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是黨和人民團結一致、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思想保證。”為了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馬克思主義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世界的本質和規律,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質和規律,特別是揭示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作為一種新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是伴隨著工人運動登上歷史舞臺的,這是工人階級認識到自己的歷史地位、歷史使命而成為一個有覺悟的階級的標志。馬克思主義是體現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爭取解放、建設幸福生活的科學理論。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指導地位,不是個別人也不是一個黨的主觀意志決定的,而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鴉片戰爭以后,我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無數志士仁人前仆后繼,上下求索,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各種思潮,如改良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唯意志論、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民粹主義、工團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都先后在我國流行過、嘗試過,但它們都失敗了,成了歷史上來去匆匆的過客。只有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深深扎根,引領中華民族走上了光明之路。包括毛澤東、鄧小平在內的我們黨的許多早期革命家,最初并不是馬克思主義者,而是真誠的愛國主義者。目睹國難當頭、民不聊生的慘狀,在他們頭腦中首先產生的是救國救民的意識。他們接觸、研究過各種各樣的主義,最后認定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夠救中國。各民主黨派、無黨派的許多進步人士,他們之所以能同我們黨肝膽相照、精誠合作,就是因為他們有與我們黨相近甚至相同的救國救民的思想起點,他們也是經過復雜的探索過程以后才信服馬克思主義的。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糾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實現了撥亂反正和工作重點的戰略轉移,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偉大成就。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充分證明,沒有馬克思主義,就沒有新中國;沒有馬克思主義及其在中國的新發展,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否則,黨和國家的事業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靈魂而迷失方向,就會歸于失敗。
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
每一個社會都有自己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正如馬克思指出的:“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98頁)不僅社會主義國家,而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其政治統治,都要竭力維護和發展其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
有人認為,當代西方國家不強調統一的指導思想,沒有起主導作用的意識形態。這是不對的。資本主義的歷史表明,極端個人主義始終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核心。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核心的生產關系。作為這種社會關系的反映,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必然要以極端個人主義為核心內容。作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核心,極端個人主義滲透和體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各個領域,形成了一個無孔不入、無所不在、盤根錯節、根深蒂固的價值體系。這種價值體系不僅有力維護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部統治,而且成為資本主義在世界上推行霸權的重要工具。
作為科學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從一開始就反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超黨性”的虛偽態度,它公開申明自己是為無產階級的解放服務的,明確宣布要把消滅一切剝削制度、最終解放全人類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縱觀人類歷史,盡管曾經出現過各種各樣的理論、學說,但沒有一種理論能與馬克思主義相媲美,沒有一種理論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歷史進程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對改變世界面貌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盡管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不斷遭受各種誹謗、攻擊、謾罵,但馬克思主義真理如燧石一樣,越敲擊越放出耀眼的光芒。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人民民主的政權性質,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決定了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只能以馬克思主義作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指引我們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仍然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西方敵對勢力不愿意看到我國的發展壯大,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我們與其進行滲透與反滲透、顛覆與反顛覆的斗爭將是長期的、復雜的,有時甚至是很激烈的。在嚴峻的國際形勢下,如果我們放棄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就是自陷困境、自毀長城。
指導思想多元化的實質是取消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有人認為,多元化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應該放棄所謂的“正統”及一元化觀念;有人提出,應該消解、廢除“國家意識形態”或“國家哲學”,宣布“馬克思主義只是諸多學說中的一種”,馬克思主義不應占主導地位;還有人把馬克思主義分割為所謂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和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文化、思想方法和社會科學有它的地位”,但馬克思主義不是意識形態。近來,有人把西方一些國家的民主、憲政觀念鼓吹為所謂“普世價值”,主張中國應把這些“普世價值”確立為指導思想,與國際接軌,其實是與西方制度模式接軌。這些都是對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挑戰。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有多少種所有制、有多少個階級,就有多少種反映這些所有制和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意識形態不可能只有一種,而是多種,不是單數,而是復數。但是,這是就人類歷史長河和世界范圍而言的,具體到一個國家的一定時期來說,盡管也可能存在多種意識形態,但各意識形態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在任何社會,有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就有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關系。在階級社會,一定的物質關系表現為一定的階級關系,而階級之間的關系又決定著階級之間的思想關系。