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乳棄嬰與人的本質
一、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認識
2006年“馬工程”有一個“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三個界定的研究成果”。這項成果認為,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有三個內在聯系的規定:勞動是人的本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注:《2006年“馬工程”成果選編》P10-12,學習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p>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里論述的。這段話的全文是:“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費爾巴哈不是對這種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1)撇開歷史的進程,孤立地觀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類個體;(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地聯系起來的共同性?!保ㄗⅲ骸恶R恩選集》一卷P18,人民出版社72年版)
這個提綱雖然正式發表于1888年,早于《德意志意識形態》正式出版的時間,但從它寫作的時間看,實際上是《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提綱。馬克思在寫完《1844手稿》之后,1844年8月與恩格斯歷史性的會面,兩人決定合寫了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第二部著作就是《德意志意識形態》。這個提綱寫于1845年春,時間在這兩部著作之間?! ?/p>
費爾巴哈從人與動物的區別出發,認為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于宗教。人有宗教,而動物沒有宗教。在此基礎上,費爾巴哈批判性地論證了:宗教不是人的本質,上帝不是人的本質,人的本質在于人的自身。這是費爾巴哈宗教批判的偉大意義,但費爾巴哈把人的本質歸結為愛,歸結為倫理學,而馬克思是接著他并批判他說的。
費爾巴哈繼承了從宗教本身得出的“人的本質是人的共同性”這個命題,但否定了“宗教是人的共同性”,認為“人們之間的愛是人的共同性”。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對費爾巴哈做了批判,認為他是新宗教,愛的宗教,也就是說他把愛絕對化了。恩格斯幽默了一把費爾巴哈:“可是愛呵!――真的,在費爾巴哈那里,愛隨時隨地都是一個創造奇跡的神,可以幫助他克服實際生活中的一切困難,――而且這是在一個分成利益直接對立的階級社會里。這樣一來,他的哲學中的最后一點革命性也消失了,留下的只是一個老調子;彼此相愛吧!不分性別、不分等級地互相擁抱吧,――大家一團和氣地痛飲吧!”(注:《馬恩選集》四卷P236,人民出版社72年版。在美國《第五元素》等大片里、在普世價值里、在孔教里、在李銀河寬容、包容同性戀里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費爾巴哈)。不是說人們之間沒有愛的關系,而是說它只概括和說明了人的一部分關系,不能概括和說明人的全部關系。后來的蘇聯小說《第四十一個》描寫了紅軍女戰士瑪柳特卡在一個四面臨水的小島與自己的第四十一個敵人、沒被自己擊斃的白匪中尉相愛而在最后擊斃他的故事,把階級性與人性壓縮在一個獨特的空間下,藝術地反映了兩者的關系。
我對馬克思的這個命題的理解是:人既是自然之子,也是社會之子。人既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人的動物性存在先于人的社會性存在,但人之所以為人,而不是動物,是人有人性。人性,人的本質就是一切社會關系總和。而這個總和即人的本質是歷史的、是現實的、是能動的、可變的。
據牛津英文詞典,英文里有兩個詞對應著中文里的人,一個是person,另一個是human being。前一個詞來自古拉丁語的persona,意思是“演員的面具”、“劇中的一個角色”。后一個詞中的being意思是“存在”,這個詞也是哲學本體論(存在論)的核心范疇;而human來自古希臘語homo,意思是“同樣的”。把它們合起來,即“相同的存在”。可見,從語源的角度看,人的內涵包含了“相同的存在”的意思,個人是穿著不同衣服的“相同存在”(因此,澡堂里有時你分辨 不出人,就象分辨不出哪根金條更高尚)?! ?/p>
馬克思批評了資本主義社會把不含社會規定的、抽象的個人作為自己起點的錯誤。在《資本論》中他有一大段的論述“既然政治經濟學喜歡魯濱遜的故事,那么就先來看看孤島上的魯濱遜吧……”。他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作為起點的個人是中世紀結束的個人,因此已經是社會化了的個人,已經是歷史的個人,已經是人類演化生成的個人。他說:“現在,讓我們離開魯濱遜的明朗的孤島,轉到昏暗的中世紀去吧。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不再是一個獨立的人了,人都是互相依賴的……”(注:《馬恩全集》中文二版44卷P94)。
