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英教授的傲慢與偏見
★常夢飛
小崗村的村支書和一些農民到南街村參觀,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學習南街村,壯大集體經濟,走向共同富裕。”這讓著名農業問題專家黨國英教授感到非常不爽,日前他發表了一篇題為“誰是小崗村的榜樣”的文章(4月7日《中國新聞周刊》),雄辯滔滔地論證像華西、南街這樣的明星村“不是農村建設的榜樣”。讀了之后,我覺得有幾句話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其實,提出“誰是小崗村的榜樣?”這樣一個問題,本身就是很值得玩味的。因為近二十多年來,小崗村從來都是別人的榜樣,哪里輪得到別人為它做榜樣?現在雖然我們還不能確定華西、南街能不能做小崗村榜樣,但這至少意味著小崗村的榜樣地位不再是無庸置疑的了,這說明時代在變化、在發展。也許,還是在進步?
黨國英教授在文中以一種真理在握的口吻說:“所有對承包制發生懷疑而要倒回去走集體農業道路的先生們,都犯了‘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錯誤。”理由是“中國農村從上世紀70年代后期搞承包制,解決了全國人民的食品供應問題,農村貧困人口越來越少”,“這樣一個巨大的‘面’上經驗,我們能拿幾個‘點’的經驗來簡單否定么?”
黨國英教授的話可以說充滿了某種“歷史終結”式的傲慢與偏見,因為這等于完全杜絕了農民根據新的情況探索新的勞動組合形式的可能性,況且他的理由小崗村的農民首先就不能同意:因為小崗村至今也沒有解決“貧困人口”的問題。今年3月9日的《南方周末》刊登了記者徐楠采寫的“分田先鋒重走集體路:嚴俊昌分合之間的人生”的長篇報道,更披露了一個驚人的“秘密”:1979年的豐收主要是因為使用了化肥和雜交水稻的結果。換言之“承包制”并不是豐收的主要原因,技術進步才是豐收的主要原因。如此看來,用“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來形容黨國英教授自己倒是更合適一些。
黨國英教授認為華西、南街之“不可學”,還在于其富起來的主要原因是“以工補農”,因此它們“應該是農村城市化的榜樣,而不是農村建設的榜樣”。
我感到不解的是,如果農村都能像華西、南街這樣實現了“農村城市化”,或者哪怕是達到它們一半的水平,那讓人頭疼不已的“三農”問題不就基本不存在了嗎?它們為什么就不能成為“農村建設的榜樣”呢?何況黨國英教授也沒有解釋清楚究竟是分散的、一家一戶各自為戰的農民更容易興辦企業,搞“以工補農”呢,還是農民自己組織起來,以相對集中的方式統一調動勞動力和其他資源更容易搞“以工補農”?
為了使自己的農村理論不至于出現破綻,就干脆把它所不能解釋的“明星村”從農村序列中開除出去,這樣簡單倒是簡單了,只是黨國英教授的這理論也忒瘦窄了一點吧?套在現實生活身上就像教授自己的西裝套在姚明身上一樣,看上去只有滑稽。
黨國英教授在文中還話里有話地說:“我衷心地祝愿我國少數幾個明星村能蒸蒸日上,繼續保持繁榮。國家的改革應該給些村莊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只是他們應該和其他村莊平等競爭,而不應受到特殊關照。”
很顯然,黨國英教授是在暗示“明星村”所以是明星是因為“受到特殊關照”的結果,這就有一點心理陰暗外加惡意挑刺了。因為誰都知道這些年來“受到特殊關照”最多的村莊正是小崗村。比如小崗村電話是鳳陽電信局貸款裝的;學校是教委建的;水塔是省建設廳、水務局等建的;墻面是縣委等六部門刷的,還每家建了個衛生廁所;滁州市委、市政府和鳳陽縣委、縣政府投資300多萬元,在小崗村建設了大包干紀念館;由小崗村、長江潤發集團、滁州通力集團、滁州綠豐公司、張家港中興房產聯合投資3000萬元的足見小崗現代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如此等等,不勝枚舉,只要找到一本《中國農民調查》隨便翻翻就知道了。華西、南街等何曾受到過如此“特殊關照”?它們沒有被主流精英們的唾沫淹死,已經算命大了。
有意思的是,小崗村的模式是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口號下被肯定并被寫入《憲法》的,現在一晃將近30年的時間過去了,如此漫長的實踐,檢驗的結果如何呢?我看是已經分出勝負了。但黨國英教授為華西、南街找了許多特殊理由,似乎它們的實踐不符合“一般規律”,因此不能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我對哲學知之不多,很難想象我們能夠找出一個不包含“特殊性”的“一般性”來,不過就算是這樣罷。那小崗村的實踐能不能做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呢?黨國英教授不至于要告訴我:當小崗村的實踐能夠證明解決溫飽的時候,可以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當它證明為不能致富,尤其是不能共同富裕時,那就不能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了吧?如此說來,這樣的實踐還有什么尊嚴?那不是成了可以被隨意強奸的“性奴隸”了嗎?
當然,在小崗村也不是沒有黨國英教授的支持者,比如當年和嚴俊昌一起主持承包的嚴宏昌就堅持黨國英教授所主張的“主流的做法”,反對學南街。那小崗村的致富問題怎么辦呢?“嚴宏昌說,等他兒子在上海富起來,再回來帶動全村一起富裕。”真是俟河之清,人壽幾何?要是他兒子在上海破了產,那就小崗村可就真沒救了——小崗村真脆弱啊!不知道黨國英教授對嚴宏昌的這條致富之路有什么評價和感想?
黨國英教授說的頭頭是道,農民們也恐怕說不出什么道理來反駁。但是,農民的選擇應該是根據自己的切身感受來的:到南街村去參觀,是他們自己決定的;寫下那樣的留言,也是他們自己有感而發。誰也不敢說南街、華西就會永遠繁榮,但眼下小崗村看到的還是它們的成功與發展,將來的事兒將來再說,難道當初按“紅手印”的時候,小崗村會預見到他們20多年后還無法富裕嗎?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經說過:“人民是看實際的”,“人民對這個問題感覺敏銳的很,我們上面怎么算帳也算不過他們,他們那里的帳最真實。”(《鄧小平文選》第355頁)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時刻,我希望作為農業問題專家的黨國英教授,應該再好好重溫一下鄧公的這番話。
黨國英:誰是小崗村的榜樣http://news.sina.com.cn/c/2006-04-07/19239561592.s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