因此,總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占據主導地位。用意識形態的“復數性存在”來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并沒有什么理論根據。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并不是只有一種文明、一種社會制度、一種發展模式、一種價值觀念;每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也是多樣的。孟子說過:“夫物之不齊,物之性也。”不齊、多樣是事物充滿活力的表現和動力。從根本意義上說,文化的多樣性是由人的文化需要的多樣性決定的,不僅人與人的需要不同,而且每一個人的需求也是多樣的。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文化需求當然就需要多種多樣的文化形態。黨中央提出的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重大任務,也正是為建設一種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樣文化需求的多樣文化。但是,各種各樣的文化并不是平分秋色的,必然有主有次,必然是主旋律與多樣化的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旋律,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有了這個主旋律,就能保證我國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保證我國文化始終沿著進步的方向前進;有了這個主旋律,才能保證文化的多樣化,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有了這個主旋律,即使意識形態領域出現一些雜音和噪音,我們也可以掌握主動權,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看來,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與發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與社會思潮的多樣化并不矛盾,不僅不矛盾,而且根本一致。這就要求我們妥善處理好指導思想一元化與社會思想意識多樣化的關系。列寧說:“哲學史和社會科學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馬克思主義同‘宗派主義’毫無相似之處,它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一種故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列寧選集》第3版第2卷第309頁)由此可見,處理好指導思想一元化與社會思想意識多樣化的關系,不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而且可以防止各種腐朽和錯誤思潮的泛濫,從而在思想文化領域真正形成一種既有統一意志又生動活潑的和諧局面。
指導思想多元化論者的一個主要觀點,就是認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會妨礙發展民主。這是極其荒謬的。事實上,馬克思主義者從來都是民主的積極倡導者和真誠的實踐者。我們黨始終把追求人民民主作為革命和建設的一個重要的政治目標。民主從來都是具體的、相對的,而不是抽象的、絕對的,總是與一定階級的思想、一定國家的制度相聯系。抽掉民主的社會內容特別是階級內容而當作抽象的信條,是剝奪大多數人的民主、實行少數人特權的政治勢力慣常玩弄的思想游戲。馬克思主義強調的是多數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數人的民主。馬克思主義關于民主的理論,揭示了民主建設的規律,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民主愿望,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指明了方向。那種不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的民主,不要黨的領導的民主,決不是廣大人民群眾真正需要的民主,因為那樣的民主,最終必然要導致社會主義制度的解體。而社會主義制度一旦解體,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及其他一切權利都將付諸東流。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當前,我國改革發展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這對意識形態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實踐表明,形勢越是復雜,社會越是多樣化,就越需要在根本問題上統一思想、凝聚共識。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必須搞清楚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不斷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動力。我們堅持的馬克思主義,是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只有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才能真正發揮馬克思主義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就是運用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民族語言來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揭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本質和規律,使之成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統一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只有在與實踐的結合中、在指導實踐發展的同時而又不斷發展自身中,才能真正實現。對我們這樣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說,馬克思主義一定不能丟,永遠不能丟,丟了就失去黨魂、喪失根本,但這絕不是要我們死抱著馬克思主義的片言只語或個別結論不放。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離開本國實際和時代發展來談堅持馬克思主義,到頭來必然要葬送馬克思主義。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必須始終堅持重在建設,妥善處理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要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不能缺位、不能含糊,有力抵制各種錯誤思想的影響。同時要堅持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在最大限度擴大共識上取得最佳社會效果。正確區分學術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和政治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在什么范圍發生就在什么范圍解決,無論處理什么問題,都要有利于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要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自覺從政治上觀察和處理問題,密切關注社會思想動態和文化發展趨勢,著力提高駕馭意識形態復雜局面、引導社會思潮的能力,提高建設大眾媒體、引導社會輿論的能力。
胡錦濤同志強調:“馬克思主義只有同本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緊密結合,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才能更好發揮指導實踐的作用。”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我們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在當代中國,堅持科學發展觀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完全可以肯定,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只要我們在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原則,又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馬克思主義就能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與活力,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就會堅如磐石,任何力量都不能把它動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