西方主流經濟學不過是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個人不是人的第一個前提,因此,不是人的本質。人的歷史才是人的本質,社會才是人的本質。當然,馬克思是相對而言的,他是在社會與個人對立的情境下說的。他沒有否認人的動物性存在因而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第一個前提,他并不是只講社會關系。在同一提綱里,他緊接著就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他還講了那句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人的實踐本質是用哲學的方式表達,用歷史學的方式來表達,就是人的勞動是人的本質。實踐一詞的概括性強,用勞動一詞,需要聲明:除了生產以外,勞動還包括科學實驗與藝術創作等等,過去說還包括階級斗爭,也就是政治實踐?! ?/p>
二、正反面的例子
社會是由一個個個人組成的,因此,人的本質可以說是對所有個人的概括。人的本質的社會性,換個說法,就是任何個人都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任何個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成。而西方主流經濟學認為,不一定要社會也可以有個人,社會不是個人的必要條件。按西方主流經濟學自身所謂的方法論,即證偽的方法,它只要舉出一個反例,說明個人不是在社會中、不是在人與人的關系中生成的,馬克思就被駁倒了。而下面的例子恰恰從正反兩方面都證實了馬克思的觀點而證偽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觀點:社會是人必要且充分的條件?! ?/p>
1、反面的例子:以狼孩為例
至20世紀50年代末,科學上已知有30個小孩是在野地里長大的,其中20個為猛獸所撫育:5個是熊、1個是豹、14個是狼哺育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狼孩(見附件)?! ?/p>
據錢鍾書先生考證,《史記》中還記載了豹孩、虎孩、鴿子孩。不僅中國古史籍里有記載,西方也有記述。如羅馬開國的兩兄弟傳說就是狼孩(注:《管錐編》一卷P374頁中華書局版)。
狼孩的例子至少說明了以下兩點:
(1)即使在今天、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直立行走也不是天生的,也是社會關系的產物;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教化和嬰兒自我實踐的結果?!皶弊呗凡皇翘焐?,而是“學”“會”的?! ?/p>
不要小看了直立行走。我們知道,兩點確定一條直線,三點確定一個平面。為了平衡地球引力,一個物體要平穩地立在地面上,至少必須有三個以上的支點。更準確地說,要讓物體的重心落在三個點組成的三角形內。如果不是這樣,重心最低的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在引力條件下的表現),就會強制性地調整物體的位置,直到物體穩定也就是平衡為止。不論是直立還是行走,用兩腳即兩點支撐對人而言都是困難的事。直立是靜止平衡(注:直立同樣不能長久,因為心臟要克服地球引力向上部的大腦泵血,需要耗能,人睡覺要躺即此理,把能耗降至最低,最有效率。海燈法師長期打坐睡覺一事據有關報道不實),而行走就是動態平衡。人的直立行走其實是一個反饋系統,需要眼睛反饋信息來平衡,因此需要人的腦神經特別是視神經的相當程度的發育。閉著眼睛走路是以能力已經形成為前提的。人醉后步履不穩反證了這一點。仿真的兩腳機器人之所以難設計,一個原因就是行走中的動態平衡不好解決。而視神經的發育、視覺的形成并不是在娘胎里完成的,而是在出生后形成的。
個體發育史是種族進化史的縮影,直立行走是人類長期進化的結果,是人類文明的產品,人的個體能直立行走是人類這個種長期進化的再現。但這個再現是以社會遺傳的方式實現的,社會遺傳就是上一代與下一代的關系,就是社會關系。狼孩的例子說明,不在人的撫養中成長,即使人的后代,甚至連直立行走都不可能。而人的撫養就是社會關系。嬰兒一歲左右,大人引導走路,看似只是一個階段性的事,似乎并不象以后為了吃飯而必須終生都要勞動那樣重要,但卻對形成“人”卻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p>
僅此一點,就對西方主流經濟學作了證偽。所謂的技術、制度環境不是人的第一個前提,人的第一個前提、人要學會的第一個技術就是走路,首先是要實現克服地球引力的動態“均衡”,人要站起來,這個首要技術是最必要的條件,不滿足這個條件,后來的東西都不可能。什么資源配置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什么帕累托效率;只要知道供給與需求,就可以分析一切,等等均是無稽之談。不是嬰兒會自動地“需求”直立行走成為人,而是成人“需要”嬰兒能繼承人性成為人,因此,似乎沒見哪個成人對長大的孩子說:我供給了你直立行走,你應該回報我,以便供求均衡?;蛘?,哪個成人與嬰兒博弈:你不答應我,我就不牽你的手。不過,對于把供求奉為天條的茅于軾、秋風們,可以想見,他們如果把自己的邏輯貫徹到底,就會提出這個在他們看來并不荒唐的要求?! ?/p>
(2)人的心理從而人的精神發展有不可逾越的階段性
狼孩的例子還表明,人的心理從而人的精神發展有不可逾越的階段性。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性格也是歷史的,因而是社會屬性占主導。今天的心理學已經證實,人的性格在3-8歲就已經基本成形了。因此,早期教育很重要?! ?/p>
2、正面的例子:以海倫凱勒為例
馬克吐溫說,十九世紀有兩個人是奇跡,其中之一就是海倫凱勒。海倫凱勒14個月大時,因為重病,聽覺和視覺沒有了,正常人的信息95%都來自視覺和聽覺。她不能象一個正常人那樣獲取很多信息??墒怯幸惶?,水從指間流過,感覺很好,她突然悟到,原來每一個物都對應著一個詞,人們“發明”了詞來表達物,海倫凱勒先學會書面語言,后學會口頭語言。先學會認字,后學會說話。先學會第二條件反射,再學會第一條件反射。而不是象我們幾乎所有的孩子那樣先學會說話、后學會認字。一句話,先擁有人類后來的文明,然后再補充前面的。海倫凱勒的成功不僅僅是個人的成功,更是教育的成功。沒有那個伍勒小姐作她多年的老師,不是這個老師精通教育,對她每一個細小的進步及時的關注、訓練和糾正,就不會有這樣的奇跡。海倫凱勒能夠成功是人與人的關系的結果,是社會關系的結果?! ?/p>
