企業利潤制度,就必須認識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的內部矛盾。
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的內部矛盾是什么呢?研究表明,這個矛盾的一般形式就是社會主義直接生產過程中存在的福利工資與企業利潤的矛盾。在這個矛盾中,福利工資是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集中代表和利益關系,而企業利潤則是舊的資本經營權的代表利益關系。福利工資是資本主義所有權轉變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的集中體現,它在法律形式上表現為生產資料的全民所有制所有制成為工資基金的經濟關系和利益形式,表現為福利工資制度的實施,也就是建立勞動者的福利工資基金(基礎工資)與生產資料的生產效率之間的直接的和本質的關聯,使勞動者的福利工資基金(基礎工資)的規模和水平隨著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而提高。
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是以等勞福利收入為目的的生產形式。以福利收入的形式取代了剩余價值成為社會主義的生產的一般目的和生產的一般形式,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改變了勞動者作為雇傭勞動者的地位,把勞動力價值變成了彼此等同、沒有差別主體勞動,并且以等勞福利收入的形式由勞動者自己進行直接的支配和占有。在主體勞動的形式上,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對主體勞動的起著質的決定性和量的規定性。從性質上看,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決定每一個勞動者的主體勞動是彼此等同、沒有差別的主體勞動形式。
社會主義的生產形式和目的是福利工資,但福利工資僅僅是必要勞動的體現,剩余勞動仍然采取了價值經營的形式,即采取了企業利潤的代理經營形式。而企業利潤成為福利工資的生產條件。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形式是由資本轉化而來的資金形式。從所有制形式來看,資本所有制轉化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也就是資本轉化為資金。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這些資本形式分別轉化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主體資金(V)、代理資金(C)和企業利潤(M)。主體資金是由福利工資構成的,而代理資金則是由福利積累構成的。
在這里,主體資金的人格化形成工人階級,代理資金的人格化形成勞動代理階級,而企業利潤的人格化則形成特權資產階級。
(五)
為什么資金的不同形式會形成不同的社會階級和階級斗爭呢?
首先是主體資金。構成主體資金的福利工資是由生產資料的生產效率所規定的勞動者的最低的工資收入形式,在本質上是彼此等同和毫無差別工資收入。勞動者個人獲得的福利工資收入在形式上是其勞動的收入所得,而在本質上則是其作為生產資料的共同所有者身份的表現。這就是說,每一個勞動者都可以通過自己獲得的勞動收入來共同地和平等地支配生產資料。而只有當勞動者普遍成為福利工資的受益者即人格化的時候,生產資料的全民所有制的本質才能得到體現。所以,福利工資構成的主體資金是全民所有制的本質的利益關系,其人格化形式就是成為社會主人公的工人階級。
其次是企業利潤的剩余價值的兩種形式。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企業利潤實際上存在社會福利和剩余價值這樣兩種不同的占有形式,即具有轉化為剩余價值和社會福利的積累這樣兩個途徑和兩條路線。企業利潤是在國家的統一扣除的條件下轉化為社會福利的。由于剩余價值和企業利潤由于都是剩余勞動的價值形式,可以在企業內部直接地轉化為剩余價值的形式。因此,如果不對企業利潤由國家進行統一的扣除的話,就不會轉化為為人民服務的社會福利的話,就必然轉化為剩余價值。所以,企業利潤如果不與社會福利的積累相聯系的話,就必然與剩余價值相聯系,就成為剝削剩余勞動的利益關系。所以,企業利潤的獨立化形式也就形成了特權資產階級。
相反,企業利潤如果轉化為社會福利的積累,就能夠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企業利潤也就轉化為代理資金。這樣,由社會福利的積累形式所構成的代理資金就成為勞動代理階級。
在這里,工人階級的核心利益,就是對企業利潤的改造,就是把企業利地轉化為社會福利,所以,工人階級絕不能提倡“利潤掛帥”。但企業利潤既然是社會主義生產結構的一般形式,它就不可避免的要轉化為剩余價值,其代表人物必然要求提出“利潤掛帥”的經濟政策。而工人階級則要提出無產階級的政治掛帥,也就是把福利工資放在第一位,實施福利工資的掛帥。這樣,工人階級與特權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就不可避免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