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電產業應警惕被日本企業控制 |
|
寇慶民 |
光明觀察刊發時間: 2006-4-3 http://guancha.gmw.cn |
|
據國際金融報報道,3月22日,國務院會議通過了由國家發改委撰寫的《中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明確了“要積極推進核電建設,要統一發展技術路線,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堅持自主設計和創新,注重借鑒吸收國際經驗和先進技術,努力形成批量化建設先進核電站的綜合能力”的核電發展方針。“統一發展技術路線”會不會廢棄中國業已掌握的核電自主設計能力,并使中國處于領先地位的新一代核電技術邊緣化,成為業界和媒體關注的焦點。 國際金融報的報道說:“引進的決策更像是一個陷阱,使中國第四代的自主研發完全被邊緣化。更重要的是,第三代并非四代核電技術的必然之路,兩者在方案和概念上有著根本性的不同。中國引進國外三代技術對于發展四代核電沒有任何幫助。而第四代才是被國際原子能機構真正認可的、能滿足21世紀核電發展要求的“新一代”核電站。” 國內自主創新產品遭遇市場瓶頸是一個普遍現象。如果取得研發初步成功的產品不能投放市場,就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研發過程,研發投入也得不到回報。最重要的是使形成自主研發能力的目標功虧一簣。長此以往,更沒有企業愿意投資于自主研發,只能一代一代地以高昂代價引進國外技術。 筆者曾在《核電自主化及高速鐵路技術自主化》(光明網網友欄目)一文中寫道: "近日,我國核電自主化取得有標志意義的進展,國產化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的初步設計已通過專家審查。這意味著打開了我國自主核電技術走向批量生產的大門。而對工業技術來講,批量化生產才是研發成功的標志。這一突破被列入中國2004年科技十大進展。 接著看報道,不禁捏了一把冷汗,報道稱“由于國外先進的第三代核電技術的引進建成大概要在2012年左右,在這段時間之前,我國必須自主建設一批有競爭力的核電項目,這為百萬千瓦級國產核電機組的發展提供了市場空間。” 如果國外先進技術“引進建成”的快一些,自主核電技術的市場空間很可能就被封殺了。這是一個有普遍性的問題:經千辛萬苦研發的技術,在批量化生產的前夕功虧一簣,被國外先進技術全面封殺于搖籃之中。" 據報道,最新的進展是:我國經過引進消化吸收的過程,終于具備了60萬千瓦商用堆核電站的設計能力,60萬千瓦商用堆核電站完全具有商業應用價值,然而由于有關方面把目標瞄準國外90萬,100萬千瓦的更新技術,從而使中國已掌握的設計能力有可能被棄之不用。中國核電的自主能力能夠達到工業應用標準,但在提高技術標底值后,就有可能被屏蔽于國內市場之外。 現在看來筆者還是為核電自主技術“高興得太早了點”。 核電引進是瞄準了國外第三代技術,實際上我國的高溫氣冷堆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核電發展的正確戰略是:把我國已掌握的核電自主設計技術投入工業應用,使我國核電設計隊伍在實戰中積累經驗,壯大力量,并使核電集團此前的研發投入(包括消化吸收的投入)得到回報,以鼓勵自主創新;同時加大對新堆型(如高溫氣冷堆)自主研發的支持。這樣才能避免永遠跟不上的尷尬局面。 引進技術應遵循"一次引進"原則: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并形成自主設計能力后就不應再引進,而應在此基礎上自主研發新一代產品。韓國在創新政策中規定:對戰略性的重大技術,只能引進一次。日本為引進技術制定了嚴格標準,包括引進的技術不能阻礙自主技術的發展;以及不能擾亂現有的產業秩序;政府以“一號機進口、二號機國產、三號機出口”作為技術引進的審批標準。日本企業也遵循著:“引進零部件能解決問題的就不引進單機,引進單機解決問題的就不引進成套設備,對工藝和技術的引進重于對設備的引進”的原則。 我們與其花費重金多次引進技術,還不如引進韓國的“一次引進”原則和日本支持自主技術產業化的做法。韓國核電技術起步比中國晚,但現在韓國也有了世界一流的核電技術,而中國仍然處于依賴進口的思維定勢之中。這種思維定勢不打破,即使自己已有了世界領先的技術,仍然會面臨在國內市場將其邊緣化的危險。而原來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后形成的自主設計能力,卻有可能被棄之不用。 從目前中國已具有的自主設計能力和儲備的新一代技術來看,核電自主創新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最優路徑,中國通過秦山二期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等項目,已完全掌握60萬千瓦商用堆核電站的設計技術,更先進的中國壓水堆CNP1000技術在短期內也即將成熟。現在這兩種技術都需要產業化,進行規模化工業應用,這是后進國家通過技術引進實現創新和超越必不可少的一步。 自主化技術商業應用取得的回報,又可投入到新一代技術的研發中,這樣就可以形成自主創新的良性循環。現在中國的新一代核電技術高溫氣冷堆技術已具有良好基礎,其安全性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被稱為安全上“真實的神話”,這一技術正需要得到來自國家和工業界的有力支持,以加快其產業化步伐。 如果從豐富中國核電設計建造經驗的角度出發,從發達國家繼續引進技術是有益的,但可以是根據自主設計的需要引進相關技術,或者把引進的技術限制在單個電站的水平上。絕不可用“引進技術”及“統一技術標準”這兩個杠杠封掉自主技術的生存空間。 據報道,美國西屋公司已經被日本東芝公司收購,從西屋公司引進核電技術,等于從日本公司引進技術。核電是重要的戰略產業,如果中國的核電產業被日本企業主宰,中國將無國家安全可言。 有專家指出,中國核電之所以發展緩慢,關鍵制約不在技術,而在思想認識,在體制和方針政策上。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心態,有自強不息的精神狀態,則可少走許多彎路。 自主研發,看似艱難,恰是捷徑。熱衷于一而再再二三地引進技術,看似捷徑,恰是彎路。因為當你跟著別人的技術路徑追蹤時,可能已經不知不覺地繞了彎路,而更可惜的,會是放棄通過自主研發完全能走通的一條捷徑。 中國的核電發展,是走上自主創新的“捷徑”,還是落入重復引進的“陷阱”,值得關注。 相關鏈接: 文本已被閱讀 163 次 文章來源: 作者賜稿光明觀察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