三、簡要的結語
用電腦來比方。人的自然屬性、動物性存在就象電腦硬件,人的社會屬性、社會性存在就象電腦軟件。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質。人的動物性存在先于人的社會性本質,可人的社會性卻超越著人的動物性,使人成為人。
附件 印度狼孩(注:1977年第4期《化石》雜志)
那還是在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東北的一個名叫米德納波爾的小城,人們常見到有一種神秘的生物出沒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兩個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隨在三只大狼后面。后來人們打死了大狼,在狼窩里終于發現這兩個怪物,原來是兩個裸體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約七八歲,小的約兩歲。這兩個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納波爾的孤兒院去撫養,還給她們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瑪拉,小的叫阿瑪拉。到了第二年阿瑪拉死了,而卡瑪拉一直活到1929年。這就是曾經轟動一時的狼孩一事?! ?/p>
據美國《自然史》雜志1976年4月號刊登的一篇書評說,狼孩的發現者、孤兒院的主持人辛格在他所寫的《狼孩和野人》①一書中,詳細地記載了他和妻子一起如何努力把這兩個像狼的女孩轉化為人的經過,書中還附有美國人類學家津格的評論。①此書于1947年出版,1966年再版?! ?/p>
像印度狼孩這種野獸撫育人類幼童的事例絕不止一件。1875年時,著名的瑞典生物學家林耐所著的生物分類著作中,就記載了關于野獸撫育孩子的事例:如1344年在德國黑森發現的被狼哺育長大的小孩;1661年在立陶宛發現的與熊一起長大的小孩;及1672年在伊朗發現的為綿羊所哺育的小孩?! ?/p>
據傳我國古籍中也記載過有關狼孩的事例。最近(注:本文從網上下載,應為七十年代)上?!渡倌陥蟆肪庉嫴恐R組的同志,還為本文提供了一個很有趣的資料--據伊拉克《笛子報》1978年第339期報道:一批醫生和心理學教授正前往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去研究一個曾在猴群中生活過的男孩。這個男孩是四年前布隆迪的一些村民發現的。發現時,他全身赤裸,身體大部分長著毛,用四肢爬行、跳躍。村民們經過一段緊張的追趕,才把他抓住。他先被送到一家精神病醫院,現在住在肯尼亞的一家醫院里。人們給他起了個名字叫約翰。已確定他現年八歲,是在森林中與家人失散或是家里人全部遭難后獨自留下的。猴子們見到他很高興,把他當自己的孩子來撫養,并保護他免受其他動物的傷害。在被發現后的一段時間內,他學習了兩腳行走,由于回到人類中生活,性情也變得溫順了。但是,他至今還不會說話。起初他只吃香蕉,慢慢地他已習慣吃人們所吃的各種食物?! ?/p>
關于被遺棄在森林里長大的小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1797年法國大革命時代,獵人從森林里找到了一個17歲的男孩,由于長久隔絕于人類社會之外,找到他時已變成野獸般的孩子。這一發現曾引起學術界的廣泛注意,并進行了多方面的科學研究。這個野男孩死于40歲。據說經過長期人為的訓練,他終于被馴化了,失盡了他的動物行為。1976年出版的《阿威龍的野男孩》一書,介紹了這個野男孩被發現的概況?! ?/p>
人們會問:這些狼孩回到人類社會后是怎樣生活的?他們和正常的孩子有些什么不同?
據記載,本文提及的印度狼孩剛被發現時用四肢行走,慢走時膝蓋和手著地,快跑時則手掌、腳掌同時著地。她們總是喜歡單獨活動,白天躲藏起來,夜間潛行。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讓人們替她們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時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每天午夜到清晨三點鐘,她們像狼似地引頸長嚎。她們沒有感情,只知道饑時覓食,飽則休息,很長時間內對別人不主動發生興趣。不過她們很快學會了向辛格的妻子去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樣。只是在一年之后,當阿瑪拉死的時候,人們看到卡瑪拉流了眼淚--兩眼各流出一滴淚。
據研究,七八歲的卡瑪拉剛被發現時,她只懂得一般6個月嬰兒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氣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適應人類的生活方式,2年后才會直立,6年后才艱難地學會獨立行走,但快跑時還得四肢并用。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學會講話:4年內只學會6個詞,聽懂幾句簡單的話,7年時才學會45個詞并勉強地學幾句話。在最后的3年中,卡瑪拉終于學會在晚上睡覺,她也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開始朝人的生活習性邁進時,她死去了。辛格估計,卡瑪拉死時已16歲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當于三四歲的孩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